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
论《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

论《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
“活动变人形”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成语,它源自于《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活人之形,死人之鬼。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死、形骸的思考和探索。
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人的灵魂会在死后转世轮回,形成了一种“活动变人形”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人性和道德的关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道德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升华。
因此,“活动变人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道德和人性的追求和探索。
最后,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艺术和美学的关注。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能够活动变化的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对于生命和美的追求。
因此,“活动变人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艺术和美学的追求和探索。
总之,“活动变人形”作为一个古老的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命、死亡、道德、人性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活动变人形”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是一本由美国作家雷蒙德·布拉德伯里所著的科幻小说,小说以未来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科技发展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活动变人形机器来变换自己的外貌和身体,实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自由塑造和改变。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展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追求和对于自由的渴望。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随意改变自己的外貌,无论是变成年轻貌美的模样,还是变成动物或者其他形态,都可以轻松实现。
这种科技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外貌和身体,摆脱了传统的外貌束缚,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外貌的追求,活动变人形机器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负面影响。
人们开始为了追求完美的外貌而疯狂地改变自己的身体,甚至丧失了自我认知和自尊,这种盲目的追求也让人们失去了对于真实自我的认识。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揭示了科技发展对于人类的影响,引发了我对于科技和人性的思考。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对于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因为活动变人形机器的出现,开始失去了对于真实的认识,社会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虚幻的外貌和身体,而忽视了内在的美和真实的自我。
社会也因此而变得虚伪和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虚假。
这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都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科幻色彩的小说,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揭示了科技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
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活动变人形读书笔记

《活动变人形》读书笔记故事梗概:倪吾诚出生在河北的一个穷乡僻壤之中——孟官屯。
他家是当地首富,祖父参加过“公车上书”,维新失败后上吊自杀。
倪吾诚长到十几岁,思想行为继承了祖父的偏激,母亲企图用抽大烟和娶媳妇的办法来挽救他。
尽管倪吾诚使尽了浑身解数来反抗,但婚姻的枷锁最终还是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女方静宜是乡下地主的女儿,和寡母姜赵氏及也是寡居的姐姐静珍住在一起。
婚后不久,倪吾诚的母亲亡故,他变卖了家产,坚持要出洋,在静宜家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
旅欧两年的倪吾诚回来后,在北平的一家大学任教。
倪吾诚本身是位并无多少能力的知识分子,在西方他或许能较轻易谋一饭碗,然在40年代之中国,光有一些洋理想、洋知识是万万不能做成什么的。
他到处借钱,仅为了一解馋瘾,为了给子女们买份礼物。
他是深爱妻儿的,但又见他们生活在“愚昧”、“落后”中而不自觉,便觉可惜,便觉可恨,而他,其实又无能力真正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倪吾诚喜欢酒肉,喜欢舞会,喜欢洗澡,喜欢西方文明,在他眼中,沾上“洋”的便是好的。
他也曾试图给子女们一些“洋”知识。
教女儿挺起胸走路,带儿子上澡堂,给他们买玩具———活动变人形。
可惜,这一切家人群起而攻之,故收效甚微。
倪吾诚一身洋气,以文明自居,追求爱情、追求生活质量,企图以此改造妻子。
然而静宜要的不是当狐狸精,要的是生孩子,要的是省钱买煤球而不是没有用的玩具“活动变人形”。
争论一直贯穿于他们的全部生活,尤其是静宜乡下的母亲和姐姐也来北平同居后,三个女人组成了反对倪吾诚的统一战线,家里成了一个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倪吾诚几天不回家,静宜恨得咬牙切齿,以为他在外面嫖妓。
而实际上他只是受不了家里的气氛,就在外面游荡请客,大谈自己的抱负,和学生探讨中国的前途。
回家后冷战依然不断,他给了静宜一枚用来领工资的图章,母女三人与他立刻化干戈为玉帛。
静宜郑重其事地去学校领工资,却发现倪吾诚早就把工资领去了。
她暴跳如雷,回家后与母亲姐姐共同算计丈夫,偷走了他兜里的钱,又扣了他一身绿豆汤,倪吾诚狼狈逃窜。
《活动变人形》

《活动变人形》-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关于王蒙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作品分析《活动变人形》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
作品对五千年中国传统文明、中西文化对峙、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等多重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梳理、分析与阐释。
这篇小说非常有意思,这是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给个人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历史,个人怎样去处理自己童年的记忆提供了很有趣的范例。
通过这个作品,他反思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里的中国人的命运乃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通过自己对家庭的种种回忆,不断地去思考中国人和中国历史里包含的很多不同的涵义。
“活动变人形”是笼罩在全书上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故事的主人公倪吾诚——一个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就像一个“活动变人形”。
整个故事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展示倪吾诚的家庭从稳定到瓦解、并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
倪吾诚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在两个大学里担任讲师的职位,而他的妻子静宜是一个典型的市民,他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四口之家,有两个孩子——倪藻和倪萍。
这个家庭里还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姥姥江赵氏,就是倪吾诚的丈母娘;一个是江赵氏的大女儿,叫静珍。
静宜、江赵氏和静珍又构成一个小团体,这是典型的从天津的农村转到北京来的市民家族。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家庭在40年代初的一些生活经验,也是倪藻——一个9岁的儿童在他成长过程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看法和记忆。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并利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活动变人形》读后感读罢《活动变人形》,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那个家庭,那些人物,仿佛是一幅活生生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倪吾诚,这个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的知识分子,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他怀揣着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妄图在家中推行那些所谓的“进步理念”,却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他的妻子姜静宜,传统而又泼辣,与倪吾诚的争吵打闹构成了书中最激烈的篇章。
还有那两个孩子,倪萍和倪藻,他们在这个混乱的家庭中默默成长,眼中充满了困惑和迷茫。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倪吾诚和姜静宜之间的婚姻悲剧。
他们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没有爱情的基础,只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庭的压力。
倪吾诚嫌弃姜静宜的粗俗和无知,姜静宜则痛恨倪吾诚的不切实际和洋派作风。
记得有一次,倪吾诚兴冲冲地买了一双高跟鞋回家,想要让姜静宜穿上,变得时髦一些。
可姜静宜哪里懂得这些,她觉得这双鞋简直是怪物,穿在脚上连路都走不稳。
两人为此大吵了一架,倪吾诚觉得姜静宜不可理喻,姜静宜则骂倪吾诚是败家子。
这场争吵让整个家陷入了冷战,孩子们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不知道该帮谁。
还有一次,倪吾诚想要带全家去吃西餐,他认为这是文明和高雅的象征。
可姜静宜却觉得西餐又贵又难吃,还不如在家吃顿饺子。
到了西餐厅,倪吾诚熟练地点着菜,还不忘向服务员展示自己的外语水平。
姜静宜则一脸尴尬,看着那些陌生的餐具和食物不知所措。
孩子们也被这陌生的环境弄得很紧张,不敢乱动。
结果这顿饭吃得不欢而散,倪吾诚觉得家人太土气,不懂享受生活,姜静宜则觉得倪吾诚是在装模作样,浪费钱财。
这样的场景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每一次都让我为这个家庭感到悲哀。
他们就像是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想要挣脱却又无能为力。
倪吾诚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个家庭,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空想和不切实际。
姜静宜则坚守着传统的观念,不肯做出一丝一毫的改变。
他们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
活动变人形

作品简介《活动变人形》描写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在旧式家庭中的苦闷、游移和迷惘,向往西方现代文明而不可得,一生挣扎而终无所获。
内容精要《活动变人形》活动变人形辛亥革命爆发前三个月,倪吾诚出生在河北的一个穷乡僻壤之中——孟官屯。
他家是当地首富,祖父参加过“公车上书”,维新失败后上吊自杀。
倪吾诚长到十几岁,思想行为继承了祖父的偏激,母亲企图用抽大烟和娶媳妇的办法来挽救他。
尽管倪吾诚使尽了浑身解数来反抗,但婚姻的枷锁最终还是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女方静宜是乡下地主的女儿,和寡母姜赵氏及也是寡居的姐姐静珍住在一起。
婚后不久,倪吾诚的母亲亡故,他变卖了家产,坚持要出洋,在静宜家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
旅欧两年的倪吾诚回来后,在北平的一家大学任教。
倪吾诚本身是位并无多少能力的知识分子,在西方他或许能较轻易谋一饭碗,然在40年代之中国,光有一些洋理想、洋知识是万万不能做成什么的。
他到处借钱,仅为了一解馋瘾,为了给子女们买份礼物。
他是深爱妻儿的,但又见他们生活在“愚昧”、“落后”中而不自觉,便觉可惜,便觉可恨,而他,其实又无能力真正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倪吾诚喜欢酒肉,喜欢舞会,喜欢洗澡,喜欢西方文明,在他眼中,沾上“洋”的便是好的。
他也曾试图给子女们一些“洋”知识。
教女儿挺起胸走路,带儿子上澡堂,给他们买玩具———活动变人形。
可惜,这一切家人群起而攻之,故收效甚微。
《活动变人形》王蒙先生倪吾诚一身洋气,以文明自居,追求爱情、追求生活质量,企图以此改造妻子。
然而静宜要的不是当狐狸精,要的是生孩子,要的是省钱买煤球而不是没有用的玩具“活动变人形”。
争论一直贯穿于他们的全部生活,尤其是静宜乡下的母亲和姐姐也来北平同居后,三个女人组成了反对倪吾诚的统一战线,家里成了一个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倪吾诚几天不回家,静宜恨得咬牙切齿,以为他在外面嫖妓。
而实际上他只是受不了家里的气氛,就在外面游荡请客,大谈自己的抱负,和学生探讨中国的前途。
《活动变人形》赏析ppt课件

她一跳老高, 她“ 呸呸呸呸呸呸”呼了一顿, 她想象着她已经抓住 了那么一只肚皮滚圆眼放绿光的虎皮猫。那是邓恶和无耻的化身。她 的管帚疙瘩每一下都打在这魔鬼的猫的腹部, 打得猫遍体淋血⋯ ⋯
在这骇人的想象之后, 她又开始了使人震惊的早妆。在早妆的最后 一道程序—象征性地涂唇膏完成的一刹那, 她的面部肌肤微微抽搐神 情突变。
12小教文1
1
姜赵氏
姜静珍 (大女儿)
姜静宜 (二女儿)
倪萍(姐)
倪吾诚 倪藻(弟)
2
3Leabharlann 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塑造了少女倪萍的 同龄人涅莉的形象, 两个小姑娘多少都有不正常的举动。陀氏让 涅莉在生病时任性地一一放言无忌, 率性而为—发作, 她有一颗 脆弱的却用坚硬的外壳包裹着的敏感的心, 由于敏感而脆弱, 身 经苦难才坚硬。有什么样的收受, 就有什么样的施授。
倪藻的出国和父亲不一样,父亲两年留学生涯,使 他狂热地仰慕追随西方,而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而倪 藻出国则感觉“像一条鱼离开了它从没有离开过的 水”, 在感情上十分依恋祖国,而又能与祖国适当拉开距离,
6
《活动变人形》中的故事简单,人物角色也不多。细数 起来只有:倪吾诚、姜静宜、姜静珍、周姜氏、倪藻、 倪萍等。由于小说不重在写情节,因而我们对这些角色 的认识,更多的不是从故事中所得,而是从作者对他们 生活习惯的描写,及他们各自的语言上来了解。其中最 具代表性,最丰满的人物是知识分子的畸形儿倪吾诚和 传统寡妇姜静珍。
《活动变人形》赏析

七巧与 静珍都是 在青春妙 龄开始守 寡的, 但 二人对待 “贞洁” 却采取了 截然不同 的态度:
七巧出自生理本能厌恶自己的骨 痨丈夫, 在丈夫还在世时,“她就试着 在季泽身边坐下, 只搭着他的椅子的 一角, 她将手贴在他的腿上”。而静 珍即便在丈夫死后, 对妹夫倪吾诚的 “再嫁”建议也“没有接受, 没有理 睬, 没有予以考虑, 连私下的刹那的 犹豫或波动也没有”。七巧的“红杏 出墙”固然有丈夫是骨痨的因素, 静 珍的“守志”也不排除少华“小脸蛋 油红似白”的异性魅力, 但也不容忽 视内中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曹 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 传统 的封建伦理道德还没有完全奴役她的 灵魂, 她的身上还残留着原始的野性 与生命力。她本能地追求健康的异 性、健康的男人的身体, 七巧道:“天
静珍是个魔鬼, 这是小说的主人公倪吾成对她的评价。这评价虽 有个人的感情成分在, 但也不失为中肯。静珍一出场就在与扰了她请 梦的猫叫的“ 骂战”中泄露出了她灵魂中那股仇猫和仇人、仇世的 阴森森的魔气。 她一跳老高, 她“ 呸呸呸呸呸呸”呼了一顿, 她想象着她已经抓住 了那么一只肚皮滚圆眼放绿光的虎皮猫。那是邓恶和无耻的化身。她 的管帚疙瘩每一下都打在这魔鬼的猫的腹部, 打得猫遍体淋血⋯ ⋯ 在这骇人的想象之后, 她又开始了使人震惊的早妆。在早妆的最后 一道程序—象征性地涂唇膏完成的一刹那, 她的面部肌肤微微抽搐神 情突变。 周姜氏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象的无助、悲惨、绝望和残酷。 她又哼地冷笑了一声。想算计我么, 想让我进你的圈套连环计么, 想剥 我的皮抽我的筋, 喝我的血吃我的肉么, 你算瞎了你的眼睛⋯ ⋯ 于是, 她开始了“ 疯狂的、沉醉的、忘我的和完全非理性的”破口 大骂。这便是人称母性的静珍。面对这如此骇人的想象和举止, 难怪 作者会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痛叫, “ 人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女性—人类中 善良、美丽、纯洁、柔弱的充满诗意的花朵, 怎么会幻化为这样一丝 干枯、歪斜、锋利、无情、令人望而生畏的荆棘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变人形》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河北南皮人。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以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引起社会关注。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六十年代调往新疆。
1978年调回北京作协,历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1989年辞去文化部部长之职,专心创作。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及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等。
《活动变人形》获第二届人民文学奖。
【作品评价】
《活动变人形》可称为呕心沥血,这是王蒙第一次以家庭作为背景来写作小说,而且又是与自己的身世相关的背景。
它的发表,标志着王蒙从“干预生活”经“反思历史”走向了“文化批判”,也标志着作家的审美风格从温馨、深沉转向了冷峻与“嬉笑怒骂”。
从创作手法上看,小说的基调是写实,但也穿插了许多“意识流”的片段,显示出作家融多种手法于一体的可贵努力。
《活动变人形》获第二届人民文学奖。
【精彩语句及感悟】
〃这就是“出国”。
它突然使你离开了你的世界,像一条鱼离开了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的水。
然而,它没有干枯,因为有别样的湿润,隔断又相连,忧思和热望都像火焰。
——根之所在,一脉相连。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忘却是不可能的,是太难了。
忘却并不能给人以真正的慰藉。
而早已忘却了的记忆的突然复活,竟给人一种喘不上气来的感觉。
——当一个人已经确认忘怀的时候,往往是记忆最深刻
的时候。
·要忍一忍,让一让,退一步,把你放过去,把自己保存住,事情就会慢慢地变化,最后你恶贯满盈了,你完蛋了,但我还存在着,我的力量积蓄起来了。
——中国人的秘诀,以柔克刚,不打你不骂你,惯着你。
·旧事也贮存在每一个经历过旧事人的心里。
〃人们一般认为,空间的旅行是可逆的,而时间的旅行是不可逆的,但今晚,他获得了一次激动人心的体验,在八十年代,在异域,他发现了一些久已埋葬的过去。
〃石无言,山无言,于是它们守候着永恒,时间自己是不爱说话的。
——有时候作家就是时间的代言人。
〃生活就是这样,什么事儿都有,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什么事儿又都发生不了,新鲜不了,什么事儿都可能消失,赶上什么就是什么。
——以不
变应万变。
·“大批判”也是一种诅咒,政治诅咒,这里反映文化,反映民族性,充
满着独到的乡土色彩,包含迷信,包含性压抑,包含着阿q主义……——让我想到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中的压抑,反抗。
〃即使在政治上,军事上是分裂的,文明是统一的。
〃注意舞姿,注意保持距离。
——那个时代特有的黑色幽默。
【自我感悟】
《活动变人形》之时代变人形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一书,初看书名即一头雾水,在书中找到有关此五字的描写,原来“活动变人形”是出产于名古屋的一种给幼稚园或连幼稚园还没上过的孩子“读”的玩具,“像是一本书,全是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翻动,这样排列组合,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
”读过此书,有对这五个字有了自己的体会:生活中,人其实也是千变万化的,随着自己的际遇,调整适应;而这个世界也在人的变化中,显示出它那阴差阳错、矛盾重重的缺陷本色。
有时这种“活动”是主动的,但更多是被动的……
书中主人公经历过三次大“活动”,即大的变动。
一次是封建王朝的败落,一次是大革命失败后直至抗日战争,还有一次是文化大革命。
作者都结合着书中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展现人物跌宕命运。
时空错杂不定,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人将事件组合,使读者自己归纳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进一步照应了书名—《活动变人形》。
主人公倪吾诚是封建没落地主家庭出身,在光绪时期,其母为让他收心,联合其舅,让他染上烟瘾,变为行尸走肉,差点丧命。
随着他的“重生”,他也摆脱了原来病态的生活,上洋学堂,出国留学。
但当他接触到所谓的文明、科学之后,又变得自以为是、妄想空谈重陷入封建家庭的牢笼,无法自拔。
而后几经波折—离婚、再婚、改投共产党,一生难逃失败的循环。
作为旧中国和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倪吾诚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也代表了大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但同时他的悲剧人生除了社会家庭原因,更多的还是应归咎于他自身。
倪吾诚的妻子叫姜静宜,和倪吾诚的结合是父母之命。
两人的婚姻本是倪吾诚走向新生活的交换条件,没想到却使自己陷入又一个泥潭。
静宜的姐姐静珍,其母姜赵氏都是寡妇,有都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内心保守压抑。
静珍十八岁结婚,十九岁即守志,丧夫后就认为守志就是她的命运,可是内心又极度压抑甚至扭曲,从她每天早上必做的“早课”即可见——梳洗、上妆、又卸妆,,其间一直念念有词,不容许别人打扰,面目扭曲可怖;从她面对醉倒的倪吾诚濒临死亡却还无动于衷地说:“混说八道,让我抱一个男人,让我一个守志十年的寡妇去抱自己的妹夫,你这是安得什么心哪。
”即可见她的愚昧麻木。
而姜赵氏一天无所事事,用老一辈的旧眼光盲目地为她的女儿出谋划策。
就这样,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台戏就在倪吾诚家唱开了,“中国女人尽管经历了种种不幸,摧残和压抑,居然还能一代代活下去,嫁夫生养,传宗接代,也许就是靠这一骂才调节了身心?”这就好比现在的发泄心理疗法吧!而这三个女人即通过一次次肆无忌惮的咒骂,释放着自己,静珍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沮丧和郁闷,姜赵氏则是为了排解生活的烦闷,而静宜的痛骂是为了她又爱又恨的丈夫。
静宜本身即是“妻以夫纲”的封建卫道士,她相信丈夫就是天,就是命,“不争气的丈夫,仇人一样的丈夫,却又是唯一的和不能没有的丈夫!”正因如此,由爱生恨,和他吵甚至祸害他,全是因为她想把他留在身边,也许方法是过激的,但出于她的立场,文化层次,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在一旁无所事事的家人的煽风点火,真可谓“发
生即是合理的”!
尽管如此,由于思想、生活方式的不同,倪吾诚面对这个“爱他”的妻子,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和悲哀。
他看不惯妻子低首含胸的走路方式;看不惯妻子面对西方文明时的木讷、迟钝;更看不惯她时时钱不离口的世故庸俗。
这一切只因他留过洋,自认为从此就文明了,高雅了。
然而他的家里孩子都食不果腹了,倪吾诚看到的只有孩子玩具的缺乏,生活习惯的不雅和维生素ABCDE的缺乏,一套肤浅的西方文明模式,应用于他空虚的学问和不切实际的生活。
他不知道,人连温饱都不能满足时,还会考虑自己的思想、衣着吗?不会。
是的,他的家庭,社会成为了他人生的阻碍之一,但其悲剧命运更多的是在于他自己。
与杜公的攀谈可见他治学的空洞无物,与史福岗的交流可见其一味地崇洋媚外,理论堆砌。
试问如果社会家庭真的将知识分子迫害不堪,又怎会有像博学的杜公、精通中西文化的史福岗和被人称为“圣人”的赵尚同?他感到痛苦,每天都像在服役,那他自己又给家人,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呢,同样是痛苦。
而他看到的只有自己,毫无责任感。
直至文化大革命,他投身革命,因自身的精神境界落入社会底端。
此时他才明白“革命并不是神话中的活命水,它并不能立即改变一切,并不能立即重新排列人形活动”。
而其妻静宜也改名为迎之,因时代原因,与地主出身的母亲和姐姐划清界限,可见人性的见风使舵。
抽大烟、学西方、投身革命是主人公迎合时代所变的人形,但都没有使他活出人样,每一次都是迷茫的盲从。
但倪吾诚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宁愿自己下地狱,但求孩子上天堂。
多年后,其子倪藻出国访学,拜访史福岗夫妇将潜藏的记忆引燃,回顾着其父的人生,他的人生又会有怎样的变化,相信会不一样,因为时代,变了!相信又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因为他们有过同样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