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中国制造业的思考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实践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实践“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领域。
”这是中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总体目标所提出的论断。
制造业是现代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领域。
为此,中国政府在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文件,旨在将制造业从低成本、规模扩张、环境破坏的路径上走出来,转为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制造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位置,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导致了物质和资金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面对全球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国内经济转型的紧迫需要,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规模化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型发展,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2025战略包含了一系列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比如提高工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型制造等等。
这些措施将会增强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践1. 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产业链低端转向高端、从销售价值中心向创新价值中心的转变。
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比如《关于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若干意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等等,以此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和效应的研发和应用。
2. 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被认为是中国制造2025的两大战略,也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效率和附加值;智能制造则是以产业工业化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将生产制造过程全面升级。
在金融危机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强 总量 的
、
4 2
%
、
.
59%
。
缺 乏 自主 品 牌
.
这 些 数值 仍 然低 于 美 国
.
日本
德 国 的水 平
据 不 完全 统计 支撑
世 界 装备 制造 业 中
。
90
% 的知 名
具
基 础 设 备依 赖 进 口
,
商标所 有权 掌握在 发 达 国家手 中
近 些 年 我 国进 口 的各
口
,
而 由于 缺 乏 商标
80
我国
装备
其 中光 纤 制 造 设 备 的
轿车工 业 设备
10 0
,
%
,
装 备 制 造 业 至 今 依 然 处 于 国 际 产 业 链 的低 端 制造 业 出 口 商 品 的 %
一
,
集 成 电路 芯 片 制造 设 备 的
85%
石
90
% 是 贴牌加 工
。
8 0
%
,
、
数 控机 床
。
、
纺
织机 械
飞机
、
、
资金 投入 研 发
,
以至 于 某 些 行 业 和 企 业 陷入 了 低 成
。
本 竞 争 与 产 品 质 量 竞 争 力 不 高 的恶 性 循 环
据统计
,
第0
3
期
数 控 机 床 市场
37
.
丽
【 R ● ; W强T-c H A 旺 T.
丽固函
三
、
我 国装备制造如何应对金融
提升
”
危机
稳 定 外 贸进 出 口 增长
一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摘要:中国的制造业如此庞大,却缺少主心骨。
大部分处于食物链下端的企业只能分得那一点少得可怜的利润,和大型跨国公司竞争必然是永无出头之日。
要想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分一杯羹,必须加快产业整型,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扶持有潜力的公司,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应从根本上认识先天不足,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提升产品本身的技术价值,这样才有能力和那些国际化的公司竞争。
关键词:科学技术;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从无到有,制造业飞速发展。
据统计,中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实属制造大国。
中国的制造业一直都是第一大产业部门,经过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增长,近几年稳定地保持在GDP的40%多。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多个大国的第一第二位的进口国。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便是得益于改革开发的大好形势。
政府大力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有力条件,资本经济为中国市场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制造业持续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不断鼓励个人参与到国民经济建设中来,为他们提供贷款和一系列有力政策,扶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让中国人在本土舞台大展风采,比如三一重工,徐州重工,美的,海尔等等,这些制造业的领军人物已经深深扎根于国内市场,并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当然,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在起初并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中与国外大型企业的比拼,为制造市场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对实力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没有任何可以与之对抗的企业,国有企业的庞大身躯为本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中国,由于13亿人口的巨大基数,可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内地农民逐步加入制造业大军的态势。
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数十年后,仍然能持续地保持较低的工资水平,仍然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学习实践“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思考

个产业 是 纺织 工业 。纺织 工 业 的发 展 、 构 结
调整 和产业升 级 , 促使 我 国 纺织 工 业 由大 变 强 的转
升 同志对 国务 院常务 会议 通过 的“ 织和 装备 制造业 调整振 兴规 划” 真 学习的心得 体会 。在这 篇 纺 认
文章 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领导、 老同志的拳拳之心, 是如何 为我 国纺织机械行业殚 思极虑 , 呕心 沥血 !诚望从事纺织机械行业的同仁们认真学习这篇文章 , 坚定信心, 共渡难关, 努力开创纺织机 械行 业的新局 面 !
纺 织机 械
20 0 9年第 2期
・ 合评述・ 3 综
生 产能力 。生 产能力和 纺织 品的实际产量 均居世 界 第 。为这些行 业服务 的纺织机 械工业作 出 了不 可 磨 灭的贡献 今 后 . 纺织 工 业还 要 继续 外延 式 的发 展 , 需要有纺 织机械工 业的支 持。 还 随着结 构调 整 和产 业 的振 兴 , 后一 个 阶段 纺 今
2 ・ 合评 述 ・ 综
纺织 机 械
20 0 9年 第 2 期
学 习实践 “ 织工 业和 装 备 制造 业调 整振 兴 规 划” 纺 的思 考
吴永 升
(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 10 4 ) 0 7 2
编者按
本刊发表的《 学习实践“ 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的思考》 这篇文章 , 是吴永
最近, 国务 院 常务会 议 原则 通 过 了纺 织工 业 和
学习心得:大国重器——振兴民族重大装备制造业中国一重的自主创新答卷 2篇

学习心得: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第二批)—大国重器——振兴民族重大装备制造业中国一重的自主创新答卷在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后,我深深被其中关于“大国重器——振兴民族重大装备制造业中国一重的自主创新答卷”的部分所触动。
这不仅是中国一重企业的发展史,更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突破封锁、走向国际的典型代表。
1. 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它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国家安全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中国一重作为该领域的领军者,其每一次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都在为我国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2. 中国一重的自主创新之路面对国际技术封锁和市场竞争,中国一重没有选择退缩。
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紧跟全球技术发展趋势,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
这不仅证明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是对“中国制造”标签的再一次升级。
3. 国家战略与企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在国家“制造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指引和支持下,中国一重找准了自身发展的定位。
他们把国家战略需要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通过国际合作和“走出去”战略,将中国的重大装备推向世界。
4. 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创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管理的不断创新。
中国一重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化改革。
这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部支撑。
5. 面向未来的展望面对未来,全球重大装备制造业仍然充满机遇与挑战。
我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创新下,中国一重会在全球市场上走得更远,为我国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总结,中国一重的发展历程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更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深感骄傲,对中国一重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并坚信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于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思考

2o 9 6月 o 年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J u n l fLio l g T a h r l g o r a a n n e c e sCol e o e
v01 1 . 1 NO. 2
J n. u 2009
【 用研 究 】 应
关 于 振 兴 我 国装 备制 造 业 的思 考
宫 险 峰
( 口职 业技 术 学 院 ,辽 宁 营 口 1 5 0 ) 营 1 0 0
摘 要 : 阐 述装 备 制造 业在 国 民 经 济 中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分 析 我 国装 备 制 造 业 的现 状 ;探 讨在 面 临 国 际 经 济 危 机 的 形 势 下 ,充 分利用我 国政府 四万亿 拉动内需的投资计划 ,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思路 . 关键词:装 备制造 业;契机 ;发展思路
1 装 备 制造 业在 国 民经 济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从 人 类 历 史 发 展 的 进 程 看 ,每 一 次 产 业 革 命 都 是 伴 随 着 新 机 器 的 出 现 而 产 生 的 .进 入 工 业 化 时 代 后 , 随 着 新 机 器 的 广 泛 使 用 ,对 经 济 社 会 的 发展 起 到 了积 极 的 推 动 作 用 .今 天 ,无 论 是 在 经 济 发 达 国 家 还 是 在 发展 中 国 家 ,装 备 制 造 业 都 是 国 民 经 济 的 支 柱 产 业 ,是 工 业 企 业 进 行 生产 活动 的物 资 基 础 . 只 有 凭 借 先 进 适 用 的 机 器 ,才 能 使 劳 动 对 象 发 生预 期 变化 ,从 而 生 产 出 质 优 价 廉 、丰 富 多 样 的物 质 产 品 . 装 备 制造 业 属 于 加 工 工 业 范 畴 ,但 它 又 不 同 于 一 般 的  ̄ m - 业 部 门 :它是 科 学 技 术 的传 播 者 ,起 着 为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提 供 所 需 的 技 术 I r " 产品和装备其他部门的重要作用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是影响生产结构变化 的传导机构 ,有很强 的波及效 应 ,其附加价值 率普遍高于其 他 工 业 。在 国际 贸 易 中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发 达 国家 非 常 注 重 装 备 制 造 业 自身 的 装 备 水 平 ,采 取 各 种 办 法 使 其 自身装 备 水 平 始 终 保 持 在 较 高 的 水 平 上 .如 日本 , 曾 经 颁 布 了 四次 “ 机械振兴法”来促进和提高 日本机械工业 ,特别是机床工业的能力和水平 . 日本长期 以来其机 电产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位置 ,与此是密 切 相 关 的 [】 1.
对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生产主要基地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存在着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竞争优势和管理水平层次低下、市场结构过于分散等问题。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应是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推进传统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加强技术革新,把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标签: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制约中国制造的因素依然存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
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
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工业制成品15203.5 18691.3 21229.1 18546 24584.6进出口总额17604.4 21765.7 25632.6 22075.4 2974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详解

造性企业在全球500强工业企业中占据近150个席
位,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99毛基本上由制造业提供。虽
2
然二次世界大战结日本制造业带来了灾难性的重创,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机械制造的精密工程、特种加工和制造系统自动化等关键技术得到了迅速应用并推广,使日本在战后短短3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R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R 2010
里又一跃称沟世界经济大国、制造强国。20世纪90
年代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失落的十年"①,之后制造业虽然大量转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其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1良苦的企业重组和技术重组等措施的实施,日本竞争力得以恢复,综合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o近年来,日本专门颁布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又使其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纵观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政府干预、产业政策引导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日本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运用精细化生产和精益化管理理念使得其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也是日本成为国际公认的制造强国的重要原因。此外必须指出,日本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宫的生产模式创新。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互为依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需求方,没有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就失去了需求来源。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我国已经将制造业列为国家中长期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1),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6月7日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科学技术。”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要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优先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现金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看产品的市场份额, 也是让人忧心忡忡。以 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机电产品为例 [7 ], 1996 年中国机电产品虽已挤进世界前 15位, 但 位居其中倒数第 1位。 1995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 额为 482亿美元, 仅相当于美国的 14% , 日本的 15% , 德国的 17% , 韩国的 64% 。 同时出口的机 电产品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产品, 而工业 发达国家出口强项是汽车及其零部件、专用机械、 动力机械和通用机械等大型成套设备。 这些产品 多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另一方面, 中 国机械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还未占 有相当地
尽管全球制造的呼声很高, 加入 W T O 的愿 望也很迫切,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未来 竞争中的位置, 以中国制造业的弱势, 将面对的是 力量悬殊的竞争, 如果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不能 确立合适的利用外资的战略, 那么竞争只能是强 者更强, 弱者更弱, 中国制造业难免沦为垄断性跨 国公司全球制造中一个最大的生产车间。 今天中 国的轿车工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难说高关 税大部分保护的不是大众公司和通用 公司的利 润。
2 不能一味指责落后
如果说制造业的兴衰关乎国家利益说明了问 题的重要性, 那么中国制造业大而弱的现状以及 令人担忧的发展态势则说明了问题的紧迫性。 接 下去的问题便是, 中国的制造业可以振兴吗?在探 讨这一问题之前明确我们对于落后制造业的态度 是极其必要的, 因为不同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不同 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因而也最终决定了解决问题 的效果。
正如上述分析, 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 处于劣势, 不宜采取全方位的开放, 政府应加以相 应的扶植和保护, 而不能为开放而开放。开放与保 护对我们来说都是手段, 哪个对我们有利就应该 采用哪一个。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制造在很 大程度上是垄断性跨国公司势力的扩张, 尽管可 以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好处, 但我们切不可盲目跟 着喊口号, 应该采取措施和确定长远发展战略, 扭 转在全球制造中的不利地位, 不能长期沦为配角, 其后果绝不会是“双赢”, 只能是弱者越来越弱, 最 终消失在全球制造之中。
位, 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抵御外国公司的进 军, 进口机电产品已占国内机电产品市场的近
30% 。某些进口机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 逾 50% , 如进口橡塑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 造 纸机 械 分别 占 国内 市 场 份额 的 73% 、 70% 、 68% 、 64% 等。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 基础机械的主 要 代表 数 控机 床 的进 口 产品 已 占国 内市 场 的 60% 以上, 重大装备的主要代表之一大型火电成 套设备进口产品已占国内市场的近 50% 。 1. 2. 2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 发展态势堪忧
从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来看, 情况不容 乐观 [ 6]: 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 1995年底, 3200 多种主要工业生产设备中, 国产设备占 52. 4% , 进口设备占 47. 6% 。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进口的 纺 织、 电子 和 印 刷设 备 超 出 同期 国 产 设备 的 好 几 倍。 一些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 80% 的石油化工设备、 70% 的轿车工业装备要靠进口, 数控机床、纺织机械、 大 型工 程 机 械、 胶印 设 备 等 高新 技 术 机械 设 备 市 场的 70% 以上被进口产品占领。
我国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具备相 当的规模, 建立起了门类齐全、实力比较雄厚的物 质技术基础, 对制造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 从文献 [ 3~ 5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振兴中国制造业的思考 — — 张 曦 胡俊伟 段 雄
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是否可以乐观的认为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足够强大了呢? 我们应该冷静 地认识到衡量我国制造业是否具备实力并不在于
· 1111·
悬殊的国际竞争中去, 其后果很可能不是想象中 的不断壮大, 而是被别人吃掉, 这无疑是抛弃了中 国制造业。 ③企业的发展并非技术加管理那么简 单, 这只是其发展的内因, 它的外部生存环境也很 关键,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丰田公司的崛起决非只 是采用了丰田生产模式那么简单, 它与战后日本 对汽车工业的扶持和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振 兴制造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的责任并非仅在于 制造业本身。
就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而言, 情 况同样不容乐观。据 1995年对中国 9个省市机械 工业重点企业 3242项主导产品的抽样调查表明, 产品技术水平达到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 17. 83% , 达到 80年代中期 国际先进水平的占 26. 87% , 其余均为 80年代初 和 70年代以至 60年代水平 [ 7]。 同时大多制造企 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有限, 产品设计方法和手 段落后, 产品开发周期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制造技术已经 发生了质的变化, 通过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管 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的交叉融合, 已经成为现代先 进制造技术。 它对于保障国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 义, “没有先进制造技术, 火箭、导弹无法上天, 超 大规模集成电路无法制作。” [1 ] 20世纪 80年代发 生的“东芝事件”可以很好地说明制造业的技术水 平对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1. 1. 3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 持续 发展强 调经 济、 环境 、社会 三者 之间 协 调发展, 其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即由资 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而制造业是资源消 耗的主要部分, 其能否顺利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将极大影响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 21世纪议程》指出, 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和它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长远规划是实现国家可 持续总战略目标的核心 [2 ]。 1. 2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中国机械工程第 13卷第 13期 2002年 7月上半月
3. 2. 1 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将对制造业的振兴 产生重要影响
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将对制造业产生积极 影响:
( 1)认清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防 止全球化制造陷阱, 制定周密的贸易保护措施, 防 止中国幼稚的制造业随着 W T O 的加入而在力量 对比悬殊的竞争中被跨国公司吃掉。
它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 而在于它是否具备较强 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未来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发展 态势。 从这 2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只能得出下述结 论: 1. 2. 1 中国的制造业虽大但弱, 在国际竞争中处 于劣势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 主要看 3点: ①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 ②产品 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 ③与国外同行相比 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以及出口产品的技术 含量。
· 1110·
移等, 但从根本上说, 解决就业压力的出路在于工 业的繁荣和发展, 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 工作的稳定性。 因此作为对劳动力具有巨大容纳 力的制造业, 其繁荣与否将影响国家大局, 衰弱 的、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和依附型的制造业将在特 定的情况下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大动荡。 1. 1. 2 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具 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笔者认为, 这种态度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在以下几点是值得商榷的: ①持这种态度的人 无疑是不自觉地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 中国制造 业, 是抱着一种为其指条生路的想法考虑问题的, 其实质是忘记了自己应负有的责任。 ②尽管市场 竞争可以激励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但是如果完全 让今天处于弱势的中国制造业全身投入力量对比
笔者认为我们合适的态度应该是“爱护”, 它 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 不能因为中国制造业落 后而对其一概否定, 事实上,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制造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应该 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第二, 不能因为中国制造业 落后而任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 应该给弱者一个生存空间和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 机会。事实上, 中国制造业的兴衰最终影响的还是 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三, 我们每个人, 无 论是制造企业的经营者、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工人, 无论是研究制造工程的院士、教授还是一般研究 人员, 对中国制造业的振兴都负有责任和义务。第 四, 应该一针见血地指出落后的中国制造业所存 在的问题。
3 中国制造业可以振兴吗
3. 1 落后的表象及其原因分析 以机械工业为例, 文献 [ 5 ]恰当地指出了问题
的所在: ( 1)质量不稳定, 产品水平低, 重大技术成套
装备和关键产品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 需要。
( 2)生产集中度低, 分散重复严重, 规模效益 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 3)科技基础薄弱, 自主开发能力差, 产品更 新周期长, 技术进步后劲不足, 某些领域特别是微 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 大, 目前机械工业的技术来源还主要依靠引进。
张 曦 硕士研究生
在畅谈 21世纪全球制造美好前景的今天, 我 们有责任进行这样的思考: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 增加, 特别是 W T O 的加入, 幼稚的中国制造业是 否会沦为垄断性跨国公司全球制造中一个最大的 生产车间呢? 中国的制造业如何才能走出一条生 存和发展之路呢? 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 探讨。需要指出的是, 文中所讨论的制造业主要指 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民族制造业。
1 为什么要振兴制造业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化国家对制造业的 态度深刻影响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我们也 经历了从“夕阳产业”的片面认识到重新重视的转 变。 今天, 人们已经普遍达成这样一种共识, 即制 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 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制造 业所能提供的产品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实力与繁 荣的保障; 无论知识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 知识毕 竟只是手段, 由制造业创造的物质成果才是最终 目的。但就中国制造业的振兴而言, 仅有这些认识 是不够的, 重点强调以下 2点非常必要。 1. 1 制造业的兴衰关乎国家利益 1. 1. 1 繁荣的制造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 维护社 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