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人教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四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两角之差及两角之和的正余弦、正切公式解决问题; 2:辅助角公式的应用;3:能够解决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有关的综合应用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与辅助角公式相关的三角函数综合问题三、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sin α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n α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答:利用公式展开sin 4πα⎛⎫+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αα化简为只含正弦的三角比的形式,则可以是α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将以下各式化为只含有正弦的形式,即化为)sin(βα+A ()0A >的形式(11cos 2αα+ (2)sin αα2、辅助角公式•推导对于一般形式ααcos sin b a +(a 、b 不全为零),如何将表达式化简为只含有正弦的三角比形式?sin cos ))a b αααααβ++其中辅助角β由cos sin ββ⎧=⎪⎪⎨⎪=⎪⎩β(通常πβ20<≤)的终边经过点(,)a b------------------我们称上述公式为辅助角公式,其中角β为辅助角。
3、例题•反馈例1、试将以下各式化为)sin(βα+A ()0A >的形式.(11cos 2αα- (2)ααcos sin +(3αα (4)ααcos 4sin 3-例2、试将以下各式化为)sin(βα+A (),[,0ππβ-∈>A )的形式.(1)sin cos αα-(2)ααsin cos - (3)cos αα-例3、若sin(50)cos(20)3x x +++=,且0360x ≤<,求角x 的值。
例42)cos()12123x x ππ+++=,且 02x π-<<,求sin cos x x -的值。
高中数学必修四(人教新A版)教案29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所以 当且仅当
即 时, 取得最大值 ,此时S取得最大值 ,矩形的宽为
即长、宽相等,矩形为圆内接正方形.
2
高中数学必修四课时教案
教
学过Βιβλιοθήκη 程及方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设角为自变量,设对角线与一条边的夹角为 ,矩形长与宽分别为
、 ,所以面积 .
而 ,所以 ,当且仅当 时,S取最大值 ,所以当且仅当 即 时,S取最大值,此时矩形为内接正方形.
高中数学必修四课时教案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2)
课标要求
进一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如何利用正、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与二倍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三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技能目标
抓住角、函数式特点,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和、差、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
难点
如何灵活应用和、差、倍角公式的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用提问的方式复习前面学过的十一个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已知sin(α+β)= ,sin(α-β)= ,求 的值。
变式:已知半径为1的半圆,PQRS是半圆的内接矩形如图,问P点在什么位置时,矩形的面积最大,并求最大面积时的值.
【精品教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三、教学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五、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讲授式教学 六、教学设想: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下面我们以习题课的形式讲解本节内容. 例1、试以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2cos 2cos 12αα=-和2cos 12sin 2αα=-来做此题.因为2cos 12sin 2αα=-,可以得到21cos sin 22αα-=; 因为2cos 2cos 12αα=-,可以得到21cos cos 22αα+=. 又因为222sin 1cos 2tan 21cos cos 2ααααα-==+.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 例2、求证:(1)、()()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sin sin 2sincos22θϕθϕθϕ+-+=.证明:(1)因为()sin αβ+和()sin αβ-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两式相加得()()2sin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即()()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由(1)得()()sin sin 2sin cos αβαβαβ++-=①;设,αβθαβϕ+=-=,那么,22θϕθϕαβ+-==.把,αβ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 sin 2sincos22θϕθϕθϕ+-+=.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例2 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例3、求函数sin y x 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sin y x x =这种形式我们在前面见过,1sin 2sin 2sin 23y x x x x x π⎛⎫⎛⎫=+==+ ⎪ ⎪ ⎪⎝⎭⎝⎭, 所以,所求的周期22T ππω==,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sin y A x ωϕ=+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小结:此节虽只安排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作业:157158P P - 14T T -。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教案-3.2_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2. 教学重点/难点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二、例题讨论一)利用方向角构造三角形四)测量角度问题例4、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北偏东。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人教A版)中第三章的第二节“简单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让利用已有的三角函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和变换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让选择共识,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掌握运用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的方法和思路;(2)弄清代数变换与三角变换的不同点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够利用换元、逆用公式等方法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换,化简三角函数式,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弄清代数变换与三角变换的不同点,认真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3)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和价值目标(1)认识事物之间的的区别和联系,体会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2)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性精神.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训练(2)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2.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四、教法选择1.观察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采用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观察、比较法”;2.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这节课还采用了“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五、学法指导对于求函数的最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更一般的方法,能运用于更多更复杂函数的求最值问题?教学设计中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归纳,以形成认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六、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大致按照“创设情境,铺垫导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指导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馈建构”四个环节进行组织.(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1、复习回顾(1)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2)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2、问题引入问题1:α与2α有什么关系? 问题2:化简:(1) = _______ (2)1 -= _________(3)= _________(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例题1.试cos 表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联想关于余弦的二倍角公式,将公式中的 替换成 。
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教案: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3.2簡單的三角恒等變換(2)一、教學目標1、通過三角恒等變形,形如x b x a cos sin +的函數轉化為)sin(ϕ+=x A y 的函數;2、靈活利用公式,通過三角恒等變形,解決函數的最值、週期、單調性等問題。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三角恒等變形的應用。
難點:三角恒等變形。
三、教學過程(一)復習:二倍角公式。
(二)典型例題分析例1:.54sin ,20=<<απα已知的值求αααα2cos cos 2sin sin )1(22++;的值求)45tan()2(πα-. 解:(1)由,54sin ,20=<<απα得,53cos =α .201cos 3cos sin 2sin 2cos cos 2sin sin 2222=-+=++∴αααααααα (2).71tan 11tan )45tan(,34cos sin tan =+-=-==ααπαααα 例2..10tan 3150sin )(利用三角公式化简︒+︒ 解:)(原式︒︒+︒=10cos 10sin 3150sin ︒︒+︒⋅︒=10cos )10sin 2310cos 21(250sin ︒︒︒+︒︒⋅︒=10cos 10sin 30cos 10cos 30sin 50sin 2︒︒⋅︒=10cos 40sin 40cos 2 110cos 10cos 10cos 80sin =︒︒=︒︒=. 例3.已知函數x x x x x f 44sin cos sin 2cos )(--=(1) 求)(x f 的最小正週期,(2)當]2,0[π∈x 時,求)(x f 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時x 的集合.點評:例3是三角恒等變換在數學中應用的舉例,它使三角函數中對函數()sin y A x ωϕ=+的性質研究得到延伸,體現了三角變換在化簡三角函數式中的作用.例4.若函數]20[cos 22sin 3)(2π,m x x x f 在区间++=上的最大值為6,求常數m 的值及此函數當R x ∈時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時x 的集合。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1)-人教A版

数学
年级/册
高一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A版必修四
课题名称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求三角函数的最值(辅助角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名称
辅助角公式的推导与辅助角的选取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推导过程要用到转化的数学思想,要实现将含有多个三角函数的函数解析式转化成只含有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凸显了模型化思维方式。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推导辅助角公式:把形如的三角函数解析式化成 的形式
分析:若a=0或b=0时, 已经是的形式,无需化简。
若ab≠0时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解:
小结
1、 辅助角公式: 2、
2、 辅助角公式的应用:
利用辅助角公式将形如
的三角函数式化成的形式,进而
求函数的最值、最小正周期以及单调区间等。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逆向使用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辅助角公式推导和辅助角的选取上存在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做足准备。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动手实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导入: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2、练习: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化简下列式子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三章《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三、教学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五、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讲授式教学六、教学设想: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下面我们以习题课的形式讲解本节内容.例1、试以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 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2cos 2cos12αα=-和2cos 12sin 2αα=-来做此题. 因为2cos 12sin2αα=-,可以得到21cos sin 22αα-=; 因为2cos 2cos 12αα=-,可以得到21cos cos 22αα+=.又因为222sin 1cos 2tan 21cos cos 2ααααα-==+.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例2、求证:(1)、()()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sin sin 2sin cos 22θϕθϕθϕ+-+=.证明:(1)因为()sin αβ+和()sin αβ-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两式相加得()()2sin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即()()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由(1)得()()sin sin 2sin cos αβαβαβ++-=①;设,αβθαβϕ+=-=, 那么,22θϕθϕαβ+-==.把,αβ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 sin 2sincos 22θϕθϕθϕ+-+=.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 例2 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例3、求函数sin 3y x 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解:sin 3y x x =这种形式我们在前面见过,13sin 32sin cos 2sin 223y x x x x x π⎛⎫⎛⎫=+=+=+ ⎪ ⎪ ⎪⎝⎭⎝⎭,所以,所求的周期22T ππω==,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sin y A x ωϕ=+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 小结:此节虽只安排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作业:157158P P - 14T 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AB层)熟练掌握和、差、二倍角公式,根据问题的条件灵活进行公式变形;(C层)会选择恰当的公式,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ABC层)加强对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三角变换,加强学生对换元、逆向思维等思想方法的认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体会变换中形变而质不变的哲理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
教学
难点
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和、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二)新课:
例1、试以 表示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
点评: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
(三)巩固练习:
P142练习1,2(2),3(2),
(AB层)4
(四)课堂小结:此节内容非常重要,我们要对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课
后
学
习
P143习题3.2 A组1(3)(5)(7),2
(AB层)A
化一公式在高考中地位重要,其应用可专用一节课来讲。
例2、求证:(1)、 ;
(2)、 .
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
点评: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
例3、求函数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 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