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习题与指导03
高考物理100考点最新模拟题(电学实验)精选训练 ——专题03 描绘伏安特性曲线实验(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1、(2016高考天津理综物理)某同学想要描绘标有“3.8V,0.3A”字样小灯泡L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测量数据尽量精确,绘制曲线完整,可供该同学选用的器材除了开关,导线外,还有: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等于3kΩ)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等于15kΩ)电流表A1(量程0~200mA,内阻等于10Ω)电流表A2(量程0~3A,内阻等于0.1Ω)滑动变阻器R1(0~10Ω,额定电流2A)滑动变阻器R2(0~1kΩ,额定电流0.5A)定值电阻R3(阻值等于1Ω)定值电阻R4(阻值等于10Ω)定值电阻R5(阻值等于1kΩ)电源E(E=6V,内阻不计)①请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将各元件字母代码标在该元件的符号旁.②该同学描绘出的I-U图像应是下图中的______【参考答案】○1电路如图。
(4分)○2B (2分)【名师解析】②由于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该同学绘出的小灯泡的I—U 图象应是图B。
2.(2016·江西上饶中学一模)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除标有“6 V、1.5 W”的小灯泡、导线和开关外,还有:A.直流电源6 V(内阻不计)B.直流电流表0~3 A(内阻0.1 Ω以下)C.直流电流表0~300 mA(内阻约为5 Ω)D.直流电压表0~15 V(内阻约为15 kΩ)E.滑动变阻器“10 Ω 2 A”F.滑动变阻器“1 kΩ0.5 A”实验要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变化并能多测几次。
图3(1)实验中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
(均用序号表示)(2)试按要求在虚线方框3甲中画出电路图。
(3)根据电路图将图乙中所示器材连成实验电路。
【参考答案】(1)C E(2)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3)实物图连接可以根据分压式接法先把滑动变阻器下面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在电源和开关两端,再考虑小灯泡和电流表串联的一端接在滑动变阻器的上接线柱上,另一端接在开关离电源远的那个接线柱上,最后连接电压表。
物理实验指导书(第三章)

物理实验指导书(第三章)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实验的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准备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1. 理解某一物理原理或现象的实验方法;
2. 练使用物理实验仪器和设备;
3. 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实验器材
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包括:
1. 仪器A:用于测量X的仪器;
2. 仪器B:用于测量Y的仪器;
3. 电源:提供实验所需的电力。
实验步骤
本实验的步骤如下:
1. 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
2. 步骤2:连接仪器A和仪器B,并将它们与电源连接;
3. 步骤3: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测量和记录结果;
4. 步骤4:完成实验后,关闭仪器和电源,并整理实验台。
实验注意事项
在进行本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静,避免外界干扰;
2. 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确保理解实验要求和步骤;
3. 使用仪器和设备时,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进行操作;
4. 注意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尽量减小误差;
5. 如有实验安全问题或紧急情况,立即报告老师或实验室管理员。
以上是关于物理实验指导书第三章的内容介绍和要点提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物理学科中的常见实验题目及解析

高三物理学科中的常见实验题目及解析在高三物理学科中,实验是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应用和巩固方式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现象、测量数据,进而理解物理原理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高三物理学科中常见的实验题目,并给出解析。
一、测量小球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小球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并验证其是否等于重力加速度g。
实验装置:小球、直尺、计时器、架子等。
实验步骤:1. 将直尺竖直固定在架子上,使其底部与地面平行。
2. 从直尺的上端释放小球,并同时启动计时器。
3. 当小球从直尺下端通过时,记录计时器的时间t,并测量直尺高度h。
4.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
实验解析: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h = 1/2 * g * t^2,可以得到 g = 2h/t^2。
通过测量得到的h和t,可以计算出g的大小。
将实验得到的g与标准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9.8 m/s^2进行比较,如果两者接近,则说明实验结果正确。
二、测量光的折射率实验目的:测量光的折射率,并验证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实验装置:光照源、直尺、半透明玻璃板、直角三棱镜等。
实验步骤:1. 将直尺固定在平面上,并将半透明玻璃板放在直尺上。
2. 将光照源放在玻璃板的一侧,使光线从一侧垂直射入玻璃板内。
3. 在光线射入玻璃板和射出玻璃板的方向上分别放置直角三棱镜,使光线通过三棱镜后水平射出。
4. 测量光线离玻璃板边缘的距离以及玻璃板的厚度。
5. 利用折射率公式 n = sin(i)/sin(r),其中i为入射角,r为折射角,计算出光的折射率n。
实验解析:通过测量得到的入射角、折射角以及玻璃板的厚度,可以根据折射率公式计算出光的折射率。
将实验得到的折射率与标准折射率进行比较,如果两者接近,则说明实验结果正确。
三、测量电阻的变化与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目的:测量电阻的变化与电流、电压的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实验装置:电源、电阻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
实验步骤:1. 将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电流表和电压表连接。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上) 课后习题3答案详解

习题33.1选择题(1) 有一半径为R 的水平圆转台,可绕通过其中心的竖直固定光滑轴转动,转动惯量为J ,开始时转台以匀角速度ω0转动,此时有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转台中心,随后人沿半径向外跑去,当人到达转台边缘时,转台的角速度为(A)02ωmRJ J+ (B) 02)(ωR m J J + (C)02ωmRJ(D) 0ω [答案: (A)](2) 如题3.1(2)图所示,一光滑的内表面半径为10cm 的半球形碗,以匀角速度ω绕其对称轴OC 旋转,已知放在碗内表面上的一个小球P 相对于碗静止,其位置高于碗底4cm ,则由此可推知碗旋转的角速度约为 (A)13rad/s (B)17rad/s (C)10rad/s (D)18rad/s(a) (b)题3.1(2)图[答案: (A)](3)如3.1(3)图所示,有一小块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绳其一端连结此物体,;另一端穿过桌面的小孔,该物体原以角速度ω在距孔为R 的圆周上转动,今将绳从小孔缓慢往下拉,则物体 (A )动能不变,动量改变。
(B )动量不变,动能改变。
(C )角动量不变,动量不变。
(D )角动量改变,动量改变。
(E )角动量不变,动能、动量都改变。
[答案: (E)]3.2填空题(1) 半径为30cm 的飞轮,从静止开始以0.5rad·s -2的匀角加速转动,则飞轮边缘上一点在飞轮转过240˚时的切向加速度a τ= ,法向加速度a n=。
[答案:0.15; 1.256](2) 如题3.2(2)图所示,一匀质木球固结在一细棒下端,且可绕水平光滑固定轴O转动,今有一子弹沿着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方向击中木球而嵌于其中,则在此击中过程中,木球、子弹、细棒系统的守恒,原因是。
木球被击中后棒和球升高的过程中,对木球、子弹、细棒、地球系统的守恒。
题3.2(2)图[答案:对o轴的角动量守恒,因为在子弹击中木球过程中系统所受外力对o轴的合外力矩为零,机械能守恒](3) 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盘A和B的密度分别为ρA和ρB (ρA>ρB),且两圆盘的总质量和厚度均相同。
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第3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第3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前言大学物理实验是大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掌握大学物理实验的技能对学生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帮助。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第3册的课后练习题,其中还包含了答案供大家参考。
课后练习题实验一答案1.望远镜通过调节焦距可以使得远处的物体像变清晰。
2.擦拭物镜和目镜的透镜,调节合适焦距即可。
3.(略)实验二答案1.$sin\\theta_1=n \\cdot sin\\theta_2$2.$n=\\frac{sin\\theta_1}{sin\\theta_2}=1.48$3.(略)实验三答案1.声压级L的单位是分贝,$L=10log\\frac{p}{p_0}$,其中p0为参考压强,$p_0=2 \\times 10^{-5} Pa$。
2.$L_2-L_1=10log\\frac{p_2}{p_1}=10log\\frac{d_1^2}{d_2^2}=10log(\\frac{0 .58^2}{1.00^2})=-4.07dB$3.分贝的单位不仅可以用于声压级的表示,也可以用于其他物理量的表示,如电压、功率等。
实验四答案1.通过调节功率可以控制液晶显示屏的亮度,使其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2.(略)3.在夜晚使用液晶显示屏的亮度应该适当降低,以免刺眼的光线照射到车外影响其他驾车人的视线。
实验五答案1.环状光路的长度为$L=2\\pi r$。
2.通过调节镜头位置可以改变光路的长度,从而改变干涉条纹的位置和数量。
3.(略)实验六答案1.通过调节球面镜、平面镜的位置,以及反光板的角度可以改变光路的长度、方向,从而实现干涉实验。
2.洛伦兹-费歇实验可以测量电子的速度和能量。
3.(略)结语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第3册的课后练习题,其中还包含了答案供大家参考。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物理实验的知识和技能。
试题物理实验题目与详解

试题物理实验题目与详解一、材料准备本实验所需材料如下:1. 滑轮:一个小型滑轮,用于转动和调整绳线的方向。
2. 弹簧:一根细长的弹簧,用于悬挂重物。
3. 绳子:一段绳子,用于连接重物和滑轮。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滑轮的作用和弹簧的弹性特性。
三、实验步骤1. 将滑轮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可以自由旋转。
2. 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点上,另一端悬挂一个重物。
3. 将绳子固定在滑轮上,并将其另一端连接到悬挂的重物上。
4. 通过扳动滑轮,调整绳子的方向,使其与弹簧保持垂直。
四、实验原理1. 滑轮的作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作用在绳子上的力能够垂直作用于弹簧上,增大弹簧的拉伸长度,从而探究力的传递和分解。
2. 弹簧的弹性特性:当弹簧受到外力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在外力消失后弹簧会恢复原状。
本实验中,通过调整重物的质量和绳子的方向来改变作用在弹簧上的力,探究弹簧的拉伸和弹性恢复过程。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拉力与其成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扳动滑轮使绳子方向与弹簧保持垂直时,重物对弹簧的拉伸长度较大。
2. 当扳动滑轮使绳子方向与弹簧呈夹角时,重物对弹簧的拉伸长度减小。
根据实验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滑轮的作用确实改变了力的方向,使作用在绳子上的力能够垂直作用于弹簧上。
这增大了弹簧的拉伸长度,进一步验证了力的传递和分解原理。
2. 弹簧的弹性特性得到了验证。
当重物对弹簧施加拉力时,弹簧发生了弹性变形。
通过调整绳子的方向,我们可以改变作用在弹簧上的拉力大小。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使用滑轮和弹簧,探究了滑轮的作用和弹簧的弹性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弹簧在受力后会产生弹性变形。
这些结果与实验原理相符,验证了力的传递和分解原理以及弹簧的弹性特性。
七、实验拓展1. 可以通过改变滑轮的半径或使用不同的滑轮,进一步研究力的传递和分解原理。
物理实验习题与解答

物理实验习题与解答物理实验练习题物理实验中心学生实验守则一.每次实验前,必须认真做好预习,经实验指导老师质疑,不合格者不得进行实验。
二.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按实验要求着装进入实验室,不迟到,不早退,保持室内安静;不得喧哗、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和扔纸屑。
三.实验开始前,必须弄清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如发现仪器工作不正常,要及时报告实验指导人员。
注意安全爱护公物,节约水电和器材;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因违反操作程序和实验室制度造成仪器、设备、工具及有关设施损坏的,按西南石油学院有关规定处理;严禁私拿实验器材、设备,一经发现,从严处罚。
四.实验过程中,严格认真,实验数据要求尽量准确,记录数据应经实验指导人员检查;电类实验,其线路必须经过指导老师核对后方可接通电源开始实验;拆线时要先断开电源开关。
五.对实验结果要认真进行分析、计算和整理;及时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报告一律用规定格式的实验报告纸填写,并按时送交指导教师,不合格者,必须重做。
六.实验结束,自觉整理好实验仪器、设备、工具,搞好清洁卫生,经值班人员许可,方能离开实验室。
绪论部分一、选择题1、依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测量可分两大类,即A:多次测量和单次测量B: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C: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D:以上三种分类都正确2、以下哪个不属于物理实验A:利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B:利用弹簧秤称小铁块的重量 C:伽里略的斜塔实验D:爱因斯坦发现光的粒子性3、对一物理量进行等精度多次测量A:误差的平方和为最小B:测量值一定遵从正态分布 C:测量值一定遵从均匀分布 D:其算术平均值是误差为零的值4、对一物理量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其目的是A:消除系统误差 B:消除随机误差 C:减小系统误差 D:减小随机误差2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B:多次测量可以消除随机误差 C:多次测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D:多次测量可以消除系统误差6、对一物理量进行等精度多次测量,其算术平均值是 A:真值B:最接近真值的值 C:误差最大的值 D:误差为零的值 7、测量结果的标准表达式为 X=X±U ,其含义为A:被测量必定等于或B:被测量可能等于或C:被测量必定在和之间D:被测量以一定概率落在或之间8、下列测量结果中,准确度最高的是A:L1=±㎝ B:L2=±㎝ C:L3=±㎝ D:L4=±㎝ 9、对某测量对象进行多次测量,测量结果为x?x?uc(x),其中uc(x)?uA(x)?uB(x) ,A.%B.95%C.% D.100%x?x?uc(x),其中uc(x)?uB(x)=10、对某测量对象进行单次测量,测量结果为A3,[x?uc(x),x?uc(x)]范围内概率为uB(x)为其B类不确定度。
实验03 (考点解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

实验03 (考点解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3)学会利用图像处理数据。
二、实验原理探究加速度a与力F及质量M的关系时,应用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先控制一个参量即小车的质量M不变,讨论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再控制砝码盘和砝码的质量不变,即力F 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M,讨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小车、砝码、钩码、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复写纸、托盘天平、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1.称量质量——用天平测量小车的质量m0。
2.安装器材——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钩码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反复移动薄木块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运动状态。
4.让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挂上钩码,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拖着纸带在木板上匀加速下滑,打出一条纸带。
钩码的重力即为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由纸带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并记录力和对应的加速度。
5.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步骤4,并多做几次。
6.保持钩码的个数不变,在小车上放上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让小车在木板上滑动打出纸带。
计算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并由纸带计算出小车对应的加速度,记录对应的质量和加速度。
7.改变小车上砝码的个数,重复步骤6,并多做几次。
五、数据处理1.计算加速度——先在纸带上标明计数点,测量各计数点间的距离,根据逐差法计算各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
2.作图像找关系——根据记录的各组对应的加速度a与小车所受牵引力F,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画a-F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便证明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再根据记录的各组对应的加速度a与小车和砝码总质量m,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画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就证明了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实验复习题一、基础知识部分(误差与不确定度、数据处理、基本测量与方法)(一)问答题1、什么叫测量、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看教材)2、什么叫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的特点是什么?(看教材)3、什么叫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特点是什么?(看教材)4、下列情况哪些是属于随机误差,哪些是属于系统误差?(从定义角度考虑)(1)经校准的秒表的读数误差。
(2)在20℃下标定的标准电阻,在30℃下使用引起的误差。
(3)分光计实验中的偏心误差。
(4)千分尺的“零点读数不为零”引起的误差。
(5)读仪表时的视差。
(6)因为温度的随机变化所引起的米尺的伸缩,而用该米尺测长所引起的误差。
(7)水银温度计毛细管不均匀。
(8)仪表的零点不准。
5、什么叫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视差、引用误差、回程误差、偏差、残差、示值误差、读数误差、估读误差、标准差?(查相关资料一般了解)6、误差的绝对值与绝对误差是否相同?未定系统误差与系统不确定度是否相同?(从定义出发)7、什么叫不确定度、A类不确定度、B类不确定度?(从定义出发)8、不确定度与不准确度是否相同?(看教材一般了解)9、什么叫准确度、正确度、精密度?(从打靶角度分析)10、对某量只测一次,标准误差是多少?(不变)11、如何根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相互转化的特点来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如测金属丝的平均直径和直径的平均值)12、测量同一玻璃厚度,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如下,分析各值是使用哪些量具测量的?其最小分度值是多少?(自做答案)(1)2.4mm (2)2.42mm (3)2.425mm13、有一角游标尺主尺分度值为1°,主尺上11个分度与游标上12个分度等弧长,则这个游标尺的分度值是多少?(参考游标卡尺原理)14、逐差法使用的条件与优点是什么?(参考教材)15、使用贝塞尔公式的条件是什么?(等精度测量,n>=3)16、数据处理时,为什么采用“小于五则舍、大于五则入、等于五则凑偶”的修约规则?(为使舍、入几率相等)17、如何从实验中测得的直线关系的x-y值求出该直线的斜率?(答案自做)18、作图规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看教材)19、什么叫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如何取定?(看教材规定)20、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位数如何取?(看教材规定)21、用天平测量固体密度是有几种方法?分别适合什么样的物体?(自做答案)22、某长度测量值为1.235m,则所用测量仪器是下列中的哪一种?为什么?1)千分尺2)50分卡尺3)20分卡尺4)米尺23、天平有哪几部分组成,使用时应注意什么,操作过程如何使用升降手柄?(看教材)(重点掌握)(二)填空题1.指出下列各数是几位有效数字.0.0001CM 1.00013 2.725⨯980.12306CM/2S100.0300MA9.8 1.0070 (4)2.1700×10-102.把下列各数取三位有效数字.1)1.0752)0.862493)27.0524)8.971⨯106-5)3.14156)0.0020000结果:1)__2)__3)__4)__5)__6)__3.用正确表达式写出下列结果:1)A=17000±1000km2)B=1.001730±0.0005m3)C=10.8000±0.2cm4)D=99.5±0.820C正确表达式为:1)__2)__3)__4)__4.单位变换:1)L=(34.85±0.05)cm写成以μm.mm.m.km为单位.2)m=(201.750±0.001)kg写成以g.mg.t为单位.5.根据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改正错误(请将正确的运算结果写在括号内):1)21605-1.32=215.18()2)0.0221⨯0.0221=0.00048841()3)400⨯1500/142.60-11.6=600000()4)521.2⨯2%=10.4()5)98.754+1.3=()6)107.50-2.5=()7)111⨯0.100=()8)237.5÷0.01=()9)76.00÷(40.00-2.0)=()10)50.000⨯(18.30-16.3)/103-3.0⨯(1.00+0.001)=()11)1000.0⨯(5.6+4.412)/(78.00-77.0)⨯10.000=()6.更正下面的结果表达式.(1)X=1.035±0.02CM,更正为:__(2)X=3.4⨯±32.431065CM,更正为:__(3)X=763.92+-4.58S,更正为:__(4)V=3.4612×10-2cm/s±5.07×10-4cm/s写成。
(5)M=1500kg±100kg写成。
7.单位换算(1)A=90.0±0.2公顷= 市亩。
(1公顷=15市亩)(2)T=1.50±0.05min= S。
8.写成科学表达式(1)据1982年6月30日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人口为1031882511人。
其不确定度为一百万人,则统计结果为。
(2)某电荷q=(0.0000000004803±0.0000000000003)库仑9.物理天平有种砝码。
若测量质量大约为95g的物体,其有效数字位数为。
10.读数误差包括误差和误差。
11.你使用过的千分尺的一个螺距为 mm。
转动附尺(套筒)上一个最小刻度表示主尺上 mm。
这个千分尺的分度值为。
12.用停表测量一单摆周期,每次累积40个周期,测量结果为(40T)=36.04±0.02s,由此得单摆的周期T= ±S。
13.已知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a =10.00±0.02cm则其一个面的周长为4 a的不确定度为;一个面积a2的绝对不确定度为立方体体积V= a3的绝对不确定度为。
(由误差传递公式计算、重点掌握)14.误差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___,____,____.15.正态分布的偶然误差在S±置信区间的置信概率分别±,S2±,S3是___,____,_____.(S为标准差)16.不确定度是其___类分量和___分类分量的___;其中前者是用___方法估算,后者是用___方法估算.17.下列三个量中,___的不确定度大,____的不确定度小,___的相对不确定度大.=34.98±0.02(mm)X1X=0.498±0.002(mm)2=0.0098±0.0002(mm)X318、线涨系数的测量实验用__法测定钢丝长度的微小伸长量;L∆;用__法计算n∆。
19.天平使用前必须调整,主要是调__和___。
20.要测约2mA的电流,用下列那块表测量最合适A表,级别0.2级量程10mAB表;级别0.5级量程3mAC表,级别1.0级量程3mAD表,级别0.5级量程7.5mAE表,级别0.2级 量程1.5m A21、 量程是30m A,有150个分度电流表,其指针指在120刻度处,电流值是___(三)选择题1、 为了验证单摆周期公式gT λπ2=是否正确,在摆幅很小的条件下,测得不同摆长下周期T 的数据,作T 2—λ图,问下列情况中哪一种结果就可以说单摆公式为实验所验证[ ](1) T 2—λ图是一条直线。
(2) T 2—λ图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3) T 2—λ图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并且其斜率为g /42π。
其中g为已知的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
(4)以上三种说法中任意一种均可以。
2、 两把钢尺,尺A 是在+20℃下校准的,尺B 是在0℃温度下标准的,现在用这两把尺去测量一根钢轨的长度,钢轨和两把尺都是用同一种材料制做的测量结果尺A 的读数为A λ,尺B 的读数为B λ,则有[ ](自做答案、重点掌握)(1)A λ〉B λ (2)A λ〈B λ (3)A λ=B λ (4)不能确定3、 在上题中,该钢轨在+20℃时的长度为[ ](1)A λ (2)B λ (3)二者都不是。
4、 某电阻的测量结果写成 R=35.78±0.05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1)待测电阻值是35.73Ω或35.83Ω(2)待测电阻值在35.73Ω到35.83Ω之间(3)待测电阻值的真值包含在区间[35.73Ω-35.83Ω]内的概率为95%。
5、 用分度值为0.1°的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可能的值是[ ](1)47℃ (2)10.0℃ (3)26.50℃ (4)13.73℃6、 用分度值为0.01mm 的螺旋测微器测得物体的长度可能是[ ](1)0.46cm (2)0.5cm (3)0.461cm (4)0.4612cm7、 下列标准差传递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是常量 )t()(L t 1)2(41 ,21)1(2t 20L 022L 0ασασσασσσ+=+=+=+=L L L d L L d λλ2120222222000)sin ()()(sin )cos ()()()21()4()h -g(hsin 21)3(00⎥⎥⎦⎤⎢⎢⎣⎡--++++==h h h g R R h h g R θσθσθσσρσσασθραθρα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用天平称衡采取复称法是为了减小随机误差,所以取左称,右称质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即m=(m 左+ m 右)/2(2) 用米尺测一长度两次,得10.53cm 及10.54 cm,因此,可计算测量误差为何0.01cm 。
(3) 用单摆测得重力加速度g 1=978±2cm/s 2用自由落体测得g 2=981.1±0.6cm/s 2当地g 的标准值g 0=979.729cm/s 2由此得知g 2存在系统误差(表达式中为标准不确定度)9、 某地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79.729 cm/s 2有位同学用单摆分别测得g 1=979±1cm/s 2(标准不确定度), g 2=977.2±0.2cm/s 2(标准不确定度)在一般情况下,理解为这两种测量结果中[ ](1) g 1的准确度高,精密度低, g 2的准确度低,精密度高。
(2) g 1的精密度高,准确度低, g 2的精密度低,准确度高。
(3) g 1的准确度,精密度高,g 2的准确度,精密度低。
(4) g 1的准确度,精密度低, g 2的准确度,精密度高。
10、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测量物体长度λ,得λ测量值为:10.99, 10.90, 10.97, 10.95, 10.93, 10.96cm则其算术平均值及其标准差为[ ](1)10.90±0.01 cm (2)10.95±0.01 cm(3)10.90±0.03 cm (4)10.95±0.09 cm11、速度V 等间距增加一固定数值,磨擦力F 的数值如下:5.80, 8.62, 11.84, 15.47, 19.50,23.92, 单位是10-2N,则F 与V的关系可能是[ ](1)F=a 0 (2)F= a 0+a 1v(3)F= a 0+a 1v+a 2v 2 (4)F= a 0+a 1v+a 2v 2+a 3v 3(a 0 、a 1 、a 2 、a 3均为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