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者职业认同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职业声望探析

在 实 际工 作 中 ,高 校辅 导 员与 专业 教 师 以及行 政 人
员不同,主要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教育与 管理 、 就业指导与服务 、 心理咨询 以及生活辅导等工作 ,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 那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 它的职业声望现状如何 ?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现状并针对 这些现状提出改善 的对策和措施?随着高校辅导员 队伍 的不断扩大 ,为达到辅导员队伍 “ 三化”建设 的目标 ,
的党 政 干部 、政 治 理论 课 教师 和 其他 青 年教 师 中挑 选 有
一
的认同, 而外向性则体现为职业群体所展示的职业魅力 ,
具体可指职业受人尊敬和人们向往的程度。职业声望作
为社会 学 的重要 研 究 主题 ,最早 是 由社 会 学创 始人 之 一 的马 克思 ・ 韦 伯提 出来 的 ,他 指 出 ,职 业 声望 不仅 是 一
校暂行工作条例 ( 草案 ) 》出台,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高
校 设 置专 职政 治辅 导员 ,明确规 定 : “ 为 了加强 思想 政 治
声誉的综合评价,它具有内向和外 向双重属性。内向性 体现为业内个体对职业群体的归属感和对职业 自我价值
工作 ,在一 、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 主任 ,从专职
、
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的演变过程
纵观 我 国历史 ,以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 为分水 岭 ,辅 导
中国迎来改革开放 的春天,于此 同时教育部颁发了 《 全 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 征求意见稿 ) ,其 中规定 :
在 一 、二 年级 设立 辅 导 员 ;辅 导员 由从 党 政 干部 、政 治 理论 课 教 师 和青年 教 师 中挑 选 出 的政治 觉 悟高 、作风 正 派 、联 系群 众 、有 一 定政 治 工作 经 验 的人 担任 ,定期 轮
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职业分析

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职业分析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职业分析论文摘要: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多重角色,该文重点分析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以及角色背后所包含的职业分析,为高校辅导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专门就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辅导员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辅导员应抓住机遇,认清自身定位,提高综合素质,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1.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角色一词原指戏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G·H·米德把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用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和行为。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扮演好以下角色:1.1教育者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有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外交流越加频繁,学生的信息量和信息面都极大增加,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迷失了自我,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这就需要辅导员以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出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引导和帮助。
辅导员除了应该积极承担两课教学任务外,还应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管理是同别人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和基本活动中。
而管理者是指挥别人的人。
学生辅导员也同样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管理对象是学生,管理目标是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试论加强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试论加强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试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逾越式开展,但是依然存着很大的缺乏,我国高校且前的管理形式,固然在变革中有了很大的改动,但和行政挂钩的形式一直没有彻底改动。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而言具有典型的科层制管理形式的特征:学校内部也有严厉的分工、有明白规则的职权等级、有法规条例约束、请求个人效劳于中心工作等。
普通而言,一个普通的高校系统内的分工从竖的来看,能够分为校、院、系;而从横的来看,可分为各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各院、各教科所等。
一、增强院级教学管理的必要性教学管理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的根本活动和中心环节,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开展也突飞猛进,已逐渐从精英教育开展为群众化教育、多元化人才培育。
近二十年来,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变革也进一步深化,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向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转变,综合类高等院校逐步构成了校一院一系三级体系。
二级学院已成为高校中占主体位置的管理单元,是学校的直属基层行政组织,承上启下,其教学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根底,在整个学校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而,增强和标准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程度、进步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想意义。
二、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内涵院级教学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其内容体系从不同视角看能够有不同的体系构造。
从教学管理的职能来看,包括决策规划、组织指导、控制谐和、评价鼓励和研讨创新;从教学管理的层次来看,包括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分离的教学变革、教学建立和日常管理;最常见的是从教学管理的业务工作体系来划分,包括教学方案管理、教学运转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和教学根本建立管理等五项管理。
1.教学方案管理。
教学方案管理包括制定和组织施行两个环节,能否培育出高质量的合格毕业生,人才培育计划是中心,严厉的组织施行是保证。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创新驱动视角

一、引言高校基层行政人员是指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他们承担了高校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事务。
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基层行政管理队伍,对于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系统创新水平、增进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提升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使命感、迫切感和责任感,把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纵深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的价值(一)从短期看,有助于破解当下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各类现实难题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的实质是引导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教育一线工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育实际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旨在激发实践者的能动性,将实际工作和专家研究结合起来。
提升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学研究能力,旨在激发教育管理一线工作者的反思和创新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让他们参与到教育实际问题的发现过程、研究过程和改进过程中,解决当前教育领域的“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1](P1-3)等问题,引导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从而提高高校内部的管理能力。
因此,促进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中期看,有助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是追求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注重科学研究是迈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20世纪“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兴起以来,诸如“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2]等概念广泛受到学者的重视,在各类教育理论研究文献资料中频频出现。
行动研究的出现意味着专业的高校管理服务队伍不应仅仅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关注所从事工作的潜在问题、研究内容和未来发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陈鑫1,李路轩2(1.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00;2.江苏开发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苏南京210000)[摘要]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基层行政管理队伍,对于破解当下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现实难题、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及深化科研兴校和创新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①刘辰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318020)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高职院校两年内扩招200万人以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这是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肯定,同时也赋予了高职院校新的使命和职责。
面对扩招,根据教育部相关测算,按照师生比1∶18的比例,扩招100万个学生,需要增加近5.5万个教师,考虑自然减员的情况,综合折算下,多招百万学生要补上6.5万个教师。
因此,为确保扩招之后的师生比,在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采取了招聘专任教师、聘任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充实师资队伍。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1]。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肩负着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的重任。
另外,高职院校“高”和“职”的双重属性,强调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德能双馨”的能工巧匠。
这些都离不开寓价值观引导于日常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之中的教师队伍。
因此,在新时代下,为深入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确保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十分关键。
一、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困境2021年11月,教育部召开师德专题教育总结交流暨师德师风建设重点工作落实推进会,会议指出当前仍然存在教师思想政治引领不足、师德失范行为等问题[2]。
在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境。
(一)教师党支部建设弱化,引领师德师风作用不强教师党支部是党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基层组织,是涵养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教学、科研、职称等压力,部分教师党员对党支部活动思想上不重视,对党组织活动采取“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做法,部分高校教师党支部缺乏组织力,党组织生活表面化、形式化,存在重教学业务、轻党建工作的现象,党支部政治示范作用不明显,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引领作用不强。
加强辅导员角色认知 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21 0 0年 8月
教 学研 宓
百家讲坛
加强辅导 员角 色认知 提 升服务学 生能力
林 宝虎 李建 军 ( 阳 医学 院 第三 临床 学院 湖 北 郧 阳 42 0 ) 郧 40 0
摘 要 : 导 员 既是 大 学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引 导 者 . 辅 也是
理者 , 也是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直接领导 , 辅导员双重 角色的完 美体现 ,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工部门 、 院系对 学生工作的理 解定位 ,对辅导员工作 的真诚支持 ,对辅导员个体 的关心爱 护。 一是要为辅导员工作搭建个体诉求的桥梁 。 学校学生工作 管理部门应客观理性的反映各院系学生工作中个体 的差异和 解决办法 , 争取学校的理解支持 , 同时对学校安排 的各项学生 工作 , 做细致的宣传沟通 , 营造 宽松环境 , 这样才有利 于辅 导
学生事务的服务者 , 身份和 岗位 角色的统一, 是 是双 重角色的
统 一 。 在 现 阶段 下 , 些 高校 在 辅 导 员的 配 备 上还 不 能 达 到 但 一 国 家教 育 主 管部 门要 求 的 比例 标 准 ,还 存 在 许 多高校 的 辅 导 员所 带 学 生数 超 过 规 定 标 准 . 导 员工 作存 在 任 务繁 杂 、 力 辅 压
大。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 促进辅导 员较好地履行双重角色. 做好 自身工作是本文进行探讨的问题
关 键 词 : 导 员 ; 色认 知 ; 务 辅 角 服
职业素质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素质的问题及对策一、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质存有的突出问题(一)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设置职业指导教育机构,职业指导教师储备不足,很多负责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或是半路出家的老师,或是德育老师兼任,大多是临时拼凑,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资料显示,现在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中有82.32%以临时性和非专业性人员为主,受过系统职业指导培训的相对较少。
而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职业指导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综合使用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揭示职业现象,解释人的职业行为。
所以,大多职业指导人员普遍缺乏对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行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他们缺乏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和把握,缺乏对有效职业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无法解决求职者存有的职业困惑,使职业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据某课题组对广西省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工学院南宁分院和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共四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3.18%的学生认为所就读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高,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有79.84%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一般,只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6.98%的学生认为其素质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指导人员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意识淡薄。
所以,要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质量,职业指导人员首先要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专业职业指导水平,才能更好地为职业指导工作服务。
(三)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发展职业指导教育需要一支素质高、综合水平强并且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需要明确的职责定位和后续发展的平台,即解决职业指导人员的发展和出路问题。
但是,据了解,当前高校中,很多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大多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他们并不属于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而是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兼职职业指导人员,人员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工作水平和职业指导水平不一致,他们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职业指导工作就难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服务了。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总结(五篇)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总结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部分管理者的观念里,还没有真正树立服务理念,仍然重管理轻服务,缺乏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长期以来,这种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既不利于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内在潜能,也不利于管理人员在工作上创新,远远滞后于高校改革和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
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落后教学管理直接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领导人员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基层工作人员年龄大、学历低;具有教育学和管理学背景的管理者比例偏低,基层教学管理经验匮乏,管理角色定位适应性缓慢等等。
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教育理论水平比较低、教学管理的调查研究意识比较弱、主动创新能力还比较差。
3.教学管理激励机制落后高校教学管理岗位与教师岗位或其他行政岗位相比,在地位、待遇、学习进修机会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个人晋升和职业发展空间不大。
而且目前的薪酬体系并不是与各部门、各岗位的业绩直接相关的,因此有的管理者往往会偏好于较低的工作强度与较多的闲暇时间,或者是偏好于工作中过多的自由度,等等。
另外教学管理工作量大,任务重,难度高,管理者往往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感,自我评价较差。
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努力探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实现方式,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是提高管理者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4.教学管理手段落后在当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知识经济时代,运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惟一选择。
于是,许多高校纷纷购买或自行研制教学管理软件,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进程。
然而,由于教学管理软件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各高校的需求又不尽相同。
购买的软件不仅价格昂贵,且往往不甚适用;而自行研制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尚未完全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高校 基层教 学管 理者职 业 认 同的现状
“ 职业 认 同是 指 个 体 在 其 职 业 活 动 过 程 中 , 内 心 认 为 从
自 己所 从 事 的 职 业 有 价 值 、 意 义 , 从 中找 到 乐 趣 并 积 极 有 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般 而 言 , 知 是 与情 感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感 是 认 情
职 业 意志 薄弱 等职业 认 同危 机症 候 。基 于此 , 高校有 关部 门势 必要 通 过思 想教 育 、 制激励 以及 业 机
务能 力修 炼等针 对性 攀措 , 强化基 层教 学管理者 的 职业 认 同 , 充分 调 动 其工 作 的积 极 性和 能 动 性 ,
以确保 高校 教 学管理 系统 的有 效运行 。
前 提 和 基 础 。然 而 , 高 校 教 学 管 理 系 统 中 , 层 教 学 管 理 在 基
怒 哀 乐 、 憎 好 恶 人 皆有 之 却 又 各 不 相 同 。高 校 基 层 教 学 管 爱
理 者 的 职 业情 感 当 然 也 会 因 人 而 异 , 在 共 同 的工 作 境 遇 和 但 职业 背 景 下 , 校 基 层 教 学 管 理 者 的职 业 情 感 皆呈 现 出 不 同 高
第3 2卷
第 3 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教研究版 ) 高
J r a fCh n e u v riyo c n lgy Hih rE c t n S u y Edto ou n l a g h n Unie st fTe h o o ( g e du ai t d iin) o o
人对 客 观 事 物 的态 度体 验 , 人 的需 要 是 否 得 到 满 足 而产 生 是
的 一 种 内 心感 受 、 理 反 应 。I 人 类 的 情 感 丰 富 而 复 杂 , 心 -2 1  ̄ 喜
主 动 地 对 待 工 作 。_ 职 业 认 同 是 从 业 人 员 做 好 本 职 工 作 的 ”】
一
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 以确 保 高 校 教 学 管 理 系 统 的 有
效运行 。
一
天 和 尚撞 一 天钟 ” 想 法 , 职业 前 景 没 有 明确 的认 识 , 的 对 更
缺 乏 对 职 业 的 长远 规 划 , 直 接 淡 化 了职 业 情 感 , 化 了职 这 弱
业意志 , 最终对职业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 并 ( ) 业 情 感 缺 失 二 职
[ 关键词 ] 高校 ; 基层 教 学管理 者 ; 业认 同 职
[ 作者简 介 ] 吴海 云( 9 6 , , 州师范 学 院教 务 处讲 师 , 要从 事教 育 管理 理 论 与 实践 1 7 一) 女 漳 主
研 究。
在现 代 高 校教 学 管 理 架 构 中 , 以教 务 处 、 系 和 教 研 室 院 等部 门从 事具 体 教 学 事 物 管 理 的 工 作 人 员 为 基 层 教 学 管 理
VoI 2 No. .3 3 S . ep 20l i
2I O 1年 9月
对 提 升 高 校 基 层教 学 管 理者 职 业 认 同的 思 考
吴 海 云
( 州师 范学 院 教 务处 , 漳 福建 漳 州 3 3 0 ) 6 0 0
[ 摘 要 ] 在 当下 高校 管理体 制 下 , 基层 教 学 管理 者 由于 职业 匹配度 不 高、 工作 任 务繁 重 、 职 业境遇尴 尬 以及 其职 业价值 观模 糊等 因素的影 响 , 导致他 们 显 露 出职 业 认知 模 糊 、 业情 感 缺 失 、 职
者 因 经 常 处 于 繁 重 的 、 负 荷 的 工 作 境 遇 , 作 压 力 与 日俱 超 工
者 , 们 是 高 校 教 学 政 策 措 施 及 教 学 规 章 制 度 贯 彻 执 行 和 落 他 实 的 基 干 力 量 , 着 上 传 下 达 的 中 介 作 用 , 教 学 决 策 层 全 起 是 盘 掌 控 全 校 教 学 业 务 活 动 开 展 、 行 状 况 的 “ 天 候 ” 息 运 全 信 仪 , 实 现 高 校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规 范 化 、 学 化 开 展 的 有 力 支 是 科
的人 生 观 、 值 观 和 成 长 背 景 , 等 。认 知 是 行 为 以及 行 为 价 等
习惯 的先 导 , 有 正 确 的认 知 , 难 以 产 生 正 确 的行 为 。而 没 就
职 业 认 知 一 旦 形 成 , 对 职 业情 感 、 业 态 度 等 产 生 影 响 , 将 职 进
而影 响 到 职 业 行 为 。 目 前 , 校 基 层 教 学 管 理 者 因 学 校 层 高
学管理 、 升教学质量无 疑是 高校建设 和发展 的首要 任务 。 提 在 此 境 遇 下 , 层 教 学 管 理 者 在 高 校 教 学 运 行 系 统 中 的作 用 基 必 然 日益 凸 显 。为 此 , 校 有 关 部 门 势 必 要 采 取 针 对 性 举 高 措 , 强 化 基 层 教 学 管 理 者 职 业 认 同这 个 基 点 出 发 , 分 调 从 充
次 、 作 分 工 不 同 , 职 业 认 知 情 况 比 较 复 杂 。 但 就 整 体 而 工 其
言 , 存 在 非 常 明显 的 共 性 , 普 遍 表 现 出 对 职 业 的认 知 不 却 即
撑 。在 我 国 大 部 分 高 校 进 入 内涵 式 发 展 阶 段 的 当 下 , 化 教 强
够 清 晰甚 至模 糊 的 状 况 。具 体 表 现 在 : 一 , 职 业 现 状 的 其 对 认识 不明确 , 对工作 的对象 、 容 、 质 、 如 内 性 目标 等 缺 乏 清 楚
的认 识 , 是 机 械 地 进 行 常 规 工 作 或 按 部 就 班 完 成 某 项 任 只 务 , 往往导致其工作循 规蹈矩 , 效 不高 、 造 性不 足 ; 这 成 创 其 二, 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晰 , 少基层教学管理者抱着 “ 对 不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