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一部关羽神化轨迹研究的力作——《关羽——从人到神》评介

一部关羽神化轨迹研究的力作——《关羽——从人到神》评介

㊀㊀收稿日期:2020G11G25㊀㊀作者简介:宋爽(1995 ),女,山东青州人,历史学科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第20卷㊀第2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20N o .22021年4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A pr .2021一部关羽神化轨迹研究的力作«关羽 从人到神»评介宋㊀爽(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阜阳㊀236037)摘要:濮文起先生著«关羽 从人到神»一书是首部阐述关羽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神化轨迹的著述,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该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参阅了众多前人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全面㊁立意新颖㊁视域广阔㊁史料翔实的鲜明特点,对关公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濮文起;«关羽 从人到神»;关公文化中图分类号:K 901.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21)02G0065G03㊀㊀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据史料记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对于他的记述多是忠于历史原貌,陈寿著«三国志»等史书中,也将关羽写成英雄和义士,而且是和张飞并称.宋元两代是关羽由人走向神的关键时代,关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信仰㊁祭拜的 战神㊁驱邪神㊁守护神㊁武财神 ,进而形成一种关公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关公,其本质上崇尚的还是关羽身上 忠义仁勇 的精神,即对国以忠㊁待人以义㊁处世以仁㊁任事以勇的精神.与中国正统宗教中的佛教和道教不同,关帝信仰是更关注世俗人们各个方面的切实需求,人们祈求国土和平,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加官进爵,仿佛关帝可以全方位照顾到不同阶级,甚至不同民族人们的愿望.关帝的亲民性使关帝成为世界华人华侨信奉的中华第一大神.作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民间宗教通史 (16A Z J 006)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史 (18Z D A 232)阶段性成果,濮文起先生著«关羽 从人到神»(以下简称 «关羽» )一书,于2020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按照关公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展开,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由人变神:关羽的神化进程 ,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述关羽实际的生平事迹及对后世战将的影响㊁关羽历朝历代的神化轨迹,以及关羽走上祭坛后的种种表现.下篇 护国佑民:关羽的诸种神职 ,分为九个部分,其中前八个部分列举了关帝在后世担任的各种神职,例如:战神㊁财神㊁科举神㊁治水神㊁司法神㊁送子神㊁移民神㊁会党神;最后一部分详细描述了联结全球华人心灵的黄金纽带 关公文化节,关公文化中凝聚人心㊁团结奋进的精神魅力与现实意义获得了直接体现.这本书是首部讲述关羽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神化轨迹的著作,是一部填补关羽由人变神过程空白的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㊁鲜明特点整体而言,«关羽»一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一)内容全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朝历代都会有豪杰出现,无论善文还是善武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 的代表人物首推提倡儒家思想的孔子,说到 武 就不得不说以 义 征服后世的关羽.在大众的造神运动中,这些善文㊁善武的人物渐渐被神化,从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发展到宗教信仰,成为民间敬仰的神灵.这其中,关羽就是典型代表.«关羽»序言中提到,在成书过程中搜集了所能见到的 从关羽到关公到关王再到关帝 的各种文献资料㊁研究著作与学术论文,以求对已经面世的相关成果做到了然于胸,并在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融会贯通.基于这些扎实的准备,«关羽»一书在对关羽神化过程及神化后的各种表现的56描述非常全面,可谓是全面 开花 .在上篇中,作者根据其对学术研究的高敏感度,以及多年从事中国民间宗教㊁宗教文化研究的经验,将研究重点放在梳理关羽神话轨迹,以及阐释关羽走上祭坛的诸种表征上,全面借鉴了学术研究最新成果,为我们展现了关羽神化轨迹的清晰历史脉络.其中,在关羽的神化轨迹这一部分中,作者并不仅仅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阐述,还将其分为五个小节,即 唐代配享,跻身国家武庙 帝王敕封: 公 王帝 儒释道三教的推波助澜 民间宗教的渲染造势 碑记楹联㊁史学传记与文学艺术的演绎铺陈 ,每小节又根据朝代进行了详细划分.作者通过汲取㊁整合中外专家学者在各种视域的探讨和解释后,认为经久不衰的关帝崇拜,其信仰核心和精神实质,可以归结为 护国佑民 ,这也是该书下篇的重点内容.在上篇全面梳理㊁详尽分析的基础之上,下篇详细概括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人赋予关帝的各种神职, 有关帝在,便能护国佑民;拜关帝诚,就能国泰民安. 这些都是内容全面这一鲜明特征的体现.(二)立意新颖根据权威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分布最广㊁数量最多的庙就是关帝庙.到清朝中期时,全国就约有关帝庙30余万座,仅北京就有116座,其数量之多,居各种庙宇之首.位于淮河岸边的清代颍州(今安徽阜阳)城内就有关帝庙4座,至民国时期的颍上县还有6座.[1]对关羽的研究起源很早,晋代史学家陈寿将关羽作为一名三国战将写入了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著作«三国志»;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关羽的形象逐渐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将心中的模范人物.宋元时期的史学家郑樵㊁萧常㊁郝经在史书中专门为关羽列传,使关羽 忠义仁勇 的形象日益丰满.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对关羽的专门研究.近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关羽生平和文化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关帝崇拜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席卷全球.然而,关于从人到神的关公㊁关王㊁关帝现象及其演变轨迹研究,学术界关注度还不高,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少.«关羽»作者常年研究关公文化,经过系统搜集㊁整理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并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㊁深入梳理了由关羽到关公到关王再到关帝的现象及其演变轨迹,多角度㊁全方位剖析了关羽的神化进程.(三)视域广阔«关羽»一书提到,从事关羽研究,除了古代史学家撰写的«三国志»和其他«关羽传»等资料外,其他资料很多都是民间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或灵验记录,如果只是依靠三国史籍及其他官方记载立论,这些资料都不可以被引用.例如:直至唐代的关羽仍是以人的面貌出现的, 唐人郎君青咏关公诗,也只是赞其人 义勇冠今昔 ㊁ 一剑万人敌 ,或叹其 流落荆巫间,徘徊故乡容 . [2]然而,正是那些看上去不是正统的资料,却在民间代代相传,越传越多,越传越神,甚至产生了一个受万人崇仰的圣人 关圣帝君,一个绵延时代的精神偶像.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也曾提到过一种治学路径和治学方法,即 伪史料中,有真历史 .所以说,关羽从人到神的现象并非简单,其完成的经历是一个长期而十分复杂的过程.«关羽»作者并不只是将目光局限于官方记载等正统资料,而是以传统史学为依托,综合运用民俗学㊁文学艺术等学科视域,深入挖掘相关史料,全面剖析与整合关羽的神化现象,让读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关羽的生平和神化进程.(四)史料翔实史学研究必须以翔实的史料作为基础.无论是关羽研究还是关公文化研究,都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前文已述,有关关羽和关公文化的史料匮乏且分散,大多为民间流传的资料,搜集整理的难度可想而知.早在1955年8月,«关羽»作者就与莫振梁教授合作搜集和编纂了«关帝文献汇编»(10册),之后又组织了20多人的资料搜集和编纂团队,经过多方搜集,于2018年6月编纂完成了«关帝文献续篇».因此,«关羽»作者对于关羽史料的搜集和熟悉程度,拥有非常深厚的积累,体现在书中的便是随处可见的史料引用和列举,丰富而充实,进而是全书的观点均建立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此外,作者在«关羽»一书中增加一个附录,将自己阅读㊁掌握的关羽研究资料,从1929年到2019年,林林总总的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编成了一个 关羽研究论著目录 ,有利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二、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古老但常新的文化体系.其中,关公文化中的 忠义仁勇 的道德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术界对关羽神化轨迹的研究还稍显薄弱,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 关羽从人到神 也只能搜到三篇.然而,«关羽»一书将眼光放到整个大时空框架下进行探讨,突破了过往学界对关羽某个阶段或某个典籍进行研究的局限,是一部关于关羽神66宋㊀爽/一部关羽神化轨迹研究的力作 «关羽 从人到神»评介化演变轨迹领域中填补过往空白的力作,为学界尤其是有志于关公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借鉴.关公文化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从宋代起,关羽被很多统治者封赏,如:宋徽宗加封关羽为 昭烈武安王 ;元朝封关羽为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神宗加封关羽为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在清朝,关羽受到的礼遇更殊.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清朝入关以后的10个皇帝中,先后有8个皇帝共13次封赏关羽,最长的封号甚至长达26字,即: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3]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如此,看中的就是关羽身上 忠义仁勇 的道德精神.透过这些现象可以折射出历代王朝的统治意向及道德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关羽»一书的出版,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关羽»一书的出版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羽在道教中被称为 关帝圣君 荡魔天尊 伏魔大帝 ,同时被奉为佛教神明,并被封为 伽蓝神 守护佛法.然而,他的巨大影响还是体现在民间信仰中.乌丙安先生指出: 民间对于关公或关帝㊁关老爷的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典型的神人崇拜.其影响之深广甚至超过了对其他各路神灵的崇信,有清以来遍布全国各地城镇乡村的关帝庙就是最有为的明证. [4]关羽仿佛变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㊁无所不能的 真神仙 ,但是通过研究关羽神化历程可以发现,关羽并不是 真神仙 ,而是他 忠义仁勇 的道德精神最终使他走入世俗的神坛.关羽所承载的道德精神,对于当前的社会伦理,具有既重要又迫切的现实意义.对此,作者在«关羽»一书后的跋中指出: 比起那些整天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的空洞说教来说,不仅比较符合社会心理实际,而且也比较容易对症下药,并能逐渐收到净化社会伦理环境㊁提升人们道德水准的切实功效. [5]同时,关羽还被奉为 武财神 .元明清时期,随着晋商势力的日益增强,他们开始走向全国乃至国外.据(道光)«阜阳县志»记载: 城乡阛阓中恒多晋人. [6]如此,关公文化也由晋商们的推动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推崇.这不仅仅因为关羽被认为集忠孝节义于一身,是 忠义仁勇 的体现,更主要的是关羽被认为具有神通广大㊁招财进宝的法术,是一位讼冤伸抑㊁买卖公平的武财神.因此,关羽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敬仰,而且受到商人的推崇.因此,«关羽»一书的出版,可以为塑造良好的商业文化和商人价值标准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关帝庙遍布世界各地,不少国家的华人还举办关公文化节.可以说,关公文化承载着海外华人对先辈们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维系着海内外华人一家亲的精神理念.«关羽»一书的出版,有助于促进海内外华人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㊁不足之处诚然,任何一部著作都不是完美的,白璧微瑕,«关羽 从人到神»一书中也存在一些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一是引用的国外资料有限.关帝崇拜不仅仅是在国内影响深远,清末民初华人不断移居海外后,随之流传到世界各地,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种关公文化景观.国外学界对关公文化的研究有颇多成果,对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提供了不少的借鉴.如果作者再多丰富这些内容,整本书则会更加完善和充实.二是插入的图片较少.全书共插入了7副插图,应用得当,和行文内容也十分贴切.由于书中运用了大量丰富翔实的史料,若能更多地插入生动的相关图片,则会增加全书的可读性,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当然,瑕不掩瑜,上述两点只是尚待完善之处.该书是一部填补关羽从人变神空白研究领域的力作,是作者濮文起先生多年研究关公文化的集大成,必将在学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参考文献:[1]㊀梁家贵.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19:148G150.[2]㊀马循.关帝庙[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1.[3]㊀记工.解放运城[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98.[4]㊀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94.[5]㊀濮文起.关羽:从人至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443.[6]㊀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阜阳县志(卷五)[M]//李复庆,纂辑.风俗志 四民.合肥:黄山书社,2009:120.责任编辑:孙杰军7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2期㊀。

历史趣谈关羽如何从一介武将升级成武圣又当了财神?

历史趣谈关羽如何从一介武将升级成武圣又当了财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关羽如何从一介武将升级成武圣又当了财神?导语:关羽(162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

三国时期蜀汉着名军事家,官至前将军,汉寿亭侯。

因关羽骁勇忠义,得到统...关羽(162—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

三国时期蜀汉着名军事家,官至前将军,汉寿亭侯。

因关羽骁勇忠义,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尊称为“关公”,晋封为关圣帝君、伽蓝菩萨、武财神、“武圣”等,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公信仰始于南北朝(420—479年),安徽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

随着关公崇拜的不断加深,关公逐渐成为保护商贾的武财神。

直至今日,广东、香港、台湾等地的关公信仰依然兴盛。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尽管身死了千年,他都在不断的“加官晋爵”。

公元219年,关羽荆州失守,败走麦城,为孙吴擒杀。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又进封为武安王。

此后历代封王不断,关羽的头衔不断增加,终于在王都封了个遍的时候,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关羽被晋封为“帝”了,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至明末关帝再次“升级”,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

关羽从一名武将,最终“飞升”为人们共同信仰的神了。

人们太崇拜关羽了,把他看作“万能之神”。

关羽在明清时代拥“武王”、“武圣人”之尊,世人信奉他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的“全能”法力,对他顶礼膜拜。

有意思的事,“关羽”无所不能,他还成了管钱财的财神。

关羽一生跟财富毫不搭边,甚至曾经挂印封金,有视钱财如粪土的倾向,也没生活常识分享。

关羽是如何走上神坛被尊为武圣的

关羽是如何走上神坛被尊为武圣的

关羽是如何走上神坛被尊为武圣的提到关羽,人们脑海便会浮现他那赤面长髯、凤目蚕眉、身披金甲、威风凛凛的形象。

明清以来,随着关庙升格为武庙,关羽也成为武圣,与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文庙相提并论,分享文武二圣的至上殊荣。

殊不知,关羽之所以成圣,乃封建帝王出于笼络人心,维护皇权统治而刻意树立的一个道德楷模。

历史上的关羽并非是武功盖世的超人。

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忠于异姓兄长刘备,所谓“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历史上的关羽还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名将,过五关斩六将虽出自小说家语,但斩颜良是有史可证的。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拥兵百万南征荆州、穷追刘备,关羽奉命率刘琦水军,济渡亡命中的刘备,后与周瑜联军,埋伏华容,狙击败退的曹军,随之辅佐刘备收江南诸郡,以功拜为襄阳太守,驻军江北。

刘备征蜀,关羽镇守荆州,使东吴不敢下手。

建安二十四年(219),他败曹仁,水淹七军,于禁为降,计斩庞德,威震华夏。

但他刚愎自用,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大意失荆州,本人也被吴将吕蒙擒获、遇害。

可见历史上的关羽并非完人,那么为什么会受到民间的普遍尊奉呢?翻开清人阮葵生的《茶余客话》,在《仁义之气常存》一条中说:“盖当时之祀虚侯,亦今日之关庙,后重伍子胥、程婴、杵臼及项羽,皆祭遍海内,古今来取义成仁之士,其身虽死,其气常存。

”指出“仁义之气”是关羽受到人们顶礼的原因所在。

那么,关羽被神化始于何代呢?《全唐文》收入了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董侹的《重修玉泉关庙记》一文,知中唐已有关庙,关羽已被崇拜。

南宋偏安一隅,使三国封建正统史观由原先的帝魏寇蜀改为帝蜀寇魏,而忠心辅佐刘备的关羽随着政治价值的提高,神化色彩更为浓烈了。

这种风气遗留至元,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宫廷做佛事时伴有“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既有神轿,必有坐在轿内的关羽偶像,它也许是从关庙里请出来的关羽神像。

这是关羽神化正式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随后《明史》也有相同的记载。

关羽从武将变成武圣人的缘由

关羽从武将变成武圣人的缘由

08中文2班曾慧关羽从武将变成武圣人的缘由经过两年半的学习,我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曾经涉猎过几本。

纪老师上的这门课,并不是带我们通读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而是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和解读四大名著。

纪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他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解这四部名著,让我受益匪浅。

接下来,就让我从我比较感兴趣的这个角度来谈谈我的感想。

老师跟我们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关羽为何由一名武将,最后变成了万民崇拜的武圣人?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我很久,为什么很多人一提及关羽,就把他说成像神一般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关羽被披上如此光辉的形象呢?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从北宋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俗子,都选择了关于作为崇拜的偶像,关羽从一名将领变成万民崇拜的武圣人,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不过,我们认为,这既与历史上关羽的才能品性有关,同时也与《三国演义》对关羽形象的美化和《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根据史书记载,关羽生平的事迹主要有:亡命琢郡、追随刘备、乞纳秦妻、劝备杀操、关羽被擒、刺颜良、辞曹归刘、嫉妒诸葛、书问马超、耻与黄忠为伍、刮骨疗毒、拒婚东吴、水淹七军、斩庞德、关羽兵败、关羽被杀等。

这些事迹集中反映了关羽勇、忠、义、骄、智、矜、色、妒的性格特点。

总之,史传为我们展示的关羽的真实面目是:勇武、骄傲、忠义、有智谋、好《左传》、恋美色、气量小。

在这些才能品性中,勇武是摆在第一位的,其次是他的骄傲,至于他的忠义性格并未得到突出和强调。

也就是说,史书中的关羽,其人格魅力还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深受万民崇拜的武圣人。

那么,关羽为何在后来身价一路飙升,由一介武夫变成了武圣人呢?这与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特别是与《三国演义》对关羽形象的拔高与美化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壮美,首先在外貌上就显得奇雄魁伟,引人瞩目。

关公图|从凡将到神祇,在代代相传中凝聚着人世间最纯良的热望

关公图|从凡将到神祇,在代代相传中凝聚着人世间最纯良的热望

关公图|从凡将到神祇,在代代相传中凝聚着人世间最纯良的热望关羽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符号。

从庙堂文化而言,其谥号由候到王至帝逐渐升格且最后极尽繁琐之能事,一开始死后不久追谥的“壮缪侯”到清朝光绪年间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将谥号这一文化标签之寓意发挥到淋漓尽致。

上有好焉下必效之,在民间文化中,关羽的形象也是一路走高,从一开始的关张并称到后来的关公、关帝、关公菩萨等民间约定俗成的称呼,昭示着一种神性对人性的置换,甚至超越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界限,成为超宗教意义上的妇孺皆知的集大成的神祇。

关公图关圣帝君像“三界帝君”关羽像这样的形象沿革,有着深厚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就关公图这一图像化的演绎中,由于后来历代不断的追封,加上民间文化的虔诚的膜拜,使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脸谱化并与最初的真实形象面目全非,化身为丹凤眼、卧蚕眉、美髭髯、面如重枣、唇若抹朱的英明神武的神像。

从史料记载来看,关羽的图像在史籍上最早见《三国志》中《于禁传》载:“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

禁见,惭恚发病薨。

”意思是曹丕教人在曹操的陵墓外面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巨幅画像,结果于禁看后既惭愧又愤怒而发病身亡。

据此揣测这应该是写实性的作品,而后随着关羽地位的提升,关羽的画像更多呈现出更具象征意味的图腾化的特点,从清人的相关笔记中记载来看,据说唐代画圣吴道子画过关帝像,而最迟到五代时候“关像已盛行”,但这些早期的关公图已经不复可见。

不过就关公在历史上的地位提升来看,宋代对关公的推崇使关公像这一题材迎来了初步的成熟定型期。

至今可见最早的关公图当是金代的《义勇武安王》关公像的雕版年画,这幅作品中关羽威风凛凛地端坐在正中,背后松林中一杆“关”字大旗在风中猎猎展开,而围绕在关公周边的文臣武将中,初步形成了关平捧印、周仓握刀的这样一种经典的元素组合。

而随着元代杂剧的兴起,关公的光辉事迹在元杂剧中得到进一步演绎,从而其形象也更丰满生动,由此关公图这一题材的戏剧性元素得到了充分激发,比如在元代建安虞氏刊本《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就有许多反映故事情节的插画,起到对文字的一种补充作用,比如《三顾茅庐》《关公单刀会》《封五虎将》等,这些画面为关公图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羽是如何嬗变为“财神”的

关羽是如何嬗变为“财神”的

278关羽是如何嬗变为“财神”的徐彦杰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关公因为忠义,在民间被推崇为忠义神,在中国清朝时期,关羽从忠义神转变为了财神。

本文试就关羽从民间忠义神向财神的转变过程及原因进行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关公;忠义;财神;晋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关羽都是以忠义英勇示人,但是一千多年后,关公成为人们求财纳福的武财神,如今,越来越多的店面和家庭,我们都可以看到关公神像被供奉,“财神”的称谓怎么和关羽联系起来了呢!一、关羽的形象演变据史料记载,关羽在历史上真有其人。

关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所有一切关于关羽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义”字展开和抒发的。

唐《云溪友议》中记载:“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伺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1]由此可见,在唐代时,关羽就被人们给供奉起来了。

只不过在当时,关羽是以一个瘟神的形象,这大概和关羽的死头身分开而有关系。

到了宋元时期,民间艺人对关羽重新塑造,给予全新的诠释。

因为关羽英勇善战,而兵家都很崇拜关羽,于是,关羽便被树为榜样而尊为武圣。

《三国演义》在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间的流传,使得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

人们被关羽的英勇气概所折服。

因此,人们便把关羽供奉起来,当做“忠义之神”。

关羽是正义、忠贞、勇猛的代名词,被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类所崇信。

[2]可见,当时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明清时代,无论是上层阶级的官绅,还是黎民百姓,由于人们崇拜关羽,所以就对关羽的形象也是新生敬畏。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

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关羽地位愈加显赫,被人们尊为“武圣人”。

[3]关羽还被世人附会成各种神通广大的神。

可以掌握凡人的命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法力,因此民间各行各业都对关帝顶礼膜拜。

在我国国粹京剧中,关公也被塑造成红色脸谱,做成唯一的净红,表示坚贞、正直、刚强、忠义,吻合关公的性格,红脸关公的形象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从人到神,持续八百年的造神运动,为什么人人都爱关羽?

从人到神,持续八百年的造神运动,为什么人人都爱关羽?

从人到神,持续八百年的造神运动,为什么人人都爱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将领,凭借其武力,军事素养和忠义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生前担任蜀汉的最高武职“前将军”,战死后也被追封为候。

本来关羽的故事就该告一段落了,本该和历史上其他著名的武将一样,渐渐湮没在历史之中。

然而,关羽却被从宋徽宗开始的历代帝王捧上了一条持续八百年不断的造神成圣之路。

他的大哥,君主刘备还仅仅是一个凡俗的帝王,而关羽却已经变成了与在思想上统治中国数千年的“文圣”孔子同级别的“武圣”。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位如此广受爱戴,深入人心的武将了。

高高在上的帝王尊敬他,将无数尊称加到他的头上;升斗小民们爱戴他,视他为保护民众,抵御侵害的守护者;一向骄傲,文武相轻的士大夫们也无法拒绝,“春秋”不离身的他;宗教人士们也欢迎他,佛教请他做菩萨,道教请他做帝君;就连街边的小混混,都要拜一拜忠义无双的关二爷。

历史上那么多的武将,其中不乏忠诚君主,万人莫当的名将,为何就关羽达到了如此的高度,受到了如此广泛的崇拜呢?君主们爱他的“忠义无双”。

这种态度,甚至于异族的统治者都延续了下来。

因为,关羽的忠与另一位“武穆”岳飞的忠是有区别的,他始终忠的只是自己的君主,为之征战的也不是异族而是统一中华的对手;而岳飞的忠,还有对国家,对民族的忠。

异族的统治者希望被统治的汉族发扬对于君主,也就是他的忠诚,自然对关羽如获至宝,至于关羽本人是否会无视华夷之辨,他们自然不会去深究。

有清一代,关羽的尊号达到26个字,还要超出明朝的16个字,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百姓爱他的“慈”与“义”。

史书中多有记载,关羽不同于豪强出身的张飞敬上而傲下,常常鞭笞士卒;平民出身的关羽傲上而爱下,体恤士卒,爱护民众,被百姓视为守护神。

而拜各种民间演义所赐,他对于君主的忠,在百姓眼中更多被解读为对朋友,对兄弟的“义”。

在百姓之间,义字当先自然备受推崇,那些江湖儿女,现代的黑社会,更是将其视为自己的“圣人”。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1)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1)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关公崇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文化,可以概括为关公文化。

所谓关公文化可以表述为:基于对关公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社会集团具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

也就是说在千百年来人们尊崇、信仰关公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以关帝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祭祀、文学、传说、民歌、绘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寄托人们对关帝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形成了奉祀关公的丰富的文化景观。

关公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大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地影响和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各种分异。

反过来,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条件下可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关公信仰文化同样如此。

此过程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分析关公文化的基本框架。

即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产生的源地随时间过程的传播扩散、不同时间断面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关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冲突和整合、所有这些过程发生发展的结果或状态(即文化景观)。

本文对关公崇拜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分析,由此勾画其在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流变。

一、关公其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一类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人神的崇拜。

所谓人神崇拜就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些生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神化,并赋予其某种或某些职能进行祭祀和崇拜。

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

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

如,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议关羽从人到神的嬗变古今中外,恐怕都难以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例子:一个极为普通的纠纠武夫,既没有像孔丘耶稣那样,上下求索,摩顶放踵,创造了某个民族的精神体系;也不曾如穆罕默德甘地一般横空出世挥斥八极,为立国兴邦建下名垂青史的旷世伟业,然而此人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代里,成为了一个民族万人崇仰的“圣人”,成为了绵延世代的精神偶像。

这个人就是关羽。

应该说,关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在中华民族风云变幻大故迭起的历史长河里,他只不过是一粒小小的砂子。

他的身世并不显赫,勋业也十分寻常。

作为山西解良区区一介贩夫走卒,遭逢乱世,际会风云,与那个因时趁势努力想复兴汉室的刘备相识,在那群雄逐鹿之时,同甘共苦,南北转战,最终作了一个刘备自封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蜀汉“前将军”和“汉寿亭侯”;终其一生,除了与刘备一起经历了无数艰难困顿,颠沛流离之外,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蜀国主将,他平生的战绩也只有建安24年樊城之役降于禁擒庞德那一次最为辉煌,即便是这次胜利,某种意义上也得益于一场大水的帮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羽并未给人们留下什么深刻美好的印象,仅就历史上那些吟咏三国故事的文人墨客的诗篇里,既有苏轼赞颂诸葛亮、周瑜的“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词句,也有辛弃疾叹赏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却偏偏就没有人肯提及关羽。

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羽自身其实并不完美,他的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目光短浅,心地褊狭,使他在各种情况下都吃过苦头。

比如他极力阻止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而遭到刘备的呵斥;听说老将黄忠与他同列受封而大发脾气等等;尤其是当他身膺封疆重任镇守荆州时,骄狂猜忌,动辄构衅,严重破坏了刘备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联吴抗曹战略决策,以致于建安24年10月痛失南郡,接着败走麦城,不仅将偌大个荆州拱手让与了孙吴,自己也丧元于一个无名小卒潘璋之手。

平心而论: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羽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能在两军阵前斩将搴旗,好勇斗狠,常常讲点江湖义气也常常遭人诟病的武将,即便在三国时代,无论是战绩抑或是人品,他的名气甚至还在周瑜、陆逊、张辽诸人之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惹眼的人物,又怎么会逐渐演化成了声威赫赫香火绵延万人崇仰的“关圣帝君”呢?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演进都有着它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因素。

对于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我认为也必须从历史方面去寻找根源;事实上,关羽被神化这一现象,既是一种历在一些研究三国历史和研究“关公现象”的学者笔下,常常把这桩公案的始作俑者归于罗贯中的那部《三国演义》,其实我认为:如果从史籍上去追根溯源,有一句话才是后来的人们神化关羽时借以生发和附会的重要史乘依据。

北宋学者司马光应该说是一位治学态度十分严肃的大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里,曾经缕述了东汉建安24年关羽招降河南伊阳县流贼孙狼之后,自许昌以南众多盗寇群起南附蜀汉的史实,然而就在这一段文字后面,司马光却赫然用了十分醒目的一段文字,他写道:“……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资治通鉴〉卷68汉纪60中华书局版12册大字直排本2163页)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就是“威震华夏”四字,在后人的约定俗成与观念演变中,如此评价关羽,乃是一种非同小可的赞誉:“威震华夏”便是名震中国,威被遐迩。

事实上,司马光所作的评价却有着具体的时代与地域限制,当时群雄割据,中国分裂,关羽活动的地域又恰恰逼近被称为“中原”的曹魏首都许昌附近,致使“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为正统的曹魏政权朝野震动,司马光所指的“华夏”并非我们今天认定的整个中国,而仅仅是指当时的中国政治核心的河南河北一带,司马光所谓的“威震华夏”也只不过是说关羽当时的招降纳叛攻州陷府活动,波及到了许昌附近,引起了曹魏政权的恐慌而已,并非指整个中国都被关羽吓住。

在后来人们神化关羽的潮流中,一些喜好穿凿附会借题发挥的人们便以此为依据,当然,关羽从人到“神”的现象远非如此简单,其完成的经历是一个长期而十分复杂的过程。

仅凭司马光那一句话,是远远不足以将他演变成为一个“武圣人”的。

之所以说关羽从人到“神”的嬗变是历史的必然,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有二,其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抑或是何种民族,人们面对扑朔迷离的现实生活,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频繁的改朝换代,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等等,在无力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候,往往在寄希望于天道神明的庇佑之外,还要在真实的人生和过往的英雄里寻找一个偶像,达到某种精神上的支撑和灵魂的解脱;其二:从另一方面来讲,掌握着国家权柄的封建阶级为了长期维护他们的统治,在利用各种权力发号施令的同时,也极力想从精神生活上控制他的臣民,他们也努力地从人们熟悉或不熟悉的过往人物中寻找一个偶像,赋予他某种封建法理模式和道德规范,作为约束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手段;按照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这样的精神偶象,无论他是张三李四,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何种出身,也无论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们都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人们赋予他身上的种种精神内涵,必然离不开他所产生演变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必然要附丽于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的固有习俗与精神传对于关羽何时开始向“神明”演变,至今尚无人能作出定论。

但有一点却十分明确:关羽头上开始亮出“神”的光环的时代,至迟不应晚于北宋,而且最早是在中原汉民族之中发轫的。

关于这一点,当时的《三国志平话》以及类似的民间传说野史之中可以寻到踪迹。

稍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时代是中国封建十三朝中最为孱弱,也是最受异族欺凌的时代;耽于奢靡的朝廷,纸醉金迷的冗官,久不习阵的军队以及防务松弛的边关,致使辽金西夏等异族邻国频繁入侵,闹得百余年里,兵连祸结,国无宁日;令人羞耻的澶渊之盟,屈辱惨烈的靖康之祸,令长期视自己为正朔的大汉民族痛心疾首,悲愤交加,面对周边强敌的金戈铁马,胡笳声声,使一些有强烈爱国情绪的知识份子和老百姓深切地感到,他们原先树起的那位精神领袖——“大成至圣先师”、“文圣”孔夫子已经不能解决国家民族面临的艰难局势,人们不再能仰仗他的的那些“仁义礼智信”和“礼乐射御书数”去抗拒强敌避免战乱。

他们在失望和无奈之余,开始去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

他们觉得:要对付那些茹毛饮血铁马雕弓的异族侵略者,必须有自己民族叱咤风云武勇善战的良将来驱除“胡虏”,捍卫边陲,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人们开始在过去与现在的武将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们讴歌李广班超,创造了关于“杨家将”一类的作品,然而,这一切还不能使他们满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位武勇刚毅顶天立地的大神和“武圣”,在冥冥之中永远地捍卫国土,护佑黎民,于是他们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心中的偶像——关羽。

开初,对于关羽的崇仰还停留在骁勇威猛能征善战的层面上,迄至中原沦丧宋高宗南渡之后,人们对于关羽的神化变得愈益强烈,在赞美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帅和发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呼喊之外,民间传说与话本中那些有关关羽的内容也逐渐变得系统和充实,在当时最为流行的南北杂剧和院本中也出现了《单刀会》、《华容道》、《古城会》一类着重歌颂关羽的作品;在广大老百姓和知识份子的不断创造与渲染下,关羽的形象变得日益高大和完美,人们以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关羽营造了诸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等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事迹”,使关羽开始大步走上随着时代的演进,神化关羽的过程也在逐渐深化,人们不仅从行为规范上给关羽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誉,而且开始从精神层面上着力地美化这位“武圣”;他们在关羽身上寄托了自身许多良好愿望,从中抽象出了一种非常伟大而又崇高的精神内涵:气吞山河,义薄云天。

综观历代人们对于关羽的描绘,可以从中概括出一个字,那就是:义。

人们赋予关羽身上的那个“义”字,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含义,有着更为深刻而复杂的内涵。

广大的老百姓们开始把关羽身上的美德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当成了处理朋友之间、长幼之间、尊卑之间、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义理之间的某种行为准则。

为了让关羽的那些高风亮节更为形象生动,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好事者们把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附着在关羽身上,例如为了张扬关羽的赤心事主忠贞不二,便有了“人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的故事;为了歌颂关羽大义凛然一身正气,人们便创造出了“千里走单骑,珍重护皇嫂”的经历;为了渲染关羽意志坚韧铁骨钢筋,便有了“刮骨疗毒”的动人故事;最有趣的是,人们为了把关羽从区区一介武将塑造成为一位胸怀天下的文武全才,竟然创造了他白日征战,夜读《春秋》的美谈。

于是,在人们千百年里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描摹和丰富之下,关羽的形象变得愈来愈高大和完美。

但是,由于历史上关羽自己的底气实在太过不足,因此,他当时头上的光环还显得有些要而言之,关羽真正的“修成正果”,还是女贞人入主中原时代。

而神化美化关羽的高峰大约出现在清朝极盛时期的康雍乾三朝。

事实上,要把一个人物树成全国民众的楷模,变成整个民族的精神领袖,光有民间传说和文人墨客们的渲染创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和褒扬,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甚至成为异端邪说。

然而,作为征服了大汉民族的“异族”,作为掌握了最高统治权柄的满清王朝,又为何要把一个本来就是在汉民族抵抗异族侵略时期捧出来的关羽作为“圣人”加以颂扬呢?应该说,这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十分奇怪而又有着许多合理因素的现象。

其中除了中原文化那一种强大的同化力量之外,满清王朝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坐了江山之后,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天下黎民尽早地认同他们的统治,尽快地让全体臣民统一在一个最有利于皇权又能被广泛接受的封建法理之下。

纵观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直至辛亥革命,汉民族的“反清复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令清王朝最为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遏止反叛,让天下归心。

他们怀着对大汉文化深深的崇仰和畏惧心理,一方面利用汉族知识份子参与朝政,另一方面大事宣扬女贞朝廷的赫赫武功,顺治皇帝就曾说过:“朕从马上得天下,则以马上治之。

”嗣后,在一些汉族朝臣的襄赞之下,他们逐渐熟悉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统治哲学,开始懂得光凭镇压和重刑无法使亿万子民“同归王化”,仅用“文字狱”等高压手段钳制汉族知识份子的“异端思想”也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广大臣民承认他们的统治确是“天运神授”而甘当顺民,就必须选择一个精神偶象作为满清王朝的替身,来转移人民的反叛思想和排满情绪,而这样一个精神偶象最好是从汉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中选择。

至今尚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述那一个选择的过程,但有一点却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满清王朝十分聪明地选择了与他们那个民族强悍武勇的传统极其吻合,又极易被广大汉族臣民接受的“武圣”关羽;从康熙朝开始,朝廷在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编写宣扬女贞人“从马上得天下”的煌煌巨著《圣武纪》的同时,充分利用关羽在民间的“知名度”,从中剔取了对封建统治有用的部分,纳入了朝廷正统的信仰,大力地加以宣扬和推崇,甚至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书,正式将关羽列为与孔夫子同等地位的“武圣人”,把他封为“弘德毅勇刚烈神武关圣帝君”;清乾隆朝颁有明令:凡赴武举科考的考生,入考场之前必须先拜谒关帝庙,并且要做一篇有关关羽的“策论”;据史乘记载,有清一代,官方和民间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修建“关帝庙”的活动,据清人郎瑛所著《七修类稿》记载,清代中叶,各种各样的“关帝庙”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最多时竟达一万七千余座,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上层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当时民间对于关羽的崇仰也达到了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