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_《活着》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命运,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和赞誉。

首先,作品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转折,展现了中国农村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小说中所呈现的家庭、宗族、社会等关系,以及人与命运的抗争,都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小说的叙事方式独特而生动。

余华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

他善于用一些具象的细节和场景,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

此外,小说还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如流水账式的叙述、梦境式的叙述等,这些手法为小说增加了新的魅力和趣味。

最后,小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

福贵作为主人公,承受了生命的磨难和命运的不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信仰。

小说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既有痛苦的悲剧,也有微笑的喜剧。

这些情感细节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感人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美
好。

总之,《活着》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独特叙事和细腻情感的文学佳作。

小说所揭示的人生真相和生命价值,引人深思和探究。

在阅读中,读者可以与主人公一起感受生命的重量和生存的困境,也可以从小说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该作品受到国内外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

文学评论 《活着》

文学评论 《活着》

文学评论《活着》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

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

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

“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

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

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

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

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

余华《活着》书评

余华《活着》书评

余华《活着》书评余华《活着》书评(6篇)对于余华的《活着》,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浑厚,真挚。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余华《活着》书评(6篇),以供大家参考!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进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凄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觉,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连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没法夺走的。

一边浏览,一边为福贵的凄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摸索,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很多,福贵的痛我们没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寻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威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当努力地连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气力,它的气力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无能,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当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巨,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巨。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遭到活着更深入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安慰,靠倾诉来释然,靠安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没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流连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腐化,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见笑。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没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活着》文学批评范文

《活着》文学批评范文

《活着》文学批评范文文章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现代小说。

小说以一位农民的命运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村家庭的生活,强烈地反映了中国贫下中农的苦难和沉重的历史负担。

在文学批评方面,《活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对小说的创作手法、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首先,小说的创作手法具有艺术高度和文学价值。

作者运用了富有激情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以及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刻画出主人公福贵的悲惨遭遇和顽强的生命意志。

小说描写了福贵的身世、家庭、青年、成家立业、风雨飘摇、救活灵魂等丰富的生命历程,全方位地呈现了农民阶层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遭遇。

小说的语言简洁、质朴,但却能够深入到读者的心灵深处,触动人的感受和思考。

其次,小说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融合。

小说中传统文化元素如尊老爱幼、崇孝尊亲、孝道精神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的关注和呈现。

小说讲述了福贵与时代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的联系,信仰、道德、家族等多个层面,使小说的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最后,小说的思想价值和启示丰富多彩,对人类生活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小说倡导人生的重要价值观和生命哲学,如乐观向上、坚强勇敢、不屈不挠、保持希望等。

福贵在小说中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苦的道路,但最终仍然能够摆脱生命的束缚,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为人们指明生命的方向,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勇气。

总之,《活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审美价值,为世界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章二: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经典的现代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小说讲述了农民福贵的一生,从家族荣辱到生死存亡,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沧桑的变迁和农民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文学批评方面,《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评价。

首先,《活着》的文学价值在于它具有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情感价值。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永远的追问,一个属于行而上的问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文学评论,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文学评论【一】《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

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

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

“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

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

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

《活着》文学鉴赏

《活着》文学鉴赏

《活着》文学鉴赏1. 《活着》这本书啊,就像一杯苦茶,刚入口的时候有些涩,甚至让人皱眉,但慢慢回味,却能体会到那苦尽甘来的滋味。

余华讲的这个故事,好比是一段人生的长跑,小福贵一路跑得跌跌撞撞,满是坎坷,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2. 这故事里的“活着”,不只是简单的生存,而是一种像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

你看福贵,他就像田野里的一株小草,风吹雨打,甚至有时候被践踏得贴在地面上,但只要有一丝阳光和雨露,他依然能重新站起来,努力活着。

3. 福贵的生活就好像一场没有剧本的戏剧,起起落落,命运好像总爱和他开玩笑。

就像他曾经是一个富家少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一下子被命运扔进了贫穷的泥潭。

仿佛是一只漂亮的风筝,突然断了线,从天空直落下来。

4. 余华的笔下,生活的苦难像是一股股大浪,一波接着一波地拍打在福贵的身上。

可他就像海边的一块顽石,哪怕被浪花无情地冲刷,磨去了棱角,却依然坚守在那里,不肯被彻底吞没。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真是让人感慨。

5. 福贵的家庭成员一个个离去,就像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掉落。

春天的风曾让树叶茂密繁盛,可到了秋天,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片片落叶飘零。

福贵面对这些离别,没有哭天抢地,而是默默接受,就像一棵树,哪怕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也仍然扎根于大地。

6. 余华在这本书里,用很平静的语言讲述了很残酷的故事。

这种平静啊,就像夜晚的一潭湖水,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但湖底却藏着深不可测的痛苦。

福贵的故事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但同时又能感受到他内心那股不屈的力量。

7. 你看,福贵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命运的洪流里挣扎着活下去的人。

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蜡烛,在黑暗中默默燃烧自己,光亮虽小,却足以照亮一片小小的角落。

8. 《活着》里的福贵也让我想起了那些在生活中默默承受压力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大声诉说自己的痛苦,但在心里,他们就像福贵一样,一直在和生活的种种磨难对抗,始终没有放弃。

余华《活着》书评5篇

余华《活着》书评5篇

余华《活着》书评5篇余华《活着》书评篇1合上书籍,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

其他什么都没有。

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

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的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他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叫福贵的老黄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福贵的一生经历的苦难,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人们生活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

也许现在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书中人物貌似离我们很远,但一个个人物又是那么的真实。

因为现实远比小说残酷!那段残酷的岁月,大家只为了活着。

福贵是地主家少爷,曾是个不学无术纨绔子弟。

输光了家产,他爹也被他气死了。

又被征兵,亲眼所见上千人一夜冻死。

士兵临死前的哀鸣犹如蚂蚁不断的啃食着福贵的心。

他命大,活了下来。

辗转返家,发现大女儿得了急病成了聋哑人。

生活是残酷的,贫穷的生活更是炼狱。

接二连三,福贵的儿子为了献血救县长的夫人。

医生把他的血给抽光了,女儿生孩子时也死了,女婿施工时被砸成的面糊,外孙吃豆子撑死了。

福贵后来想,也行吧!大家都走了,我最后一个走就不用再担心你们了···读这本《活着》犹如经历了一遍那个年代,走了一遍福贵的人生。

与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贵一生苦难无数,却从未放弃生之希望。

美好生活之希望!我们是幸运的,生存在这个和平年代。

但更不应虚度光阴!活着,就要有意义。

好好活!余华《活着》书评篇2《活着》是一个让人读完后痛哭流涕的故事。

它给人留下的除了悲情,还有深深的无奈,以及在绝望之中若有若无的希望。

主人公名叫福贵,名字很是喜庆。

他原是一个富家公子,却因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最后成了佃农。

青年时一次上街,被国军压走当杂役;中年时,女儿凤霞因病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因为抽血过度而悲惨离世,他目睹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步入老年,相濡以沫的夫人家珍得了软骨病,最后病死在家里;女儿凤霞在生产时因难产失血过多而去世,女婿二喜也被水泥板砸死了;凤霞的儿子苦根成了他最后的希望,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

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

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

“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

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

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

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

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

”“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

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

《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

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

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

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

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

”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

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身是一个回环。

小说在开篇写到:“我听见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结尾又写到:“我听罢老人粗哑而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晚风一样飘扬:‘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民歌也许是福贵的父辈们唱过的,前后对应,形成了结构上的回环美,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使福贵这个个体生命的流动成为一种恒久的,具有某种符号性的典型循环。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类人的生存状态,它充满苦难和温情。

当我们内心的波澜被故事情节激起,当我们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幻想被打碎时,我们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活着。

当你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想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更加厚重。

在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更加从容、坚定地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