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前言中医病案分析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对病案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案,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的中医病案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病案资料患者信息:•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58岁•主诉:头痛、头晕已有三天病史回顾:患者自述头痛头晕已有三天。
无明显诱因,长期有高血压病史,平时有轻度头晕,但此次头晕明显加重。
伴有头痛,位置在额部和两侧颞部,头痛胀痛,感觉像有东西挤压着。
头痛加重时伴有恶心、呕吐。
睡眠质量差,经常失眠。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稍黄,神清,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分析:根据病史回顾和体格检查,患者头痛头晕的症状与中医的“头痛、头晕”证候相符。
根据中医理论,头痛头晕的症状常与气血不足、肝胆郁结、痰湿内蕴等有关。
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症状和辨证分析结果,制定以下中医治疗方案:1.益气养血方主要成药:黄芪、当归、益母草、川芎方剂组成及用法:黄芪15g,当归12g,益母草12g,川芎10g,水煎服。
方剂理论:此方剂主要以黄芪和当归为主药,具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益母草能调理气血,川芎能舒筋活血,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经络循环,缓解头痛头晕症状。
2.调理肝胆方主要成药:柴胡、香附、白芍、枳壳方剂组成及用法:柴胡10g,香附10g,白芍12g,枳壳10g,水煎服。
方剂理论:此方剂主要以柴胡为主药,能舒肝理气、解郁托表。
香附具有理气活血、行痰止痛的作用,白芍能养血安神,枳壳能行气止痛。
这些药物组合应用可以调理肝胆,改善头痛头晕症状。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照方剂用药进行治疗,每日三次,连续7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头痛头晕症状逐渐减轻,恶心、呕吐也明显减少。
7天后进行随访,患者症状已完全缓解,头痛头晕已消失,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通过对该病案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头痛头晕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病案的治疗方案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病案分析..

• 马 X ,女, 17 岁.五天前运动后汗出当风, 次日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干,微 咳等症,自服退热止痛药一粒,稍有汗出, 头痛减轻,体温降至正常。昨天发热恶风 又起,咳嗽加重,痰黄稠,咽干而痛,小 便短黄,大便二天未解,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 •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
• ①证名:风热犯肺证. ②辨证分析:本证因风热袭表.未能及时 治愈而影响于肺所致.风热犯肺,肺失清 肃,肺气上逆,则咳嗽;热邪炼液为痰, 故痰黄稠。风热袭表,卫气失和,则发热 恶风;风热上扰,咽喉不利,故咽干而痛, 热邪伤津,故小便短黄,大便不解.舌尖 红,苔薄黄,脉浮教,均为风热袭表犯肺 之征.
• 高 XX ,女, 50 岁.咳喘反复发作五年, 经常自服止咳平喘药对症治疗.近一个月 来咳喘又发,现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动 则尤甚,咳痰清稀,神疲乏力,自汗,舌 淡苔白,脉弱. •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
• ①证名:肺气虚证. ②辨证分析:本证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 所致。肺气亏虚,宣降失常,气逆于上, 且宗气生成不足,呼吸功能减弱,故咳喘 无力,少气短息;动则耗气,故动则益甚; 肺不布津,聚而为痰,随肺气上逆,则咳 痰清稀;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脏腑机能 衰退,则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均为 气虚之征.
• 乔 X ,男, 37 岁.一周前出现恶寒发热, 倦怠乏力,脘闷不饥,厌油腻,经某医院 按“感冒”治疗,恶寒发热减轻,前天面 目发黄,且尿黄如浓茶,今日来诊。症见 面目发黄,其色鲜明,脘腹痞闷,呕恶纳 呆,厌食油腻,便溏不爽.肢体困重,身 热不扬,口微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 黄腻,脉濡数。
• 朱 X ,女, 32 岁.外出旅游,于归途中开 始腹痛泄泻,大便呈水样,日 5 ~ 6 次, 泻前肠鸣漉漉,伴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 脘腹痞闷,纳呆,四肢酸困重.经补液及 抗菌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舌体胖,苔白 腻,脉沉细.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病案一:头痛主诉:患者,男性,30岁,头痛已有一周,疼痛部位集中在双侧太阳穴附近,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并且光线过敏。
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病史:此前无头痛疾病史,健康良好。
最近工作压力较大,日常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差。
家族中无头痛病史。
舌诊:舌体稍红,苔黄腻。
脉诊:脉浮数。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上述症状和舌脉状况,可以初步判断此病为痰火上扰。
痰火上扰是指由于体内湿热郁于脾胃,脾胃不健,痰浊内生,或由于外邪侵袭,郁结气滞,引发头痛等症状。
此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多为双侧太阳穴附近,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并且光线过敏。
舌体稍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治疗方案:针对病案一的症状和辨证,可以采用以下中医治疗方案:1. 清热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组成:天麻、赤芍、川芎、羌活、佛手、黄芪、薄荷等。
2. 调理脾胃,健脾化痰。
方药组成:白术、茯苓、半夏、山药、陈皮等。
3. 调理作息,改善生活习惯。
针对患者的工作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建议患者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适当调整工作压力。
预后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中医治疗方案,通常可以在2-4周内缓解头痛症状,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病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理。
结论: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根据病案分析,确定痰火上扰为头痛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药对于头痛等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减少复发风险。
但是需要患者自身的配合和长期的调理,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例1:患者XXX,女性,30岁,已婚。
主诉为带下量多达半年之久。
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用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但未见效。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
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
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
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脾气虚证。
方药:四君子汤,包括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例2:患者任XXX,女性,60岁,工人。
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
八年来主诉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
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
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
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
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
方药:补中益气汤,包括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例3:患者XXX,男性,47岁,农民。
主诉为腹痛五年,加重一周。
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
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
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诊断:脾虚寒证。
方药:参苓白术散,包括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2g、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6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黄芪15g、10g、炙甘草6g。
中医病案分析

03
整理与分类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将数据归类 到相应的指标和维度,便于统计分析 。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清洗重复数据
清洗过程中需删除重复数据,避免重复统计和干扰。
处理缺失值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插值、删除等方法处理缺失值,提高数据完整性。
转换数据格式
根据分析需求,可能需要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例如从文本格式转换为数 值格式。
03
中医病案中病人信息分析
病人基本信息分析
性别分布
分析病案中男性和女性的分布情 况,了解性别差异对疾病的影响 。
年龄分布
研究病案中病人年龄的分布情况 ,了解不同年龄段疾病的发病率 和特点。
地域分布
分析病案中病人地域的分布情况 ,了解不同地区疾病的发病率和 特点。
病人病情信息分析
01
疾病类型
对病案中各种疾病的类型进行分类和分析,了解不同类型疾病的特点
个人生活习惯
分析病案中病人的个人生活习惯,了解生活习惯 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04
中医病案中医生诊断与治疗方案分察病人的神色、舌苔、唇色等,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 如气血运行、阴阳平衡等。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气味,判断病人的病情,如 声音是否有力、气味是否有异等。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对治疗方法和疗效 进行评价,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和适应症。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病案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 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等,以揭示病 案数据间的关系和规律。
02
中医病案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收集的方法与技巧
明确收集目的
在收集病案数据前,要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和用途,确保收集的数据与目的相关。
中医病案分析

临床病案分析丛书姜泗长 牟善初 黄志强 朱士俊 总主编中医病案分析杨明会 主 编北 京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多种中医科疑难病症及西医疗效不佳或不能治疗的病例,从中医临床视角出发,详尽地介绍了这些病例的病史、症状、主要体征和治疗经过。
着重介绍中医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作者的诊治思路、方法,方药特色,对疾病的疗效评价等。
本书集几代老中医的智慧和治疗经验于一体,对广大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疗工作者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掌握正确的临床辨证思路与方法,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治水平。
本书读者对象为从事中医专业的医疗、保健、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及中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病案分析/杨明会主编.唱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畅1 (临床病案分析丛书/姜泗长等总主编) ISBN7唱03唱010302唱5 Ⅰ畅中…Ⅱ畅杨… Ⅲ畅中医学:临床医学唱医案Ⅳ畅R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17615号责任编辑:裴中惠 黄 敏 张德亮/责任校对:潘瑞琳责任印制:刘士平/封面设计:黄华斌 出版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717http://www.sciencep.com 印刷科学出版社发行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倡2003年1月第 一 版 开本:B5(720×1000)2003年1月第一次印刷印张:201/4印数:1-5000字数:388000定价:28畅00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枙环伟枛)枟中医病案分析枠编写人员名单 主 编 杨明会 副主编 王发渭 吴整军 主 审 赵冠英 编 委 (按汉语拼音排序)陈利平 窦永起 郝爱真 刘 毅路军章 仝战旗 王发渭 吴整军杨明会序医案之名,始见于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枠。
淳于意之“诊籍”,乃是仓公回答汉文帝诏问时的临证治验记录。
此后,历代医案医话,汗牛充栋。
见解独到的医案,即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或失败的教训,是中医临证的精华所在,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系统研究。
而病案是中医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文献载体,记录了患者的病情、病历、诊断和治疗情况等信息。
病案分析报告是基于对病案中各项信息的分析,在对比其他病例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疾病的特点、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以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为主题,将介绍六篇范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
1.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高血压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男性,65岁,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失眠等,已被确诊为高血压。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病史,可能致使高血压的病因因素有多种,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肝郁化火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肝阳上亢、痰浊内盛的证型。
治疗体会采用中医调理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等,并结合调整生活方式,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冠心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女性,5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胸痛等,已被确诊为冠心病。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情绪波动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的证型。
采用中药治疗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心脏负荷明显减轻。
3.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糖尿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男性,40岁,主要症状为口渴、多尿、乏力等,已被确诊为糖尿病。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饮食不当、情绪波动、遗传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气虚、脾肾阳虚的证型。
治疗体会采用中药调理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4.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慢性胃炎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女性,30岁,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纳差等,已被确诊为慢性胃炎。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久病不愈等。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病案一:慢性胃炎主诉患者李某,女性,45岁,主诉脘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三年。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脘腹不适感,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经常感觉胀气不顺,影响生活质量。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脾虚湿困型。
治疗方案1.调整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中药调理:益气健脾、祛湿化痰。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脘腹不适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增加,嗳气减少,大便规律。
病案二:失眠症主诉患者王某,男性,38岁,主诉失眠近半年,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疲倦。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每晚入睡困难,常多梦、早醒,导致白天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心火亢盛型。
1.调整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2.中药调理:清热安神、养心安神。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入睡时间缩短,多梦减少,早醒明显改善,白天疲倦感明显减轻。
病案三:痛经主诉患者张某,女性,22岁,主诉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持续三年。
现病史患者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三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1-2天出现上述症状。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气血虚弱型。
治疗方案1.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中药调理:补气养血、理气止痛。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经期腹痛明显减轻,腰腿酸痛症状改善,情绪波动减轻。
病案四:慢性咳嗽主诉患者刘某,女性,60岁,主诉反复慢性咳嗽伴痰,咳嗽持续两年。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伴有痰,经常感觉喉部有异物阻塞,痰液为白色粘稠。
中医辨证:肺热痰壅型。
治疗方案1.忌烟酒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性食物。
2.中药调理: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咳嗽明显减轻,痰液变少,喉部异物感减轻。
病案五:一侧头痛主诉患者陈某,男性,50岁,主诉右侧头痛伴眩晕,持续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头痛,头痛部位固定在右侧头部,伴有眩晕、恶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病案分析例1.潘晓春,女,30岁.已婚。
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
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脾气虚证.方药:四君子汤。
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例2.任苏平,女,60岁.工人。
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
八年来主诉: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
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
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例3.王海生,男,47岁,农民.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
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
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中医诊断:脾虚寒证.方药:参苓白术散。
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2g、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6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黄芪15g、神曲10g、炙甘草6g。
例4.张燕,女,30岁。
主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半年。
半年前正值经期(第三天),参加院篮球比赛,之后月经量突然增多,且持续十余日方止.此后,每月月经均量多,时间长,经色淡红,并伴有神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辨证分析:本证因经期运动过度,损伤冲任,耗伤脾气所致.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故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色淡红.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食少便溏,化源亏少,且经血过多,肌体失养,机能衰减,故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均为脾气虚弱,化源不足之象。
中医诊断:脾不统血证.方药:归脾汤。
人参18g、白术12g、茯苓10g、炙甘草6g、黄芪20g、黄精18g、龙眼肉10g、生姜10g、远志6g、当归12g、大枣3枚、酸枣仁15g、木香10g。
例5.孟凯,男,37岁。
主诉:发热一周,面目发黄三天。
一周前出现恶寒发热,倦怠乏力,脘闷不饥,厌油腻,经某医院按“感冒”治疗,恶寒发热减轻,前天面目发黄,且尿黄如浓茶,今日来诊。
症见面目发黄,其色鲜明,脘腹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便溏不爽.肢体困重,身热不扬,口微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分析: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权,胆汁外溢,则见面目鲜黄,尿黄;湿热蕴结中焦,脾胃纳运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呕恶纳呆;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故便溏不爽;湿性重浊,流注肢体,故肢体困重;湿遏热伏,郁蒸于内,故身热不扬,口微渴。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征中医诊断: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方药:甘露消毒丹。
茵陈20g、滑石18g、黄芩10g、菖蒲6g、藿香12g、连翘12g、白蔻仁6g、木通9g、射干10g、薄荷6g、金银花15g、甘草6g。
例6.刘琴,女,32岁。
外出旅游,于归途中开始腹痛泄泻,大便呈水样,日5~6次,泻前肠鸣漉漉,伴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脘腹痞闷,纳呆,四肢酸困重.经补液及抗菌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细.辨证分析: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则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寒凝气滞则腹痛。
寒邪伤阳,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形寒肢冷,湿性重浊,流注肢体,故见四肢酸困沉重;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细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中医诊断:寒湿困脾证.方药:胃苓汤。
苍术12g、厚朴10g、陈皮6g、茯苓12g、炮姜10g、槟榔12g、当归10g、木香6g、甘草6g。
例7.胡武生,男,34岁。
患者结婚六年至今无子,半个月前曾到外地某医院检查,发现精子不正常,总数为1亿,活动度小(20%)。
自觉腰部酸软疼痛,精神疲乏,时有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分析:肾藏精,生殖。
肾精不足,生殖无源,故男子精少而不育;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失所养,则腰部酸软疼痛,耳为肾窍,肾精不足,耳窍失聪,故时有耳鸣;肾虚全身机能活动低下,则精神疲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肾精不足之象。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证。
方药:河车大造丸。
紫河车15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5g、熟地15g、当归10g、肉桂5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杜仲9g、锁阳10g、枸杞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0g、覆盆子10g、五味子6g、生地10g、天冬6g、麦冬6g、山药10g、陈皮10g、牛夕10g、黄柏10g。
例8.刘珂,女.35岁。
患者婚后五年中,曾四次妊,但均在怀孕三个月内出现腰腹酸痛坠胀或漏红现象而自然流产。
平素腰膝酸软,劳累后尤甚,神疲乏力,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辨证分析:肾为封藏之本,肾气有固摄下元之功,冲任肃属于肝肾。
肾气不足,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而易滑;腰为肾府,肾气亏虚,腰失所养,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耐劳累;气虚机能活动低下,则神疲乏力;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尿频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肾气亏虚之征.中医诊断:肾气不固证。
方药:金锁固精丸。
莲须15g、沙苑15g、蒺藜12g、芡实12g、龙骨20g、牡蛎20g。
例9.王素会,女,40岁。
近半年来,常感腰膝酸软疼痛,耳鸣,健忘,失眠,月经量逐渐减少,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分析:肾有主骨生髓充脑之功效,肾阴亏虚,骨骼、脑髓、官窍失充,故腰膝酸软疼痛,健忘,耳鸣;肾亏月经来源不充,故月经量少,阴不制阳,虚火内扰,故五心烦热,失眠;热扰营阴则盗汗,肾阴不足,失于滋润,虚火蕴蒸,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中医诊断:肾阴虚证.方药:六味地黄丸。
熟地24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18g、猪苓12g、泽泻9g、阿胶9g(烊化)例10.杨生凯,男,61岁.近一个月来常在黎明之时出现腹痛欲泻,泻后腹痛减轻,腰膝部有酸冷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辨证分析:本证因年老命门火衰所致。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化无力,故见五更泄泻;腰为肾府,肾阳虚,腰膝失于温养,故见腰膝酸冷;阳虚温煦失职,故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肾阳不足之象。
中医诊断:肾阳虚证.方药:金匮肾气丸。
熟地24g、山茱萸12g、山药15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熟附片9g、肉桂3g、沙苑子9g、龙骨30g、牡蛎30g。
例11.冉琪,男,18岁。
一周前,外感风热,开始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后转为咳嗽,胸痛,咳吐黄痰。
由于失治,来诊前发展为发热胸闷,肌肤灼人,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两手挛急遂前来诊治。
辨证分析:该患的病情演变共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侵犯肺卫,气机郁滞,肺失宣降。
后发为咳嗽的病因病机是:邪入中阳明气分,热伤津液,筋脉失养。
中医诊断:来诊时病属热甚发痉,治以泄热存阴.方药:用增液承气汤治疗。
玄参15g、生地18g、麦冬15g、大黄15g、芒硝12g、石膏30g、知母12g、地龙12g、钩藤20g。
例12:李红梅,女,32岁。
长期心情抑郁,自觉心悸头眩,夜间少寐,心烦易怒。
一年前有月经不调,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饮食减少,近期诸症加重,前来诊治。
辨证分析:病者从临床表现上,患有五种病症,即眩晕、心悸、少寐、月经不调、郁证。
但在诊断上,应该根据病因病机来诊断,因长期心情抑郁,故诊为郁证,阴虚火旺型。
病者虽然临床症状表现很多,有的表现可独成一病,如心悸、头眩等,但到底诊为何病,应根据病史、病因病机全面考虑。
本病人长期心情抑郁,先郁而后生他病,故诊断该是郁证为妥。
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中医诊断:滋阴清热,镇心安神解郁方药:方用滋水清肝饮治疗为妥。
山茱萸12g、生地15g、山药15g、茯苓10g、丹皮9g、白芍12g、栀子9g、黄柏6g、枣仁15g、珍珠母30g。
14例.张燕子、女,38岁、一年前,因外伤失血较多,发生头痛头晕,心悸怔忡。
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每月月经来潮前后则头痛加重。
此次来诊,证见头空痛,眩晕耳鸣,须卧床休息,伴有腰膝酸软,全身无力,并有白带,舌质略红,两脉细弱无力,根据脉证,调治二个月后,病情告愈。
辨证分析:该患一年前所病当诊断为头痛,属气血亏虚型,来诊前也属头痛,是肾虚型。
一年前发生外伤失血,失血则气血亏虚,脑府失养,发为头痛;由于迁延失治,日久使其肾虚,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府失于滋养,故发展为头空痛。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方药:以养阴补肾,兼补气补血之法,用大补元煎合八珍汤治疗为宜党参20g、山药30g、当归15g、熟地20g、杜仲15g、山茱萸15g、枸杞15g、鸡血藤30g、香附子12g、益母草30g、丹参15g。
例15:齐烊:男,30岁。
两周前由于恼怒之后,突然发生呃逆,两胁胀痛,呃声洪亮而频,烦渴喜冷饮,大黄秘结,小便短赤。
近一周来,呃声转急速而不连续,并有心烦不安,前来诊治。
医者望其面色红润,舌质红降有裂痕,切其两脉细数,故诊断为胃火上逆呃逆,以小承气汤治之,三日后,病情不减,口渴便秘加重,前来再诊。
辨证分析:病者两周前恼怒后发生呃逆,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病者初诊,医者诊为:胃火上逆呃逆:是不妥的,以小承气汤治之,也属失治。
因来诊时,呃声巳转为急促不相连续,并现心烦不安,舌红降而有裂纹,两脉细数。
此时胃热巳经伤阴,胃失濡润,升降失司而气逆作呃。
故呃声虽急但不连续,并现心烦口渴等证,是诊断的关键。
此时应诊为:胃阴不足呃逆:,以生津养胃平呃的益胃汤治法为宜。
治法为:。
中医诊断:.胃火上逆呃逆方药:生津养胃润肠,清热平呃。
方剂选用益胃汤加入杏仁、麻仁,白蜜为宜沙参20g、麦冬15g、玉竹18g、生地15g、石斛12g、批把叶10g、陈皮6g、柿蒂15g、竹茹12g、甘草6g、杏仁15g、麻仁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