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一
生物药物分析实验指导

生物药物分析实验指导药物分析实验指导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艺学教研室2012年5月实验一药物的杂质检查一、目的 1.了解药物杂质检查的意义。
2.掌握杂质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杂质限量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一)标准溶液的配制1.标准氯化钠溶液的制备称取氯化钠,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 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Cl)。
2.标准硫酸钾溶液的制备称取硫酸钾,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0μg 的SO4)。
3.标准铁溶液的制备称取硫酸铁铵[FeNH4(SO4)2·12H2O] ,置10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后,加硫酸,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Fe)。
4.标准铅溶液的制备称取硝酸铅g,置于1000ml量瓶中,加硝酸5ml与水50ml 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蜜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Pb)。
配制与贮存用的玻璃容器均不得含有铅。
5.标准砷溶液的制备称取三氧化二砷,置1000ml量瓶中,加20%氢氧化钠溶液5ml溶解后,用适量的稀硫酸中和,再加稀硫酸1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ml,置100ml 量瓶中,加稀硫酸1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μg的As)。
(二)氯化钠的杂质检查 1.酸碱度取本品,加水50ml溶解后,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2滴。
如显黄色,加氢氧化钠液(/L),应变为蓝色;如显蓝色或绿色,加盐酸液(/L),应变为黄色。
2.溶液的澄清度取本品,加水25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环素、金霉素的薄层层析鉴定(验证型)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的原理,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定性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层析(色谱,chromatograpby)是相当重要、且相当常见的一种技术,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把液体(与上述液体不相混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根据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液相层析和气相层析二种),使试料混合物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两相分布的平衡状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称为层析,亦称色谱法。
用作固定相的有硅胶、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着适当的液体。
将作为固定相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在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而均的支持物(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或者用滤纸作为固定相的纸上层析。
层析根据固定相与溶质(试料)间亲和力的差异分为吸附型、分配型、离子交换型层析等类型。
但这并不是很严格的,有时常见到其中间类型。
此外,近来也应用亲和层析,即将与基质类似的化合物(通常为共价键)结合到固定相上,再利用其特异的亲和性沉淀与其对应的特定的酶或蛋白质。
分配层析在支持物上形成部分互溶的两相系统。
一般是水相和有机溶剂相。
常用支持物是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亲水物质,这些物质能储留相当量的水。
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都能溶解,但分配系数不同,展层时就会形成以不同速度向前移动的区带。
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系统中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溶剂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当欲被分离的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它们就能被分离开。
分配系数大的移动快(阻力小)。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的靶点检测方法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的靶点检测方法生物制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来合成药物,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开发新药物的过程中,准确地确定药物的靶点是至关重要的。
靶点检测方法是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靶点检测方法是通过识别生物体内与药物发挥作用相关的分子或细胞分子,以确定药物的作用靶点。
靶点可以是细胞表面的受体、细胞内的蛋白质、RNA或DNA等生物大分子。
靶点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活性测定法、亲和力测定法和结构测定法。
活性测定法是一种直接测定药物对靶点的生物活性的方法。
其中,有抑制活性测定法、激活活性测定法、酶活性测定法等。
抑制活性测定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药物对靶点的抑制程度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筛选药物库中的化合物,以确定具有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另外,激活活性测定法与抑制活性测定法相反,它通过测量药物对靶点的激活程度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酶活性测定法是针对靶点为酶的情况,通过测量酶的催化反应速率来评估药物对酶的抑制或激活能力。
亲和力测定法是通过测量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亲和力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亲和力测定法包括亲和层析法、荧光极化法、核磁共振法等。
亲和层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它利用靶点与药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分离和纯化靶点。
荧光极化法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变化原理的技术,利用药物与荧光标记的靶点结合后荧光极化度的变化来评估药物与靶点的亲和力。
核磁共振法则是通过测定药物与靶点结合后的核磁共振信号变化来评估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亲和力。
结构测定法是通过确定药物与靶点结合后的二维或三维结构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结构测定法包括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技术和电子显微镜等。
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常用的技术,通过测定药物与靶点结合后的X射线衍射模式来解析药物与靶点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
核磁共振技术是通过测定药物与靶点结合后的核磁共振信号变化来确定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模式。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药物吸收和分布研究方法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药物吸收和分布研究方法生物制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药物的吸收和分布,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进而指导药物的设计和开发。
本文将介绍生物制药技术中常用的药物吸收和分布研究方法。
一、体外药物吸收研究方法1. 渗透实验: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渗透是实现药物吸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常用的渗透实验包括人工脂质双层、离体动物组织及细胞模型等。
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渗透体系中的扩散速率和扩散系数,可以评估药物的渗透性能。
2. 转运蛋白研究:转运蛋白在药物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在肠道或其他组织中的吸收状况。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细胞转运实验、质谱法等。
3. 体外肠道模型:体外肠道模型可以模拟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情况。
常用的体外肠道模型有人工胃肠道模型、小肠环流法等。
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肠道模型中的吸收速率和程度,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性能。
二、体内药物吸收研究方法1. 经口给药研究:经口给药是最常见的药物给药方式,也是药物吸收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给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并测定血浆或尿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
2. 静脉给药研究:静脉给药可以绕过吸收过程,直接将药物注射入血液中,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血浆或组织中药物的浓度变化来评估。
3. 组织切块法:组织切块法是体内药物分布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将不同组织或器官切割成块状,并测定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目标器官或组织中的富集程度。
4. 影像学方法: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可以直接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这些非侵入性技术可以提供关于药物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和代谢情况的详细信息。
除了上述常用的研究方法,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在生物制药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对药物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的吸收和分布情况的微观观察,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五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五、四环素生物效价测定(选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杯碟法测定抗生素生物效价的基本原理。
2、掌握杯碟法测量抗生素效价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衡量发酵液中抗生素的含量称效价(titer或titre),效价是评价抗生素效能的标准,也是衡量抗生素活性成分含量的尺度,它代表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抗菌效力,人们以1µg金霉素或四环素标准品为1个单位,0.6µg青霉素G钠盐为1个单位。
抗生素的生物测定方法有三大类:稀释法、比浊法以及扩散法。
扩散法中杯碟法(cup and plate method)或称管碟法(tube and plate method) 一种是常用的方法。
它是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抗生素溶液与未知浓度的样品溶液分别加到牛津杯(Oxford cup,一种标准的不锈钢小管)中,置于含有敏感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进行扩散渗透,一定时间后抗生素在菌层培养基形成浓度由高到低的自然梯度,当抗生素浓度达到或高于MIC(最低抑制浓度)时,试验菌就被抑制而不能繁殖,从而呈现透明的抑菌圈。
测量出抑菌圈的大小,以计算抗生素的浓度。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抗生素总量的对数值与抑菌圈直径的平方成线性关系,且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直接利用抑菌圈的直径近似地代替其平方,因而从样品的抑菌圈直径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样品的生物效价。
将已知效价的金霉素标准液先制成标准曲线,根据被检品溶液的抑菌圈的大小,就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效价的对数值,从中计算出相应效价,再乘以稀释倍数,即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抗生素的效价。
因杯碟法是利用抑制敏感细菌的直接测定方法,所以符合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而且灵敏度很高,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故多被采用。
但此法也有缺点,即操作步骤多,培养时间长,获得结果慢。
尽管如此,由于它的独特优点,仍然被世界各国所公认,作为国际通用的方法被列入各国药典中。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一)实验材料1、菌种:工程菌: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
生物制药技术使用的最佳实验流程与操作指南详细说明

生物制药技术使用的最佳实验流程与操作指南详细说明生物制药技术在现代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利用生物学和化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来合成和生产药物。
为了确保生物制药技术在实验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制定一套最佳的实验流程与操作指南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说明生物制药技术使用的最佳实验流程和操作指南。
1. 实验流程设计(1) 实验目标和假设:在设计实验流程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目标和相关假设,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流程安排:根据实验目标和假设,确定实验所需步骤的顺序,并将其编排为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
流程安排应合理化,以确保实验步骤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3) 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标和假设,选择合适的生物制药技术方法和实验条件,并确定所需材料和设备。
2. 实验操作指南(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所需材料和试剂,校准实验仪器,准备实验室环境和安全设施等。
(2)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流程,详细描述每个实验步骤的操作过程。
包括实验仪器的设置和调试,试剂的配制和加样,以及反应条件的控制等。
(3) 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详细的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应包括实验日期、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观察结果等。
(4) 质量控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包括对试剂的质量检查,实验设备的校验和标定,以及实验操作员的培训和质量监控等。
(5) 安全措施:生物制药技术涉及到生物材料和化学试剂,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在实验中,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穿戴实验服和防护用品,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废弃物的处理等。
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1)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评估生物制药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
(2) 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并与先前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3) 结论和建议: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建议,为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指导。
如何设计和进行生物制药技术实验

如何设计和进行生物制药技术实验生物制药技术实验的设计和进行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它们对于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药物非常重要。
在设计和进行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步骤、所需的设备和试剂以及实验的安全性。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如何设计和进行生物制药技术实验。
首先,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实验目的是定义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这可以帮助确定实验过程中所需的步骤和数据收集方法。
例如,如果你想测试一种新的生物药物的活性,你的目的可能是确定药物对目标分子的抑制活性。
其次,实验设计需要明确实验步骤和所需的设备和试剂。
实验步骤应该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并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其他科学家能够复制你的实验。
同时,确保所需的设备和试剂的可靠性和质量。
例如,在生物制药实验中,可能需要采用细胞培养、酶反应或DNA合成等多种技术。
确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酶底物和引物等试剂的纯度和质量良好。
另外,实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设计和进行生物制药实验时,确保遵循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
使用实验室必需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实验服和安全眼镜。
此外,确保正确处理和处置实验废弃物,以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在实验进行中,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数据收集的方法应该与实验目的和假设相匹配。
确保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观察结果,并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这可以帮助你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显著性。
如果可能,还可以运用其他技术手段,如光谱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或质谱分析等,来验证实验结果。
最后,及时总结和分享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或发布研究论文,将实验结果与其他科学家共享,可以促进科学交流和知识的进一步推进。
实验报告中应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重要信息,以便其他人能够理解和复制你的实验。
总结起来,设计和进行生物制药技术实验需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所需的设备和试剂。
生物制药工艺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生物制药工艺实验实验日期: 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生物制药实验室实验指导老师: [老师姓名]实验学生: [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制药的基本工艺流程。
2. 掌握微生物发酵的基本操作技术。
3. 学习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4. 熟悉生物制药产品的纯化与分离技术。
二、实验原理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从生物体中提取、分离、纯化和改造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
生物制药工艺主要包括微生物发酵、生物反应器、纯化与分离等步骤。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 培养基:LB培养基- 药品: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等- 试管、烧杯、锥形瓶、培养皿等2. 实验仪器:- 生物反应器:发酵罐- 分光光度计- 超速离心机- 薄层色谱仪-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实验步骤1. 菌种培养:- 将大肠杆菌接种于LB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
- 取适量培养液,按1:100的比例转接至新的LB培养基中,37℃培养4-6小时。
2. 发酵:- 将菌种培养液按1:100的比例接种于发酵罐中,加入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等营养物质。
- 调节pH值至7.0,设置发酵温度为37℃,通气量为1L/min。
- 发酵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测定菌体浓度、产物浓度等指标。
3. 产物分离与纯化:- 将发酵液离心分离,收集上清液。
- 使用薄层色谱法对上清液进行初步分离。
- 对分离得到的产物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确定其纯度。
4. 产物鉴定:-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
- 将产物与标准品进行比对,确定其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体浓度:在发酵过程中,菌体浓度逐渐增加,发酵4小时后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
2. 产物浓度:在发酵过程中,产物浓度逐渐增加,发酵4小时后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
3. 产物纯度:通过薄层色谱法初步分离产物,发现产物斑点较纯,纯度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金霉素链霉菌培养基的制备(验证型)
实验目的:
1、学会培养基的配制
2、掌握灭菌方法。
实验原理:
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亦称“金色链霉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金色色素,故名。
其菌落为草帽型, 菌落直径一般为3~5毫米, 表面较平坦, 中间有隆起。
菌落开始为白色,长孢子后变青色。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短杆状的菌丝。
抗菌素工业上用以生产金霉素。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
放线菌在土壤中分布最多,大多数生活在含水量较低、有机质丰富和微碱性的土壤中。
多数情况下,泥土中散发出的“泥腥味”就是由放线菌中链霉菌产生的土腥素造成的。
放线菌大都好氧,属于化能异养,菌丝纤细,分枝,常从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生长。
因其生长具辐射状,故名放线菌。
放线菌能像真菌那样形成分枝菌丝,并在菌丝末端产生外生的分生孢子,有些种类甚至形成孢子囊,因而曾被误认是真菌。
但其菌落较小而致密,不易挑取。
不少菌种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广泛应用,可产生抗菌素,现已发现和分离出的由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多达4 000多种,其中,有50多种抗生素已经广泛地得到应用,如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用于临床治疗人的多种疾病;有些可生产蛋白酶、葡萄糖异构酶;有的用于农业生产,如灭瘟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生产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广谱抗生素。
抗菌谱极广,包括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
品种主要包括金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
四环素早在1948年即开始用于临床,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
现在四环素已被收入中国药典2005版,还被收入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药典。
上世纪70~80年代四环素产销处于全盛时期,我国有上百家企业生产,临床用量很大。
多年来由于四环素类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病原菌对金霉素耐药现象严重。
1950年,国外有报道四环素族药物引起牙着色,病因是在牙的发育矿化期服用四环素族药物,可被结合到牙组织内,使牙着色。
四环素还可在母体通过胎盘引起乳牙着色。
其后又后续报道四环素沉积于牙、骨骼以至指甲等,而且还能引起釉质发育不全。
在这方面,国内直至70年代中期方引起注意。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因细菌耐药性增加以及新的抗生素大量上市等原因,四环素产销逐渐萎缩,市场疲软。
因为副作用大,只外用,用于治疗结膜炎、沙眼。
材料、试剂和器材:
试剂:
NaBr母液(100 g/L)
KCl母液(100 g/L)
M-促进剂母液(2.5 g/L)
器材:
1ml移液枪;不锈钢锅;电炉;台秤、天平
其它物品:
蒸馏水、250ml三角瓶、500ml三角瓶、钥匙、烧杯、玻璃棒、量筒、纱布、剪刀、棉花塞、报纸、线绳、皮筋、记号笔、1.5mL离心管、1ml移液枪头、枪头盒
实验步骤:
1.种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40,黄豆饼粉20,酵母粉5,蛋白胨5,CaCO34,(NH4)2SO4 3,MgSO4·7H2O 0.25,KH2PO4 0.25。
先称取黄豆饼粉20g,单独煮沸10分钟,加入少量凉水降温,4层纱布压榨取汁,与其它称好的各成分混合,定容至1L。
每50ml分装到250ml三角瓶中,每组2瓶。
2.定向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100,黄豆饼粉40,蛋白胨15,CaCO3 5,(NH4)2SO4 3,酵母粉2.5,MgSO4·7H2O 0.25,α—淀粉酶0.1。
配制方法同种子培养基,配好后分装到500ml三角瓶中,每瓶100ml,分别加入如下成分,比较它们对四环素产量的影响:
(1)对照(不加其他成分);
(2)加入NaBr母液至终浓度为2g/L;
(3)加入KCl母液至终浓度为2g/L;
(4) 加入NaBr母液至终浓度为2g/L及M-促进剂母液至终浓度为0.025g/L。
每两组配一套。
3.灭菌
将封好口的培养基121℃灭菌30min。
同时灭1ml 剪口移液枪头、1.5mL离心管。
(总过程:称量——溶化——定容——分装——封口——灭菌)
注意事项:
1.黄豆饼粉煮沸取汁。
2.培养基封口最好用8层纱布或棉花塞,最好不用橡胶塞,以增加透气性。
3.灭菌时锅内要补足水分。
由于灭菌锅较大,升温排气一定要充分(10min)。
补充阅读:
工业发酵中利用生产菌发酵得出最终产物是一个逐级放大的过程,各个不同的阶段对于营养成分的要求也各有特点,根据发酵不同阶段的要求,培养基可分为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三种。
孢子培养基孢子培养基是供菌种繁殖孢子的一种常用固体培养基,对这种培养基的要求是能使菌体迅速生长,产生较多优质的孢子,并要求这种培养基不易引起菌种发生变异。
所以对孢子培养基的基本配制要求是:第一,营养不要太丰富(特别是有机氮源),否则不易产孢子。
如灰色链霉在葡萄糖-硝酸盐-其它盐类的培养基上都能很好地生长和产孢子,但若加入0.5%酵母膏或酪蛋白后,就只长菌丝而不长孢子。
第二,所用无机盐的浓度要适量,不然也会影响孢子量和孢子颜色。
第三,要注意孢子培养基的pH和湿度。
生产上常用的孢子培养基有:麸皮培养基、小米培养基、大米培养基、玉米碎屑培养基和用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和食盐等配制成的琼脂斜面培养基。
大米和小米常用作霉菌孢子培养基,因为它们含氮量少,疏松、表面积大,所以是较好孢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和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体长得粗壮,成为活力强的“种子”。
所以种子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氮源和维生素的含量也要高些,但总浓度以略稀薄为好,这样可达到较高的溶解氧,供大量菌体生长繁殖。
种
子培养基的成分要考虑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能维持稳定的pH,其组成还要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征而定。
一般种子培养基都用营养丰富而完全的天然有机氮源,因为有些氨基酸能刺激孢子发芽。
但无机氮源容易利用,有利于菌体迅速生长,所以在种子培养基中常包括有机及无机氮源。
最后一级的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最好能较接近发酵培养基,这样可使种子进入发酵培养基后能迅速适应,快速生长。
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用。
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
因此,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剂等。
但若因生长和生物合成产物需要的总的碳源、氮源、磷源等的浓度太高,或生长和合成两阶段各需的最佳条件要求不同时,则可考虑培养基用分批补料来加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