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合集下载

面对德福矛盾

面对德福矛盾

面对德福矛盾,你认为应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数学101班周康所谓“德福矛盾”,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简单的说,就是有道德的人往往不幸福,而幸福的人却没道德。

面对德福矛盾,或许我们不能保证有德必有福,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每个人的品质和能力提高上的,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我们幸福的根本。

所以,坚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幸福的保证。

或许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没有得到好处,但是我们会从对社会的奉献、从帮助别人等等的善的行为中收获内心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不正是幸福的来源吗?幸福感更多的来自于内心,来自于不断的奉献。

佛家也讲行善积德,也是无私的,是以促进这个世界的和谐进步为出发点的,而不是考虑个人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是一种大的胸怀。

“贤者所怀虚若谷,圣人之气静如兰”。

先秦儒家讲“身修而后家齐”,讲“君子必慎其独也”,讲“仁义礼智信”,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是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这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我们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的重要团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应该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来寻找个人内心的精神动力,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提高自己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

面对德福矛盾,我们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该坚持从小事做起,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友、刻苦学习、诚信考试,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乡村支教、义务献血、帮助贫困同学等),并不断向道德模范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有道德高素质的21世纪的合格青年!或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品质的完善是微小的,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微小的,但是我们应该懂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每个个体、每一位社会公民的道德提高了,这个社会就会多了一分温暖,多了一分光明,多了一分正能量!这样,“幸福了吗?”不就从问句变成了一句实实在在的肯定句了吗?。

德福矛盾

德福矛盾

德福矛盾南昌大学行政管理11级风尘叹德福,即道德与幸福。

“德福一致”,所谓德福一致,就是有道德的人会得到好的生活和境遇。

而道德败坏的人,会遭受到不幸。

而德福矛盾就是,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道德,有德行的人却生活穷困潦倒,而奸邪小人却飞黄腾达,这就是“德福矛盾”。

佛教有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有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秉承的信念。

这是我们的道德操守。

而且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说明: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无愧,自在和幸福的生活着。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着大量的德福矛盾现象。

比如经常有类似的报道说某位好心的司机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反被老人或老人的家属缠上,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于从此后改变观念对弱势群体永不相助。

再比如就在我们大学生当中有人平时努力认真地听讲成绩只在中上,而有人就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到了奖学金。

面对这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德与福之间的矛盾我们又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呢?我们应该学着凭自己的认知去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这关系到我们的将来。

其实,很多事情单看自己很容易坚持,但是一旦别人通过某种途径获得巨大收益的时候,就会跟着动摇自己的坚持。

尤其是当自己辛苦付出的收获远远不如投机取巧的人的收货时,自己就会感到委屈和动摇。

所以在此刻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暂时的吃亏必将为将来打下严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努力锤炼个人人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觉思想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念头,并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

最后,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以下是一些简单行为条例:1,坚持良心和信念。

2,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

你的梦想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德福矛盾问题探析

德福矛盾问题探析

德福矛盾问题探析“德福”即道德与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在人类漫长社会历史中衍生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而“幸福”是一种人类的感情,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满足的感受。

道德和幸福之间的矛盾在生活里有不少的实例。

一些人在不遵从,甚至严重违逆道德规范的同时,却又拥有比遵从道德的人更加幸福。

一些“无德有福”或“有德无福”的例子,难免会打击人们对于道德的信心,冲击人们的价值观。

滋生一些扭曲的观念。

对社会发展有十分大的危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杆秤。

大多数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而社会往往会有一些和这个道理相驳的现象。

一些奸商利用造假、盗版等手段打败一些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商人,贪污的官员腰缠万贯,一心为人民服务官员备受排挤。

一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大富大贵,勤勤恳恳劳动的人却穷困潦倒等等。

这些现象不禁让人们陷入德福矛盾,开始质疑道德标杆,是否真的该以善为美。

一些德福矛盾来自制度的不完善。

世上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再复杂的法律也会有漏洞。

因为这些漏洞,有一些心机叵测的人从中获利。

而行政机关需要不断地修补完善这些漏洞。

就如现今贪污官员不断落马,涉黑成员不断被捕。

这些不断改善的社会环境给了人们的信奉道德观念的信心。

人人都渴望公平,但世上不可能完全公平。

关键还在于我们该如何看待公平与不公平。

黑心的奸商在造假贩假的不良商业行为里放弃了良心,诚信的商人坚持信念或许会在一些阶段被打压,可若是坚持下去总是有信念的商业品牌走的更远。

走在法律边缘获取财富的人其实也冒着随时失去一切的风险。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立起正确的道德标杆,坚持原则。

很多时候都是有得必有失,我们是舍弃良心和道德换来财富,还是用实力步步累积厚积薄发?在很多时候看着别人利用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获得暴利的时候,不免让周围的人感到失落或愤怒或嫉妒。

这些情绪在心中不断蔓延,甚至可能衍生成群体现象。

在汕尾陆丰市,有几个村子,称为制毒村,这些村子不大,但家庭作坊式的制毒模式几乎传遍全村。

德福矛盾

德福矛盾

德福矛盾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这种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是以本能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活动。

“幸福”则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是指我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由于追求和实现了某种理想引起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幸福观,当然每个人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德福矛盾指的是在生活中一个人不能做到德与福兼备的一种现象。

简单的说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道德的人往往不幸福而一些道德缺失的人反而拥有幸福的这么一种现象。

按照大众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而言有德的人更应该得到幸福,但在生活中往往那些兢兢业业工作、严守道德观念的人反而过着清苦的生活,而一些人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反而过上了灯红酒绿的生活,这就使人们心中产生了不公的不满之情,同时这一社会现实也严重挑战了人们心中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且这一现象也容易使那些一直坚守道德底线的人产生了动摇,使更多的人走上通过投机取巧来谋求幸福的道路。

就学术的分析结果来看着一现实现象基本上是很难克服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很难做到德福兼得。

基于这么一种社会不公现象我们应该怎样来坚守我们心中的那一盏道德明灯呢?佛教有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有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秉承的信念。

这是我们的道德操守。

而且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说明: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无愧,自在和幸福的生活着。

而且我们要对幸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走出幸福就是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的这一认识误区。

其实幸福是人们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这种幸福感受并不是单纯的由物质而带来的,通过调查发现,其实一些富人往往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幸福。

而这种不幸福的感受往往是由于他们内心的不安带来的,也许他们那丰富的物质生活是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的。

也许他们那灯红酒绿的生活后面背负着众叛亲离的代价。

所以当物质生活与内心的安定不能兼顾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去追求那份内心的安定。

德福矛盾——精选推荐

德福矛盾——精选推荐

从德福矛盾讲起德福,就是道德与幸福.而德福矛盾讲的,便是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矛盾关系。

简单地做一个价值判断,相信我们都能得到这样的结论:有德者是最配享福的.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却似乎不是这样的。

正所谓“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一论调在中国的普罗大众眼中已经近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不敢轻易地相信一个如此绝对的命题。

如果说这么多年的考试有带给我些什么的话,我想便是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吧。

我希望在认真思考之后,能得到我的答案。

德福矛盾,我暂且将其分解为三层意思。

以德为自变量,福为因变量,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此其一也。

达到了德所要求的境界,却不能得到幸福的德行无用论,此其二也。

仅仅确认了德福矛盾的客观存在,并不是去深究二者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现实的失望,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此其三也。

而我个人认为,对德福矛盾的第三层理解才是最符合中国广大老百姓口味,因而具有更大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他们会得到并广泛认同接受“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样的朴素认知呢?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一定是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现实,才可能出现这样的认知,社会观念是对同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尽管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究其本质也不过是草率结论,还不足以让我们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它。

而德福矛盾作为一种敏感的社会现象,它深深刺痛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心。

对这种现象的关注,加之对共同命运者的同情,强化并且放大了这种德福矛盾。

这也就导致了论断绝对化的倾向,并使民众们深信不疑了。

比较细心的同学在读到前面部分的内容时,可能会发现其实我在前一段的论述中隐含了德福矛盾并没有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事实判断。

那么,我的这种判断是对的吗?显然不是的。

事实上,德福矛盾是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当中的。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有个大的背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说白了,德福矛盾就是一种不公,这种不公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分配的的不公,制度的不公。

道德冲突与道德困境的分析

道德冲突与道德困境的分析

道德冲突与道德困境的分析道德冲突和道德困境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它们让我们感到困惑,犹豫和纠结,因为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我们往往不得不牺牲某些道德原则来实现其他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道德冲突和道德困境的概念、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首先,道德冲突指的是在面对不同的道德要求时,我们的选择不可避免地会违反某些道德原则。

例如,当一个人面临着救自己或者救他人的困境时,他必须在自我保护和道德责任之间做出选择。

此时,他可能深知逃跑对自己有利,但却意味着背叛了他对他人的道义要求。

这就是道德冲突带来的困扰,我们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平衡各种道德要求。

其次,道德困境是指当我们在同一时间面临多个道德冲突时,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准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例如,当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必须决定只给一个人提供救治时,他不得不面对以最大化生命价值为准绳或者遵循公平原则的选择。

而这两个原则之间的冲突会导致医生们感到无法判断,纠结和心灵痛苦。

那么,为什么道德冲突和道德困境会产生呢?一方面,道德冲突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多样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当这些观念碰撞时,就会出现冲突。

另一方面,道德困境则是因为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

人们追求自由和公平,但有时候这两者之间却会产生冲突。

面对道德冲突和道德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

了解自己的道德底线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我们应该倾听各种观点和意见。

道德困境的解决需要集思广益,听取各种声音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并从中获取启示。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

在面对特定的道德困境时,专业人士可能有更好的经验和知识来指导我们。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宣传来减少道德冲突和道德困境的发生。

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并知道在面临冲突时应该如何抉择。

宣传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减少冲突和困境的发生。

德福矛盾现象的现实审思

德福矛盾现象的现实审思

凭着 临时 突击 、 甚至作弊却人们 的功 利 场经 济条件下 , 它们显得 软弱无力 , 致使
事例 三 : 一个好 心的司机在 公路 上将 思想 , 然而一些利益熏 心的人将 其演绎为 像 “ 浙江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八成 以上 生活 个被 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 医院后 , 被 自我功 利 主义 , 即凡事 以 自我 利益 为 中 堪忧” 有德无福 的矛盾现象屡见不鲜 , 同 手段 。在道 德生活领域 , 自我功利 主义者 德 现 象 一再 上演 。 老人 的家 属缠上 了, 从 此背上沉 重的经 济 心 , 为了满足 自己的个人利益需求而不择 时也助长 了作恶者 的投机心理 , 让有福无
李燕燕
摘 要: 德 福 矛盾 现象是 指在 现 实生 活
1 . 道德价值混乱

种完 善 的道 德生 活必然有 一个强
中, 道德 主体 的德行 与其 自身 的幸福不一致 的
德 福 矛盾现 象给 人们造 成 了这样一 效 的道德监督系统作 为支撑 , 一旦道德监
情况 , 即有德无 福与有福无德 。其产生 的主要 种 严 重 的错 觉 : 善行未 有好报 , 恶行却得 督力度不足甚至是失音时 , 就 会 给各 种 道 原 因在 于 自我功利 主义张狂 、 道德 监督力度 不 善 果 。 这 种 错 觉 在 现 实 生 活 常 态 的 一 次 德问题制造可乘之机 , 德福矛盾现象就是 足、 公正制度乏 力。德福矛 盾现象 的产 生对社 次印证下 , 让人们不得不对道德价值产生 借此乘 隙而入 。道德监 督主要 是通过 自
在于实现人类 的美 好生活 , 即幸福 。然 而 之一— —道德价值发生混乱 , 其势必会增 督 , 让人们 的善行无 法得到应 有的认 可 , 最终影 响社会 的和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了人们的幸福感 , 增 在现实生 活中 , 这一使命 却陷入 了 , 德福矛 加社会 的不稳定 因素 , 盾 的怪 圈 , 即有德无 福或 有福无 德 , 使东 谐 发 展 。 郭先生 与狼的故事一再上演 , 对社会造成 了严重 的后 遗症 。因此 , 如何在道德生 活 中消解德福矛盾现象显得极为重要 。

德福矛盾

德福矛盾

德福矛盾石国朝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广告112班学号:5000111175在中华名族悠久的历史中和传统文化中一直推崇“好人有好报”,德行好的人会得到好的境遇。

所以有很多文人骚客都不吝自己的笔墨来赞扬这种观点。

比如: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

(杨万里)、不如心行善(《满庭芳》)、道心长在常行善(元·马钰·《战掉丑奴儿》) 、劝人行善(元·谭处端·《神光灿寄长安冯师兄》)、行善与文章(宋·邵雍·《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 、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颂徐大可为六县减免税粮得请》。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状况却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那样。

我们经常能看到好人没好报的下场。

现在在大街上看到老人摔倒了,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不敢上去扶起来,因为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关于扶起老人被讹的新闻。

看过太多的碰瓷,一个个好人处于道德,处于人性去扶摔倒老人,却一次次被老人家属缠上,甚至惹上官司。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有道德的人却境遇凄惨,生活艰苦。

而很多道德败坏的人却靠着小聪明,小伎俩而过着滋润的日子。

我们在电影电视中,会看到贪官污吏靠着行贿、收买,勾结,阿谀奉承而加官进爵一路往上爬。

清官好官却由于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而处处受到排挤,举步维艰,甚至遭到小人暗算而蒙受不白之冤。

而我们又有谁能拍胸脯保证现实中这些事实是不存在的呢。

单就从历史上来讲被陷害的好官就数不胜数了,屈原、岳飞、伍子胥、刘基等等。

宗教上也认为“德福一致”,但是现实却相反,因此很多宗教都会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这种矛盾。

比如佛教会认为,好人受苦是因为他前世所做的“业”。

基督教会认为,义人受苦是因为上帝在试炼他。

但是我们知道宗教理论终究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

所以,有道德的人似乎常遭遇不幸,“好人没好报”,而无德之人却能飞黄腾达,得到幸福。

这就造成了“德福矛盾”。

人们也时常感叹“好人难做”,“好心没好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事例:
(1)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车美女的生活;
(2)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
(3)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了奖学金。

……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社会上许多缺德或无德之人有“福”,有德之人无福或少福呢?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这些“德福矛盾”
一、“德福矛盾”产生的原因
1.制度不完善。

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
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制度监督及执法的漏洞会使一些人钻空子,导致商场上投机取巧者发财,官场上徇私舞弊者升官,盗版取代正版,贪官排挤清官………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2.道德观念的转轨。

由于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所有制的变动、公有制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

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转轨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旧的价值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处在建立的过程中。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不和谐的荣辱观。

3.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

前面提到现实生活中诸多德福矛盾的现象。

我们应该认识到正
式因为此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和媒体的特别注意,并加以报道。

虽然德福矛盾的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为事件的偶发性,人们口耳相传,相互影响。

拜金、权力、享乐之类的内容充斥着民众的眼球,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不讲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这种舆论导向污染和侵蚀人们的心灵,助长了只求“福”,不管“德”的社会风气。

人人都希望生活公平地对待我们,有付出就有等价的收获,但是,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公平的事情。

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吃得饱穿得好,有些人连学都上不起;为什么有人运气特别好,机遇总是会来,而有些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这些不公平是先天或巧合,还可以让人想得下,但是,有些现象确实让人咽不下这口气。

有些人老老实实做生意,却还抵不过邻居制假作假赚黑心钱发达,别人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却十分寒碜。

本来制假作假就是伤天害理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该遭天打雷劈的,但是却没见到报应在哪,叫人心里忿忿不平。

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的确不少黑心商贩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对于这样的德福矛盾,我们还是应该看清事情的是非曲直。

事情的对错并不能但看收效,有很多事情不是只看收效的。

比如黑心商贩的例子,商贩们的确赚到了钱,但是出卖了良心,更甚至于,良心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

不过一旦消费者察觉出问题或是政府机构检查出事实,那么他们的还日子就到头了,等待他们的是彻底的失败和巨大的损失,更甚者将会一无所有。

反观真正老老实
实的厚道生意人,虽然有一段时间会受到影响,但是,路遥是马力,日久见人心,好的东西一定会长久,金子迟早会发光。

对于学生,现在正是学着凭自己的认识去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关系到我们以后工作上的判断,生活中的决策。

去多人判断一项事物会直觉地看事情的结果,不错,收效好自然方法不会很逊色,但是我们要看,这个方法让我们得到这么多,靠的是什么?是过程中的努力,还是出卖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其实,很多事情单看自己很容易坚持,但是一旦看到别人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巨大收益的时候,不免会动摇自己的坚持,特别是自己的付出换来的收获远不如投机取巧的人的收效时,不平与动摇就在心中蔓延,此时克制自己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社会上常常见到的德福矛盾,德与福的不平衡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清真相,看清自己。

只要坚信,生活不是天平,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而能在不公平的社会,从劣势走向成功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佛教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有报的信念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

而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正说明: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

亚里斯多德也说过:"幸福是合于品德的现实活动。

",幸福的含义应是多样的、广泛的,它不只是内在的快乐、外在的功利,当然最好也不只是精神的福祉。

伦理学只关注获得幸福的合理和必然的条件,而无法提供获得幸福的种种手段。

即追求品德不以是否幸福为转移。

从这些意义上看,德就是福,当然也就意味着德与福是一致的。

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德福矛盾现象,又该如何理解呢?
1、制度不完善。

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商场上投机取巧者发财,官场上营私舞弊者升官,盗版取代正版,贪官排挤清官……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无德却有“福”,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另外,我们目前的道德建设主要是借助于对道德行为的褒与对不道德行为的贬来进行, 褒与
贬是一种精神形式的奖与罚, 而精神形式的奖罚在社会舆论缺乏一致性的情况
下其作用是有限的。

如果道德行为不仅不会带来物质利益, 相反会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甚至最可宝贵的生命; 而不道德行为不仅不会丧失物质利益, 相反可以保住既得的物质利益, 甚至可以得到新的物质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精神形式的奖罚就很难起大的作用。

所以,仅仅靠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舆论褒贬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道德观念在人好利的本性面前是势单力薄的。

这时候,还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制约只求“福”不讲德的行为。

2、公民意识有待提高。

见难不帮见危不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涉及到自身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关系到自己,也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不少人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利益受到侵害后,并没有以道德与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而是往往“忍了”,这种缺乏对自身权利的捍卫意识和行为无形中纵容了恶德者得了“福”,这又如何能够使德福一致呢?
那么怎样才可以解决德福矛盾的现象,真正实现德福一致呢?
1、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使人们知法守法,建立法治社会。

如对于那些诉诸暴力、诈骗以及贪污受贿等不道德的手段以谋取自身幸福的人,应当严惩不贷毫不手软,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对于那些见义勇为的善行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和舆论的支持,鼓励人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只有在社会制度能够使讲道德的人得到利益, 使不道德行为丧失利益并受到惩罚的情况下, 道德才会成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习惯。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要不断地对公民进行长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们成为促进社会公正的坚强力量。

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大学生要努力锤炼个人人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觉思想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念头,并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

最后,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