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市场主导下的快速城市化地区更新规划初探——以深圳市香蜜湖为例

到 以城 中村 、历史 街 区 、老商业 区 、旧T 似 乎对更 新 各方 面有 全 面的指 导 ,但 在深
表 1 深圳 城市 更新 发展 历程 表
更新 阶段 主 要 应城 市 对 方 式 展 阶段 发 对 象 更新特 征 突 出问题
更 新 萌芽期 自 发 城 市 萌 老 旧建筑 为 主 开发 单 位 和 I ̄- 改造 零 散 混 乱 ,缺 乏 规 划 E, t] ( t世纪 8 年 0 零星 芽期 自发 性 的小 规模 的控 制 和 引 导 ,忽 视 对 整 代 初 一 0 代 9年 式改 拆 旧建 新 为主 体 城 市面 貌 的考 虑 。
UHbA HI j L H I lH j
0A 匕 j UUY
市场 主 导 下 的快 速 城 市化 地 区 更 新 规 划初 探
— —
以深 圳 市 香 蜜 湖 为例
黄 卫东 唐怡
◎
摘
要 :快 速城 市化 背 景 下 ,随 着 经济 的 快速 增 长和 城 市空 间的 不 断拓 展 ,通
过 城 市更 新进 行存 量 土地 资 源的整合 和 潜 力挖 掘 , 已经成 为 实现城 市社会 经 济可持 续
发 展 的 重要 途 径 。 同时 ,深圳相 对 成 熟的 市场化 环境 也使 得 当地城 市更新 面 临着 更加
复杂 的局 面 。本 文试 图通过 对 深圳 近年 来城 市更新规 划 实践 的梳 理 ,基 于 实证 分析 总
划 分 为 个 阶 段 ( 表 1 见 )。经 过3 年 的 的改造 ,到 功能性 和 结构性 的调整 。 内涵 0
探索 ,现 阶段 深圳 城市 更新 进人 全面 推进 不 断扩 大 ,使 得更 新 自身 的复 杂性增 加 , 的新 时期 ,城 市更新 已逐步 南早 期粗 放 的 操作 难度 加 大 。因为 涉及物 质 、社会 、经 散 点 式 改 造 向 整体 的 专 门化 改 造 方 向转 济 、环境 、历 史 文化 等多个 领域 的交 叉 , 变 ,由追 逐个 体利 益 向实现 城市 整体 和谐 所 以城 市更新 应从 多 学科 角度 对其 内涵 进 发展 转变 。然 而 ,由于深圳 的更 新改 造工 行再 认识 。 作 刚刚起 步 ,在更新 改 造政 策 的制定 、机 从 技 术 层 面 看 ,既 往 单 一 的 城 市更 应对 ”城 市更 新 的 制 的建立 、对 开发商 的引导 以及对 改造 规 新规 划编 制方 法难 以 “ 多样 性 、复杂 性和 艰 巨性 。当前 更新 规划 模 的调控 等方 面还处 于探 索 阶段 。 仍停 留在 物质 规划 或 空间规 划 这一初 级 阶 ( )当 前 深 圳 城 市 更 新 发 展 趋 势 段 , 目标 和 内容单 一 、可操 作性 差 。改造 二 及 主 要 问题 专项 规划 是 目前深 圳城 市更 新最 主要 的规
重点城市的城乡规划案例分析

重点城市的城乡规划案例分析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布局和设计,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乡规划案例出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以几个重点城市的城乡规划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首先,深圳市的城乡规划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先行者,深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方案。
其中,深圳的“创新走廊”规划旨在打造高科技企业聚集的核心区域,通过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和提供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聚集,进而推动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
此外,深圳还积极推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将工业园区与住宅区融为一体,提供便利的就业和居住条件,实现城市内部的产业协同发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城乡规划案例是上海市的城乡统筹发展实践。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老旧住宅的更新改造、城市交通拥堵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上海市积极推行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理念,通过整合城市和农村的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上海市通过建设“宜居社区”来提升老旧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和提升,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上海还积极发展绿色交通,推动公共交通的建设和使用,减少汽车使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且鼓励非机动交通的使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城市,其城乡规划案例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随着北京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的城乡规划方案。
其中,北京市在城市功能布局上采取了分区分级的策略,将城市功能分区为经济中心功能区、城市副中心功能区、中心城区功能区和城乡融合发展区等,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篇一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愈发凸显。
城市自组织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自下而上的空间组织和结构调整过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其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深圳城市空间发展概述深圳市位于中国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一线大都市的巨变。
其城市空间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用地扩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到如今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高度发展。
这一过程中,自组织现象显著,多种空间结构和功能的重组不断涌现。
三、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1. 经济驱动下的自组织: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资本的集聚,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2. 社会文化驱动的自组织:随着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深圳形成了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3. 空间结构自组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深圳的城市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四、影响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的因素1.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规划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深圳的经济特区政策、城市更新政策等。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等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功能和形态。
深圳的移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环境为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提供了动力。
五、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的未来趋势1. 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未来深圳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篇一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市的快速发展与自组织演化成为该领域的典型范例。
本文旨在探讨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性、影响要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自组织理论概述自组织理论是指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系统内部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进化的机制。
在城市空间发展领域,自组织现象表现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自我调整和优化。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多尺度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紧密相连。
三、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性(一)深圳的快速城市化过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企业聚集。
城市空间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城市功能的混合性以及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等。
(二)自组织要素分析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要素包括经济要素、社会文化要素、生态环境要素等。
经济要素如产业升级、资本流动等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社会文化要素如人口迁移、社会网络等影响城市空间的布局与功能;生态环境要素如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则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深圳城市空间自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对深圳城市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制定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引导城市空间的布局与优化。
同时,市场机制也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资本的流动和市场的竞争,推动城市空间的自我调整和优化。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地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技术的引入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更新和空间的再造,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演化。
(三)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对深圳城市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深圳城市规划及发展的几点建议

⾹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上,可以说是⼀个"充满创意"的城市。
因此,研究⾹港城市发展的轨迹,借鉴⾹港城市建设的经验,对深圳国际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分有意义的。
下⾯根据深圳的实际,对深圳的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提出⼏点建议: 1.深圳城市规划应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上认知的主题和时代的主旋律。
⾹港政府很重视这⽅⾯的⼯作,并开展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顾问研究,其⽬的是为⾹港政府制定⼀套决策机制,协助政府以"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式,为⾹港的未来作出决策。
深圳正⾯临着⼀个前所未有的变⾰时代,深圳的未来是由现在来决定的。
因此,要使我们的⼦孙后代可以继续享受⾼素质的⽣活,就要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中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圳城市规划新的不可缺少的纲领。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度,研究深圳的国际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平衡⼈⼝,利⽤资源,保护环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度,调整和丰富城市规划的思想,原则及⽅法;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考虑深圳的⼟地⽤途,开发强度及开发时序,这已成为深圳城市规划必须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为此,建议深圳的城市规划部门对深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专题研究。
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甚⼴,题⽬较⼤,有许多未知领域。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较易理解,但在城市规划的政策,原则及具体问题上如何体现,难度较⼤。
所以,需要投⼊相当的⼈⼒及资⾦进⾏重点攻关。
2.深圳城市规划应与国际性城市定位相⼀致 ⾹港由⼀个默默⽆闻的⼩渔港发展成为世界瞩⽬的国际性城市,其原因虽有诸多⽅⾯,但其科学的城市规划起到了⾄关重要的作⽤。
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国际性城市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城市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策略——以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为例

r s u c , mp o ig t e e f i n y o s u c x e io . e a a y i s o h t h t t g e o l e o r e i r v n h f ce c fr o r e e p dt n Th n ls s h wst a e s r e i s c ud i e i t a
积达 到 7 0k 2 9 m。这 个横 向比较 在一定 程 度上
2 1 年 期第2 卷 3 00 第3 6 7
解释 了为什 么深 圳是最 早面 临 “ 土地 市空间资源的使用效能。 空 间 、能 源水资 源 、人 口和环 境难 以 为 继” 问题 的城 市 。另一方 面,我 国
而且 其 中可 用建 设面积 只 有 9 9k 2 已建面 7 m,
都相继认 清 了城 市资 源的有 限性, 开始积极 寻
找对策和 出路 。
20 0 9年 编 制 完成 的 深 圳城 市 总 体 规 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城 市 资 源 紧 约束 条 件 下 的城 市 可 持 续发 展
指 明 了道路 。与 1 9 年 版 的深圳 总体规 划相 96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例分析报告2016-11-16目录一、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 (3)(一)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 (3)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 (3)2、以大拆大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对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传传承重视不够 (3)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协同 (3)(二)管理机制:职能配置不清,政策设计滞后 (4)1、职能配置:纵向职责定位不清,横向权责边界模糊 (4)2、制度设计:制度零碎、缺失、缺乏有效协同 (5)3、操作流程:现行零散、复杂的操作流程给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增添压力 (9)二、深圳城市更新典型模式及评价 (11)(一)特区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拆除重建类 (11)1、蔡屋围旧改模式 (11)2、岗厦旧改模式 (13)3、渔农村改造模式 (13)4、大冲旧改模式 (14)5、鹿丹村旧改模式 (15)6、模式特征总结 (18)(二)原集体经济组自改模式——传统旧改类 (19)(三)工改商更新改造模式——功能改变类 (20)1、集体合法用地的旧改:西乡劳动村 (20)2、制度边界上的预期:未经批准改变功能 (22)(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模式——综合整治类 (22)1、沙浦国际艺展中心模式 (23)2、笋岗艺展中心综合整治 (23)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三期项目 (24)4、葵涌鸿华印染厂综合整治项目 (25)5、模式特征总结 (26)一、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一)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城市更新是为了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
而当前所谓“绅士化运动”的城市更新建设一直是物的视角,缺乏人的考虑,忽略了城市的生命主体——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的生活质量是提高了,但与此也带来了不断增高的生活成本,导致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低收入外来人群如农民工等无法在城市立足,而他们是城市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速度表现与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速度表现与分析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特区实验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速度和表现。
本文将从深圳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速度表现和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深圳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深圳位于中国广东省,1979年被确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从而开启了深圳城市化进程的新纪元。
此前的深圳是一个边陲小渔村,人口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
随着改革政策的逐步放开,外资投资进入深圳,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化进程得以迅猛发展。
深圳的城市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外商投资和引进技术,推动了深圳与国际接轨。
大量的外资投资进入深圳,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迅猛增加。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这一时期深圳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业方面,使得深圳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深圳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质,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落户。
二、深圳城市化的速度表现深圳城市化的速度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深圳的城市化率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迅猛提升。
根据数据显示,1990年深圳的城市化率仅为21.7%,而到了2019年已经达到了85.8%。
这一数字表明,深圳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是非常惊人的。
2. 人口增长的迅猛: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特区实验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根据数据统计,1979年深圳只有30多万人口,而到了2020年已经超过了1300万人口,人口增长迅猛。
这也意味着深圳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非常强大。
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着眼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摘要:深圳是具有改革开放特征并且是几个改革开放城市中建设发展最为成功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经验无疑是试验田的宝贵果实。
二十几年的发展让深圳极具吸引力,汇集了全国的高端人才,融合了四面八方的文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特区城市。
正因为如此,深圳的融合文化优势、政策优势,在未来会起到引领国家发展走向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发展历史,深入了解这座特殊的年轻城市如何建设发展,其规划发展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并给予解答。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深圳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临近珠江入海口,通过口岸可以直达香港。
全市面积1991.65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有1035万人,包括流动人口约有13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251万人。
全市共有六个行政辖区,由西至东分别是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和龙岗区。
另外,还设有龙华、坪山、大鹏以及光明四个功能区。
深圳的发展是奇迹式的,从仅有几万人的边陲小镇摇身成为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仅仅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
目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城市规划是必要和重要的过程,怎么样运用好城市规划是现在问题所在。
深圳的城市规划作为实验地,它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首次与市场接触,其不足反映了高速发展的城市设计中的问题与矛盾。
因此,作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试验田和代表,对其进行规划范式深入研究,其成果能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
1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考虑到深圳的政治、经济以及发历程等情况,在此用时间来划分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9年至1986年,深圳城市建设的基础时期。
“文革”的影响使城市规划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所以在后来的城市规划思路方法和内容上实质仍是50年代苏联模式的延续。
因此在最初的深圳城市规划中,规划仅是延续了国民经济计划,实际上也就是计划具体的落实,并没有新的规划信息加入,也没有特定的研究。
从城市建设角度来看,规划包含“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等。
从管理体制来看,形成了“五统一”模式。
第二个时期,1987年至1989年,规划制度的探索时期。
这两年间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路径的探索。
《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颁布,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说,标志着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有偿转让,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使用权进入流通领域的土地管理体制正式确立。
土地有偿使用代替了旧的土地分配体制,使土地可以流通,变为商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期间另外一项工作是“三层次五阶段”规划编制初步完成。
该规划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对象是香港的规划编制体系。
考虑到市场经济体制尚未达到一个很好的阶段,城市建设仍是深圳的主要目标。
因此该规划并未全面推行,除了第一阶段规划以外,其他阶段成果并不多。
第三个时期,1990年至1996年,规划制度的完善时期。
《城市规划法》在1990正式生效,次年控制性详细规划于全国范围内推行。
到1996年为止,为了应对市场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深圳全面推广。
而规划的落实情况虽然在得到地方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适应了城市高速建设和经济增长,但对指标的过度注重同时又因为相关法律规范缺乏约束的效力,导致其没有发挥出引导市场行为的预期作用。
城市规划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在深圳城市规划转型过程中仍然起到了桥接的作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第四个时期,1997年至2005年,规划制度的成熟时期。
1997年与1998年,深圳市政府分别颁布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2000年以后,深圳又开展了一些列针对法定图则的研究,颁布了《深圳市密度分区规定》、《深圳市法定图则编制技术规定》、《深圳市土地使用相容性规定》、《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等。
上述规定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深圳城市规划正式转型成为制度性城市规划,意味着城市规划发展的大幅进步。
该时期内,参考五年发展计划,深圳市采取了近期规划和总体规划交替规划,先后编制了《深圳市总体规划检讨与对策(2001-2005)》、《深圳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近期规划重点解决建设问题,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发展方向问题,两者的结合保证了规划近期贯彻落实和远期的正确方向。
2深圳城市规划的分析谈到深圳城市规划范式的由来,可能中国大部分城市规划的由来,基本来源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
第一,城市规划的制定。
深圳邀请了国外专家举办研讨会,学习各自国家城市规划经验,从1982起就开始邀请国外规划机构参与规划。
第二,深港临近使得深圳有很好的机会向香港学习。
第三,深圳虽然比较特殊,但在中国的大环境中免不了会受到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随后很有可能反作用于中国城市规划。
Arturo Soria Y Mata提出的带形城市理论也就是1982年《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中提及到的带状组团式空间发展模式,城市沿着交通干线向两端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最初规划新市区中的道路系统一般都以方格网形式建立。
深圳参考并采纳了这种模式。
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使整个城市在“隔离中统一”。
该结构模式以1960~1970年欧、美等国采用的多核心组群式规划结构作为基础,结合了带形城市理论。
1986年带状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布局在深圳特区总体规划中进一步体现出来。
参照香港的规划体系,深圳也编制了自己的《深圳城市发展策略》。
该策略在1989年正式提出,以区域规划为重点,考虑了深港以及珠三角地区的相互联系,提出“全境开拓”的发展策略。
深圳的先行让城市规划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区域规划研究上来。
同年,深圳市政府还颁布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该准则参考了《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虽然在许多指标上参考了香港规划的标准,但其也是首部地方性城市规划准则。
到1997年,政府又对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补充。
新版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大部分参考了《中国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在用地分类、医疗设施等方面仍借鉴了港台与美国等标准。
如图2所示,深圳提出“三层次五阶段”的规划编制体系,其内容上与香港规划图则系统几乎无异。
经过数年时间探讨和研究,新的规划编制体系,也就是1998年颁布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囊括了国内现行的规划体系,其结构仍然与香港类似。
3深圳城市规划对国内其他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深圳是首次进行地方规划的特区城市,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在自身的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经过学习、吸收、模仿、定型的阶段,深圳的城市规划从技术性转向了制度性。
它的转变受到了西方、香港等地区的城市规划的影响,“吸收转化”是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的突出特征。
其成果的出现意味着城市规划的可行与成功,这对国内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非凡的意义。
3.1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法定图则的开展是城市规划法规化的重要起点,也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深圳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趋势是:由法定图则的推广为突破口,逐步由行业内部运作,进而融入到城市整体制度环境中,为城市发展的行政决策引入更强的技术干预和法律规控力度,使规划从原来的“决策管理—城市建设”二重关系演变到“决策管理—规章政策—城市建设”三重关系。
3.2法定图则的研究与实践法定图则的开展是城市规划法规化的重要起点,也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深圳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趋势是:由法定图则的推广为突破口,逐步由行业内部运作,进而融入到城市整体制度环境中,为城市发展的行政决策引入更强的技术干预和法律规控力度,使规划从原来的“决策管理—城市建设”二重关系演变到“决策管理—规章政策—城市建设”三重关系。
3.3城市规划制度的建设城市规划制度完整,才能建立起配套的法律保障体系,城市建设才能有法可依。
严格按照法制制度进行规划是深圳市城市规划的特征。
法制化道路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城市规划机制的必经之路,深圳的城市规划实践也证明了法定图则体系在市场经济之下,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设施开发完善。
所以作为经验,关于城市规划制度的相应法制体系建设也应该受到重视。
3.4规划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监督作用是公众参与的最重要的因素。
1986年的深圳确实存在城市规划委员会这一机构,但其成员却没有民众,仅限于政府官员。
后来向香港学习,开始吸纳社会人士加入,这才使规划管理决策向民主公开的方向发展。
然而制度的差异预示着深港两地的规划委员会具体构架有所区别,其运行流程和具体实施细节仍需仔细推敲。
但公众参与机制能够收集充分的信息,起到监督作用,对整个机制建设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1]王富海.从规划体系到规划制度——深圳城市规划历程剖析[J].城市规划,2000(1).[2]孙骅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市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涉外经历[J].世界建筑导报,1999(5).[3]孙克刚.深圳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A].深圳城市规划: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特辑[Z].深圳:海天出版社,1990.[4]李柏浩,王玮.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及其范式的历史研究[J].城市规划,2007(31).[5]陈伟新.深圳城市分区规划的作用于定位[J].规划设计,2002(2).[6]P.霍尔.世界大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7]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文本·图集[Z].2012.[8]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文本·图集[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