苏州大学流行病学实习答案
流行病学实习报告答案

一、实习背景本次流行病学实习是在我国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包括疾病频率测量、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慢性病监测等。
二、实习内容1. 疾病频率测量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疾病频率测量的常用指标,包括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等。
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掌握了不同指标的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例如,在分析表1-1中,我计算了1985年三年的期间患病率和年初时点患病率,分别为1.00%和1.01%,为后续疾病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2.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中,我参与了疑似风疹病例的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病例报告卡填写和数据分析,了解了风疹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防控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我认识到做好教室、宿舍清洁消毒,打开门窗通风透气等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风疹。
3. 慢性病监测在慢性病监测项目中,我参与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了解了慢性病在当地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还学习了慢性病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实习,我对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实际项目,锻炼了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多个项目,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我深刻认识到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实习体会1. 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关键。
2.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与同事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团队效率。
3. 要关注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流行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doc

流行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流行病学:它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一组有研究疾病的病人(病例组)与一组无此病的"正常人"(对照组),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3.特异度或(真阴性率):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率。
特异度(%)=d/(b+d)×100%4.预后: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对将来发展为各种不同结局(治愈、复发、恶化、并发症发生、伤残、死亡等)的预测或事先估计。
5.一级预防:又称为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6.流行过程:与传染过程完全不同,它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7.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8.冠心病事件:指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形式,包括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猝死。
一般以28天为界,超过28天记为另一事件。
9.罹患率:指短时间或小范围内,某一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或强度。
10.外对照:一般用于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一个职业人群作为暴露组,以另一个人群作为对照组。
11.归因危险度(AR):疾病的发病归因为暴露因素的程度,一般暴露组的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二、填空(每空1分)1.流行病学研究的观点(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群体性;对比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特征;预防医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2.现况调查的种类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普查;抽样调查;筛检3.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项______,对筛检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的人,必须进一步进行______,并对确诊病人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苏州大学流行病学期末复习(10临七2班)

苏州大学流行病学期末复习(10临七2班)第一章1.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a.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b.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c.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d.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3.简述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特征):群众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4.流行病学的应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与处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相关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研究;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第二章(糜)1.疾病的分布:以疾病频率为测量指标,描述和分析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2.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3.流行:指在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4.大流行:某病的流行在短期内可越过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5.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6.地方性疾病:某些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不需要从外地输入时称地方性疾病,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常发生的疾病。
7.外来性疾病或输入性疾病:指某病在本国或本地区以往未曾有过,或者以前虽有,但确认已被消灭,目前的病例是从国外或外地传入的,这类疾病称为外来性或输入性疾病。
流行病学习题+参考答案

流行病学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3题,每题1分,共103分)1.该患者住院后所致感染是:212—214 题一位住院患者,住院 15 日后出现类似伤寒症状,病情较轻、发热 38?,腹泻,腹部疼痛,粪便培养鼠伤寒沙门菌阳性。
该患者发病前这个病室有一类似症状患者,两人有食物交换。
A、带入传染B、医源性感染C、院内感染D、自身感染E、住院感染正确答案:D2.医院感染最重要的传染来源是:A、血液制品B、动物C、病原携带者D、食品E、各种病人正确答案:E3.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区别在于:A、作为观察终点的事件在研究开始时是否已发生B、是否随机选择研究对象C、研究观察的方向D、确定暴露因素的时间E、是否设立对照组正确答案:A4.人工自动免疫是指免疫源物质接种人体,是人体产生:A、人工免疫B、抗体C、免疫性D、非特异性免疫E、特异性免疫正确答案:D5.在队列研究中,率差是指:A、病例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同种率之差B、病例组的暴露率与对照组的暴露率之差C、暴露组的暴露率与对照组的暴露率之差D、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同种率之差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6.医生用降糖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是:A、预防并发病B、减少不良作用C、减少伤残D、防止复发E、三级预防正确答案:B7.我国规定发现乙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时,应以最快方式向卫生防疫站报告,其报告时限是:A、24 小时之内B、12 小时之内C、48 小时之内D、6 小时之内E、3 小时之内正确答案:A8.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指标有:A、患病率、生存率、感染率B、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C、死亡率、缓解率、流行率D、发病率、出生率、病死率E、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正确答案:B9.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措施是:A、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心理治疗B、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并发症C、早发现、对症治疗、心理治疗D、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对症防治E、早发现、早治疗、对症防治正确答案:E10.在对 20—25 岁所有妇女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应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子宫颈癌的年发病率为 5,10 万,未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为2,10 万。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1. 以下哪项是描述流行病学的定义?答案:研究人群健康与疾病分布规律、疾病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的科学。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什么?答案:疾病与健康问题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 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揭示人群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和传播的规律,为制定、实施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案:时、地、人群、效应四个基本原则。
5. 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类型有哪些?答案: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交叉研究、横断面调查等。
6. 什么是发病率?答案:单位时间与人群数量相关的新发生病例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
7. 流行病学中使用的疾病负担指标有哪些?答案:死亡率、发病率、残疾率、生活质量调整年等。
8. 什么是流行病学调查?答案:通过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病原因等进行调查收集数据,从而揭示疾病的流行规律与原因。
9. 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案:问卷调查、个案对照研究、聚集病例调查等。
10. 什么是流行病学预防学?答案:通过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寻求预防控制方法的科学。
11. 流行病学预防的基本策略有哪些?答案: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加强疾病监测、推广健康教育、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提供预防服务等。
12. 什么是疫情?答案:指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发生的新发、再发或流行的情况。
13.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为疾病控制、预防和公共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4. 请简要介绍一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
答案:COVID-19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短,传染力强,可在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患者中传播,且存在人群普遍易感性。
15.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答案:疾病预防控制、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健康、职业健康、营养与健康等。
本文以问答形式介绍了流行病学的一些试题及答案,包括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基本原则、研究设计类型等内容。
苏州大学流行病学实习答案

实习一疾病频率指标的测量课题一1.一定期间某人群中某病的新病例数发病率= *K= 5/1.5万= 3.33/万同期暴露人口数某年某病总死亡人数死亡率= *K=2/1.5万=1.33/万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病死率= ×100%= 2/12×100%=16.7%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2.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期间患病率=同期间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K=9/1.5万=6/万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时点患病率=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 ×100%(说明在进行续发率计算时应注意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对在同一家庭来自家庭外感染,或短于最短潜伏期,或最长潜伏期者均不应计入续发病例).课题二1.(1)1990年的恶性肿瘤发病率=176/91098×10000=19.33/万患病率=(176+59-2)/91098×10000=25.36/万死亡率=119/91098×10000=13.06/万病死率=119/(176+59-2)=51. 52%(2)1990年1月1日恶性肿瘤的时点患病率=59/89769=6.57/万(3)1990年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续发率=易感接触者总人数家庭内续发率=31/102×100%=30.39%(二代家庭内续发感染率?)家庭外续发率=26/272×100%=9.56%(二代家庭外续发感染率?)注意:在计算有关率的指标时,理论上分母指暴露人口,但样本量很大时,某年某病危险人群可粗略地用该年的平均人口数代替。
如果正在患病人多,去逝的人比较多时,暴露人口又比较少的时候,分母要减去死去的人或正在患病的人。
另外这是一个队列研究,要计算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时,要以开始时总人数为分母。
(此研究样本大,人口较固定,观察时间短。
流行病学课件及实习材料及答案共53页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流行病学是研究卫生和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的科学。
它包括了研究疾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病的发生和进展、疾病的风险因素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内容。
下面是一些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了解和学习流行病学有所帮助。
1. 什么是流行病学?答案: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分布和相关因素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流行模式、风险因素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从而改善公共健康。
2. 流行病学主要有哪些应用?答案: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疾病的防控策略:通过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评估健康干预措施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估其对人群健康的贡献。
- 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通过分析人群中不同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
-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已知数据的分析和建模,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案: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病例报告:通过收集和描述疾病病例的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 横断面研究: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对人群中的个体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分析研究人群中某种特征与疾病的关系。
- 队列研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研究人群进行追踪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人群中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实验研究:通过干预措施的安排,观察和比较暴露于不同因素的人群之间疾病的发生率,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4. 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疾病指标有哪些?答案:在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疾病指标有以下几种:-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和人群中,新发生某种疾病的个体数。
- 患病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和人群中,患有某种疾病的个体数占总人群数的比例。
- 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和人群中,由某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个体数占总人群数的比例。
- 存活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和人群中,由某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个体数与总人群数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一疾病频率指标的测量课题一1.一定期间某人群中某病的新病例数发病率= *K= 5/1.5万= 3.33/万同期暴露人口数某年某病总死亡人数死亡率= *K=2/1.5万=1.33/万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病死率= ×100%= 2/12×100%=16.7%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2.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期间患病率=同期间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K=9/1.5万=6/万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时点患病率=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 ×100%(说明在进行续发率计算时应注意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对在同一家庭来自家庭外感染,或短于最短潜伏期,或最长潜伏期者均不应计入续发病例).课题二1.(1)1990年的恶性肿瘤发病率=176/91098×10000=19.33/万患病率=(176+59-2)/91098×10000=25.36/万死亡率=119/91098×10000=13.06/万病死率=119/(176+59-2)=51. 52%(2)1990年1月1日恶性肿瘤的时点患病率=59/89769=6.57/万(3)1990年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续发率=易感接触者总人数家庭内续发率=31/102×100%=30.39%(二代家庭内续发感染率?)家庭外续发率=26/272×100%=9.56%(二代家庭外续发感染率?)注意:在计算有关率的指标时,理论上分母指暴露人口,但样本量很大时,某年某病危险人群可粗略地用该年的平均人口数代替。
如果正在患病人多,去逝的人比较多时,暴露人口又比较少的时候,分母要减去死去的人或正在患病的人。
另外这是一个队列研究,要计算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时,要以开始时总人数为分母。
(此研究样本大,人口较固定,观察时间短。
)2.(1)1991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反映了恶性肿瘤的疾病的分布,发病率的升高或降低意味着影响疾病发生因素的变化。
发病率适合于病因学研究。
根据发病率,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治效果。
患病率可表示恶性肿瘤在该地的流行因素以及检测疾病的防治效果,估计恶性肿瘤对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卫生管理人员制定卫生保健服务规划提供依据。
患病率不适于病因学研究。
死亡专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病死率高(如本例的恶性肿瘤)的疾病,常用来反映发病水平。
但对于不至死的疾病如普通感冒,以及病死率低的疾病,用死亡率分析不合适。
(与粗死亡率的区别?自己考虑)。
病死率可用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
它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
同时也与能否被早期诊断,诊断水平以及病原体的毒力有关。
1990年1月1日恶性肿瘤的时点患病率表示在该时点该监测点的人群中恶性肿瘤新旧病例数所占同时点观察人口数的比例。
从家庭内,外续发率结果可以看出,家庭内续发率远远比家庭外续发率高,可分析该细菌性痢疾的传染病的传染力大小并与其他菌痢进行比较,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因素。
从而对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防止疾病继续传播蔓延。
如隔离,消毒,免疫接种等等。
课题三附表1-2购买甘蔗或分购现场停留与发病关系由上表看出,购买时不在现场,分够时不在现场,没有发病例数,其他三种场合都有发病的人数.具体购买甘蔗或分购甘蔗现场停留与发病是否有关,还要根据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方面因素考虑,比如购买和分够的现场是否有传染源,传播途径上问题,易感人群的易感性如何都影响人群发病.所以要综合分析本题。
购买且分购时在现场和未购买但分购时在现场组的罹患率比其他组的罹患率高,尤其是未购买但分购时在现场组的罹患率最高,达100%。
故分析,可能是购买时甘蔗是成捆分发的,青霉菌和毛霉菌没有散发开,分购时成捆的甘蔗被打开,青霉菌和毛霉菌散发开,该过敏性肺炎罹患率以分购时在现场时最高,其次是购买和分购都在现场罹患率比较高。
课题四计算过程:(1)将标准构成的各年龄组人口数×原来相应的年龄组的死亡率=两地各年龄组按标准人口计算的预期死亡数(2)分别把各年龄组按标准人口计算的预期死亡人数相加=按标准人口计算的预期总死亡人数,(3)预期总死亡人数/ 标准总人口数= 标化死亡率按以上的计算过程把上述表转换成标化死亡率= ∑预期死亡数/ ∑标准人口数×K甲县标化死亡率= 2300/200=11.5/万乙县标化死亡率=2820/200=14.1/万从原来的1-3表的人口构成可看出甲县老年人口占多数,乙县青年人口占多数,从表面上看,也许甲县某病的死亡率要比乙县高,而且甲县,乙县的粗死亡率分别是13和12.2,但是死亡率经过标化以后,结果相反,甲县的死亡专率(11.5/万)比乙县(14.1/万)低。
所以当年龄构成不同时,粗死亡率是不能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直接比较的,必须通过标化以后用标化死亡率进行比较。
另外作为标化的标准人口数也可以是甲县人口数或乙县人口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计算比较,结果的趋势是一样的。
(但是选择标准化的人口不同,标化后的结果也不一样,需要标出标准化人口)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稳定的、数量较大的人群作为标化的人口。
率的标化:其基本思想是寻找一个统一的结构分布作为标准组,然后每个比较组均按该分布标准计算相应的率,所得到的率是相对于标准组的,故称为标准化率。
常见的是年龄调整标准化率,是把两个或几个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年龄结构拉在相同的结构上进行比较,目的是排除不同人群间相互比较时年龄构成对人群患、发病率和/或死亡率的影响,使得比较结果更为客观。
这是因为,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发病率或死亡率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注意:1.标化的范围很广,可以对年龄,还可以对性别职业进行标化,也可以标化患病率,发病率等,标化的目的是消除这个混在因素的影响。
2标化后的标准化率已经不再反映当地的实际水平,它只是表示相互比较资料间的相对水平。
3选择不同的标准,算出的标准化率也不同,比较的结果也未必相同,因此报告比较结果时,必须说明所选用的标准和理由。
(这样说可能不准确)4两个样本标准化率是样本值,存在抽样误差。
比较两个样本的标准化率,样本量小时,还应做假设检验。
实习二流行病学调查实例分析问题1.此次发病主要为消化道症状,根据尿色增深,皮肤黏膜黄染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考虑可能是病毒性肝炎。
由于乙型、丁型及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不可能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流行,故甲型和戊型肝炎的可能性大(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一般来说,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是以爆发或流行为主。
如果要爆发或流行还与许多因素有关。
(传染源,传播条件,易感人群)。
如要确诊,除有临床证据外,尚需获得实验室证据,应做甲、戊两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查及分离病毒。
(据资料报道,此次疾病流行在患者的血清中95.5%抗-HAVIgM阳性,发病一周内患者粪便HAAg检出率:68.2%,说明是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
到现场后首先应明确诊断,而后针对传染源,病人: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五早),病原携带者:要管理,要进行健康教育,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传播病原体的危险,要定期随访,须经2-3次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其管理等等,接触者主要实施为:检疫,期限从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经历一个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检疫可分为:留验和医学观察.动物传染源: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给予积极治疗和隔离,危害较大且无经济价值的,捕杀和无害化处理.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对肠道传播疾病要做到,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处理,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培养个人卫生习惯等),还要做好预防性消毒(针对可能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还要做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所进行的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免疫预防:自动免疫,注射甲肝疫苗.被动免疫:注射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 药物预防,个人防护.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此次流行属于同源多次暴露型。
可能暴露的时间可由峰尖向前推一个甲肝的平均潜伏期(30天),故暴露的时间可能为1987年12月20日,1987年12月25日,1988年1月1日。
流行曲线一般有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四个阶段,流行曲线的形态取决于流行环节,流行因素的特点和防疫措施的质量。
当流行是共同媒介引起时,患者集中发生于该病的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流行曲线呈单峰型,流行曲线开始到高峰到结束正好和甲肝的平均潜伏期一致。
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由共同媒介传播时,流行经过较长,再加上通过日常接触所发生的继发病例,其爆发形式常有拖尾现象。
如图所示:甲肝发病曲线在前,传染病报告曲线稍后,这是同一种甲肝爆发流行曲线,传染病报告曲线因为报告需要时间,所以在后.根据发病曲线的3个尖峰的形状相似,大小不同(可能是食品上市量不同,购买和进食的人不同)。
起病很急,很多病例同时发生,流行曲线突然上升很快,(与非同源性爆发流行曲线区别)。
而且每个尖峰下的曲线的正态分布都是在甲肝的平均潜伏期内。
说明是多次暴露流行型。
3.能引起如此大规模的疾病暴发流行,必定有一因素存在于环境中,使该地居民能广泛暴露。
排除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可能性(空气传播的特点:1.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2.冬春季节高发。
3.少年儿童多见。
4.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
5,居住拥挤和密度大的地区高发),此次发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
没有周期性等特点,所以排除了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主要考虑水和食物传播,应从这两方面进行调查。
(也根据其他传播途径的特点分析)。
4.根据水型传播的特点:(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引用同一水源史,等等。
疫水传播特点: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的特点。
等等),用水型传播难以解释该市区各大专院校和各种指战员共饮上述自来水,其罹患率与往年相仿这一情况或比往年偏低的情况。
所以经水传播和经疫水传播可能性不大。
如果有资料,可以进一步统计分析来证明不是由于水传播引起的甲肝爆发流行。
5.排除空气和水作为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后,能引起大规模疾病流行的途径仅为食物传播。
这一食物应具备下列条件:①食品上市量很大,②食品上市时间相对集中,③烹饪方法以生食或半生食为主,④上市时间与本次甲肝流行正好相隔一个甲肝的平均潜伏期。
⑤人们普遍喜欢吃有能力购买。
6.表2-1和2-2均为1:1的配比的病例对照调查资料,故按以下公式计算x2和OR。
x2 =(b-c) 2 / (b+c), OR=c/b结果:表1-1:x2 =0.20v=1,P>0.05OR= 0.94表1-2:x2 =0.13v=1,P>0.05OR= 0.96 自由度:1表2-3为成组资料的病例对照研究,故x2按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