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微生物的耐药性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耐药性
药物降解或修饰
细菌产生酶来分解或修饰抗菌药物, 使其失去活性。
细菌的抗菌药物外排机制
外排泵
细菌通过外排泵将抗菌药物排出细胞外,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
膜通透性的改变
细菌改变膜的通透性,阻止抗菌药物进入细胞内。
03
耐药细菌的传播途径
医院内传播
医院是耐药细菌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 。
医务人员携带的耐药细菌可直接或间 接传播给患者。
噬菌体疗法
利用噬菌体特异性感染和裂解细 菌的特性,可以用于治疗某些耐 药细菌感染。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同一病区或同 一病房的患者之间可能因接触而发生 耐药细菌的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和设备污染:如呼吸机、导 管、注射器等医疗用品,在使用过程 中可能被耐药细菌污染,导致感染。
社区传播
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 可能导致耐药细菌的传播。
社区中的老人、儿童、身体虚 弱者以及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更 容易感染耐药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 耐药性
目 录
•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 细菌的耐药机制 • 耐药细菌的传播途径 • 耐药性的防控策略 • 耐药性的未来展望
01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耐药性的定义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 和抵抗能力,使药物无法有效发挥杀 菌或抑制作用。
耐药性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性基因导致的,使微生物对某些抗 菌药物产生抗性。
耐药性的重要性
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一些常见感染病原体变得难以治疗,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和 患者的死亡率。
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亟待解 决的问题之一。
耐药性的影响
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一些原本容易治疗的感染病变得难以治愈 ,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医疗费用。

微生物在生物耐药性与抗菌剂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物耐药性与抗菌剂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物耐药性与抗菌剂研发中的应用在当今世界,微生物不仅是人类疾病的源头,也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微生物在生物耐药性与抗菌剂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在生物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1. 生物耐药性的定义:生物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等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能力。

这种抗性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微生物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研究生物耐药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细菌的耐药机制,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2. 微生物在生物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微生物可以作为研究生物耐药性的模型生物,通过对其基因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基因对细菌耐药性的贡献。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筛选和评价新的抗菌药物,通过观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反应,可以得出抗菌药物的效果及潜在耐药性。

3. 微生物在耐药性研究中的挑战与前景:尽管微生物在生物耐药性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研究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挑战。

例如,微生物基因的高度变异性会导致数据的不稳定性,需要额外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来消除干扰因素。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更高效的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耐药性的理解。

二、微生物在抗菌剂研发中的应用1. 抗菌剂研发的意义: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传统抗菌药物的疗效出现下降的趋势。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菌剂来对抗细菌感染。

微生物在抗菌剂研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生产的代谢产物中具有很高的潜在抗菌活性。

通过对微生物的筛选,提取和纯化有效成分,可以发现新的抗菌剂。

另外,抗菌剂还可以通过改变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和环境条件来诱导微生物生成更多的抗菌代谢物。

3. 微生物抗菌剂研发的挑战与前景:微生物抗菌剂研发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微生物的筛选和提取步骤相对繁琐,过程中容易出现抗菌活性的丧失。

此外,微生物的培养和生产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

然而,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开发出更多的高效抗菌剂,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及控制策略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及控制策略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及控制策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能力日益增强。

然而,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指的是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对于常规药物的耐受性。

如果未能及时控制耐药性问题,将会导致医疗质量下降、疾病的持续流行和多种法律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及其控制策略进行探讨。

一、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的成因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是一种自然选择中的适应能力。

病原微生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因为抗药基因的存在,往往在常规治疗过程中逐渐形成耐药性。

当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耐药性机制有确认的基因改变、外源性基因等。

二、耐药性的危害耐药性严重影响了药物治疗效果,导致医疗质量下降,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治疗和重症病患,耐药性问题尤其突出。

耐药性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而且会导致新发疾病的传播,迫使医疗机构采取更加严格的隔离和控制措施。

最严重的情况是,当病原微生物对于所有药物都具有耐药性,医疗机构将无法控制疾病的传播,导致流行病。

另外,耐药性还会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控制策略对于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控制策略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保护公共卫生、减轻医疗机构的费用负担。

下面,将针对耐药性的控制策略进行探讨。

1、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主要工具,对于当前的耐药性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最根本的控制策略。

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遵循临床指南、根据病原体进行选择药物、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预防交叉感染等。

当前临床用药的控制策略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例如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等策略,都是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

2、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感染是使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增强的主要环境之一。

因此,医院感染控制是制定对付耐药性的重要策略。

对于医院感染的控制,我们应通过合理的手卫生、消毒控制、患者隔离等措施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3、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病原体携带者、环境传播等途径传播。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原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过度或错误地开具抗生素处方,患者未正确服用抗生素或中途停药,都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逐渐产生耐药性。

2. 病原微生物遗传变异:病原微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能力,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可能会导致其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这种遗传变异使得病原微生物在抗生素的压力下选择出耐药性菌株,并迅速传播。

3. 环境因素和污染: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例如,抗生素在家庭、农田、动物养殖等场所的广泛使用,使得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抗生素残留,这为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提供了培养和传播的机会。

二、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影响因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1. 抗生素的种类和使用频率: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不同病原微生物和不同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均会影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和频繁使用容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2. 医疗环境和卫生设施:医疗机构的卫生条件和设施会直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耐药性的产生。

例如,手卫生措施不到位、病房间的清洁不彻底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医疗环境中的迅速传播。

3. 动物养殖和食品安全: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和食品中存在的抗生素残留,在人畜共患病和食品安全方面都会对耐药性的形成及传播产生影响。

三、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控制策略为了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耐药情况,在使用抗生素时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杜绝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与耐药性机制研究

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与耐药性机制研究

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与耐药性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抗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耐药性是病原微生物在药物作用下的存活和繁殖能力。

抗药性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是解决抗生素滥用和感染控制问题的关键。

1. 抗药性的发生和机制常见的抗药性机制包括细胞壁结构改变、药物靶标损伤、药物泵增强、酶动力学改变等。

其中,药物泵增强是最为普遍的机制之一。

药物泵可将药物排出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作用。

另外,一些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水解酶、降解酶等酶类改变药物的结构,使其失去药理活性。

细菌还可以变异、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获取新的抗药性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抗药性,这也是抗药性发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2. 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耐药性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病原微生物在耐药状态下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据研究表明,耐药病原微生物在药物作用下,可以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促进生长和繁殖、调节营养吸收等方式来提高存活率,从而导致感染难以控制。

此外,一些病原体还可以通过膜蛋白、染色质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3. 微生物的耐药性和抗药性监测目前,在全球抗生素滥用和病原体传播情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耐药性和抗药性的监测已成为必要的手段。

耐药性和抗药性监测主要包括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耐药性基因的检测等。

通过监测,人们可以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抗药类型及其分布范围,同时还可以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 耐药性和抗药性控制策略为了解决抗药性和耐药性问题,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控制策略,其中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监测、强化卫生和防护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在药物作用下的适应能力,同时减少抗药性和耐药性的发生率。

加强监测,可以掌握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机制,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此外,人们还需要通过强化卫生和防护,提高个体和社区的健康水平,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微生物耐药性的机制与控制

微生物耐药性的机制与控制

微生物耐药性的机制与控制引言:微生物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产生抵抗的能力,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从机制和控制两个方面讨论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并提出预防和管理耐药性的策略。

一、耐药性机制1. 基因突变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

这种突变可能影响细菌表面受体、代谢途径或者激活或靶标结构等关键元素,使得抗生素无法起到杀菌作用。

2. 引入外源基因水平基因转移是导致细菌感染难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通过质粒传递,细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从而提高自身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

3. 细胞毒素分泌一些细菌通过分泌毒力因子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降低宿主免疫反应,导致治疗更加困难。

通过释放细菌外毒素,细菌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并在患者体内形成慢性感染。

二、耐药性控制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微生物耐药性的关键。

医生和患者应当严格按照临床指南进行用药,并遵守抗生素的规定剂量和疗程。

同时,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对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意识。

2.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随着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成为迫切需求。

科学家们需要加大对微生物耐药机制的研究力度,并寻找能够有效杀灭或阻断微生物增殖的新型化合物。

3. 多学科合作解决微生物耐药性问题需要各学科之间紧密合作,包括医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等领域。

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并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创新。

4. 提升卫生水平卫生环境是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因此,提高个人和公共卫生水平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策略。

包括加强手卫生、定期消毒以及改善医疗设施等措施都能够减少微生物传播的机会。

5. 监测和报告建立完善的耐药菌监测网络对于了解和应对耐药性问题至关重要。

各个国家需要加强监测体系,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并向相关机构和公众报告耐药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结论:微生物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微生物耐药例子

微生物耐药例子

微生物耐药例子
微生物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治疗效果逐渐减弱或完全失效
的能力。

它是当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以下是两个微生物耐药的实例。

1. 肺结核耐药性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一些结核菌株出现了耐药性。

多药耐药结核菌(MDR-TB)是指对两种重要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耐药的菌株。

而极耐药结核菌(XDR-TB)则是指除
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外,还对吡嗪酰胺和阿米卡星等常用的第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菌株。

这些耐药菌株造成了疗效减弱的问题,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更昂贵的药物来进行控制。

2. 肠道细菌耐药性
肠道细菌是人体内的常见微生物群落之一,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一些肠道细菌株会出现耐药性。

例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增加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担忧。

这些耐药菌株的出现意味着常用的抗生素无法有效治疗感染,使得医疗保健领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对于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亟需采取多种措施来防止和控制。

这包括合理使用
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依赖抗生素,优化临床用药指南,并加强微生物监测和研究。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科学传播,提高人们对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总结起来,微生物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与人们的健康和医疗
治疗密切相关。

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我们可以共同应对这一问题,保护人类的健康。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耐药性护理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耐药性护理课件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病房、治疗室等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 确保环境卫生符合标准。同时,应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 和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06
CATALOGUE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抗生素的研 发
研发新型抗生素
针对细菌的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正在不断研发新型抗生素,以 应对常见和新型耐药细菌的感染。
发现新的抗菌药物
要方向。
噬菌体疗法
利用噬菌体特异性感染并杀死特 定细菌的特性,开发新型噬菌体
疗法以对抗耐药细菌感染。
免疫疗法
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 对抗细菌感染,是未来抗菌治疗
的新策略。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
宣传教育
01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认识水平。
规范抗生素使用
防控难度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使得防控工作变得 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对全球健康的影响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性细菌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 性的问题,影响各国人民的健康。
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 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科研合作需求
解决耐药性问题需要全球科研合作 和共同努力,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01
耐药细菌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 传播,例如肺炎克雷伯菌、耐甲 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等。
02
耐药细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可能 导致感染爆发,需采取隔离措施, 减少患者之间的接触。
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
动物携带的耐药细菌可能通过接触、 食品或环境污染传播给人。
常见的动物源性耐药细菌包括大肠杆 菌、沙门氏菌和弯曲菌等,需加强动 物源性的监测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抗耐药菌作用的新糖肽类抗生素
O O Cl N N N
O O N N N O O O N O O N O N N H O O O N N O
O
达托霉素
O
O O N
O O H N N O N O N N N O O
O O H N N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雷莫拉宁
具有抗耐药菌作用的新糖肽类抗生素
二、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
二、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2) -直接抑制转葡基酶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敏感菌:肽聚糖前体五肽中的末端二肽为D-Ala-D-Ala 耐药菌:肽聚糖前体末端二肽,D-丙氨酰-D-乳酸、D-丙氨酰-D-丝氨酸,或D-丙氨酸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药敏实验流程
祝你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国庆假期!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开发
• 20世纪40年代中期
抑制β-内酰胺酶,提高效力
• 20世纪60年代
发现某些青霉素有酶抑制剂作用
• 20世纪70年代初
橄榄酸发现(橄榄色链霉菌)
•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分离到克拉维酸(棒状链霉菌)
• 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
O
OH
酶 水 解 N 酶OH
O
OH
克 拉 维 酸 的 作 用 机 制
专题四、微生物的耐药性
主要内容
• 微生物耐药的现状 • 微生物耐药的机制 • 微生物的耐药应对策略
微生物耐药的现状
微生物耐药性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世界抗生素耐药地图
微生物耐药性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大肠杆菌对氟诺喹酮的耐药性
全球正在进入后抗生素时代—耐药时代
• 细菌感染风险的逐渐升级,将使目前看来 极为普通的小手术再次成为人类的致命杀 手 • 预测:2050年,全球由抗生素耐药性增强 而引发的死亡人数将达到一千万,是所有 由癌症造成的死亡人数的总和 • 全球经济将因抗生素耐药性的爆发而损失 100万亿美元
微生物非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3、细菌菌膜形成与细菌耐药
微生物的耐药应对策略
基 本原则
1、合理使用抗生素:车轮用药计划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 4、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5、破坏耐药基因
• 建立全球性创新研究基金,用于鼓励新种 类的抗生素研发并向制药企业一次性支付 大额研发资金,改变其以药品销售额为主 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
微生物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细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对MLS类抗生素耐药性
MLS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MLS类抗生素为第Ⅰ类型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即阻断 50S中肽酰转移酶中心的功能,使P位上的肽酰tRNA不能 与A位上的氨基酰tRNA结合形成肽键
白发生变异的耐药机制 链霉素作用靶位:细菌的核糖体 作用实现:使tRNA阅读错误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由于链霉素的作用靶位16SrRNA的某些碱基发生了突变 (rrs) 与核糖体结合的核蛋白S16的某些氨基酸发生突变(rpsL)
具有抗耐药菌作用的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 研究开发
1、克服磷酸转移酶钝化作用的新药开发 2、克服酰基转移酶钝化作用的新药开发 3、克服核苷转移酶钝化的1-N-取代的新药开发 4、制备改变手性结构的衍生物 5、1-C取代衍生物 6、卤代衍生物 7、其他衍生物
微生物耐药性与我们有何关系? 你了解自己与微生物的关系吗?
细胞水平
你的身体里有1014个细胞
人:细菌=1:10
你的身体里有1015个细菌细胞
人是与微生物共生的超级生物体
基因水平
人的身体里有3万个基因
人:细菌=1:100
你的身体里的细菌有300万个基因
微生物云
微生物耐药的机制
主要内容
• 微生物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 微生物非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中 国 抗 生 素 污 染 状 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抗生素污染状况
• 目前我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 • 磺胺类、喹诺酮和头孢菌素在珠江、黄浦江等地 的检出频率高达100% • 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未达标处理的 医疗废水 • 滥用的抗生素转移到人体的可能路径有两种:一 是直接食用肉类;二是排泄物污染水体后,经生 态循环传递到人体
青霉素结合蛋白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的β-内酰胺酶 2、抗生素作用靶位PBPs亲和力发生改变 3、药物渗透改变,外排增加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产生耐药性的三种主要机制
C
A
B D
克服细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1、有好的渗透性,使药物能达到作用部位 2、对靶酶,即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的亲和力,从 而抑制PBP的酶活力,使细菌生长抑制或死亡 3、对β -内酰胺酶稳定,使β -内酰胺环不被酶解
人类与病原菌之间—漫长的军备竞赛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耐多药结核菌、艾 滋病病毒一起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威胁 的三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药物学实践课程安排
• • • • • • 时间:10月10日 地点:教学楼南202、生科院2号楼微生物学实验室 分组进行:三个大组,4-5个小组/大组 实验内容: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筛选;药敏实验 实验结果观察:24、48小时观察,记录抑菌情况; 每一小组最后一次课汇报(幻灯展示2-3分钟)
ND ND ND ND ND pIP1100 pIP1527 ND ereA ereB
假单孢菌 大肠艾希氏菌
3、核糖体改变或修饰机制介导
• 通过突变作用位点的碱基及蛋白来完成 • 通过产生一种抗性短肽直接将红霉素从核 糖体的结合位点上替代下来
微生物非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微生物非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1、细胞外膜渗透性发生改变
与敏感菌中的D-Ala-D-Ala结合 与耐药菌中的D-Ala-D-Lac结合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vanA基因存在于被称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的Tn1546中,这一转座子含有9个基因:
其中二个编码与转座能力有关的功能;另外7个通常被称为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 “vanA基因簇
VanS和VanR的调节机制
1、外排机制介导
2、钝化酶介导
细菌名称 金黄色葡萄球菌 被钝化的 抗生素 SA SB L L M L 钝化酶名称 SA O-酰基转移酶 SB 水解酶 ND 4-L O-核苷酰转移酶 ND 4-L O-核苷酰转移酶 基因定位 pIP524 pIP524 ND pIP856 pIP860 pIP855 LinA’ 基因 名 称 saa sbh LinA’
酰基转移酶(AAC):在乙酰酶A存在下和AM分子中的2-脱氧链霉胺的氨基发生 乙酰化 腺苷转移酶(ANT):在ATP辅酶存在下通过AM分子中羟基腺苷化进行修饰 磷酸转移酶(APH):在ATP辅酶存在下,以羟基磷酸化方式修饰AM的钝化酶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靶位16SrRNA和S16核蛋
N O COOH
暂时抑制

O C N O COOH
C O N
O OH COOH
脱酰化反应 产生反应性强衍生物
Ⅱ 酶


O O NH 酶 O COOH HO NH O COOH O 酶 酶 NH O COOH OH
酶被不可逆钝化 抑制剂本身被破坏



β-内酰胺酶竞争性抑制剂 图 10- 8 棒酸的作用机理
微生物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 细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对MLS类抗生素耐药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细菌的细胞膜上有特殊的蛋白质分子, 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被称之 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onding Protein,PBP),它具有很高 的转肽酶和羧肽酶活力,是这类抗生素 抑制作用的靶蛋白 不同细菌细胞膜上PBP数目、分子量和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MLSB类抗生素对50S核糖体亚基结合位点的拓模式
细菌对MLS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靶位分子发生了变异 抗生素活性分子被钝化 细菌产生药物主动转运
细菌对MLS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以红霉素为例
① 影响红霉素在胞内的积累(大环内酯的外排机制) ② 破坏红霉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抗菌作用 ③ 改造或修饰红霉素在核糖体上的结合作用位点
微生物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细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对MLS类抗生素耐药性
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
• 在细胞水平上,通过干 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最 终使细菌细胞发生溶解 • 在分子水平上,抑制细 胞壁合成第二阶段(类 脂结合)中一个关键的 转化反应—与肽聚糖链 中N-酰基-D-Ala4-DAla5中末端D,D-二肽形 成氢键
微生物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细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对MLS类抗生素耐药性
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始过程
① ② ③ 抑制3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春日霉素等); 抑制7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和使fMet-tRNA从70S起始复合体 上脱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抑制7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抗生素也能引起密码错读(庆大霉素等)
1
2
参见网址(30S起始复合物和70S起始复合物形成) /webcourse/t000020/files/bjjx/ bjjx13.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