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陵

合集下载

乾陵景区

乾陵景区

景区概况墓主人:唐高宗和武则天所属地:陕西·乾县古墓葬分类号:10景区级别:AAAA文物特色:石雕、唐三彩、壁画景区所含景点: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仿唐乾陵地宫、乾陵博物馆。

景区特点乾陵——一对夫妻、两朝皇帝的合葬陵。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建立了“武周”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所以从埋葬者的身份来讲,他们既是一对夫妻,又是两朝皇帝,一个“李唐”,一个“武周”,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帝陵。

乾陵——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乾陵所在地梁山是由三座峰所组成,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巍峨的梁山主峰正好成为陵丘,梁上山脊正好成为神道,而山脊前端的两座山峰又正好成为陵园的天然门户,这真是太神奇了!更神奇的是,当您从东边遥望,乾陵的身影犹如一位美女静卧在天地之间,北峰最高,为睡美人的头;南二峰较低,为睡美人的胸,所以人们形象的说,武则天是头枕梁山,脚蹬渭水。

同时,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山体,恰巧一代女皇武则天又埋葬于此,难怪有人说,在中国所有帝王陵中,只有唐乾陵可以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并驾齐驱。

同时它又体现了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乾陵——历代诸皇陵之冠。

乾陵修建于盛唐时期,从公元684年开始动工,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执政初期才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

陵园地面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陵园内原有城垣两重,内城占地230万平方米,外城“周80里”。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陵墓,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陵园占地约100余公顷,规模宏大,建筑富丽雄伟,石雕高大浑厚,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乾陵——依山为陵的典范。

如果说唐太宗的昭陵开创了“依山为陵”的先例,那么乾陵就是依山为陵的典范。

乾陵陵园修建建时间长达57年,创建了一个围绕山峰安置陵寝的自然效果,奠定了唐代“依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内外两重城墙、一座陵寝、一对天然阙台、一条笔直宽阔的神道、对称排列的成组石雕和石雕群等,整个设计与周围的自然坏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后代帝陵尤其是明、清帝陵修建陵园时所效仿的对象。

乾陵简介讲解词

乾陵简介讲解词

《乾陵简介讲解词》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乾陵!乾陵啊,那可是一座非常有名的陵墓。

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梁山之上。

这座陵墓可不一般,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的规模特别大,气势雄伟。

从远处看,那高大的山峰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座神秘的陵墓。

走进乾陵,你们会看到很多精美的石刻。

有石狮子,它们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还有石马,好像随时准备奔腾而去。

据说啊,武则天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她在位期间,国家治理得很不错。

而她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也给这座陵墓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是怎样建造这样一座宏伟的陵墓的,是不是很神奇?《乾陵简介讲解词》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乾陵!乾陵啊,那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

它在高高的山上,周围风景很美。

这座陵墓里面埋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他们在古代可都是很重要的人物呢。

乾陵有很多让人惊叹的地方。

比如那些巨大的石头雕像,有的像将军,有的像大臣,好像在守护着陵墓。

还有啊,乾陵的神道很长很长,走在上面,感觉就像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曾经有很多人都想来探索乾陵的秘密,但是它一直保存得很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座神秘的乾陵呢?《乾陵简介讲解词》同学们,咱们一起走进乾陵!乾陵在一个很美的地方,山清水秀。

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安息之地。

他们的故事可多啦。

乾陵的建筑很壮观。

那些石头做的东西,像华表、翼马,都特别精美。

听说当年建造乾陵的时候,动用了好多好多的人,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虽然过去了很久很久,但是乾陵依然屹立在那里,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的辉煌。

同学们,乾陵是不是很吸引人呀?。

唐代乾陵石刻模式形成

唐代乾陵石刻模式形成
成熟阶段
乾陵石刻在唐朝中期达到了一个巅峰,其技艺和 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02
乾陵石刻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的特点
雄浑豪放
乾陵石刻的造型雄浑豪放,气势 磅礴,彰显出唐代盛世的宏伟气
魄。
细腻入微
乾陵石刻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动物形象生动活 泼。
创新性
乾陵石刻在表现手法和构图上具有 很高的创新性,如“昭陵六骏”等 作品展现了唐代的创新思维。
创新发展
后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尝 试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术,丰富了 石刻艺术的表现形式。
05
乾陵石刻模式形成的影响
对唐代艺术的影响
创新性
乾陵石刻模式的形成,对唐代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唐代艺术家们 对石刻技艺的探索和创新。其中,乾陵石刻中的线刻画和浮雕艺术,使唐代石 刻艺术走向了新的高度。
VS
艺术创新
乾陵石刻模式所展示的创新精神,是当代 艺术家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当代艺术家们 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和发展,推动现代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06
乾陵石刻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文物本体易损坏
乾陵石刻由于年代久远,本身就非常容易损坏,需要采取有效的保 护措施来防止进一步损坏。
乾陵地理位置
乾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附 近,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 天的合葬墓。
石刻艺术背景
在唐朝,石刻艺术已经发 展到了一个高峰,乾陵石 刻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乾陵石刻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在乾陵修建之前,中国的石刻艺术已经经历了一 段漫长的发展历程。
形成阶段
乾陵石刻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模式。
数字化技术应用

知识拓展:唐昭陵和乾陵

知识拓展:唐昭陵和乾陵

唐昭陵和乾陵乾陵乾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由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山,古今中外的史书上都称这座山为梁山。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

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

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

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

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

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

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乾陵乾陵陵园全景乾陵守灵六十一番臣乾陵无字碑唐昭陵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

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

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

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来自:园丁书屋 > 《组图》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被称“天下第一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以北6千米的梁山上,是长安西北方向,即八卦的乾位,故称乾陵。

乾陵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

这里出土文物极多,壁画艺术高超,建有博物馆,乾陵被定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一生体弱多病,昏庸懦弱,缺乏领导能力。

皇后武则天(624年—705年)则精明强悍,工干心计,富于政治才能。

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听说她才貌双全,下令召入宫中,封为四品才人(妃嫔的一种等级),赐名“媚娘”。

唐太宗病危时,李治“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但按唐朝制度,皇帝崩驾,皇宫中无子的妃嫔必须出宫为尼。

太宗死后,武则天也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高宗继位后,由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想借武则天牵制萧淑妃,命武则天蓄发,并劝高宗迎武则天入宫。

这一建议对高宗正中下怀。

武则天回宫后大受宠爱,王皇后的位置不久便被武则天替代。

高宗晚年多病,精力不济,朝廷大事几乎全由武则天裁决。

她趁机积极培植“后党”势力,朝臣们称高宗与武则天为“二圣”。

高宗死后,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继续控制实权。

继位的中宗仅过两个月便被废黜。

另立睿宗作为幽闭在宫中的傀儡皇帝。

她临朝称制,恩威并重,软硬兼施,在赢得对政权的绝对控制之后,终于以“圣神皇帝”的名义统治天下,并改国号为“周”。

直到82岁临去世前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3年,陵址由武则天一手选定。

高宗李治死于洛阳,当时朝廷中对如何安葬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

因关中遭灾,高宗遗命葬在洛阳,多数大臣也主张就地安葬。

武则天“独违众议”,决定送高宗灵枢回长安,修筑了乾陵。

22年之后,武则天合葬乾陵,这一工程才告结束,历时长达57年之久。

乾陵

乾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面立 着外国使臣的群像,同样感到有辱他们的脸面,于是就把 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但是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据历 史学家考证,当时的八国联军并没有来到乾陵这个地方, 哪来的砍石像一说呢?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 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一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 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 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号这一天,在 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 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 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 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关中大 地震。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 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 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 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 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历代盗掘
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 心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 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 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 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 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 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 沟被称为“黄巢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 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 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 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 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 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 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 陵地宫墓道口。

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5篇

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5篇

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5篇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1)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

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门外6公里的梁山上。

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陵墓之一。

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墙。

内城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厚度为24米。

四面各有一门(东为青龙门、西叫白虎门、南称朱雀门、北是玄武门),现在各门附近的村庄仍以门名称之。

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

据《金石萃编》记载:宋金时共有13段题字,但多被风雨剥蚀,唯金代太宗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写、旁有汉字翻译的“即君行记”保存较为完整。

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两通石碑北边,原有61番酋石像。

现存60尊,是武侧天为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雕刻的。

石像身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官职及姓名。

明代刘伯温作诗道:“番王俨待立层层,天马排空势欲腾。

”郭沫若也曾咏诗曰:“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

”就是对石刻雄姿的描写。

乾陵形制雄伟,建筑也很牢固,据《新唐书严善思传》载:“乾陵玄、石门,冶金固隙”非常坚固。

据勘查,墓道长63.1米,宽3.9米,全用石条填砌。

从墓道口到墓门共39层石条,每层间都有铁栓固定,井用白铁水灌注。

这些情况与文献记载吻合。

乾陵不仅外现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

李治生前酷爱书法,广为搜集,临终遗嘱把他所收藏的书字埋在墓内,李治和武则天均处于盛唐时期,且据勘查,乾陵虽经1000多年,却未被盗过。

由上可以想见,乾陵内部的文物一定十分丰富,极其珍贵。

乾陵的范围很广,除山陵外,还包括县城东北一带17座陪葬墓在内,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坟墓。

这些墓的封土堆基本保存完好,个别墓前陈列着一些石刻。

唐乾陵的封土方式

唐乾陵的封土方式

唐乾陵的封土方式引言唐乾陵是中国唐代皇帝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陵墓,唐乾陵的封土方式独具特色,体现了唐代皇家陵墓建筑的特点和工艺水平。

本文将对唐乾陵的封土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唐乾陵的历史背景唐乾陵建于贞观元年(627年),是为了安葬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庙号高祖、则天皇帝。

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对文化事业有着重大贡献,武则天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时期政绩卓著。

因此,为了彰显这两位杰出的君主的功德与荣耀,唐乾陵的建造以及封土过程十分庄重和讲究。

封土方式的选择封土是陵墓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能够保护陵墓的完好性和永久性。

在唐乾陵的封土方式选择上,采用了复合式封土方式。

这种封土方式通过多层次的构造,使陵墓更加坚固稳定,避免土层下沉和倾斜的可能。

复合式封土方式对于长期保存陵墓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封土方式的具体过程唐乾陵的封土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地基处理在封土开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使陵墓的地基更加稳固并抵御地震的影响。

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挖掘一定深度的基坑,并进行基坑的加固和填充。

2. 土层铺筑在完成地基处理之后,开始进行土层的铺筑。

为了确保土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封土队伍会采用分层铺筑的方式。

每一层土层铺筑完成后,都需要进行压实和检测,以保证土层的质量。

3. 地墙修建在完成土层的铺筑之后,开始进行地墙的修建。

地墙是陵墓最外层的保护结构,起到防止雨水侵入和保护封土的作用。

在唐乾陵中,地墙采用了砖石结构,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紧密的连接,使地墙具有良好的抗震和防水性能。

4. 陵园植被封土完工后,为了使陵墓更加美观,还需要对陵园内的植被进行精心布置。

唐乾陵的陵园内植被丰富多样,采用了各种花草树木进行装饰,形成了一片美丽的花园。

封土方式的意义和影响唐乾陵的封土方式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表:八棱型,高8米,直径1.2米,重约 46吨,将华表立御陵墓昭示着生命长存 的理念和以昭其德德宏伟气魄。
翼马:高3.45米,长2.96-3.53米,宽1.22米,重 约40吨,体态结构清晰,姿态雄伟骏逸,表情生动 刚烈,简练而有力德手法蚀石马神态潇洒自如,英 姿焕发。具有典型德啊丹托和健托罗艺术风格
石翁仲:圆雕手法,高3.75-4.16米, 头带冠,腰束带,宽袍大袖,身材魁梧 雄壮,肥头大耳,八字胡须,双手持剑 恭立,目视前方,。这些精诚德侍卫将 军被雕刻大师赋予了不同的个性形态。
诉圣记碑:和无字碑被称为历代群碑之冠,碑有碑身、座、 顶三部分组成,高7.35米,重89.6吨,因其有七节故得名 七节碑,象征七耀,碑文为武则天所撰写,中宗李显书写, 当时涂有金粉,故又被称为金文。中宗得书法笔力遒劲, 深得欧虞之法。
乾陵博物馆
唐墓壁画:乾陵的三座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壁画,总数达1200平 方米,面积之大,品味之高,内容之新,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是绝无 仅有的,是唐墓壁画的典型代表,三座墓的壁画的共同点是构图完 全,场面宏大,是研究唐代美术、服饰、图案、经济、政治等一些 列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
唐三彩:数量多,达450件,造型准 确,手法写实,静中寓动,目可传 神,种类齐全,题材广泛。
乾陵是关中唐18陵中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的一座,是全 国乃至世界范围那唯一的帝王合葬陵,起规模之大,远远的超过了 埃及的金字塔。
乾陵建成之后,曾遍植柏树,故有“柏城”之称, 白居易的《柏床》诗中就作了生动的描写。
乾陵的名称:陵墓位于西安的西北方向,是八卦方位中的 乾位,另外乾是天的意思,高宗生前尊号为天皇、天皇大 帝、天皇大圣皇帝。故名。
鸵鸟:镂空立体高浮雕,高1.73-1.76 米,重9.6-9.8吨,作行进状,体态活 波,羽毛丰满,昂首挺胸,生动自然, 造型写实独特,刀法简洁圆润,显示了 唐代工匠朴实德雕塑风格。
石马及牵马人:圆雕手法,马高1.95米,长 2.60米,石人高1.54米,重量16.3-18.5吨。 牵马人身穿圆领紧袖武士袍,束腰带,双手 置前作牵马状。系陵前德装饰物或者夸耀功 业或者象征御马厩。
无字碑:高大雄浑,用一块完整的势头雕成,高 8.0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圆首方 趺,碑首刻有八条生动的踬龙,
61宾王像:高1.50米,多数的石人身穿圆领右衽或者左衽 武士袍,双手作报笏状,束腰带,脚穿靴,,像的背部刻 有族别、官职、姓名、现今只有一部分尚能辨认。立像的 目的在于夸耀后世,宣扬高宗和武则天的国威和这些民族、 国家的友好关系
乾陵石雕群:从数量上统计,乾陵共有石雕175件,占关 中唐18陵的20%。分布在神道的两侧。 特点:1、种类繁多:守卫类、仪仗类、碑石类、神话传 说类、帝王陵园标志类
2、内容创新:增添了石人、石马、石鸵鸟、石碑 等新的雕刻题材 3、艺术造型比较新颖独特,
4、石刻还颇具有一定的哲理
乾陵石雕群:共计124件,其中113件放置在长达650米的 司马道两侧,整齐有序,从南到北依次的顺序是华表1对、 翼马一对、鸵鸟1对、石马及牵马人各5对、石人像10对、 石碑2通、蕃臣像61尊、石狮1对。组成了中国封建帝王 陵园内最庞大的石雕群,代表着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 和石雕艺术,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乾 陵
1、地理位置:乾陵,唐代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距 西安76公里。
2、梁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之地,周太王迁岐山愈此山,始皇曾幸 梁山,张骞通西域、唐的丝绸之路都经过此山,至今仍是西兰公路 的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乾县境内最高的山脉。
3、乾陵从远处看像一位横躺着的女性,当时的御史官 李淳风和袁天罡就说,若葬此地,将大利女主。所以后 来史学家就说,梁山生来就是为武则天准备的。
乾陵的埋葬制度是“依山为陵,将梁山的山头作为陵冢,在山腰修建玄宫,工程 艰巨浩大,据《陈子昂传》记载: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 调发近畿,”工程从683-710年结束的两个皇帝合葬墓, 2、拥有一批数量多体积大的石雕
3、构筑了三座等级高的地下宫殿
4、出土了一批题材广品味高的唐墓壁画
5、成列着一批雕刻精美表现强的石刻线画
6、造型美种类全的唐三彩
毕沅手书:唐高宗乾陵
乾陵共有陪葬墓17座,出土文物4300多件
乾陵规模:内城的面积大230万平方米,外城周长40公 里,整个陵区面积20万亩。当时营建的时候是仿当时的 唐长安城设计的,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制度。共分为内城、 外城和陪葬墓区。其设计成了后来唐代陵墓设计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