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文学考研

合集下载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
毕光明
【期刊名称】《中文自学指导》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

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后来的很多小说,这也是王蒙小说为当代丈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

在《组织部》里,“年轻人”——林震,是这个小说的原发点,这篇小说是由他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的动机与意向性,都产生于林震的内心经验,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心理事件,因而是一篇心态小说。

但在客观论的片面认识论的时代思潮中,小说不可能不被错读和误读。

刘世吾的真正悲剧是被组织,被革命话语所异化,而非“革命意志衰退”。

林震是个个人主义者。

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时代必然构成冲突,林震的喜剧性遭遇由此决定。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毕光明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青年的成长-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青春困惑”的解读 [J], 梁嘉敏;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官僚主义”的再思考 [J], 王晓瑜
3.从毒草到绽放的鲜花r——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评价变化反映的文学价值规律 [J], 王丽杰
4.从毒草到绽放的鲜花——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评价变化反映的文学价值规律 [J], 王丽杰;
5.年轻党员的初心与组织化体验的焦虑——重读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J], 许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作家心灵透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 作的源泉。我们从作品可看出作家用自 己的心灵去感受它, 去作理性的思考和 判断, 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回答。文学作 品描写和反映的, 是经过作家心灵温暖 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作主 体———作者的心灵, 决定 着 作 品 的 倾 向 、 情操、情绪、色彩。这里透视出作家心 灵的主旋律: “生活是多么美好! 这一 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主旋律, 这仍然是当 今作品的一个主旋律。”王蒙 在 《 倾 听 生 活的声音》中这样表露。
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 小说塑造人 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在人物间形成多 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 加深和扩大了 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
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 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 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 从组织部新来 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 通过他的眼光, 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 描写了组织部的 情况与问题, 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 者的形象。因此, 林震这一个人物, 既 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 也有结构上的 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 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 线索单纯 而清晰, 结构严谨。
浅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宋晖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 在 1956 年 9 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 后 , 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 并因此 被错划为右派。
主题思想分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 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 民内部矛盾, 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 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 描写和 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 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 斗争的正面典型, 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分子要敢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如 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 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 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衰 退, 似乎看透了一切, 对错误采取冷漠 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 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 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 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不正、工 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分析《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1956年底发表时,引起了文艺界的热烈争论。

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是揭露官僚主义、暴露生活的黑暗面、展现了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王蒙的作品不仅揭露了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还塑造了赵慧文等人的形象,其中两个典型的形象:刘世吾和林震。

这两个人物形象深刻的内涵对现今仍有启迪作用。

小说中刘世吾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当时的时代将他局限在官僚主义上,但是他身上有着丰富的人性特点。

刘世吾爱读书,有着知识分子的气质。

他喜欢屠格涅夫,会为伦蒙那个德国老头儿流泪,也喜欢叶琳娜……但是作为领导,赵慧文说他:“就那么回事,他看透了一切,以为一切就那么回事。

”“一旦他认为条件成熟需要干一气,他就把事情抓在手里,教育这个,处理那个,俨然是一切人的上司。

凭他的经验和智慧,他自然可以作好一些事情,于是他更加自信。

”显然,刘世吾存在官僚主义,跟林震相比,他圆滑、世故、冷淡、凡是讲究“事情成熟”,他可以驾驭那些林震觉得相当深奥的概念,像拨弄算盘子一样的灵活;但是他又不像韩常新那么浅薄,作为领导,刘世吾还是有着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在对待麻袋厂的问题,上级一身令下,他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他可以一针见血的指出韩常新的汇报问题,说:“上次你汇报的情况不是这样!”他也年轻过,年轻时有着跟林震一样的热血,只是意识形态特别固化的现实让他僵化,失去生气,真是哀莫大于心死!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他选择了妥协现实。

作为刘世吾的反光镜——林震,他年轻、单纯、羞涩,但是热情洋溢、富有朝气。

另一方面,他又有着年轻人的幼稚、爱幻想、看事情片面等缺点。

在对待麻袋厂的问题上,他认真负责,有着坚定的立场,不像刘世吾那样圆滑处事,虽然多次被刘世吾的“事情成熟论”和他的“官话”糊弄,但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会上大胆的与领导们辩驳,却由于力量悬殊,时常处于下风。

林震身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他处事不够成熟,所以很容易遭受现实的打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赏析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赏析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赏析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号,发表时编辑部对其有所改动16.王蒙创作这个短篇小说时才22岁,但已经是一个具有八年党龄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他身为北京共青团市委干部,在这篇作品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个人特有的社会阅历和思考的印迹,即在理想主义的陶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谐性。

小说的文字清新流丽,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小说发表后,在文坛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当时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出发,人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

作品围绕组织部对通华麻袋厂党支部事件的处理经过,相当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当中,刘世吾的形象的刻画尤其受到重视和肯定。

刘世吾的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

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解放前是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还负过伤;他也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富有经验,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把握工作重点,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有一种职业性的平静甚至漠然。

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员厌食症一般的职业病,他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一句“就那么回事”成了他的口头禅;小说还揭示了在刘世吾对事物冷静理智的观察和分析背后的世故与冷漠,如“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等等。

此外,“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上边,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韩常新和蜕化变质的王清泉等更是作者在小说中直接抨击的对象。

在这一种阅读和分析的视野里,相对于对刘世吾形象的重视和争议而言,对作为小说叙述人和主要人物的林震形象,虽然也有大致准确的把握,认为他是小说中与刘、韩等人物对立的中心人物,一个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员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在小说叙述结构中的作用和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则明显地存在被忽视的倾向。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 (见“蝴蝶”条。

)内容概要三月,当天空中飘洒着似雨似雪的东西时,林震来区委组织部报到上班,在这里他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她早已调来做秘书工作。

林震很高兴,新生活开始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位亲切的大姐姐。

带着这种心情,他走进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的办公室,副部长很得体的接待了他,严肃地讲述了一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之后,给他分配了工作,随即又用一种很随意的神情借走了他口袋里的苏联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天已经放晴,太阳照亮了区委大院。

在组织部的大办公室里,林震见到了指导自己工作的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韩常新的风度与刘世吾迥然不同,他身材高大,衣着整洁,说话时不时的发出豪放的笑声,并且很能迅速地提高到原则上去分析问题和指示别人,给人一种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的印象。

林震对其很钦佩,不过他也感觉到赵慧文对其很反感。

林震是1953年秋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区中心小学当教师的,第2年寒假因教学有成绩受到教育局的奖励。

调到组织部时,他刚刚22岁,怀着对党的工作者生活的神圣憧憬走进了区委的大门。

但看到来往的文件,听着高深的分析,心里又有点怯。

到区委会的第4天,他去通华麻袋厂了解党员发展情况,预备了半天的提纲,和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只谈了5分钟就用完了,这使他很窘。

但是,他却意外地了解到这个厂的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情况。

他鼓励魏向上反映,可魏说已给老韩反映多次,不但没用,反被批评为不尊重领导。

林震感到他的工作第一步就碰到了困难。

吃过午饭,林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韩常新,韩不以为然,反倒告诫他不要陷进去。

第2天,韩常新带林震去麻袋厂了解情况,目的是让林震见习见习。

结果林震发现韩常新只对数字和具体事例感兴趣。

回来以后,林震看了韩写的“简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竟是些虚假的套话。

浅谈王蒙的《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浅谈王蒙的《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十七年文学——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摘要]: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写于1956年,创作背景为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下。

王蒙用他身为作家的独特的眼光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期间,党组织的干部的状态,讽刺了当时很多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至今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无论是在王蒙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发表一些我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说这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背景。

小说写于1956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正在开展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一系列运动。

将中国卷入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浪潮,当时的人们也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激情和对祖国的美好的希冀。

年轻的王蒙在那样的社会里,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他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信心。

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深深地感动着他,使他内心深处充满了文学的创作激情。

年轻的他,肩负起了一个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

理智地审视着他经历的一切和他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他用文字记录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正在经历的新生活,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丑陋的人和事。

以上就是这篇小说的创作的基本背景。

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作品里,王蒙以对生活的细致贯彻深入思考,以充满热情的语言,怀揣着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希望,写出了中国一个区委组织部门的真实工作状态,鞭挞了官场早期的丑陋的工作作风,抨击了为官者的官僚主义。

这部作品可谓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写照,因此它充满了现实意义的内涵。

这篇小说的生活基础十分浓厚,文学对生活的切入点也是十分的准确。

【赏析】鲁迅《组织部门来了个青年》 文学考研

【赏析】鲁迅《组织部门来了个青年》  文学考研

【赏析】鲁迅《组织部门来了个青年》
文学考研
【赏析】鲁迅《组织部门来了个青年》
鲁迅的短篇小说《组织部门来了个青年》以幽默的笔调描述了一个青年受到组织部门的面试,从而揭示了组织部门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

本文将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

文章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组织部门的官僚作风。

故事中,主人公李富贵是一个肆无忌惮地索要礼品的青年。

而组织部门则是以笑谈的态度对待他的行为。

这种描写既让人感到荒谬,又透露出组织部门对于审批程序的漫不经心和官僚作风。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形象,鲁迅暗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李富贵是一个贪得无厌、见利忘义的人物。

他的行为不仅暴露了他个体的品行问题,更反应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和价值扭曲现象。

鲁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对普通人的警示。

此外,文中的幽默描写也为读者带来了欢乐。

作者以夸张和滑
稽的笔法,让读者在一片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思考深层的社会问题。

这种构思巧妙而生动,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鲁迅的《组织部门来了个青年》是一篇既幽默又富
有思考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组织部门和社会的讽刺,以及对主人公
形象的刻画,鲁迅向读者传递了对官僚主义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有趣味性,更引发人们对当代社会风气的思考和反思。

王蒙小说研究

王蒙小说研究

王蒙小说研究1、王蒙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轰动文坛,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以1978年为界,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青春+革命的作品:第一类以《青春万岁》为代表,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小豆、春节》等作品;第二类作品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为代表,其中包括复出后创作的《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作品。

他认为自己创作的真正起步是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布礼》之后,《布礼》是王蒙探索小说的第一篇作品,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王蒙热。

2、王蒙艺术主张变化:(1)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青年时对文学干预生活说法是极力推崇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后来认为文学的功能只能干预人的心灵,它的作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之后才能显示出来。

(2)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比较注重通过情节来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自己鲜明的倾向性,到注重写人的厂家、情绪、心理等,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拓展。

(3)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法,反对将创作手法单一化、阶级化,文学表现手法应丰富多样。

3、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1)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摒弃传统手法的呆板和简单,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拿来了随意性和复杂性,如《杂色》曹千里与老与的对话;自由联想打破客观的时空界限,根据主人公心理活动重新组合,如《春之声》由主人公岳之峰的自由联想组合而成,全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坐在火车里随车身的晃动蜂拥而来的各种联想。

(2)多重的结构形态:1978年之前王蒙的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单线型结构,复出后《布礼》打破客观时空界限,按照主人公心理时间重新组合,使过去、现在、内心、外界、欢乐、悲伤、阳光、黑夜相互迭替交错而又呈姿色,产生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多线型的结构(心理结构或任意结构)。

《杂色》是双层次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对主人公曹千里革命历程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一条是对那匹杂色老马壮心不已的象征主义的渲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1简析思想主题、艺术特色:
思想主题:通过林震的眼光,描写了林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对生活进行大胆地批判。

艺术特色: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

2怎样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的?
首先写了三个人物的形象:刘世吾、韩常新、林震。

刘世吾他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一切都很冷漠。

韩常新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他是追求生活的享受。

林震是和刘世吾、韩常新相对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对比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析林震的形象
富有理想、热情、单纯,有进取精神,他和刘世吾的矛盾实际上是对
革命事业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他在常委会上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说明了他敢于斗争又很单纯,但他是在实际生活中成长起来。

4论述题: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①刘世吾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其背后掩盖着刘世吾的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的病症,他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终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②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

③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梦想一种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可是当他睁开眼睛来看现实的时候,却陷入了极大冷漠与麻木,革命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他
的内心要求,而变成了他的负担。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的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结构特点:
①通过他的眼光塑造了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有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可以把工作做很出色。

但是他对于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

②细节描写: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及他的理论“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

文章在塑造人物时,形成多种对比,结构严谨,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线索:从林震的角度,以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的。

作者简介:王蒙是当代著名作家,原籍河北南皮,1934年生于北京。

著有中长篇小说集《深的湖》、《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短篇小说《春之声》,中篇小说《蝴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