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降血脂研究进展
茶多酚降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茶多酚降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陈玉霞;郭长江
【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茶多酚是存在于天然植物茶叶中的一类多酚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保健功能.近几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试验研究显示,多酚类物质可以调节脂类代谢,具有降血脂的重要作用,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冠心病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就近年来对茶多酚物质的降血脂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作了综述.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陈玉霞;郭长江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几种常见植物多酚降血脂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赵伟;李建科;何晓叶;吕欧;程玉江;刘润;李佳;张琳
2.降血脂作用机制及其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 [J], 王寅;吕圭源
3.中药降血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李明
4.膳食纤维降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麦紫欣;关东华;林敏霞;区满春;翁
志强
5.益生菌降血脂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黄文丽;夏永军;艾连中;熊智强;张汇;王光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多酚的研究及新进展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华丹2007090306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 属于植物混合多羟基酚类,是儿茶素(黄烷醇类)、花色素类(花青素和花白素)、花黄素类(黄酮与黄酮醇类)和缩酸及缩酚酸类等集中于茶叶中的一群多酚复合物的总称。
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
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防帕金森病糖尿病超氧化自由基提取纯化天然抗氧化剂抗肿瘤清除自由基降血糖抗氧化应用展望一.茶多酚有防控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是由产多巴胺脑细胞的异常损失引起的,目前尚无法治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在6-羟多巴(6-OHDA)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导致帕金森病起着重要作用[1]。
他们系统研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研究了茶多酚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阐明了茶多酚通过清除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预防帕金森症的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并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宣武医院正在进行临床实验。
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没有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给广大老年群体和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
二.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茶多酚可以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防止血小板凝集。
茶多酚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Tobi S E等人发现 , TP单体 EGCG ( 10 mM )能降低紫外
收稿日期 : 2004209201 基金项目 :本课题为香港保健协会研究项目 (H. K200208) 作者简介 :武 煜 (1979~) ,女 ,江苏无锡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心血管药理学 ,电话 : 0512265190599。
722
2005年 6月 第 27卷பைடு நூலகம் 第 6期
中成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 edicine
June 2005 Vol. 27 No. 6
辐照 (500 kJ /m2 )后氧化应激引起的人角质细胞 ( HaCaT) DNA 单链断裂 ,减轻 DNA 受损 ,对氧化损伤起保护作用 ;并 能减少紫外线的诱变效应 ,降低诱导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 核糖基转移酶 (HPRT)的诱变率 [7 ] 。 Katiyar S K等人又发现 正常的人上皮角质细胞 (NHEK)在紫外辐照后释放过氧化 物 ,并使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通路磷酸化 ,而 用 EGCG (20 mg/mL )预处理可抑制辐照后氧化应激引起的 磷酸化 [8 ] 。由此提示 , TP能有效缓解辐照对机体的损伤 ,且 这一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且通过 MAPK通路的磷酸化 介导 。 2. 2 抗肿瘤作用
茶多酚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谢谢大家!
五、小结与展望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精华,现代科学研究更是为茶多酚的保 健功能提供了详实的证据。尤其是随着对茶多酚防治危害人体 健康的各种疾病的防治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机理将进一
步被揭示,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实验更是提供了最为直接的
证明,这无疑为茶多酚造福人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多酚所具有的综合保健作用以及其几乎无副作用 的特点,使利用其为原料的某一产品有可能会成为国人保健 首选品种。另外,由于最初原料还是茶叶,还会促进传统茶 叶行业的发展。 总之,发展茶叶功能食品是整个茶叶行业自身拓展和向 其他行业渗透的需要,也是21世纪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立足之 点,其也必将推动中国茶业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茶与健康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落实到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开发上。 药品涉及内容复杂,周期长,开发相对缓慢,而茶保健品则开发 周期相对较短,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保健品开发将是茶多酚保 健功能得以具体发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随着国内保健食品 管理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将茶多酚与中医相结合开发相关保健功 能食品大有可为。
茶多酚类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目 录
一、概念
二、茶多酚的提取工艺
三、茶多酚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
四、茶多酚功能食品的开发现状 五、小结与展望
一、概念
1.定义 茶多酚(TP)是一类生物活性广泛的酚性化合 物,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 类化合物的总称。
2.成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 总称,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 15%~20%。主要由儿茶素类、黄 酮类、花青素类及酚酸类四大类组 成。在茶多酚中各组成成份中以黄 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 类物质为主,儿茶素含量占茶多酚 总量的60%~80%。
茶多酚功能的研究方向: 总的来讲,茶多酚具有抗辐射、改善血管功能、降脂减肥、 促进消化等诸多功效。因此,对茶多酚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 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研究,成为科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一、概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茶多酚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因而成为药物和保健品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在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茶多酚的来源和分布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分析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展望茶多酚在功能性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对茶多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茶多酚的来源与重要性茶多酚(Pythagorean Tea Polyphenols,简称T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儿茶素(Catechins)、表儿茶素(Epicatechins)、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等多酚类成分。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医药、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多酚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茶叶中自然存在的,通过摘取茶叶叶片经过加工处理而得到;另一种是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通过转基因技术等手段生产。
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因品种、产地、生长环境等因素不同存在一定差异,通常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红茶和乌龙茶中含有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白茶中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体内过量的自由基,延缓衰老过程,并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抗炎抗病毒作用:茶多酚能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轻组织肿胀、红肿等症状,并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降压降脂作用:茶多酚具有降压、降血脂的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
抗菌作用:茶多酚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用于制备抗生素替代品。
茶多酚提取纯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茶多酚提取纯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包蓉1谷欣莹2陈佳3(1勉县茶叶产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勉县724200;2汉中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陕西汉中723000;3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陕西勉县724200)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种新型天然抗氧化剂,无副作用、无毒性,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降血糖、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药理和保健功能。
该文对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功能特性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多酚的多种提取纯化方法和工艺特点,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纯化;功能特性;研究中图分类号TQ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010-0109-03茶多酚是茶叶中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称茶单宁、茶鞣质,占茶叶干质量的18%~36%[1]。
自发现化学合成的抗氧剂BHA、BHT、TBHQ等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后,茶多酚作为一种新型无副作用、无毒性的抗氧化剂受到了国内外的空前关注。
本文综述了茶多酚的提取纯化以及功能特性,旨在为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1茶多酚简介茶多酚为淡黄色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味涩,易溶于水及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油脂,不溶于苯、氯仿、石油醚。
茶多酚具有吸湿性、耐热性及耐酸性好的特点,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光照或pH大于8时不稳定,易氧化褐变生成红褐色化合物[2],遇到铁离子生成黑色化合物。
茶多酚是一种稠环芳香烃,依照其结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4大类:儿茶素类(黄烷醇类,约占茶多酚总量60%~80%,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花青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酚酸类和缩酚酸类[3]。
茶多酚多为含有2个以上的邻位羟基多元酚,供氢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除了抗氧化外,茶多酚还具有抗肿瘤、抗辐射、降血糖、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和保健功能,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轻工业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研究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进展对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将首先介绍茶多酚的基本概念、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为后续的研究进展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重点阐述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法以及新型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现代提取技术。
在提取方法介绍的基础上,文章将综述茶多酚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特别是在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展望茶多酚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推动茶多酚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的茶多酚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信息,为茶多酚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茶多酚的提取是茶叶深加工的关键步骤,其提取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茶多酚的产量、纯度和活性。
目前,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及酶法提取等。
溶剂提取法:这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
利用茶多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丙酮、甲醇等。
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提取时间较长,且易受到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利用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增强溶剂对茶多酚的渗透能力和溶解能力,从而加速提取过程。
这种方法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但设备成本较高。
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能够穿透物料内部,使物料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产生热能,从而加速茶多酚的溶解和扩散。
这种方法提取效率高,操作简便,但需要注意微波功率和提取时间的控制,以避免破坏茶多酚的结构。
茶多酚功能及其调节脂类物质代谢机理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1期茶在我国的饮用历史非常悠久,茶叶作药在我国历代书籍典藏中均有记录。
不同制作工艺使茶叶所含主要成分和化学元素含量不尽一致,一般公认的可分为七大类,即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和花茶等。
目前,研究人员提取了不同种类的茶叶含量,发现了600余种化合物,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2类,有机物包括茶多酚(TP)、茶多糖、氨基酸、维生素和皂苷等;无机化合物主要表现形式为矿物质,如磷、钾、硫、镁等。
上述化合物具有多方面药理、生理调节以及增进营养功效[1]。
茶具有多重价值的主要原因是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据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已经证明茶多酚具有多重的医疗效用和保健功能[2]。
茶多酚具有良好的生物性、生物功能及商业开发价值。
从生物性上来看,茶多酚可有效清除自由基、解毒;从生物功能上来看,茶多酚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抗癌、防辐射等作用;在商业价值上,茶多酚在医药和食品甚至化妆品领域都具有广阔开发前景和价值。
当前,遗传育种和动物营养研究不断深入,在集约化畜禽养殖生产中,畜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上市日龄逐渐缩短,出栏体重增加,单位体重耗料减少,但同时也伴随品质下降、价格下跌等问题。
而茶多酚特殊的化学结构,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可对畜牧产品的肉质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综述茶多酚对动物脂肪代谢的研究进展,现总结如下。
1茶多酚的理化性质1.1茶多酚的物理性质茶多酚物理存在形式多样,一般为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水溶液正常状态下为淡黄色或茶褐色,带有茶香味,口感为涩味。
茶多酚固体形态具有吸湿性特征。
茶多酚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100℃温度下处理1h,活性可保持为100;用12000lx光强处理30d,光解率为0。
茶多酚易溶于温水、乙酸乙酯、乙醇,微溶于油脂,不溶于CHCl3及C6H6等有机溶剂。
1.2茶多酚的化学性质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黄酮类、酚酸类、缩酚酸类、黄酮醇类、聚合酚类及黄烷醇类等,黄烷醇类(儿茶素)比重最高,占总含量的70%~90%,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酯型儿茶素类,占黄烷醇类(儿茶素类)总含量的65%~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高血脂症患者 +-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
对照组, 分别服用茶多酚胶囊与降压片各一个月, 比较了降脂 效果。试验表明, 治疗组治疗前后 UY、 U[、 LS 明显降低, 5XD ( (> W -6 -" ) , 对照组治疗后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Y 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 UY、 U[、 LS 有显著下降, 5XD ( Y 升高, (> W -6 -" ) 异 , 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在降低 UY、 U[、 LS 及 (> W -6 -" ) 升高 5XD ( Y 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 皖南医学院柯氏 ! "" # 研究了茶多酚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和 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口服茶多酚 ")-=0 \ H 具有明 显降低高血脂症患者血清 UY、 U[、 DXD ( Y、 /2:9@ 升高 5XD ( 其疗效优于口服吉非罗齐 "’-=0 \ H。 研究充分 /2:L 的作用, Y、 显示了茶多酚具有确切的调节血脂作用,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福建陈氏 ! "’ # 研究了有高凝状态心血管患者口服茶多酚后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液流变、 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 结果发现有 血栓倾向的高凝状态心血管病患者口服茶多酚 $--=0 \ H, 一个 月后可使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得到改善以及使高粘血症、 血小板 聚集率降低, 与对照组藻酸二酯纳仅能降低低切粘度及低切还 原粘度相比, 茶多酚有较明显抗栓作用, 且茶多酚对肝、 肾功能 及血糖无明显影响。 ! 茶多酚降脂机理 动脉硬化是以动脉壁脂质沉积, 形成粥糜状病灶及纤维增 生使管壁变硬为特征的多因素所致的疾病。 大量的研究证实血 脂升高是病程发展的绝对先决条件。因此, 在研究动脉硬化的 发病机理方面, 首先应注意的是转运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血浆 脂蛋白的作用, 正是由于它们的代谢失调, 导致胆固醇沉集于
"* # 动脉管壁, 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 "& , 。人类血清中的脂质主
$$$
!"# !’# !&# !*# !)# !+# !%# !,# !$#
参 考 文 献
陈文岳等, 福建乌龙茶绿茶的临床降压调脂作用, 中国茶叶, (" ) : "$$% &’ ( && 于新蕊, 茶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 "$$) , (* ) : ’* ’"$ ( ’’" 何冰, 陈小夏等。茶多酚对高血脂症动物血脂调节、 脂质过氧 (") 化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广东药学院学报, : "$$+ "’ ’$ ( &’ 宋小鸽, 袁静等。 茶多酚急性、 慢性毒性实验研究, 安徽中医学 (’ ) 院学报, : "$$$ ", &% 郑青山, 桂常青等。茶多酚对大鼠实验性高脂的影响, 高血压 (’ ) 杂志, : "$$+ * ""- ( ""’ 沈新南, 陆瑞芳等。茶多酚降血脂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 营 (’ ) 养学报 "$$& ") : "*% ( "*$ 徐红, 钱宝庆等。茶多酚调脂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 察, 浙江中医杂志, : "$$, (% ) &’$ ( &&宁正祥, 赵谋明等。 绿茶提取物降血脂及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作 (* ) 用的研究, 营养学报 "$$’ "* : *"* ( *") 朱向明, 赵正东等。茶多酚预防鹌鹑高血脂症的实验研究, 中 ($ ) 国中西医杂志 "$$+ "+ : )*$ ( ))"
*( ,
研究了茶多酚对高血脂大鼠降脂作用的量效关系
以及对不同血脂成分的影响。 其实验方法是采用给高血脂大鼠 分别按大、中、小 + 个剂量饲服茶多酚,并设阳性对照组(烟 (高血脂大鼠组 ) 酸) 、 阴性对照组 、 正常动物组, 在三个月内比 较了用药前后血脂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茶多酚具有降 低血清 -.、 -0 和 323 4 . 作用; 123 4 . 的降低与总血脂水平 有关, 但 -. ; 123 4 . 比值无明显变化。高血脂大鼠口服茶多 酚 !+(<= ; >= 的降低作用比口服烟酸 +% <= ; >= 强,当茶多酚 剂量降低至 $( <= ; >= 时,降脂作用与口服烟酸 +%<= ; ?= 相 仿,当茶多酚剂量降至 !( <= ; >= 时的降脂作用比口服烟酸 试验发现茶多酚对 -. 降低作用较其他血 +%<= ; ?= 弱。同时, 脂成分强。
! "- #
导致脂蛋白条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 "$ #
,但这种化学修饰会受
到血浆中抗氧化剂的抑制。因此, 有效地抑制 DXD 的氧化修饰 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研究表明, 茶多酚是 DXD 氧化的强抑制剂, 能有效地 抑制 DXD 的氧化修饰。 人类在饮绿茶 "6 ’0 后, 血浆中 ^[Y[ 含 量为 *+ ( ’+,E0 \ =8, ^[Y 为 ,’ ( ’-+E0 \ =8, ^Y 为 *, ( ,-E0 \ =8, ^[Y[ 在人血浆中的半衰期为 )<, ^[Y 和 [Y 约为 & ( )<。 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高效抗氧化剂, 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已被 大量实验证实,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 Y 的 +* 倍, 血浆中 的 DXD 在茶多酚的存在下, 难以被氧化, 茶多酚还可以和维生 素 Y 和维生素 ^ 协调作用, 更有效地抑制 DXD 的氧化修饰, 从 而可起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不少研究已证实, 茶多酚 还具有抗血凝, 促纤溶和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 ’- # 。
*$ ,
比较了茶多酚与烟酸肌醇酯对高血脂症大鼠
的降脂效果。 结果表明, 茶多酚高剂量组与高脂对照组相比, 血 清 -0、-.、323 4 . / 低密度脂蛋白 # 下降,123 4 . 升高(6 (6 8%9 %( ) , 血浆粘度和 1.- 降低 , 血 :72 增加, 367 8%9 %%! ) (6 8%9 %%! ) 减少 。同时, 茶多酚降血脂作用优于烟酸肌醇酯。 郑氏
研制了茶多酚口服液, 并观察了 (% 例心血管
病患者服用茶多酚口服液前后血脂变化和动脉硬化指数 (5C) 的改变。结果表明, 服用茶多酚口服液后, 与服 -. 和 -0 下降, 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 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 !&) 和 !A) 。 服用 茶多酚口服液后 5C 下降明显, 但改变不明 123 4 . 有所升高, 。表明茶多酚口服液具有调脂和抗动脉硬化的 显(6 D %9 %( ) 作用。 浙江徐氏
*+ ,
上海医科大学沈氏
*@ ,
以茶多酚喂养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
六周, 试验结果表明, 茶多酚组大鼠的血清胆固醇、 甘油三脂含 (6 8 %9 %! )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 量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 高于高脂对照组 / 6 8 %9 %( # , 且成剂量效应关系。茶多酚组大 鼠的红细胞变形能增强,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 体外血栓 说明茶多酚具有防治高血脂 指标优于高脂对照组 / 6 8 %9 %! # 。 症的作用, 并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且对血浆脂质异常情况的 隐性血栓病变具有一定的疗效。 茶多酚能增强老龄大鼠体内抗氧化能 徐氏 * ’ , 的研究表明, 力, 从而可间接地起到降血脂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宁氏
*& ,
进行了茶多酚降低血脂及清除活性
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他的研究证实茶多酚粗制品具有清除活 对亚硝 性氧自由基的作用, 其活性为等量维生素 . 的 $9 A+ 倍。 酸 盐 的 清 除 率 及 对 B 4 亚 硝 胺 合 成 阻 断 率 分 别 为 A@9 A) 和 在猪油中添加 %9 %() 的绿茶提取物, 其过氧值显著低 A&9 @) 。 且能有 于对照, 油脂自动氧化的诱导期比对照延长 A 4 !" 倍, 效消除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还表明, 茶 多酚可使血脂逆转, 使部分硬化的血管得到恢复, 因而具有降 血脂的显著效果。 皖南医学院朱氏
*A ,
应用茶多酚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导致其脂
质代谢紊乱的降脂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茶多酚具有降 低高血脂大鼠 -. / 总胆固醇 # 及 -0 / 甘油三脂 # 含量、提高 123 4 .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含量及 3.5- 活性的作用,同 且能 时, 能明显阻碍高血脂症大鼠血浆及肝脏中 367 的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 这说明茶多酚对动物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因 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安徽宋氏
*’ ,
选择了 && 例气虚血瘀型高脂血症患者, 将其
进行治疗 随机分为茶多酚治疗组 (& 例和鱼油降脂丸组 +% 例, 前后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茶多酚能明显降低 -.、 -0 水平,
!""! 年第 # 期 $%
(> W -6 -" ) , 而对 5XD ( Y 水平无明显影 效果明显优于鱼油组 响; 对血液流变有显著影响, 能明显降低全血高切、 低切及血浆 (> W -6 -) ) (> W -6 -" ) 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 , 总有效 高切粘度 (> W -6 -" ) 率达到 $*6 ,Z , 。 效果优于对照组 浙江张氏
*$ ,
观察了茶多酚对鹌鹑高脂血症形成和
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茶多酚抑制鹌鹑血清总胆 固醇、 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 茶多酚大 剂 量 组 抑 制 -. 水 平 升 高 的 作 用 强 于 烟 酸 组 , 抑 制 -0 和 323 4 . 水平升高的作用与烟酸组相仿,茶多酚及烟酸对血清 123 4 . 水 平 无 影 响 , 但 两 者 都 能 抑 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指 数 (-. ; 123 4 .) 的升高, 且作用相仿。因此, 茶多酚可望成为一 种良好的调节血脂药物。 " 茶多酚降血脂的人群实验 安徽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