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研究

合集下载

茶多酚的精制实验报告(3篇)

茶多酚的精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精制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并对其进行纯化处理,以获得高纯度的茶多酚产品。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探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手段,并比较其效果,以期为茶多酚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元酚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茶多酚的提取通常采用溶剂萃取法,如水提法、醇提法等。

纯化方法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将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进行茶多酚的提取,再通过吸附法进行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溶剂:水、乙醇- 吸附剂:活性炭、氧化铝- 其他: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等2. 实验仪器:- 超声波清洗器- 烘箱- 超速离心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精密天平- 漏斗、滤纸等四、实验方法1. 茶多酚的提取:(1)水提法:将茶叶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煮沸,提取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

(2)醇提法:将茶叶与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回流,提取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

2. 茶多酚的纯化:(1)吸附法:将提取的茶多酚溶液通过吸附柱,选择合适的吸附剂进行吸附。

(2)洗脱:用适当的溶剂洗脱吸附剂上的茶多酚,收集洗脱液。

(3)浓缩:将洗脱液进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的提取:通过水提法和醇提法,均能从茶叶中提取出茶多酚。

水提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较高,但纯度较低;醇提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较低,但纯度较高。

2. 茶多酚的纯化:通过吸附法纯化,茶多酚的纯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吸附剂的选择对茶多酚的纯化效果有很大影响。

本实验中,活性炭和氧化铝均能较好地吸附茶多酚。

六、实验结论1. 水提法和醇提法均可用于茶多酚的提取,但醇提法提取的茶多酚纯度更高。

2. 吸附法是一种有效的茶多酚纯化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茶多酚的纯度。

茶多酚类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

茶多酚类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

茶多酚类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茶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许多食物种类中,其中以茶叶为最重要的来源,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表儿茶素、表儿茶酸等活性成分。

多年来,许多研究都表明,茶多酚类化合物对人类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1. 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健康功能1.1 心血管疾病茶多酚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成分之一。

茶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因的结合会使人体的代谢率显著提高,可以起到类似于轻度的运动的作用,此外,茶多酚类化合物还能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提高血管的弹性和硬度,有利于保持血管健康。

1.2 癌症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已得到广泛关注。

这些化合物可以防止由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从而减少因癌症而引起的肿瘤的风险。

研究表明,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减少淋巴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

1.3 肥胖症茶多酚类化合物还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肥胖症成分。

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增加脂肪的氧化,并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排出。

同时,茶多酚类化合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可以减少食欲,从而减少人体的热量摄入量。

1.4 糖尿病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可以帮助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此外,茶多酚类化合物还可以降低胰岛素阻抗,增加糖的利用率。

1.5 消化系统疾病茶多酚类化合物还被证明对消化系统疾病有益。

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增加胃肠道中有益菌的数量,从而帮助减少肠道中的有害细菌。

同时,茶多酚类化合物还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2. 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摄入方式茶叶是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最主要来源。

绿茶和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相比之下,红茶和花茶的茶多酚含量较低。

除了茶叶以外,咖啡、巧克力、橄榄油、水果和蔬菜等都是富含茶多酚类化合物的食物。

除了通过饮食进行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摄入以外,目前市面上还有很多茶多酚类化合物的保健品,如茶多酚提取物、茶多酚片等,这些产品通常具有更高的茶多酚含量,可以更方便地摄入茶多酚类化合物。

茶多酚的药理学作用研究

茶多酚的药理学作用研究

茶多酚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茶是世界上广泛消费的饮料之一,不仅具有清凉解暑的作用,同时也被认为有很多的保健功效。

茶叶中的主要元素是茶多酚,这是一种天然的化合物,具有很多的药理学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预防癌症、降低血糖、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茶多酚是什么?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化合物。

它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异儿茶素和黄儿茶素等。

这些化合物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是最主要的化合物,它们占了茶多酚总量的70%以上。

茶多酚的药理学作用癌症预防茶多酚对癌症的预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减少对DNA的损伤,抵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促进肿瘤的细胞凋亡。

茶多酚还具有抗肿瘤的能力,可以延缓肿瘤的发展和扩散。

心血管保健茶多酚对心血管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降低血压和血脂,预防中风和心脏病。

茶多酚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保持健康,同时也可以改善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降低血糖茶多酚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降低血糖。

一些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使血糖降低。

此外,茶多酚还可以抑制餐后葡萄糖的吸收,进一步减少人体吸收的糖分量。

炎症茶多酚还具有很好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因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这些作用可能是由茶多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引起的。

茶多酚的这种作用还有助于预防一些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

抗氧化茶多酚所具有的抗氧化作用不仅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而且还可以降低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

此外,茶多酚对人体组织的维护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预防组织老化和疾病的发展。

结论总的来说,茶多酚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多的积极作用。

这些作用与抗癌、抗炎、降低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和抗氧化等有关。

这些作用综合起来,使得茶多酚非常适合长期饮用来保持身体健康。

在今后的研究中,人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化合物及其在保健中的作用。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茶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农产品,因其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在人们的生活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杀菌、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提取茶多酚并进行纯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茶多酚的提取茶多酚可以从茶叶中提取获得。

一种较常用的提取方法是利用溶剂法进行提取。

首先,将茶叶样品晒干后研磨成粉末,然后将茶叶粉末放入瓶子中,并加入合适的溶剂。

通过反复提取,可以使茶多酚充分溶解到溶液中。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丙酮等,数字上要求浓度不同。

最终,通过蒸馏或冷冻干燥获得茶多酚。

另一种提取方法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萃取通常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其优点在于无毒性、无残留、操作简单等。

超临界萃取法在提取茶多酚时不需要高温,更适合提取易挥发性的成分。

二、茶多酚的纯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低,需要进行纯化提高其含量。

Fetrow 和 Avila 等人就茶多酚的纯化进行了研究。

首先,利用海绵吸附柱进行预处理,将杂质去除。

然后进行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最终,通过Vacuum-drying的方法获得纯的茶多酚。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杂质,获得高纯度的茶多酚。

三、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茶多酚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以中和自由基,并减缓细胞的氧化损伤,起到延缓衰老、促进健康的作用。

针对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当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体外和体内抗氧化性能的测定上。

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目前,体外抗氧化性能评价主要采用自由基清除试验、铁离子螯合能力试验、脂质过氧化反应试验及还原能力测定试验等方法。

针对这些方法,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也被广泛研究。

Zhao 等人通过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绿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发现含量高的多酚对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Jia 等人则借助铁离子还原势和铁离子离解势阐述了绿茶中茶多酚与铁对接反应的机理。

体内抗氧化性能研究体内抗氧化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病理学观察法、生物化学分析法和红细胞型抗氧化性测定等。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研究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研究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研究茶多酚是一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绿茶中的成分,拥有着广泛的生理保健作用。

其中,其抗氧化性质尤为突出,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

本文将从茶多酚的组成、生物活性、抗氧化机制、保健作用等方面深入探讨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

1. 茶多酚的组成茶多酚是指在茶叶中发现的醇类物质,包括单宁、黄酮类、醇类等多种不同成分。

其中,单宁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分为儿茶黄素类和表儿茶素类两种。

黄酮类包括黄酮、异黄酮、花青素等,醇类包括儿茶醇、咖啡醇等。

2.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茶多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氧化、生物活性物质清除、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

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是最为突出的,其主要表现在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

3. 茶多酚的抗氧化机制茶多酚的抗氧化机制主要包括减少自由基产生、抑制有害物质的生成、分解和代谢、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多方面。

其中,其最主要的抗氧化机制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茶多酚可以与自由基反应从而承担失去电荷的自由基电子,使自由基得到去除。

4. 茶多酚的保健作用茶多酚的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降血脂、抗癌、保肝护胃等方面。

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细胞内自由基浓度,从而保护细胞不受氧化损伤。

其降血脂作用则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此外,茶多酚还能够对抗病毒、菌群等微生物感染,从而提高免疫力。

总之,茶多酚是一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茶叶中的成分,其抗氧化性质突出,具有广泛的生理保健作用。

相信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茶多酚的更多生物活性也将被人们所发现。

茶多酚研究报告

茶多酚研究报告

茶多酚研究报告引言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有效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茶叶中。

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备受科学家和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的人们关注。

本报告将探讨茶多酚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其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以及可能的应用领域。

茶多酚的化学结构茶多酚是一类多酚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黄嘌呤衍生物等多种类型。

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占茶叶中总茶多酚的70%以上。

它们的结构都含有苯环和苯并环,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抗氧化活性茶多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减缓衰老进程、预防慢性疾病,并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抗炎活性茶多酚对于炎症反应的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因此,茶多酚在预防和治疗炎症性疾病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抗癌活性许多研究显示,茶多酚具有抗癌活性。

其抗癌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等。

尤其是绿茶中的儿茶素被广泛研究,被认为是其抗癌活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心血管保护作用茶多酚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已被广泛研究。

茶多酚可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功能等。

这些有益的生物活性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茶多酚的应用领域保健品茶多酚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使其成为保健品的理想成分之一。

许多茶多酚补充剂已上市销售,并广泛被人们用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肌肤质量等方面。

化妆品茶多酚对皮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已被充分利用。

茶多酚可以有效抑制皮肤氧化反应,减少皮肤炎症,并具有抗衰老的效果。

因此,茶多酚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妆品中。

药物研究与开发茶多酚的抗癌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许多研究正致力于利用茶多酚的特性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癌和心血管药物。

结论茶多酚作为一种自然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以及心血管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茶多酚是一种在茶叶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物理实验方法,探究茶多酚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茶多酚的提取首先,我们需要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取适量的绿茶叶,将其研磨成细末,然后将茶末与乙醇混合,搅拌均匀。

接着,用滤纸过滤混合物,得到茶多酚溶液。

实验二:茶多酚的紫外吸收光谱将茶多酚溶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进行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茶多酚在紫外光区域(200-400nm)具有较强的吸收峰,主要在270-280nm附近。

根据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可以初步判断茶多酚的含量和结构。

实验三:茶多酚的溶解度为了研究茶多酚的溶解性质,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溶剂,如水、乙醇和丙酮。

将茶多酚溶解于不同溶剂中,并观察其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在水中溶解度较高,而在乙醇和丙酮中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茶多酚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其溶解度受到溶剂极性的影响。

实验四:茶多酚的氧化性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氧化产物。

在实验中,我们将茶多酚溶液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棕色,这是由于茶多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氧化产物。

实验五: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反应的发生。

为了研究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我们使用了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将DPPH溶液与茶多酚溶液混合,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与DPPH自由基发生反应,使其从紫色变为淡黄色,表明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综上所述,茶多酚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的物质。

通过物理实验,我们可以了解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紫外吸收光谱特性、溶解度、氧化性和抗氧化性等基本性质。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研究茶多酚的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茶叶的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是关于茶叶中多酚的提取和分离过程的研究。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对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提取溶剂的选择:茶叶中的茶多酚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溶剂进行提取。

常用的提取溶剂包括水、乙醇、甲醇等。

研究人员需要通过比较不同溶剂的提取效果和茶多酚的质量来选择最适合的提取溶剂。

2. 提取条件的优化:提取条件包括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浓度等。

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以提高提取效率和茶多酚的质量。

3. 提取方法的改良:常用的茶多酚提取方法包括水煮法、浸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研究人员可以结合不同的提取方法,改良提取工艺,以提高提取效率和茶多酚的质量。

4. 提取工艺的创新: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还包括对新的提取方法和新的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例如,近年来,一些新的提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离子液体提取技术等在茶多酚提取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和优化提取条件,提高茶多酚的提取效率和质量,为茶叶的加工利用和茶多酚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还可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和茶叶生产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论文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目录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1】物理性质 (2)【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二提取工艺 (5)2.1 溶剂提取法 (5)2.2离子沉淀法 (5)2.3 柱分离制备法 (5)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五参考文献 (8)功能性因子茶多酚摘要: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

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

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一、概述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

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

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1]2、理化性质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1、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2]2、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3、生理功能1、抗癌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绿茶功效。

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2、防治心血管疾病①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3]②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③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④防治脑中风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3、提高综合免疫能力①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③舒缓肠胃紧张、止泻和利尿④进Vc的吸收,防治坏血病,多酚能够促进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坏血症。

4、其它保健治疗功效①抗脂质过氧化,预防衰老②对重金属盐和生物碱中毒的抗解作用③防辐射损伤,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④防龋固齿和清除口臭的作用⑤助消化作用⑥有助于美容护肤[4]二、提取工艺1、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5%~10%,产品纯度为80%~98%。

所用溶剂有丙酮、乙醚、甲醇、已烷及三氯甲烷等。

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

2、离子沉淀法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所以,用该法生产的产品难达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3、柱分离制备法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法。

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

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而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和大量有机溶剂,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经有关专家反复试验、成功地开发出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

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和得率。

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和产品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有利于茶多酚更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5]三、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的利用途径已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油脂抗氧化作用:多酚是天然油脂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也优于VE,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用以防止和延缓脂质的氧化或酸败。

保护作用:多酚可防止天然色素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褪色,据称其效果比VC高出20倍。

除臭剂:由于茶多酚对除甲硫醇臭味有良好效果,日本已利用其制成除臭口香糖、香烟滤嘴,可去除和防止吸烟者口臭。

实验结果还表明,茶多酚对动物肠内产生恶臭的细菌也具有抑制效果。

抗氧化、延缓衰老:茶多酚可清除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缓人体衰老。

大量试验表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比VE还强,若与VC和VE配合还具有增效作用。

防龋作用:过去茶叶的防龋作用被认为是茶汤中“氟”的功效。

现在临床上又证明,茶多酚能强烈抑制致龋菌,明显减少菌斑和牙周指数,而对口腔中其他有益微生物没有影响。

抗菌、抗病毒:有人认为,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失活。

利用茶多酚抗菌、抗病毒的原理,国外已将儿茶素用于空调机。

自1998年这种新型空调机上市以来,深受市场好评。

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类化合物对有机体的脂肪代谢有重要作用,可明显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上升,具有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效果,因此,它不但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有减肥的效果。

多种药理作用: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生、抗癌、抗突变的效果。

此外,儿茶素衍生物还可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抗辐射作用。

美国一公司已利用此功能开发出粉底霜化妆品,产品标示的功能为预防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癌以及预防皮肤的早期衰老。

其他:茶多酚用于鱼油制品中,能有效防止多烯酯及酸的过氧化分解,其抗氧化能力比VE更强;茶多酚油溶性乳化液用于食品调和油中,能有效地延长哈败诱导期,并显示出比粉剂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虽多,但目前应用较多的还是有机溶剂萃取法和金属离子沉淀法,所得产品具有潜在的毒害,因此需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无毒、无污染的茶多酚提取新工艺。

从已报道的文献看出,大多数工艺的茶多酚提取率在10%以下,而茶叶中的茶多酚的含量一般为20%~30%,高的达30%以上,可见提取率还是较低。

因此,目前的这些生产工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在浸提和精制过程中是否可以采取惰性介质保护,以避免茶多酚的氧化。

此外,由于茶多酚的极性较强,脂溶性差,使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过去常采用乳化技术增加其脂溶性,但乳化体系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而且对产品的澄清透明度有影响。

茶多酚的进一步改性,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的持久性也是值得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

随着“绿色食品”的兴起,开发利用天然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茶多酚作为新型天然抗氧化剂和生物学功能调节剂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确认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

茶多酚从天然的抗氧化剂发展到今天作为多功能的添加剂乃至保健品,是源于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发现茶多酚的更多功能,而人们对其在数量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将不断促进茶多酚提取技术的发展以及扩展茶多酚的应用范围。

五、参考文献:[1]熊何建,胡慰望,谢笔钧.茶多酚分离制备的新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1997,(6):32-34.[2]葛宜掌,金红.茶多酚提取新方法[J].中草药,1994,25(3):124-125.[3]徐向群,陈瑞锋,王华夫.吸附茶多酚脂的筛选[J].茶叶科学,1995,15(2):137-140.[4]郑尚珍,孟军才,王定勇.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40-42.[5]王月慧, 丁文平. 大米淀粉凝胶储藏过程中消化特性的变化[J]. 食品科学, 2005, 1: 64-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