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操作指南、注意事项及禁忌(标准)

小儿推拿操作指南、注意事项及禁忌(标准)操作指南1. 选定合适的推拿技术:- 经络疏通:通过指压、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 经络疏通配合推拿:在经络疏通的基础上,结合拨罐、刮痧等疗法进行推拿。
2. 准备工作:- 为小儿提供一个安全、安静、整洁的环境。
- 为小儿换上宽松舒适的衣物。
- 洗净双手并修剪指甲。
3. 推拿操作步骤:- 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进行推拿。
- 从身体较轻的部位开始,逐渐过渡到身体较重的部位。
- 注意小儿的体位和呼吸,保持沟通和观察。
注意事项1. 推拿时间:- 每次推拿时间最好控制在15-30分钟之间。
- 若小儿表现疲倦或不适,可以适当缩短推拿时间。
2. 推拿频率:- 推拿频率一般为每天1-2次,视小儿情况而定。
- 不宜在进食前或饱食后立即进行推拿。
3. 温度控制:- 推拿环境的温度宜保持适宜,避免小儿感到过热或过冷。
- 使用零散或拌有温油的技术,可提高推拿效果。
4. 推拿力度:- 推拿力度应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
- 应根据小儿的感受和反应进行调整。
5. 仪器使用:- 仅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推拿仪器。
- 避免使用较复杂或不熟悉的仪器。
禁忌事项推拿在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但以下情况下应避免推拿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1. 发热:小儿体温超过38℃时禁止推拿。
2. 皮肤损伤:存在皮肤破损、感染、烧伤等情况时禁止推拿。
3. 外伤:如骨折、扭伤等严重外伤时禁止推拿。
4. 出血倾向:小儿存在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时禁止推拿。
5. 心脏问题:存在心脏病等严重心脏问题时禁止推拿。
6. 呼吸问题:存在呼吸困难、哮喘等严重呼吸问题时禁止推拿。
注:此文档仅供参考,操作前请咨询专业医生或推拿师的意见。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技术是以揉法、推法、捏法等手法作用于小儿特有的腧穴上,治疗儿科疾病的推拿医疗技术。
以其腧穴的操作手法不同,功效各异。
因操作手法方向、轻重变化而有补泻之分。
适应的病证包括腹泻、便秘、疳积、遗尿、发热、咳嗽、夜啼、惊风、麻疹等多种病证,也用于小儿保健。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手法1.推法推法是以指、掌、拳或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
用于小儿时,多以指、掌等置于施术部位上,保持均衡的压力,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
如果直接在皮肤上操作,需要涂抹介质(即用油、水、膏、粉等润滑物质作为中介后,再作手法操作),其操作力度以不带动皮下组织为宜。
以下各种推法均要遵循这一要求。
(1)直推法用拇指桡侧或指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拇指保持一定的压力,依靠拇指掌指关节运动带动手指运动,沿皮肤表面做单方向直线推动。
或以中指罗纹面、示中二指并拢,或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后的罗纹面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伸直,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手指运动,使手指掌面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推动。
频率大约200~300次/分,用力均匀,始终如一。
(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示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形推动。
(3)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4)合推法以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两旁向穴中推动合拢。
2.揉法见经穴推拿技术。
3.摩法用掌心或并拢的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指面附着在体表做轻柔缓和的环形运动的手法。
4.捏脊法捏法之一。
用拇指指端桡侧缘向头部方向顶住脊柱或脊柱两侧皮肤,示、中指前按,三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
或者示指屈曲,用示指中节桡侧紧贴脊柱两侧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
5.捣法用中指指端着力,或手指屈曲,以示或中指近侧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小儿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疗法,它以手法独特、疗效显著而闻名于世。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进行小儿推拿时,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同时保障患儿的安全和舒适。
首先,小儿推拿操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推拿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医学、中医基础知识,并且经过系统的中医推拿培训和临床实践。
只有专业的推拿师才能准确诊断,判断患儿的病情,并选择适当的推拿技术进行治疗。
其次,小儿推拿操作要注重环境和卫生。
推拿室应保持整洁干净,通风良好。
操作人员应保持清洁,必要时应佩戴口罩和手套。
推拿用的床面和推拿工具也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以避免污染。
接下来是小儿推拿操作的流程。
首先,推拿师应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儿的病情、病史、疼痛程度等重要信息。
然后,进行详细的观察检查,包括面色、精神、呼吸、脉搏等。
根据观察结果和沟通内容,推拿师可判断患儿的病因和证型,并评估推拿治疗的适宜性。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操作人员应察看患儿的身体状况。
在推拿治疗前,要确保患儿腹部没有异常肿块或者器官肥大。
在进行腹部推拿时,要注意避开脐部和骨盆部的操作,以免损伤患儿的器官或者造成不适。
在进行各类推拿技术时,小儿推拿操作人员要掌握正确的手法和力度。
手法要轻柔,力度要适中,最大限度地保护患儿的皮肤和筋骨。
在进行推拿时,要用手心轻轻揉动,不能使用过强的力量。
此外,推拿师还要掌握好时间的把握,不能过长时间地进行推拿,以免疲劳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小儿推拿操作的最后环节是观察疗效和给予适当的反馈建议。
推拿师要仔细观察患儿的反应,包括舒适程度、面色变化等。
如果患儿出现不适,应立即终止推拿,并告知患儿及其家长。
治疗结束后,推拿师还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有助于规范推拿师的操作行为,提高推拿疗效,避免患儿因推拿操作不当而受到伤害。
同时,推拿师要不断学习和钻研,提升自身的推拿技术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推拿治疗服务。
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一、原理及适应症
小儿推拿是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手法刺激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通经络,行气血,和营卫,以调整患儿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其抗病能力,达到防病保健和治病的目的。
适用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积滞、疳积、便秘、腹泻等多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以及预防保健。
二、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三、操作程序
1. 做好解释,取得患儿及家长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患儿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儿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
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四、注意事项
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患儿皮肤。
2.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
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止推拿。
小儿推拿治疗技术指南

小儿推拿治疗操作规范指南目的通过对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施以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操作步骤与要求1. 施术前准备1. 1器具普通诊疗床,推章用介质如清水、滑石粉、葱汁、姜汁、食用油等。
1. 2 环境环境清洁卫生,室内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1. 3 体位选择患儿舒适、能暴露操作部位、便于医师操作的治疗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1. 4 部位根据病症辨证选取适当的治疗穴位。
1. 5 医师操作前医师双手须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要用指甲锉锉平,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可按证候选择介质涂抹。
操作时医师双手温暖,精神专注,态度和蔼,具备亲和力,争取患儿的配合。
2. 施术方法2. 1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2. 1. 1 推法分为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
直推法:医师用拇指螺纹面或桡侧缘在选定的穴位上作单向直线推动。
分推法:医师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或用双手示、中指螺纹面自穴位中间向两劳作分向推动。
旋推法:医师用拇指蝶纹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摩。
2. 1. 2 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指揉法:医师用拇指或示指,或用示、中、无名指螺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
掌揉法:医师用掌根部分,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
鱼际揉法:医师用手掌大负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
2. 1. 3 按法医师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心在一定的穴位向下逐渐用力按压。
操作时手法要求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
2. 1. 4 摩法医师用手掌掌面或示、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奏。
一般以按摩的速度和方向来区别补泻,如急摩为泻、缓摩为补;顺时针摩为泻、逆时针摩为补。
此法在小儿多用于腹部。
2. 1. 5 运法医师用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由此穴向彼穴或在穴周作弧形或环形推动,因常用手指进行推动,故又称指运法。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4部分:小儿推拿疗法1 范围GB/T ×××××的本部分规定了小儿推拿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小儿推拿疗法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引用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的小儿推拿疗法部分。
3.1小儿推拿 Tuina in pediatrics通过对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施以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器具普通诊疗床,推拿用介质如清水、滑石粉、葱汁、姜汁、食用油等。
4.1.2 环境环境清洁卫生,室内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4.1.3 体位选择患儿舒适、能暴露操作部位、便于医师操作的治疗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4.1.4 部位根据病症辨证选取适当的治疗穴位。
14.1.5 医师操作前医师双手须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要用指甲锉锉平。
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可按证候选择介质涂抹。
操作时医师双手温暖,精神专注,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配合。
4.2 施术方法4.2.1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4.2.1.1 推法分为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
直推法:医师用拇指螺纹面或桡侧缘(或用示、中两指螺纹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单向直线推动。
分推法:医师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或螺纹,或用双手示、中指螺纹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
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
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恐状态。
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
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
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
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
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
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
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
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小儿推拿摩法的动作要领

小儿推拿摩法的动作要领
小儿推拿摩法是一种针对儿童的特殊按摩技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儿童常见病。
在进行小儿推拿摩法时,要注意以下动作要领:
1.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安静、舒适,室温适宜,避免空气流通处。
为孩子脱去衣物,让孩子平躺在床上或垫子上,露出需要操作的部位。
2. 保持沟通:在操作过程中,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放松,消除恐惧感。
可以边操作边与孩子交流,观察孩子的反应,以便调整力度和速度。
3. 手法要轻柔:小儿推拿摩法的力度要适中,不能过重,以免伤害孩子的皮肤和肌肉。
手法要轻柔,速度要适中,以孩子能接受为准。
4. 操作顺序:一般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操作。
可以采用揉、捏、拿、推、摩等手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手法。
5. 操作时间:每次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20分钟为宜。
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适当调整操作时间。
6. 注意安全: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对于有皮肤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推拿。
7. 操作部位:小儿推拿摩法主要针对头部、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等部位。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关节、脊柱等重要部位的过度操作。
8. 操作结束后,要给孩子穿好衣物,让孩子休息一会儿,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多次操作,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
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
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
惊恐状态。
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
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
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
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
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
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
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
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
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
(1)望指纹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2)望指纹内容: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
色泽: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
患病之后,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者,多为虚证;色滞暗者,多为实证;色青者,多为惊风,或为痛证。
长短:一般说来,指纹在风关者,为邪浅病轻;指
纹透气关者,为邪已深入;指纹达命关者,为病情较重;若指纹一直延伸到指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为病情重笃。
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是病在表;沉隐不显者,是病在里。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望指纹是观察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
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可见指纹向命关延伸,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
指纹的色泽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高,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明显,因而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则淡。
2.小儿切脉小儿前臂短小,切脉部位“寸口”就更为短小,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也称为一指定三关(图195),而不细分三部。
小儿平脉(正常脉象)较成人快,一般l~2岁左右小儿,脉搏每一息(即是一呼一吸)跳动6~7次;3~6岁小儿,每
一息跳动5~6次。
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脉搏则相对减少。
小儿诊脉通常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来定虚、实。
浮脉: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主表证。
沉脉:轻按不易感觉,重按才可能触到,主里证。
迟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缓慢,主寒证。
数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快,主热证。
脉有力:为实证。
脉无力:为虚证。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