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年 简介及规划图

合集下载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公示〔2017〕9号《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一、规划期限近中期 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远期 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 2050年二、规划范围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一)人口规模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一)城市性质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特色工业城市。

曲靖大城市规划(2011-2030)0118

曲靖大城市规划(2011-2030)0118

曲靖大城市规划文本(2011—2030)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13年01月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背景为落实国家建设西南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构建滇中一体化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曲靖大城市,实现麒麟区、沾益县城、马龙县城“同城规划,共域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特修编《曲靖大城市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46号令,200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2012);《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2011);《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沾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马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曲靖市麒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沾益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马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曲靖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5—203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及专项(部门)规划。

第3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1—2050年。

第4条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原则:综合考虑区域交通、产业条件、空间结构对城市的影响,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城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2)同城规划原则: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进行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环境共治、形象共塑。

(3)城乡统筹原则:明确城乡边界,确定需要控制发展的村镇的发展目标、原则、策略与模式。

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及规划图

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及规划图

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1、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至2015年中期:2016年至2020年远期:2021年至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2、规划层次与范围规划分为二个层次,即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西昌市市域行政辖区范围,包括8镇29乡共37个乡镇,总面积265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昌市区6个街道办事处和四合乡、高枧乡、川兴镇、西郊乡、海南乡、经久乡、马道镇、太和镇、小庙乡、西乡乡和安宁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400.72平方公里。

二、市域村镇体系规划1、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做强城区,吸纳人口;突出特色,分区统筹;城乡一体,设施均衡;社会和谐,保障公平。

2、城镇化水平预测近期城镇化水平为58%,中期城镇化水平为65%,远期城镇化水平为75%。

3、村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多点”的村镇空间结构。

“一心”是指中心城区,“一带”是指安宁河谷村镇发展带,“多点”是指围绕一心一带分布的若干村镇。

4、村镇体系职能结构一级1个:中心城区(含四合乡、高枧乡、川兴镇、西郊乡、海南乡、经久乡、马道镇、太和镇、小庙乡、西乡乡、高草乡、裕隆乡和安宁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二级3个:重点镇(礼州镇、佑君镇、黄联关镇);三级10个:重点乡集镇(西溪乡、月华乡、琅环乡、樟木箐乡、黄水乡、阿七乡);四级42个:中心村(其中12个乡驻地)5、市域综合交通(1)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西昌主要对外交通通道,重点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以此提升西昌与国内交通网络的连通度;优化市域公路网络,提高等级与密度,以此加强西昌中心城市对市域和凉山州的交通辐射力;构建和完善西昌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西南地区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2)公路交通规划形成“一环两竖五放射”的公路网主构架。

“一环”:围绕西昌中心城区和泸山邛海风景区的公路环路;“两竖”:贯穿安宁河谷的南北向快速通道(由现状雅攀高速公路西昌段改造而成),以及西移到安宁河西侧的新规划雅攀高速公路;“五放射”:雅攀高速公路南、北段(国道108)、西昭高速公路、西巧公路(省道212)、西盐公路(省道307)。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5)国家在昭通境内规划建设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和白鹤滩电站三大水电站,以及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昭通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以“,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2)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保护坝区农田,建设资源集约、生态良好、山坝结合的组团城市,统筹城乡发展。
第九条.城乡发展指标体系
城乡发展指标见附表1。
第十条.城乡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战略:加快区域交流协作,积极拓展与滇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流与协作,建设滇东北城镇群的核心城市。
(2)工业立市战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3)城乡统筹战略:大力推进昭通城镇化进程,促进昭鲁一体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完善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善县:茂林、桧溪、大兴、码口、墨翰、务基。
大关县:玉碗、吉利、悦乐、寿山、高桥。
盐津县:中和、滩头、柿子、庙坝、兴隆。
巧家县:小河、马树、金塘、茂租。
鲁甸县:水磨、新街、江底。
54
注:昭阳区永丰、旧圃,鲁甸县茨院、桃园等乡镇纳入昭通中心城区。
表3-2 规划城镇规模结构一览表(2030年)
规模等级
城镇名称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昭通市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年2月
项目名称
: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合同编号
:
52009042
项目委托单位
:
昭通市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局
项目编制单位
: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资质证书编号
: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区位条件西昌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

西昌市距成都574公里,位于安宁河谷中段,在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

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63公里,东临昭觉、普格、喜德县,南接德昌县,西靠盐源县,北连冕宁县,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东缘,位于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的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压性断裂和有机联系的秩序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海拔高度4180~1160米。

全市地势呈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以高原中山为主。

境内岭谷高差十分悬殊,最高点在西昌、普格、德图1-1 区位分析图昌三市县交汇处的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最低点在雅砻江深切河谷的荞地乡桐子林,海拔1160米。

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西昌城区处于安宁河谷中段,西昌盆地之中。

安宁河谷平原北起冕宁观音桥,南至米易县得石乡,长200余公里,西昌市境内河段处于平原的中游。

河谷宽3~7Km,最宽11Km,现代河床弯曲平缓,平均比降1.66‰,沿线漫滩河曲发育,两岸广布Ⅰ-Ⅱ级冲积阶地及冰碛~冰水堆积Ⅲ-Ⅳ级阶地与大规模山前洪积扇群。

Ⅰ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3~5m,Ⅱ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m。

西昌盆地位于西昌市东南侧,长18~20km,宽5~8km,由东河、西河等形成的全新统冲洪积扇组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一断陷堆积盆地。

(3)气候条件西昌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温凉湿润。

冬半年受极地大陆的气候特点。

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急剧增温,夜晚晴空辐射大量散失,气温下降快,致使昼夜温差大,有“一年之中无冬夏,一日之间有四季”之说。

西昌平均温度为17.2℃,8月最高23.8℃,1月最低9.4℃。

西昌生态市建设规划正文1。1任务背景及由来

西昌生态市建设规划正文1。1任务背景及由来

第一章总则1.1 任务背景及由来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点内在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为进一步推进四川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和谐四川,2005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建设四川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9月颁布了《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四川生态省建设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西昌市地处四川盆地攀西地区腹心,是凉山州委、州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大西昌经济圈”战略的中心城市。

近年来,西昌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认真分析国家、省、州发展战略,科学审视市情的基础上,西昌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创建生态市的重要决定。

西昌创建生态市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战略举措,事关全市跨越式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保证西昌生态市建设有目标、有计划的实施,2007年9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编制《西昌生态市(县级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决定,并委托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依据生态、循环经济学理论,并与颁布实施的《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西昌市各部门的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提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市情、凝聚全市各族人民意志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任务,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西昌生态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主要内容简介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主要内容简介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主要内容简介一、规划期限近中期 2011年—2020年远期 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二、规划范围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国家级二滩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K㎡。

三、城镇体系规划(一)人口规模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用地规模城镇用地规模:根据山地城市的实际情况,攀枝花城镇用地人均指标控制在110平方米左右。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指标控制:2020年近期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城市用地规模为100.09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110.02平方米,城市用地规模为119.92平方公里。

(三)城镇规划空间布局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渔门镇、大田镇为次重点,依托红格、平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主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大田为中心,包括平地镇、大龙潭等乡镇。

(四)城镇等级结构规划攀枝花市市域城镇体系由五级城镇构成:一级:攀枝花中心城区。

西昌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文稿07-05

西昌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文稿07-05

西昌市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目录第一部分西昌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章建筑规划管理第四章旧区建筑规划管理第五章建筑形态管理要求第六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第七章附则第二部分西昌市乡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章建筑规划管理和形态管理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第五章道路交通及停车场管理第六章基础设施第七章附则附录附录一用词说明和名词解释附录二计算规则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附录四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附录五西昌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总平面图编制规定附录六西昌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办法附录七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分类附录八西昌市建设项目建筑规划设计电子图形数据标准第一部分西昌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西昌市(以下简称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的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市中心城区划分为古城区、风景区、生态田园区、旧区和新区五个城市规划管理分区。

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应当符合所在城市规划管理分区的规划控制要求。

(具体范围详见附图一《西昌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管理分区图》)第四条生态田园区、旧区和新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设用地性质和用地兼容性、建筑容量、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建筑形态和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等规划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五条古城区内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强调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为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原则。

在编制保护专项规划时,应进一步优化本规定涉及的各项规划管理内容;当已批准的保护专项规划与本规定不一致时,必须按保护专项规划执行。

第六条风景区内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