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合集下载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摘要:茶多酚以其优异的生物、生理活性功能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酚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

本文就是对茶多酚的改性进行各种方式的探究。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

稳定性:在 pH4-8 稳定。

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

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通过翻阅资料可以发现茶多酚改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类:1溶剂法;2乳化法;3氧酰化法;4溶剂萃取法。

一.溶剂法:概述——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

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

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

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

PVP熔化时易分解,采用溶剂法较好。

但使用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大,成本高,且有时有机溶剂难以完全除尽。

残留的有机溶剂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易引起药物重结晶而降低药物的分散度。

不同有机溶剂所得的固体的分散体的分散度也不同,如螺内酯分别使用乙醇、乙腈和氯仿时,以乙醇所得的固体分散体的分散度最大,溶出速率也最高,而用氯仿所得的分散度最小,溶出速率也最低。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茶多酚的研究综述张谷摘要: 主要综述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抗氧化作用机理及其在食品行业、药理研究、饲料等行业的应用, 茶多酚可作为油脂食品杭氧化剂, 也可作为功能食品的添加剂。

并且综述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茶多酚( tea polyphenols, TP) 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 包括黄烷醇类( 儿茶素) 、花色苷类( 花青素和花白素) 、黄酮类、黄酮醇类、酚酸类及缩酚酸类物质等。

茶多酚为一类含有多酚羟基的化学物质, 能清除体内活性自由基,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因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

BHT(抗氧剂264)、BHA (丁基羟基茴香醚)等, 虽然它们具有许多优点, 但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

而TP 作为天然抗氧化剂不但具有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而且抗氧化能力也优于VE、VC 等同类天然抗氧化剂, 因此已成为人们研究与开发的热点。

本文主要综述茶了多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展望。

二、发展现状(一)食品上的现状研究1、作油脂食品抗氧化剂据日本生化专家竹尾忠一报道, 茶叶中抗氧化剂比VE剂氧化效价高10~20倍,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应用茶叶抗氧化剂对动物油脂、植物油等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茶叶抗氧化剂对油脂抗氧化变质效果明显。

茶叶提取物对月饼防氧化变质效果明显, 据测定酸价与氧化值比对照低58%与61.28%, 起到食品防止氧化变质效果。

茶多酚对方便面的抗氧化效果是明显的, 但只有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才能起到抗氧化作用。

从方便面加工工艺、质量指标、经济效益等综合考虑, 茶多酚的添加量为50ppm是可行的, 此技术已应用于出口方便面的生产工艺上。

2、作功能食品添加剂(1)保健食品茶多酚有抗病毒和抑菌作用。

研究表明, 茶多酚对疱疹Simplexl 病毒和人的Comegalo 病毒具抗病毒活性。

茶多酚抗菌活性比黄岑素强3~15倍以上。

添加茶多酚的饮料及食品在日本甚为流行。

茶多酚的提取及测定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提取及测定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提取及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

本实验的目的是掌握茶多酚的提取和测定方法,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可采用溶剂萃取法进行提取。

常用的提取溶剂有乙醇、乙酸乙酯等。

在酸性条件下,茶多酚与金属离子(如铝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可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新鲜绿茶(或市售茶叶)2、实验试剂乙醇(95%)、乙酸乙酯、酒石酸亚铁溶液、磷酸缓冲液(pH =75)、蒸馏水3、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旋转蒸发仪、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移液器、容量瓶(100 mL、500 mL)、具塞锥形瓶、移液管、漏斗、滤纸四、实验步骤1、茶多酚的提取(1)称取 10 g 茶叶粉末,放入具塞锥形瓶中,加入 100 mL 70%的乙醇溶液,在70℃恒温水浴锅中浸提1 h,期间每隔15 min 搅拌一次。

(2)提取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用离心机以 4000 r/min 的转速离心 15 min,收集上清液。

(3)将上清液转移至旋转蒸发仪中,在 50℃下减压浓缩至无乙醇味,得到茶多酚粗提液。

2、茶多酚的纯化(1)将茶多酚粗提液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萃取次数为 3 次,每次用量为 50 mL。

(2)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用蒸馏水洗涤 2 次,每次用量为 50 mL。

(3)将洗涤后的乙酸乙酯萃取液转移至旋转蒸发仪中,在 50℃下减压浓缩至干,得到茶多酚纯品。

3、茶多酚的测定(1)标准曲线的绘制准确称取 01000 g 没食子酸标准品,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 mL,得到 1000 mg/mL 的没食子酸标准储备液。

分别吸取 000 mL、100 mL、200 mL、300 mL、400 mL、500 mL 没食子酸标准储备液于 100 mL 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 50 mL,然后加入 5 mL 酒石酸亚铁溶液和 5mL 磷酸缓冲液(pH = 75),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脂溶性茶多酚对火麻仁油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脂溶性茶多酚对火麻仁油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或去 果皮 的种 仁 。火 麻 仁作 为 传 统 的 种 植 植 物 , 含 有丰 富 的维生 素 A、 E, 种 矿 物 质 及 B一胡 萝 卜 C、 各
肪 酸 的 自动 氧化 具有 重要 意义 。 茶 多酚 是 一 种 高 效 的天 然 抗 氧 化 剂 , 有 效 阻 能 止 和延 缓不 饱 和脂 肪 酸 的 自动 氧化 。有关 茶 多 酚 对 油 脂 的抗 氧 化 性 研 究 国 内外 已有 大 量 报 道 , 由于 但
余琼瑶 李凤 娟 杨 贤强 何 普 明
( 浙江 大学 茶 叶研究 所 , 州 杭 305 ) 10 8
摘 要 以过 氧化值 ( O 作 为油脂 氧化 程 度 的评 价 指 标 , 用 Sha 烘 箱 法 , 究天 然抗 氧 化 剂 脂溶 P V) 采 cal 研
性茶多酚( T ) L P 在火麻仁 油中的抗氧化作用 , 并比较 L P与合成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 B Q 、 T T H ) 二丁基羟 基 甲苯( H ) 火麻仁 油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 明: 在 火麻仁油 中具有 良好 的抗氧化作用, B T在 I 胛 且抗氧化 效果与添加量有关, 最适添加量为 10 gk 。在相 同添加浓度(0 gk ) 0 / g m 10m后 , m 、B Q及 B T对 火麻 仁 油过 氧化 值抑 制 率分 别为 5 . % ,5 7 和 1 . % 。 TH H 09 7 .% 12
脂 中的茶 多 酚 达 到 有 效 浓 度 , 而 影 响 了其 抗 氧 化 从 效果 和油 的稳 定 性 。 因此 , 试 验 采 用 脂 溶 性 茶 多 本 酚 ( T ) 研究 其对 火 麻仁 油 的抗 氧化 效果 。 LP ,
1% )其脂肪酸组成 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 5 , 8% 以上 , 中含亚油酸 5 %一 O 、 0 其 0 7 % 亚麻酸 1%~ 5

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性能研究

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性能研究

摘 要: 该 实验研究酰化法制备脂溶性茶 多酚在 油脂体 系中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 利用酰化 法, 引入长碳链能改变茶 多酚亲水特征 , 制备的 L T P不仅具备脂溶性特点, 同时具有 出色抗氧化性能 , 所得 产品具备 比合成抗氧化 剂 B H T高的抗氧化能力; 在油脂 中添加 2 0 0 p p m 即有较好抗氧化效 果; 能有 效延缓 油茶 、 大豆调 和 油 、 奥 尼 葡萄籽 油 、 橄榄油、 茶叶籽 油 的脂 质过 氧化 。 关键 词 : 茶 多酚 ; 脂 溶性 ; 油脂 ; 抗 氧 化性
( 1 . Z h  ̄i a n g E c o n o mi c a n d T r a d e P o l y t e c h n i c , Ha n g z h o u 3 1 0 0 1 6 , Z h e j i a n g , Ch i n a ;
2 . Ha n g z h o u T e a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C h i n a C ooP, Ha n g z h o u 3 1 0 0 1 6 , Z h e j i a n g , C h i n a ; 3 . De p a r t me n t o f T e a S c i e n c e , Z h  ̄i a n g Un iv e r s i t y , Ha n g z h o u 3 1 0 0 2 9 , Z h e j i a n g , Ch i n a)
ol i ve o i l a nd t e a s e e d o i l .
Ke y wo r d s : Te a p o l y p h e n o l ; L i p i d — s o l u b l e ;L i p i d; An t i o x i d a n t Ac t i v i y t

油溶性茶多酚茶多酚脂肪酸酯的研制

油溶性茶多酚茶多酚脂肪酸酯的研制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岛津 UV-24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WAY 阿贝折光仪 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厂 617 Rancimat 仪 瑞典 Brinkmann公司 ZFA-02旋转蒸发仪 上海玻 璃仪器厂 SHZ-03型水环真空泵 河南巩义市杜甫仪器 厂 79-1磁力加热搅拌器 常州市国华仪器厂 Waters 209 HPLC 美国Waters 公司 HP1100 MSD LC/MS 美 国 H P 公司 其它若干仪器( 略) 1.2 实验方法
Studi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Soluble Tea Polyphenol-Palmitate-Oil
WANG Hong-xin NIE Xiao-hua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uxi 214036, China)
本文所指的油溶性茶多酚是将茶多酚改性成茶多酚 脂肪酸酯 既保持其强的抗氧化性 又具备良好的油 溶性 直接加入食用油中不改变油脂的理化指标 不 同于目前一些用户或生产厂采用下述方法制得的油溶性 茶多酚 有的将茶多酚溶解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再加入到 油脂中 乙醇起到夹带剂的作用 这样易引起溶剂残 留 有的加入乳化剂后添加到油脂中 这些方法在食品 加工用油方面部分是可行的 但都不适用于日常烹调用 的小包装( 精炼) 色拉油 因为精炼色拉油在透明度 色 度 杂质含量等方面有严格的国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棕榈酸 A.R 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 油酸 A.R
苏州正兴化工研究所 氢氧化钠(NaOH) A.R 宜兴化学 试剂厂 无水碳酸钠(Na2CO3) A.R 上海虹光化工厂 纯正大豆色拉油 起始 POV 0.09meq/kg 纯正菜籽 色拉油 起始 POV 0.10meq/kg 乙酸乙酯 A.R 上 海试剂厂 二氯亚砜(SO2Cl2) A.R 金山化学试剂厂 其它药品试剂均为分析纯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 进展
01 引言
03 结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02 正文 04 参考内容
引言
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 抗肿瘤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茶多酚的度不断提高,其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也 得到了广泛。本次演示将介绍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 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内容
引言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为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 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对于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 要意义。本次演示将围绕茶多酚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 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茶多酚、提取方法、抗氧化、抗 炎、抗肿瘤
提取方法
感谢观看
3、茶多酚的应用领域及市场前 景
茶多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在食品领 域,茶多酚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提高食品的抗氧化能力,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在医药领域,茶多酚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治疗。在保 健品领域,茶多酚可以作为功能性成分,提高保健品的功效。在化妆品领域,茶 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以用于化妆品的研发和生产。随着人们对健康 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茶多酚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浸提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是优化提取条件,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 提取等手段提高提取效率。另外,一些新的浸提溶剂,如乙醇、丙酮等也得到了 研究与应用。
氧化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寻找更为环保和高效的氧化剂,如过硫酸盐、过氧 化氢等,以提高茶多酚的提取率和纯度。
还原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寻找更为环保和高效的还原剂,如葡萄糖酸钙、抗 坏血酸等,以保持茶多酚的天然活性。另外,还原法还被应用于茶多酚的分离纯 化过程中。

脂溶性茶多酚制备工艺的研究

脂溶性茶多酚制备工艺的研究

脂溶性茶多酚制备工艺的研究朱媛;张雪松;黄小忠【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年(卷),期】2014(029)006【摘要】本试验以乙酸酐为酰化剂对茶多酚乙酰化从而增强其脂溶性,以衡量脂溶性的产物透光率为参数.在分析乙酰化中料液比、吡啶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时间等单因素对产物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脂溶性茶多酚制备的条件并建立了可靠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8.03,催化剂用量为0.31 g,在61.3℃下回流反应1.93 h,改性茶多酚透光率达到了1.000,为茶多酚对照组的2.08倍.其油脂抗氧化保护系数为6.576 d,DPPH·抑制率0.922 1,分别提高了2.14倍和2.98倍.与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与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相比,改性茶多酚的保护系数和DPPH·抑制率分别提高3.1倍、2.5倍、1.07倍、1.05倍.【总页数】6页(P74-78,92)【作者】朱媛;张雪松;黄小忠【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南京210017;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21240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2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43.2【相关文献】1.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性能研究 [J], 孙达;张士康;朱跃进;王岳飞2.红茶色素和脂溶性茶多酚复方对酱鸭保鲜效果研究 [J], 仝团团;徐元骏;王君琴;吴媛媛;李博;屠幼英3.脂溶性茶多酚对火麻仁油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J], 余琼瑶;李凤娟;杨贤强;何普明4.两种茶多酚化学改性制备的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研究 [J], 卢聪聪;邵卫梁;杭晓敏;张蔚;姚晓敏5.脂溶性茶多酚延长金华酥饼货架期作用的研究 [J], 蒋晓翠;姚波;黄维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摘要:茶多酚以其优异的生物、生理活性功能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酚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

本文就是对茶多酚的改性进行各种方式的探究。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

稳定性:在 pH4-8 稳定。

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

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通过翻阅资料可以发现茶多酚改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类:1溶剂法;2乳化法;3氧酰化法;4溶剂萃取法。

一.溶剂法:概述——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

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

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

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

PVP熔化时易分解,采用溶剂法较好。

但使用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大,成本高,且有时有机溶剂难以完全除尽。

残留的有机溶剂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易引起药物重结晶而降低药物的分散度。

不同有机溶剂所得的固体的分散体的分散度也不同,如螺内酯分别使用乙醇、乙腈和氯仿时,以乙醇所得的固体分散体的分散度最大,溶出速率也最高,而用氯仿所得的分散度最小,溶出速率也最低。

操作方法:1.煎煮法
该法特点是:
(1)可以明火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溶剂只能用水;
(3)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含淀粉多的中药不宜用。

2.浸渍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2)适用于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3)提取效率低;
(4)水提液容易霉变。

3.渗滤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1 / 2
(2)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3)溶剂消耗量大;
(4)费时长。

4.回流提取法
该法特点是:
(1)用有机溶剂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效率高;
(3)溶剂消耗量大。

5.连续回流提取法
该法特点是:
(1)用有机溶剂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效率最高;
(3)节省溶剂;
(4)提取时间较长。

利用溶剂法提取时,选择溶剂的原则是:相似相溶,相似指的是极性相似,即所选溶剂的极性要与所提取成分的极性相似。

常见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是:
水>乙醇、甲醇、丙酮>丁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苯>环己烷>石油醚
从中药中提取活性成分时,由于存在多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增溶作用,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很难用固定的模式进行提取,通常须根据提取要求、目的成分及杂质的性质差别以及溶剂的溶解能力来确定。

二.乳化法:软膏剂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将油溶性物质一起加热至80摄氏度左右使熔融;另将水溶性成份溶于水,加热至略高于油相温度,以防两相混合时油相中的组分过早析出或凝结;在不断搅拌下将水溶液慢慢加入油相中,并搅拌至冷凝,制成乳剂基质。

有乳化法制备而成的软膏剂称为乳膏剂。

大生产时,在温度降至30摄氏度时再通过乳匀机或交替抹使其更加细腻均匀。

三.氧酰化法:茶多酚(TP)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略)牺牲茶多酚分子优异的生理、生物活性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化学改性制备脂溶性茶多酚(LTP),来达到增大其在油脂性环境中溶解度的目的,为茶多酚更广泛、有效地应用于油脂性领域提供了(略)较常见的茶多酚改性的方法是氧酰化法,即在茶多酚的酚羟基上引入酰基,从而形成LTP。

四.溶剂萃取法: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茶叶浸提,茶水粗滤,超滤脱果胶,纳滤或反渗透脱水浓缩,真空浓缩,喷雾器干燥制得粉状茶提物,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脱除粉状茶提物中的咖啡碱和萃取茶多酚,无离子水溶解茶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经脱溶喷雾干燥制得高纯度茶多酚,产品纯度大于98%,提取率大于10%,咖啡碱小于0.1%。

本方法提取的茶多酚抗氧化性强,特别适于食品、保健和医药的应用,同时为我国中低档茶叶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