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特有的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在现当代,其对人类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就茶多酚的常见的重要功能和以及发展前景做综述总结。

关键词:发展现状;抗氧化物质;提取;前景前言:饮茶、茶道不仅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更有其科学道理。

茶叶中茶多酚的功效,随着人民认识手段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被发掘出来。

茶多酚是抗氧化家族的一朵奇葩,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它的抗氧化性胜过维生素C、维生素E。

一、茶多酚的发展现状茶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保健饮品 ,对于它的药理作用 ,早在唐朝的《本划拾遗》、明朝的《茶谱》中均有记载。

茶叶中化学成份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内发现嘌呤碱化合物。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迄今已在茶叶鉴定出 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 ,其中茶多酚就占茶叶重量的 15%~30%。

近年来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热门学科,并迅速发展。

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

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除儿茶素类外,有黄烷醇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及其苷元。

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和黄酮类物质。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等形式存在,具涩味。

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茶多酚耐热性和耐酸性较好,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pH值2~7 范围内十分稳定,PH值≧8时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易与铁离子络合成绿色物质,水溶液中长期保存或pH值3~4时的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棕色物质[2]。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郑婧、李昌洋、张海洋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组成。

自从世纪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

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

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doc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doc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doc
茶多酚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抗氧化剂,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包括抗氧化、降
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炎症等。

本文将主要介绍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分子,可分为儿茶素和黄酮类两大类。

其中,儿茶素是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包括儿茶素、咖啡儿茶素、表儿茶素等,黄酮类包括黄酮、异黄酮等。

目前,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酶酶活
性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比维生素C和E等其他抗氧化剂在清除自由基方面表现
更为优异,因此茶多酚成为研究抗氧化剂的重要对象。

茶多酚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发
挥抗炎作用,可用于预防相关炎症性疾病。

茶多酚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
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茶多酚还能通过其抗氧化作用降低癌症的发生率。

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茶多酚的两个主要成分,茶氨酸和黄酮,经常被用于制药和
食品添加剂中。

茶多酚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率。

总体来说,茶多酚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炎作用,以及预防心
血管疾病等。

因此,茶多酚也成为了众多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重要原料。

未来
研究方向应更加深入,探究茶多酚与疾病预防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的保健生活提供更多更
好的选择。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 茶叶的选择
茶多酚中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的含量因地理 位 置 & 气 候 & 所 属种类和采摘期不同而不同 $ 地理位置北移 # 纬 度 升 高 # 含 量 下降 # 南方温暖地区 # 累积时间长 # 含量就多 $ 在所 属 种 类 中 # 大 叶 种 中 789&78 的 含 量 比 小 叶 中 的 含 量 要 高 # 而 798&
分离纯化 & 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 #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茶多酚! !"#$ %&’()*"+&’,-简称 !%" # 又名茶单宁 # 儿茶酸 # 属多酚类物质 # 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 # 是 从 茶 叶 中 提 取 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 混 合 物 # 占 茶 叶 干 重 的 ./01/20# 鲜 叶的 30140$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 #占总酚含量的 5201620% 主 要 由 表 儿 茶 素! 78" & 没 食 子 儿 茶 素! 98" & 表 没 食 子 儿 茶 素! 798" & 表 儿 茶 素 没 食 子 酸 酯! 7989" & 表 儿 茶 素 没 食 子 酸酯! 789" 组成 $ 自从 32 世纪 52 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 氧化活性激素后 # 茶多酚的提取 & 分离 & 检测 & 应用 就 引 起 了 国 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 $ 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 & 天然安全的 抗氧化剂 $ 目前它在油脂 & 食品 & 医药 & 日化 & 轻化 & 化 妆 品 & 保 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 # 并被专家誉为 3. 世 纪 将 对 人 类 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 $ .::. 年被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食品抗氧化剂和保 鲜 剂 $ 我 国 是 茶 叶 生 产 大 国 #从 茶 叶 中 有 效 提 取 茶 多 酚 &并 研 发 成 保 健 食 品 & 药品 # 不仅能增强人类身体健康 # 而且能创造出 良 好 的 社 会 效 益 $ 此外 # 它还具有清除自由基 & 防癌治癌 & 抗疲劳 & 抗 辐 射 等 功能 $

茶多酚的营养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茶多酚的营养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29.[中图分类号]$816.7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8613(2003)05-0029-02郜卫华,陈喜斌,刘晓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收稿日期]2003-05-10[作者简介]郜卫华(1977-),女,湖北人,硕士,现在广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技术部工作,研究方向是天然植物提取物。

茶多酚的营养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摘要]茶多酚作为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化工等许多领域中得到很大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结构组成、理化性质、毒理性质和抗氧化的作用机理,并对它在饲料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作了概述。

[关键词]茶多酚饲料抗氧化剂自由基肉质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发现茶叶提取物中含有一种抗氧化活性成分,各国科学家相继深入研究,证明它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即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称TP )。

如今,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茶叶中多酚类的组成茶多酚(TP )是儿茶素、花青素、黄酮与黄酮类和酚酸类等集于茶叶中的一群多酚复合物的总称(胡秀芳,2001)。

其中儿茶素占60%~80%,分为酯型儿茶素(GCG 和CG )和游离型儿茶素(C 和GC ),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的70%左右。

茶多酚的四类组分具有共同的结构—多羟基取代,除了酚酸类,其他三种还有相同的母核—2-苯基苯并吡喃,基本核与多羟基结合产生的特殊性质是茶多酚抗氧化的基础。

2茶多酚的理化性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灰白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

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对热、酸较稳定,160C 油脂中30min 降解20%。

pH 值2~8稳定,pH >8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

遇铁变绿黑色络合物。

略有吸潮性,水溶液的pH 值在3~4之间,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

3茶多酚的毒理性质慢性毒性试验表明,饲料中TP 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

茶多酚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谢谢大家!
五、小结与展望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精华,现代科学研究更是为茶多酚的保 健功能提供了详实的证据。尤其是随着对茶多酚防治危害人体 健康的各种疾病的防治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机理将进一
步被揭示,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实验更是提供了最为直接的
证明,这无疑为茶多酚造福人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多酚所具有的综合保健作用以及其几乎无副作用 的特点,使利用其为原料的某一产品有可能会成为国人保健 首选品种。另外,由于最初原料还是茶叶,还会促进传统茶 叶行业的发展。 总之,发展茶叶功能食品是整个茶叶行业自身拓展和向 其他行业渗透的需要,也是21世纪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立足之 点,其也必将推动中国茶业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茶与健康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落实到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开发上。 药品涉及内容复杂,周期长,开发相对缓慢,而茶保健品则开发 周期相对较短,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保健品开发将是茶多酚保 健功能得以具体发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随着国内保健食品 管理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将茶多酚与中医相结合开发相关保健功 能食品大有可为。
茶多酚类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目 录
一、概念
二、茶多酚的提取工艺
三、茶多酚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
四、茶多酚功能食品的开发现状 五、小结与展望
一、概念
1.定义 茶多酚(TP)是一类生物活性广泛的酚性化合 物,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 类化合物的总称。
2.成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 总称,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 15%~20%。主要由儿茶素类、黄 酮类、花青素类及酚酸类四大类组 成。在茶多酚中各组成成份中以黄 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 类物质为主,儿茶素含量占茶多酚 总量的60%~80%。
茶多酚功能的研究方向: 总的来讲,茶多酚具有抗辐射、改善血管功能、降脂减肥、 促进消化等诸多功效。因此,对茶多酚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 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研究,成为科

茶多酚市场研究报告

茶多酚市场研究报告

茶多酚市场研究报告茶多酚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天然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它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延缓衰老,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茶多酚还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压、抑制肿瘤生长、抗炎、抗菌等作用。

因此,茶多酚在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茶多酚市场发展势头迅猛。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茶多酚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茶多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0亿元,并且以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25年,我国茶多酚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目前,我国茶多酚市场主要以茶多酚保健品为主导,其次是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

茶多酚保健品在保健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功效。

尤其是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茶多酚保健品将成为老年人最喜爱的保健品之一。

而在化妆品领域,茶多酚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活性成分。

茶多酚可以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伤害,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减少色斑和皱纹的产生,给皮肤带来健康光泽。

因此,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品牌开始添加茶多酚成分,推出茶多酚系列产品。

另外,茶多酚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茶多酚可以延缓食品的氧化过程,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同时,茶多酚还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增加食品的风味和香气。

因此,茶多酚被广泛应用于茶饮料、果汁、糕点等食品中。

虽然茶多酚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

目前市场上的茶多酚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差异较大。

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容易感到困惑。

因此,茶多酚企业应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同时,茶多酚企业还应加强产品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

总之,茶多酚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相信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茶多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茶多酚市场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一、概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茶多酚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因而成为药物和保健品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在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茶多酚的来源和分布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分析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展望茶多酚在功能性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对茶多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茶多酚的来源与重要性茶多酚(Pythagorean Tea Polyphenols,简称T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儿茶素(Catechins)、表儿茶素(Epicatechins)、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等多酚类成分。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医药、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多酚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茶叶中自然存在的,通过摘取茶叶叶片经过加工处理而得到;另一种是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通过转基因技术等手段生产。

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因品种、产地、生长环境等因素不同存在一定差异,通常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红茶和乌龙茶中含有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白茶中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体内过量的自由基,延缓衰老过程,并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抗炎抗病毒作用:茶多酚能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轻组织肿胀、红肿等症状,并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降压降脂作用:茶多酚具有降压、降血脂的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

抗菌作用:茶多酚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用于制备抗生素替代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郑婧、李昌洋、张海洋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组成。

自从世纪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

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

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

1991年被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食品抗氧化剂和保鲜剂。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从茶叶中有效提取茶多酚,并研发成保健食品、药品、不仅能增强人类身体健康,而且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它还具有清除自由基防癌治癌、抗疲劳、抗辐射等功能。

.1 茶叶的选择茶多酚中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的含量因地理位置、气候、所属种类和采摘期不同而不同。

地理位置北移,纬度升高,含量下降,南方温暖地区,累积时间长,含量就多。

在所属种类中,大叶种中ECG、EC的含量比小叶中的含量要高#,而EGC、EGCG却相反。

儿茶素的含量高低与鲜叶原料的老嫩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呈嫩高老低趋势,其多酚中儿茶素的成分随着叶子的老化有所变化(ECG、EGCG含量减少,EGC含量有增高趋势)。

据资料显示#老叶和嫩叶中儿茶素的含量相差一倍之多;但也有资料报道,茶树老叶与新茶相比儿茶素总含量仅降低5.07mg/g。

茶叶采摘期一般呈春茶低于夏茶而高于秋茶的趋势,即三四月份较低(头茶采摘期),7月份(二茶采摘期)含量最高。

日本滋贺县茶业指导所报道,在各季茶叶中以春茶的儿茶素含量最高,提出二茶采摘的时间(初夏)以二茶期开始后14天左右最适宜,此时鲜叶儿茶素含量约为16%,秋茶在10月中旬采摘#此时儿茶素含量在10%左右。

EGCG在二茶期含量最高,与陆锦时所做的报道中提出的EGCG 的仲夏期反应最为激烈相吻合。

所以提取茶多酚用茶叶一般采用鲜叶(两叶一芽),二茶采摘期为宜。

作为提取茶多酚的茶叶,因加工、杀青等过程会影响茶多酚的提取效果。

有资料报道,在10℃以下,才能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氧化或形成高聚合物),在零下20℃的条件中冷冻, 几乎能完全防止茶叶变质;其次,茶叶含水量在3%可防止茶叶发生化学变化;再者,茶叶受光线影响较大,受光后能免使一些辛烯醇、戊醇等未知成分增加。

所以,提取时应采用新鲜茶叶作为原料,经冷冻干燥后粉碎,过筛备用。

2 茶多酚提取方法目前茶多酚粗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金属离子沉淀法、萃取-沉淀法、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超临界萃取法等。

2.1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传统的方法之一,提取溶剂多达十多种,一般采用回流提取,所选溶剂大多是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等,去杂方法有氯仿脱咖啡碱、活性炭脱色、石油醚脱色素、低温静置去杂(叶绿素、多糖)等。

此工艺复杂,溶剂消耗大,提取率低,且有毒,安全性低。

产品质量较差、纯度低、咖啡因和残留溶剂含量高。

茶叶粉碎,浸提,滤液,浓缩,氯仿、石油醚等脱色,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层浓缩,浓缩液干燥,粗茶多酚2.2沉淀法沉淀法是利用茶多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某些无机碱、盐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沉淀的性质,起到与水& 咖啡因、单糖、氨基酸等组分分离的效果。

此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沉淀剂的选择与使用。

目前,常用沉淀剂有三种:1.重金属碱式盐,如Pb(OH)Ac、Cu(OH)Ac等;2.氢氧化物,如Ca(OH)、强碱,均有腐蚀作用;3.离子,如:Ca、Mg、Al、Zn等,可在碱性条件下沉淀,在酸、中性条件下转溶,但Al不能过量,否则,会造成茶多酚的氧化,使其成品的颜色转深。

沉淀法较萃取法提取率高,杂质相应减少,但应避免有毒重金属离子的使用,其使用成本也较高。

2.3萃取-沉淀法 [6]萃取沉淀法从茶叶中分离提取茶多酚的收率较单纯的萃取法或沉淀法要好得多。

提取处理时比较适宜的条件为:80%乙醇作为浸提剂,萃取回流时间在2h左右,萃取介质的Ph值,3-4以Zncl3作为沉淀剂处理浓缩液,对沉淀进行转溶处理,最后得到茶多酚粗品的含量约在70%左右,呈棕色结晶性粉末,精品茶多酚含量在85%以上,呈浅黄色结晶。

2.4微波浸提法[7][8]微波浸提法是最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微波场中分子发生变频运动#扩散速率增大,大大减少了茶多酚长时间处在高温下的氧化,提高产品品质与得率。

经研究表明,微波短时处理茶叶对茶多酚的化学结构无影响,但对其组分有一定影响,EGCG和ECG含量各有下降,下降率分别为3.5%和3.4%并出现了GCG,增加量达5.2%,但与沸水提取相比,儿茶素组分变化是较小的。

周志等人以水为介质,对绿茶进行微波处理,结果得出茶多酚浸出率达90%以上。

与传统水煮法及溶剂法相比,此法提取率高,节约了溶剂,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

2.6超临界CO2萃取法[9]超临界CO2萃取法是一种处于积极开发阶段的新型分离技术,它是利用温度和压力略超过或靠近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以固体或液体中萃取某种高沸点和热敏性成分,以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由于其介质通常为无毒的CO2对产品没有毒害,特别适合于医药、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的提取。

国外已有专利用超临界气体脱除咖啡碱的方法提取茶多酚。

优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所得茶多酚的纯度很高,精品经简单精制即可得95%以上的茶多酚,萃取过程中茶多酚不易被氧化,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前景。

缺点:设备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提取儿茶素效果不很好,尚存一定的技术障碍,有待对超临界萃取剂、助溶剂在超临界状态下的溶解度进行研究,才能从实验室走进规模化生产。

3 茶多酚分离纯化茶多酚主体成分是儿茶素。

儿茶素早期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1959年L.Vuataz报道的纤维素柱色谱法,1969年j.David报道的逆流分配法,C.K.Wilkns报道的Sephedex LH-20柱色谱法。

近期儿茶素的单体制备有以下几种分离纯化法。

3.1制备HPLC法[12]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儿茶素粗品用亲脂性凝胶或吸附树脂多次层析纯化;另一种是制得粗品后接用制备HPLC法分离纯化(以FTA:丙酮:水洗脱)。

方法一操作过程复杂,周期长,条件不易控制;方法二难以得到大量的多种高纯儿茶素,而且柱子总负载量巨大,制备效果不高,色谱柱容易污染,寿命短。

但如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粗提品先经柱层析分离,再用制备HPLC纯化精制,使分离效应和产品纯度提高,分离周期短,所用的溶剂价格低廉,毒性小,易回收,精确度高。

3.2吸附树脂法吸附树脂法是使用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或大孔树脂等固态物质作吸附剂!用适当溶剂洗脱分离混合物。

这种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耗较低,操作条件温和,避免了有效成分失活,产品收率和纯度高,尤其是整个过程使用有机溶剂主要是乙醇,回收容易、无毒、安全,而且可持续性生产,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湖南农业大学选择了12种大孔吸附树脂就其对儿茶素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进行了研究[13]发AB-8树脂对儿茶素吸附较好,产品得率为,65%,纯度高于95%.同时也发现以上树脂对咖啡因也有显著性吸附。

但萧伟祥等人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儿茶素研究表明[14],AB-8,S-8,NAK-9,NKA-Ⅱ四种树脂中,NAK-9,NKA-Ⅱ较适宜茶多酚分离纯化,可制得4%-9%咖啡因、ECGG20%儿茶素总量为34%的样品,分别用二氯甲烷和80%洗脱,则可制得总儿茶素为63%,EGCG37%,咖啡因小于2%的产品。

另外,徐向群等人通过对比4种离子树脂和16种树脂对茶多酚的交换或吸附以及解吸性能[17],得出92-2和92-3吸附树脂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好的吸附性能,并且还优于Ambelit XAD-7和日本的HP-21,经其静态吸附,其提取物的茶多酚含量达60%。

也有报道,NK-S3树脂对茶多酚吸附解吸吸性良好,吸附量可达81.55mg/g用乙醇乙酸乙酯的混合洗脱机解析,其解析率近100%。

湖南省轻工业学校研究了用聚酰胺分离制备茶多酚的工艺条件[17],发现聚酰胺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用复合洗脱液洗脱其茶多酚的回收率平均为59.4%,咖啡因的脱除率为96.3%用1K8#分析其儿茶素的含量为EGCG33%、EGC18.8%、ECG8.8%、EC2.6%、C0.5%、GA1.0%,儿茶素总含量为65.1%咖啡因仅为1.04%。

但陈劲春等人在研究树脂吸附过程中发现,虽然聚酰胺对儿茶素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吸附量达76.43mg/g,但同时得出此树脂对咖啡碱的吸附量也比较大,达到53.67mg/g,难以达到真正纯化的目的。

另外,PA/XDA膜包络复合树脂和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对茶多酚的吸附分离效果较好[15][16]。

3.3凝胶柱层析技术分离机理类似于分子筛,样品中大分子化合物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只能在颗粒间移动,阻力小,移动快,小分子化合物能自由扩散到凝胶内部,透过层析柱时阻力大,由此经过一段时间洗脱,混合物组分按大小而分离。

无锡轻工大学中央研究所利用Sephadex LH-20层析分离[18],并结合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得到7种儿茶素的单体化合物,用UV、IR、NMR及MS等方法鉴定和验证了其化学结构,7种儿茶素化合物的纯度均大于99%,总得率为66%,总回收率为8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