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耐药性的解决方法及对前景展望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细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细菌耐药性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并促进预防与治理。

1. 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背景1.1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等方式,在暴露于抗生素等药物后仍能存活并繁殖,并最终导致这些抗生素失去效果。

这种现象使得人类在抗菌感染时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1.2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危害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导致很多传统疾病难以治疗。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费用,还可能导致感染传播的扩大,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

2. 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2.1 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农业以及个体都存在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暴露于抗生素压力下,从而诱发耐药突变;滥用则很容易使得人体内部菌群失去平衡,为耐药菌株提供沃土。

2.2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工业废弃物、农业活动和医疗废物处理等都是造成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原因之一。

这些残留的抗生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环境中细菌产生耐药突变,并传播到人类和动物中。

3. 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措施3.1 提高公众意识普及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预防感染的知识,增强公众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认知,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通过教育宣传、媒体报道和社区互动等手段,提高公众关于细菌耐药性的紧迫感,并激发个体参与。

3.2 研发新型抗生素在细菌抗药性持续增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生素来应对耐药细菌的挑战。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寻找与传统抗生素不同作用机制的新靶点。

3.3 多学科合作与政策支持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来推动防控工作。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微生物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探讨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1. 合理使用的重要性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应该基于明确的诊断和临床需要,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处方。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2. 临床指南的制定医疗机构和专业组织应根据当地的微生物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数据,制定相应的临床指南。

这些指南可以帮助医生在制定诊疗方案时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

3. 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防控耐药性的意识。

此外,向公众普及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1. 耐药性的定义和机制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抗药性。

耐药性的产生与微生物的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或表达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耐药性的危害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旦出现多药耐药的细菌感染,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无效,导致严重的后果和死亡。

3. 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抗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及时向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相关信息。

三、应对策略1. 多学科合作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的控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药物。

2. 研发新型抗微生物药物为了应对药物耐药性问题,需要加大对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力度,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同时,加强对已有抗微生物药物的监管,防止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

3. 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在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本文将讨论微生物耐药性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

一、耐药性的原因1.1 过量或滥用抗生素的使用过量或滥用抗生素的使用是导致微生物耐药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人们在感冒、发热等症状出现时频繁使用抗生素,微生物会逐渐适应药物环境并发展出耐药基因。

1.2 不合理的抗生素配比和用量另一个原因是不合理的抗生素配比和用量。

如果医生不正确地使用抗生素,例如使用不适当的药物或用量不足,微生物可能会产生耐药基因,并在药物的压力下选择出耐药菌株,从而进一步加剧耐药性的发展。

二、耐药性的影响2.1 威胁人类健康微生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原本可以通过常规抗生素治疗的疾病,如肺炎、腹泻等,现在可能因为微生物耐药性而无法有效治疗,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

2.2 增加医疗成本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使得治疗感染病例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

医院不得不采用更高级、更昂贵的抗生素药物,同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更多的抗生素联合使用,这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和治疗费用。

三、解决耐药性的方法为了应对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合理使用。

3.1 医生正确使用抗生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正确使用抗生素,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且抗生素治疗确实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医生应该对抗生素配比和用量有科学、准确的把握,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3.2 加强公众的抗生素知识教育公众需要更好地了解抗生素的作用和限制,以及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正确的抗生素使用知识,提高人们对抗生素滥用危害的认识,进而减少滥用行为。

3.3 发展新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法除了合理使用现有抗生素外,科学家还应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和其他治疗方法以对抗微生物的耐药性。

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开展新药物研发,寻找替代方案和治疗方法,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感染。

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

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

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近年来,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微生物在面对抗生素时逐渐进化,产生了耐药突变体,这对人类的抗感染治疗造成了极大困扰。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可能途径。

一、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原因1. 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微生物抗药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例如,人们在感冒时滥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适应性,进而形成耐药性。

2. 抗生素使用周期过短:人们在使用抗生素时,未能坚持足够的使用时间,导致微生物未完全被杀死,部分细菌在适应药物的同时产生了耐药性。

3. 不合理的使用剂量和频次: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频次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具体情况来确定。

如果使用剂量过低或频次过少,容易导致微生物在治疗过程中逐渐适应药物并产生耐药性。

4. 抗生素在食品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农业领域中广泛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和促生长的手段,导致了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传播,从而加快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

二、解决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的途径1. 加强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合理用药的认知:教育公众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行为。

同时,提高公众对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形成原因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大家更加珍惜抗生素的使用。

2. 开展临床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治疗指南,确保严谨的抗生素使用,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

临床医生应基于微生物学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3. 发展新型抗生素和新的治疗策略:加大对抗生素研发的投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同时,探索细菌抗药机制,开发可用于抑制和减轻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药物。

4. 促进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相关信息和技术进展,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结语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仍然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微生物问题及解决方法

微生物问题及解决方法

微生物问题及解决方法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有些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有些则可能对生物体造成危害。

以下是一些关于微生物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1.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污染问题,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食品腐败和食品中毒。

解决方法包括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采取适当的储存和加工措施,以及使用抗菌剂和防腐剂等技术手段。

2. 医院感染问题,医院是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场所,医院感染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解决方法包括加强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

3.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微生物的抗药性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解决方法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发新型抗生素、加强监管和管理,以及推广正确的抗生素使用知识。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解决方法
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施肥、减少农药使用,以及推广有机农业等做法。

5. 水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水体中的微生物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解决方法包括加强水体保护、改善水质、加强污水处理和消毒,以及推广健康饮水知识。

总的来说,解决微生物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管理监管、推广科学知识和改善环境等多种途径,才能有效应对微生物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随着人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许多病原微生物已经出现了耐药性,这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一、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特定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这一机制是耐药性最为普遍的原因之一。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菌改变其代谢方式,从而使其更难受到抗生素的攻击。

基因突变还可能使病毒释放出一种酶,能够扰乱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它失去其杀菌作用。

2.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将其抗性基因传递给其他微生物,从而加强整个细菌群体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这种转移方式主要发生在质粒上,质粒是一种短、环形的DNA片段,能够带有多种耐药基因。

当一个细菌进食其他死亡的细菌时,它有可能从死亡细菌获得质粒上的耐药基因。

这种机制是细菌抵御抗生素的主要原因之一。

3.表面生物膜某些病原体能够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生物膜,这一膜可以帮助它们抵御抗生素。

生物膜是一种由多种蛋白质、多糖和脂肪酸组成的结构,能够包裹住微生物从而减少抗生素对其的作用。

许多疾病都与生物膜产生的抗药性相关。

二、病原微生物的应对策略1.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导致耐药细菌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人们应该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

当人们患上病毒性疾病时,抗生素是无法对其起到作用的,因此不应使用。

此外,人们应该忠实遵守医生的指示,遵循正确的用药方式。

2.发展新的抗生素目前市场上的抗生素种类有限,而不断增长的耐药性病原菌却需要新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以发现新的抗生素。

许多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天然的、植物的或者人造的化合物,寻找新的抗生素。

3.使用更为有效的药物组合由于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是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联合抗生素抑制病原体,并阻止其发展出耐药性。

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22-2025年

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22-2025年

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采取遏制耐药综合治理策略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部分常见微生物耐药问题仍在加剧,地区和机构之间耐药防控水平存在差异,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为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遏制微生物耐药,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在总结评估前期工作基础上,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的原则,聚焦微生物耐药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有效控制人类和动物源主要病原微生物耐药形势。

到2025年,应对微生物耐药的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完善,公众微生物耐药防控相关健康素养大幅提升,医疗卫生和动物卫生专业人员微生物耐药防控能力显著提高,人类和动物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和耐药监测评价体系更加健全,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微生物耐药防控的科学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

二、主要指标2022-2025年,主要达成以下指标:(一)医疗机构内耐药菌感染及社区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持续下降。

(二)人类和动物源主要病原微生物的耐药率持续降低或耐药增长率下降。

(三)城乡居民对微生物耐药问题的知晓率和感染预防、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正确率均达到80%,使用行为的正确率达到60%;全国中小学生微生物耐药、感染预防和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的健康教育达到全覆盖。

(四)全国医务人员、规模养殖场执业兽医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实现全覆盖,知识掌握正确率达到80%以上。

(五)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和住院抗菌药物医嘱的适宜率均达到75%以上。

(六)药品零售企业凭处方销售抗微生物处方药物的比例达到100%;兽药经营企业凭兽医处方销售兽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比例达到80%。

(七)人类、动物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和耐药监测网络覆盖率持续提高;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和耐药评价体系更加健全。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开始逐渐产生抗药性,不再对传统抗生素起效。

这使得原本可治疗的感染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和治疗。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在不断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挑战1.复杂性: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涉及多种细菌、抗生素和机制。

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耐药性,如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和共生关系等。

对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快速传播:细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耐药基因可以在群体中迅速传递。

这给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及时识别和监测耐药株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3.融合抗药性:一些细菌甚至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种融合抗药性使得已存在的抗生素无法有效对抗细菌感染,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危机。

二、解决方案1.寻找新的抗生素: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抗生素来克服目前已失效的抗生素。

科学家们将从各种资源中寻找新的来源,例如天然产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等,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2.发展疫苗:疫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有力手段。

通过研发有效的疫苗来阻止细菌的传播,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加强卫生措施:加强卫生措施对于控制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合理使用抗生素、勤洗手、正确处理食物等措施可以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从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4.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需要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细菌耐药性研究中,以加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实施。

5.促进国际合作: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应对。

通过共享研究成果、信息和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更有效地对抗细菌耐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耐药性的解决方法及对前景展望
摘要】微生物耐药性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微生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研
究有助于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耐药株感染。

本文分析了获得性耐药性的机制,
对微生物耐药性的解决方法及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耐药性;方法;展望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230-02 目前,抗生素己成为我们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研究和了解微生
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对于合理应用抗生素,延长抗生素的敏感期是现今亟待解
决的问题。

1微生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1.1天然不敏感性:有些微生物由于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或代谢,天生对药物不敏感。

如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天
然不敏感;嗜麦芽寡养单孢菌对亚胺培南和氨曲南耐药率为100%;常见革染氏
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00%。

1.2获得耐药性:有些微生物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通过遗传性的改变而获得的抗药性。

1.2.1自发突变加药物选择:抗药性的产生不是由于微生物与药物接触而产生,而是白发突变加上药物选择的结果。

通常认为,抗药菌所含的抗菌基因是由敏感
菌的遗传物质自发突变产生的,但一般自发突变的频率极低,通常突变率在
10~10~10~16。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被筛选出来,并广泛传播;
滥用抗生素、预防性用药,使诱导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增多。

这种超广谱
β-内酰胺酶是由普通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突变后所形成的。

1.2.2细胞间抗药性的基因转移:获得性耐药也可通过耐药基因转移而形成,
如某些敏感菌株在获得耐药基因后即转变为耐药菌株。

1.2.3产生使抗生素结构改变的酶或灭活酶:随着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的大量
应用导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TEM-1和SHV-1酶加快了突变,形成各
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了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单环菌素耐药。

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性增高与产β-内酰胺酶和黏质有关,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亦在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下大量诱导头孢菌素酶(AmpC)的产生,
导致细菌对碳青酶稀类之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1.2.4抗生素作用靶位的修饰或改变:由于基因突变,一些细菌形成抗生素不
能与结合的作用靶位,或者即使能与之结合形成复合体,但靶位仍能保持其功能,微生物就表现出抗药性。

胡原等研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的药敏试验
显示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
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呈现多重耐药性,仪对
万古霉素、利福平及呋西地酸敏感。

1.2.5细胞膜通透性降低或改变:由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致使药物进入细胞
内减少,就使得微生物细胞表现出抗药性。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外膜孔蛋白缺失
不是主要的耐药机制,但它可降低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在其它的耐药机制存
在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耐药程度。

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膜孔蛋白通透率较低,一旦外膜孔蛋白缺失或减少就会造成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内的量大减,引起
耐药而氨基糖甙等尚有其它通道进入胞内,故受影响不大,所以外膜孔蛋白缺失
造成的耐药性主要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育关。

1.2.6主动外排系统作用:以前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第三代头
孢菌素,现在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也越来越弱,这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较复杂有关等。

1.3多重耐药性:某一微生物可同时对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所产生的抗药性。

生原因很多,具多重耐药性的菌株,可能含有两个以上的抗药质粒,或
其抗药质粒上可能含有多个抗药基因。

1.4交叉耐药性:有些微生物对结构类似或作用机制类似的抗生素均有抗药性的现象。

对某一种抗生素,可能存在不同机制抗药的菌株。

当两种抗生素作用于
相同的位点时,常常出现交叉抗药性。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G-菌为肠杆菌
科细菌、不动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维持较高耐药率,大肠
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主要与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有关。

1.5赖药性:一些由于基因突变而致的抗药菌,不仅对该药物具有抗性,而且需要该药物作为特殊的营养因素。

1.6耐受性:一些微生物对药物抑菌作用的敏感性未改变,而对药物的杀菌作用具有相对抗性,即M1C提高后,表现为抑菌,而不是杀菌。

在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中均曾发现有耐受性菌株。

2微生物耐药性的前景展望
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是生物长期的进化和优胜劣汰的结果。

并且,耐药性一旦产生,它将会保持下去,抗生素的继续使用不仅为高耐药菌株
继续提供选择压力,而且促进其复制、组构及共同享用耐药基因。

因此,我们要
尽量从各种途径来阻断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如控制传染、开发新抗生素、合理
应用抗生素等有效措施来减缓它的发生。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取益于抗生素、最小程度推进其耐药性,应对所用抗生素进行复试,能产生抗生素和其他生物活
性物质的微生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微生物培养条件、化学、生物合成技术以及微
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新抗生素的制备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我们
研究微生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最终目的是要控制耐药菌株感染,具体措施包括抗
菌肽类药物的开发、噬菌体的应用、新型抗生素研制开发、中草药的应用研究等。

在研究耐药型和耐药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培训、预防及监控措施,积极开展耐药
性克服的探索性研究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监管措施等。

3结束语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造福了人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耐药性对我们
全人类的健康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研究其分子机制只是一个科学的手段,我们
更应该随时随地随处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明成.铜绿假单胞茵多重耐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册[J]北华大学学报2006,7(1):31~36
[2]庞杏林等.医院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茵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89~1291
[3]林花;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8

作者单位:610081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