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的研究及新进展

合集下载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doc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doc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doc
茶多酚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抗氧化剂,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包括抗氧化、降
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炎症等。

本文将主要介绍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分子,可分为儿茶素和黄酮类两大类。

其中,儿茶素是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包括儿茶素、咖啡儿茶素、表儿茶素等,黄酮类包括黄酮、异黄酮等。

目前,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酶酶活
性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比维生素C和E等其他抗氧化剂在清除自由基方面表现
更为优异,因此茶多酚成为研究抗氧化剂的重要对象。

茶多酚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发
挥抗炎作用,可用于预防相关炎症性疾病。

茶多酚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
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茶多酚还能通过其抗氧化作用降低癌症的发生率。

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茶多酚的两个主要成分,茶氨酸和黄酮,经常被用于制药和
食品添加剂中。

茶多酚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率。

总体来说,茶多酚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炎作用,以及预防心
血管疾病等。

因此,茶多酚也成为了众多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重要原料。

未来
研究方向应更加深入,探究茶多酚与疾病预防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的保健生活提供更多更
好的选择。

茶多酚的精制实验报告(3篇)

茶多酚的精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精制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并对其进行纯化处理,以获得高纯度的茶多酚产品。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探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手段,并比较其效果,以期为茶多酚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元酚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茶多酚的提取通常采用溶剂萃取法,如水提法、醇提法等。

纯化方法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将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进行茶多酚的提取,再通过吸附法进行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溶剂:水、乙醇- 吸附剂:活性炭、氧化铝- 其他: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等2. 实验仪器:- 超声波清洗器- 烘箱- 超速离心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精密天平- 漏斗、滤纸等四、实验方法1. 茶多酚的提取:(1)水提法:将茶叶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煮沸,提取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

(2)醇提法:将茶叶与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回流,提取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

2. 茶多酚的纯化:(1)吸附法:将提取的茶多酚溶液通过吸附柱,选择合适的吸附剂进行吸附。

(2)洗脱:用适当的溶剂洗脱吸附剂上的茶多酚,收集洗脱液。

(3)浓缩:将洗脱液进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的提取:通过水提法和醇提法,均能从茶叶中提取出茶多酚。

水提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较高,但纯度较低;醇提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较低,但纯度较高。

2. 茶多酚的纯化:通过吸附法纯化,茶多酚的纯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吸附剂的选择对茶多酚的纯化效果有很大影响。

本实验中,活性炭和氧化铝均能较好地吸附茶多酚。

六、实验结论1. 水提法和醇提法均可用于茶多酚的提取,但醇提法提取的茶多酚纯度更高。

2. 吸附法是一种有效的茶多酚纯化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茶多酚的纯度。

茶多酚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谢谢大家!
五、小结与展望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精华,现代科学研究更是为茶多酚的保 健功能提供了详实的证据。尤其是随着对茶多酚防治危害人体 健康的各种疾病的防治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机理将进一
步被揭示,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实验更是提供了最为直接的
证明,这无疑为茶多酚造福人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多酚所具有的综合保健作用以及其几乎无副作用 的特点,使利用其为原料的某一产品有可能会成为国人保健 首选品种。另外,由于最初原料还是茶叶,还会促进传统茶 叶行业的发展。 总之,发展茶叶功能食品是整个茶叶行业自身拓展和向 其他行业渗透的需要,也是21世纪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立足之 点,其也必将推动中国茶业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茶与健康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落实到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开发上。 药品涉及内容复杂,周期长,开发相对缓慢,而茶保健品则开发 周期相对较短,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保健品开发将是茶多酚保 健功能得以具体发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随着国内保健食品 管理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将茶多酚与中医相结合开发相关保健功 能食品大有可为。
茶多酚类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目 录
一、概念
二、茶多酚的提取工艺
三、茶多酚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
四、茶多酚功能食品的开发现状 五、小结与展望
一、概念
1.定义 茶多酚(TP)是一类生物活性广泛的酚性化合 物,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 类化合物的总称。
2.成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 总称,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 15%~20%。主要由儿茶素类、黄 酮类、花青素类及酚酸类四大类组 成。在茶多酚中各组成成份中以黄 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 类物质为主,儿茶素含量占茶多酚 总量的60%~80%。
茶多酚功能的研究方向: 总的来讲,茶多酚具有抗辐射、改善血管功能、降脂减肥、 促进消化等诸多功效。因此,对茶多酚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 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研究,成为科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菌、抑制食品氧化变质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提高,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的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有效抑制食品氧化变质。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捕捉游离基、抑制过氧化物的生成等途径,降低食品中自由基的活性,进而延缓食品的氧化变质。

茶多酚还可以促进食品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食品的抗氧化能力,有效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茶多酚对多种食品中的常见细菌、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食品的抗菌保鲜。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

茶多酚还可以调节食品中的微生物菌落结构,提高食品的微生物安全水平,有利于食品的保鲜保存。

目前,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直接添加和包覆复合。

直接添加是将茶多酚粉末或提取液直接添加到食品中,利用其抗氧化、抗菌作用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包覆复合则是将茶多酚与食品包装材料复合,形成一层包覆膜,通过持久释放茶多酚,实现食品的持久保鲜。

还有一些新型应用形式正在不断涌现,如微胶囊化、纳米载体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为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径。

在具体食品领域,茶多酚的保鲜应用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以肉制品为例,茶多酚可以通过抑制脂质氧化、抑制细菌生长等途径,有效延长肉制品的保鲜期,改善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在乳制品领域,茶多酚可以通过抑制乳脂氧化、抑制细菌污染等途径,延长乳制品的保鲜期,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在油脂制品领域,茶多酚可以通过抗氧化、抗菌作用,降低油脂氧化速率,延长油脂制品的保鲜期,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

茶多酚在不同食品领域中的保鲜应用研究,为食品加工和保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一、概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茶多酚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因而成为药物和保健品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在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茶多酚的来源和分布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分析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展望茶多酚在功能性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对茶多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茶多酚的来源与重要性茶多酚(Pythagorean Tea Polyphenols,简称T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儿茶素(Catechins)、表儿茶素(Epicatechins)、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等多酚类成分。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医药、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多酚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茶叶中自然存在的,通过摘取茶叶叶片经过加工处理而得到;另一种是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通过转基因技术等手段生产。

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因品种、产地、生长环境等因素不同存在一定差异,通常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红茶和乌龙茶中含有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白茶中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体内过量的自由基,延缓衰老过程,并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抗炎抗病毒作用:茶多酚能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轻组织肿胀、红肿等症状,并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降压降脂作用:茶多酚具有降压、降血脂的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

抗菌作用:茶多酚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用于制备抗生素替代品。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研究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进展对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将首先介绍茶多酚的基本概念、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为后续的研究进展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重点阐述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法以及新型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现代提取技术。

在提取方法介绍的基础上,文章将综述茶多酚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特别是在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展望茶多酚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推动茶多酚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的茶多酚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信息,为茶多酚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茶多酚的提取是茶叶深加工的关键步骤,其提取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茶多酚的产量、纯度和活性。

目前,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及酶法提取等。

溶剂提取法:这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

利用茶多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丙酮、甲醇等。

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提取时间较长,且易受到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利用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增强溶剂对茶多酚的渗透能力和溶解能力,从而加速提取过程。

这种方法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但设备成本较高。

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能够穿透物料内部,使物料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产生热能,从而加速茶多酚的溶解和扩散。

这种方法提取效率高,操作简便,但需要注意微波功率和提取时间的控制,以避免破坏茶多酚的结构。

茶多酚研究报告

茶多酚研究报告

茶多酚研究报告引言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有效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茶叶中。

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备受科学家和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的人们关注。

本报告将探讨茶多酚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其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以及可能的应用领域。

茶多酚的化学结构茶多酚是一类多酚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黄嘌呤衍生物等多种类型。

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占茶叶中总茶多酚的70%以上。

它们的结构都含有苯环和苯并环,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抗氧化活性茶多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减缓衰老进程、预防慢性疾病,并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抗炎活性茶多酚对于炎症反应的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因此,茶多酚在预防和治疗炎症性疾病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抗癌活性许多研究显示,茶多酚具有抗癌活性。

其抗癌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等。

尤其是绿茶中的儿茶素被广泛研究,被认为是其抗癌活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心血管保护作用茶多酚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已被广泛研究。

茶多酚可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功能等。

这些有益的生物活性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茶多酚的应用领域保健品茶多酚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使其成为保健品的理想成分之一。

许多茶多酚补充剂已上市销售,并广泛被人们用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肌肤质量等方面。

化妆品茶多酚对皮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已被充分利用。

茶多酚可以有效抑制皮肤氧化反应,减少皮肤炎症,并具有抗衰老的效果。

因此,茶多酚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妆品中。

药物研究与开发茶多酚的抗癌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许多研究正致力于利用茶多酚的特性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癌和心血管药物。

结论茶多酚作为一种自然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以及心血管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茶多酚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

近年来,茶多酚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茶多酚在食品保鲜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食品保鲜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茶多酚的来源及结构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儿茶素、儿茶醛、茶氨酸等多种成分。

其化学结构具有多个酚羟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菌性。

茶多酚的来源主要是茶叶,尤其是绿茶和普洱茶中含量较高。

二、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形式茶多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应用于食品保鲜中,主要包括直接添加、提取物应用、纳米载体应用等。

直接添加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可将茶多酚直接添加到食品中进行保鲜处理。

提取物应用是将茶多酚提取成液体或固体形式,然后通过喷洒、浸泡等方式应用于食品保鲜中。

纳米载体应用则是将茶多酚通过纳米技术封装成载体,增强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然后应用于食品保鲜中。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作用和抗菌作用。

茶多酚通过其丰富的酚羟基,可以与食品中的自由基结合,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延缓食品氧化腐败的过程,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茶多酚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减缓食品的腐败速度。

近年来,茶多酚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在直接添加方面,有研究表明将茶多酚添加到肉制品、水产品等食品中,可以显著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减少质量损失。

在提取物应用方面,研究人员将茶多酚提取成溶液或微粒,应用于果蔬、肉制品等食品的保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纳米载体应用方面,研究人员将茶多酚纳米载体应用于食品保鲜中,取得了良好的保鲜效果,且对食品质量影响较小。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茶多酚在食品保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菌作用,可以有效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减少食品的腐败和质量损失。

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华丹2007090306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 属于植物混合多羟基酚类,是儿茶素(黄烷醇类)、花色素类(花青素和花白素)、花黄素类(黄酮与黄酮醇类)和缩酸及缩酚酸类等集中于茶叶中的一群多酚复合物的总称。

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

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防帕金森病糖尿病超氧化自由基提取纯化天然抗氧化剂抗肿瘤清除自由基降血糖抗氧化应用展望一.茶多酚有防控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是由产多巴胺脑细胞的异常损失引起的,目前尚无法治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在6-羟多巴(6-OHDA)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导致帕金森病起着重要作用[1]。

他们系统研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研究了茶多酚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阐明了茶多酚通过清除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预防帕金森症的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并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宣武医院正在进行临床实验。

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没有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给广大老年群体和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

二.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茶多酚可以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防止血小板凝集。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与血浆脂质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LDL)可致AS,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起拮抗作用。

载脂蛋白缺乏和异常可影响血脂的运输和代谢,LDL的氧化修饰可使血管内皮受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发生AS。

茶多酚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茶多酚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的含量,影响LDL的氧化修饰,提高HDL的含量。

在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量的茶多酚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凝固时间为192s,而添加茶多酚0.5mg的实验组4h后血浆仍未凝固,且随茶多酚添量的减少,凝固时间逐渐恢复常态。

同时还发现醋酸纤维电泳纤蛋白原区带消失,这说明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凝和促纤作用[2]。

姜玉如等[3]研究发现,茶多酚尤其是其中的儿茶素EC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可抑制动脉中膜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助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形成,使形成血凝粘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血凝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并能降低血压、改变血液流变学、强化血管、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为临床减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大量的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减少脂质在血管壁上的淀积,抑制ACE 酶活性,达到降低血压的效应。

茶多酚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促进纤溶,抑制血栓素B2形成,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多种保健作用。

三.抗衰老作用人体机体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是组织中自由基含量的改变。

当体内自由基产生过量或清除自由基功能减弱时,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就失去平衡,过剩的自由基可使组织细胞器官功能的紊乱与障碍,表现为机体的逐渐衰老。

药理研究表明: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都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清除作用强于VC、VE。

曹明富等[4]采用三种不同实验系统分别来检测茶多酚消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并以维生素C和E作对照物。

结果表明:三种实验体系中TP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很强的消除作用,消除率达92% ~98%,明显优于维生素C和E。

杨贤强等[5]以TP0.05%和0.1%浓度终生饲喂家蝇,对雌雄家蝇的半数存活时间(L50)和平均寿命均有显著的延长作用(36%-50%),并使家蝇脑SOD活性升高,LF含量降低,效果优于绞股兰总甙。

以上实验结果均表明茶多酚具有抗衰老的生理活性。

四.解酒及保护肝脏作用酒精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代谢的,代谢中可产生一些副产物,如NADH/NAD+增高,可影响正常糖代谢途径,产生氧自由基,引起肝细胞损伤,甚至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酒精性肝损伤主要是乙醇引起的自由基损伤,茶多酚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抑制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林春兰等[6]检测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

离体实验中,TP+酒精组肝MDA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酒精组。

整体实验中,TP+酒精组小鼠肝脏MDA水平和血清中ALT活性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酒精组。

从而证明茶多酚能抑制酒精引起的小鼠肝组织MDA水平和血清ALT活性的升高,具有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五.茶多酚抗恶性肿瘤1986年Heilbrun LK等[7]对侨居美国夏威夷的日本后裔癌症发病与饮茶习惯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饮茶习惯者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不饮茶者。

沈靖等[8]对江苏启东的人群肝癌死亡率与饮茶习惯进行调查,发现肝癌死亡率与人群饮茶率呈明显的负相关。

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绿茶消耗量与胃癌危险度呈负相关[9]。

Qguni的研究结果显示茶叶产地并且茶叶消耗量较多的日本静冈县的居民胃癌死亡率明显低于日本全国平均水平[10]。

Zatonski WA等[11]研究报道饮茶可降低患胰腺癌的危险性。

张振权等[12]在广西某肝癌高发区开展口服绿茶叶粉压片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经过5年多的随访观察,结果表明:实验组成员死于肝癌的危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效果指数为2.38,保护率为57%,差别有显著性(P<0.01)。

提示绿茶对于已经长期暴露于肝癌危险因素的人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六.其他作用除上述主要作用外,茶多酚还具有降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抗过敏、抗龋齿、抗炎、利尿、防紫外线、解除重金属中毒促进消化,降脂减肥,改善血管功能等多方面的生理功效。

但某些作用机理仍未研究明朗,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七.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及纯化1.茶多酚的提取分离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传统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9]: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5%~10%,产品纯度为80%~98%。

所用溶剂有丙酮、乙醚、甲醇、已烷及三氯甲烷等。

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

离子沉淀法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所以,用该法生产的产品难达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柱分离制备法已有报道的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法。

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

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而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和大量有机溶剂,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最近,经有关专家反复试验、成功地开发出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

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和得率。

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和产品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有利于茶多酚更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2.茶多酚的纯化如果要得到纯儿茶素单体或其它单体, 需在提取分离的粗产品基础上进一步纯化。

目前,最常用的是各种层析分离技术,包括柱层析分离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等。

八.茶多酚的应用展望茶叶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保健饮品,在饮用茶叶的同时可以预防各种疾病,这不仅符合中医“治未病”的观点,也符合广大百姓的健康观念。

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不仅是在医药、食品、日化方面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茶多酚可以预防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因此可以做成保健品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现在也有部分茶多酚类保健产品已经投入市场,如茶多酚胶囊等。

而且,茶多酚还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这就使茶多酚的价值更胜一筹。

其次,茶多酚具有防辐射、防紫外线、抗菌消炎的作用,因此可以加入各类日用品中,如防晒霜、花露水等,可以用来预防各种皮肤疾病的发生。

目前,癌症治疗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问题,无论是物理治疗还是化学治疗,总会有很大的副作用。

茶多酚不仅有很强的抗癌活性,而且对人体基本无毒副作用,因此茶多酚应用于抗癌防癌只是时间的问题,随着对茶多酚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治癌临床上肯定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 盛华茶多酚防控帕金森综合症研究取得新进展[J]. 中华合作时报,2008,01(29):22882. 吴琼洁,蔡碧琼.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武夷科学,2005,12(21):145-1483. 姜玉如,尚小明,纪征,等. 茶多酚对兔颈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5):411-4144. 曹明富,袁妙葆,杨贤强,等. 茶多酚抗突变和消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 科技通报,2004,10(5):301-3055. 杨贤强,沈生荣,贾之慎,等. 茶多酚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的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4,(1):41-436. 林春兰,蒋建伟,严玉霞. 茶多酚对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脂质过氧化和血清ALT活性变化的影响[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1):110-1127. 1Heibrun LK, Nomura A.Black tea consumption and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J]. Brit J Cancer, 1986,54(4):2778. 沈靖,叶本法,张振宇,等.饮茶与肝癌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9, 23(2):1059. Kono S,Ikeda M,Tokudome M, et al.A case_control study of gastric cancer and diet in northern Kyushu[J]. Jpn J Cancer Res, 1988,79(2):1067-107410. Qguni I, Nasu K, Yammamoto S, et al. On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fresh green tea leaf[J]. Agric Biol Chem,1988,52(3):1879-188011. Zatonski W A, Boyle P, Przewozniak K, et al.Cigarette smoking, alcohol, tea and coffee con_sumption and pancreas cancer risk: a case_control study from Opole Poland[J].Int J Cancer,1993,53(1):60112. 张振权,刘启福,黄天壬,等.绿茶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J].广西预防医学,1995,1 (1):513. 杨世军,张会香.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2004,25(6):3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