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历史趣谈:清末实业家张謇对南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实业家张謇对南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导语:关于张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主张实业救国的企业家,那么作为企业家,他都办过什么企业呢?有过什么故事呢?首先就是大生纱厂,他在
关于张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主张实业救国的企业家,那么作为企业家,他都办过什么企业呢?有过什么故事呢?
首先就是大生纱厂,他在创办之初,就先研究了之前的洋务企业,并吸取其中的一些经验。
之后他以“商办”的形式筹集资金,用以避免企业的实际权力落入官僚手中,但是后来因资金筹集不顺利,无奈之下只得采取了“官商合办”的形式开办。
当时上海的纺织业正处在低潮时期,资金再次陷入困难后,张謇认领了一般=半的官府机器,并答应给官府利润,但是官府不参与企业管理,几经波折后才在1899将其建成。
在大生纱厂创建后,因为有一半的官府资金,所以得到了官府的照顾,又因其所在地产棉多且质量好,并且劳动力低廉、市场开阔,所以纱厂创办半年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还在于洋商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起到了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
这一变化看在众多企业家眼里,也纷纷开始效仿实业救国的做法,使得那一时期中国的实业发展良好。
随着国内格局的不断变化,大生纱厂在扩张的同时,所需要的货源也越来越多。
为解决一些列的后续问题,他在1900年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创办广生榨油公司;创办大兴面粉厂。
当然还有吕四盐业公司、吕四渔业公司等等十多家公司。
总之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我国的实业创办中。
张謇在哪里办的纱厂
张謇是著名的清末状元,虽然他的求学之路不是很坎坷,但是他们家里面是三代为平民,他的父亲就让他去一直考状元,为了给家中扬
生活常识分享。
南通纺织历史

南通服装产业特色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
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
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
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
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
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南通有世界第三大家纺城(海门三星镇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从上海向北,经苏通大桥约一小时车程,就是闻名全国的家纺之都——中国叠石桥国际绣品城。
张謇的空间策略——清末大生纱厂的选址、布局与建筑风貌

摘要:了解近代时期西方工业文明进入中国中小城市时的发展状况,探析近代实业家在移植“西技”时的审美旨趣、文化心态和调适策略。
以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的第一所产业建筑——“大生纱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图像信息的有效解读和建筑测绘图纸的深入分析,对大生纱厂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建筑风貌进行考察,从中窥见以张謇为代表的晚清士绅阶层在西方工业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空间意境之间的调适策略。
张謇对西方器物文化的植入采取了意识形态的抵制和经世致用的功利态度。
关键词:张謇大生纱厂西方工业建筑技术中国传统空间意境调适策略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8)11-0146-04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which the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ntered into China at early modern times, and analyze the aesthetic purport, cultural mentality and debugging strategy from entrepreneur in early modern times in the time of the transplant of “western technology”.Based on the Dasheng cotton mill, the first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Nantong built by Zhang Jian who was the Number One Scholar meanwhile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hich is the object of study. According to the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pictures and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drawing,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ite selection, layout and architecture style of the Dasheng cotton mill.To find out the adjusting measures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es of western industri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mood from gentry clas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behalf of Zhang Jian.Zhang jian adopted ideological resistance and utilitarian attitude towards the planting of western utensil culture.Keywords:Zhang Jian Dasheng Cotton Mill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es of Western Industries Chinese Traditional Space Mood Adjusting Measures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罗晶过伟敏引言清末大生纱厂由“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
从大生集团的兴衰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大生集团的兴衰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大生集团兴衰史(一)早期初创(1895-1912)1.创立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本国经济,张謇弃官从商,创办民族企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正式创立时间:1898年3月。
3.创立地点:江苏南通。
4.创立过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大生纱厂,次年开始购地建厂。
张謇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
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张謇经两多年的奔波,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
5.早期发展: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1日试炉,3月25日试引擎,3月29日试车,到1899年5月23日(阴历四月十四日),正式开车纺纱,并制订“厂约”。
这年九月,纱价跳高,纱厂赚了钱,生产能得以维持下去。
开车第二年,得纯利(除官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共得纯利190余万两。
因而利润较高。
由于股东分到优厚的余利,入股者渐多,1901年增加资本8万两。
1903年,盛宣怀所领的那部分官机又转来大生纱厂,折价25万两,连新增加的30万两商股,这年共增加股本55万两。
全厂共有40800锭,占了全国纱锭总数的11.9%。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匹)以上,而当时大生纱厂的棉纱产量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05年获利特厚,增加股本67万两。
1907年,大生分厂在崇明建成,资本80多万两,纱锭26000枚。
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南通大生纱厂,取名字《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是清末时期张謇于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
次年开始购地建厂。
1899年春开车生产。
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丰富且廉价。
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
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
经营顺利,一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1.艰难发展历程1.1创办背景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
创办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汉族,江苏南通人。
清末状元,中国近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他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一生创办了二十多个企业,三百七十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宝贵的奉献,同时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1895年,张謇被两江总督张之洞任命为“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
然而,集股过程却颇费周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八日,张謇咨呈两江总督转奏立案。
性质由官办转为商办,分通沪两地进行集股。
11月,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另招商股50万两合100万两,改为官商合办,以减轻商股负担。
但后来因商股一直集不起来,而盛怀宣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他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
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
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1.2兴盛时期历经两年多的奔波,张謇首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取名为“大生纱厂”。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1日试炉,3月25日试引擎,3月29日试车,到1899年5月23日,正式开车纺纱,并制订“厂约”。
张謇与20个近代中国之最

张謇与20个近代中国之最张謇一生创造了许多近代中国之最,本讲教授的20个近代中国之最,取其时间上最早之意,其他如最大、最佳等,尽管在某种意义上也含有最早之意,一概免收。
张謇创造的这20个近代中国之最,不仅全面推进了世纪之交南通的近代化,使得原先默默无闻的州城小邑奇迹般地崛起,而且惠施全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方向与进程。
(1)大生纱厂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建,中国第一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张謇任总理。
甲午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毅然舍仕途投身“实业救国”。
他称“策中国者,首曰救贫,救贫之方,首在塞漏”,大生纱厂是张謇为了堵塞洋纱这一中国“漏卮大宗”,创办的第一家企业。
189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委张謇为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张謇由此开始了筹办大生纱厂的历程。
为了筹集资金,张謇奔波于沪通两地,忍辱蒙讥,历尽艰辛。
1897年,经清政府批准,张謇首创发行大生机器纺织厂股票,以每股规银100两,“长年官利八厘,余利照章按股分派”的优惠条件,吸引社会游资。
大生纱厂股票成了民族资产阶级最早发行的棉纺织企业股票,大生纱厂也成为中国首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
1899年5月,大生纱厂在南通城西北的唐家闸建成投产。
大生纱厂创建初期,所产棉纱质量即冠于苏南十五厂,盈利丰厚,发展迅速。
1907年,纱厂改名为“大生一厂”,至1921年共获利规银1600万两,纱绽也由2.04万枚增至7.63万枚。
1922年后,由于受国内军阀混战等因素影响,工厂陷入困境,1925年被浙财团接管。
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史上,大生纱厂的股份制形式,不仅推动了大生集团其它几十家股份制企业的创建,对整个民族资本也起了导向的作用。
(2)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建,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张謇任总理。
大生纱厂初见成效后,对棉花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棉花基地,1901年,张謇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
通海垦牧公司位于黄海边“高天大海间一片荒滩”上,总面积12.3万亩,可垦地约11.5万亩,从1901年起,进行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大生纱厂的创办背景

大生纱厂的创办背景
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
创办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
清光绪甲午状元,中华民国初年曾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等职,是卓有成就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1895年,张謇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名义,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集股过程颇费周折。
1897年,张謇承领江苏商务局搁置在上海的进口英国纺纱机20400锭,折价规银25万两;另集商股25万两,实收万两。
名为官商合办,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
1898年,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1899年建成投产。
该厂后称大生一厂。
1903年增纱锭万枚,又以盈余添购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
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
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
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
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的资金周转不灵。
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
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
四厂共有资本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以20支以下棉纱和白棉布为主。
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
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
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近代史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据秦绍德、沈国麟《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
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中共成都市委
宣传部课题组《成都商报媒体转型观察与思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成都报刊行业的发展特 点。并请你为成都报刊行业的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发展特点:发行量迅速增长,注重民生,广受欢迎。报刊行业应继续关 注民生,聚焦时代热点,宣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等。
( D)
A.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B.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D.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2021·广东)1894 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 0.54 亿元,为中国产业
资本的 1.5 倍;到 1911 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 20 亿元,以高出数倍
【拓展视野】
11.(2021·盐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顽强挣扎。其获得发
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 B)
A.①段 C.③段
B.②段 D.④段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 文化事业的发展
命题点 1: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2021·黄石)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垦牧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
金厂等产业,还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如今南通很多地
方都还有他的影子。他的主张是
( A)
A.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书”。它是
( A)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解放日报》
10.(2021·成都)报刊作为一种近代以来新兴的传媒方式,记载了国家 历史与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启蒙·救亡】 材料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名言:
常常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 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 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 家可毁,师范不可毁。
因此他除了办了大生纱厂还办 了许多的企业,还有哪些?
张 謇
状元资本家
1899年建成大生纱厂,1900年办了 通海垦牧公司,1902年办了广生油厂, 1904年办了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和天 生港轮船公司,1906年办了资生冶铁厂, 1902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通州 师范,后来又办了女师、幼稚园、小学 和中学。他还创办了十多所职业学校, 其中以纺织、农业和医校较为有名,后 来三校扩充为本科,1920年又合并为南 通大学,在外地,由张謇倡议或资助而 设立的学校有:吴凇商船学校、吴淞中 国公学、复旦学院、龙们师范、扬州两 淮等小学、 中学、及师范、南京高等师 法范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等。此外,又 在通州创办了图书馆,博物馆、气象台、 聋哑学校、伶工学校、剧场、公园和医 院等,在社会上博得了很高的声誉。
贡 进 士 士 举 , , 人 第 第 , 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唐至 一 一 元 第 会名 乡 清,共产生 638个状元 (不含武状殿 名 ”一 试称 试称 试 元和太平天国的)。只有张謇是 名 “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 “ “ 称 京 会 状 倡行者,并终生为其事业奋斗, “ 城 保 元 元 因而被誉为“状元资本家”。 省 解 礼 和 部 城 ” ” 殿
• 张謇一生在南通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涉 及纺织、垦牧、盐业、蚕桑、染织、油料、面粉、肥皂、 印书、造纸、电话、航运、码头、银行、火柴、电力、 房产、旅馆业等,虽令人眼花缭乱,但基本都是围绕纱 厂这个核心。 张謇“实业救国”的做法就是从办实业出发,带动经 济、教育、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张謇“治下”的南通, 被上海英文报《密勒氏评论报》称为“地球上的人间天 堂”。 清末,康有为被叫做康南海,李鸿章被叫做李合肥, 张謇被叫做张南通。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1300年来共出了700多个状元, 状元出身的大实业家则只有张謇一位。毛泽东说,讲轻工 业,不能忘记张謇。据说,孙中山曾对张謇的儿子说: “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
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
畅所欲言
(1)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
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 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我们钦佩,
张謇名言:
常常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 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 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 家可毁,师范不可毁。
因此他除了办了大生纱厂还办 了许多的企业,还有哪些?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 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 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中国的民族工业是 如何起步的?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1899年5月23日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 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这样引 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张謇,是5年前夺魁的状元。 其身份与地位非同常人,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敢于首先打 破中国近两千多年的“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毅然弃 官回乡办厂。那时,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 工、商,“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们的羡慕和 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末业“。一 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 怎能不引起轰动呢?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 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赔了血本,不敢再提办 厂之事,张謇却反其道而行之,难道他这个状元在办实 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人们将信将疑。
(2)张謇大生纱厂的结局是什么? 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 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时间 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企业 资本 备注 一 运动的推动作用,“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 次 新建厂矿470 投资9500万 加上原有的扩建, 1912 —— “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 1919 年世 多家 元 新增资本1.3亿元 层人民的共同要求 界 以上,8年投资超 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他 大 一战期间 一战后 时期 洋务运动到清末 过以往40 多年, 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 战 1911 — 20家纱厂增加 1700多万元 加上正在筹备和即 期 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 1903 萌芽和艰难发展 “黄金时代” 凋谢萎缩 阶段 —1919 年 到 35 家,纱锭 增加约为 将开工的二三十家, 间 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 1905年又开设 约50万枚增加 6000多万元 投资数额约为 中 1、外商企业的 1、辛亥革命的作用; 1、帝国主义侵略 纱锭6.5万枚 6000多万元 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 国 刺激; 2、一战中,帝国主义 势力卷土重来; 面 开面粉厂和机 1911 — 年,出口 2、洋务运动的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1919 2、日本帝国主义 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 粉 —1919 年 器磨房约40 加, 1914 年不足7万袋, 推动 济的掠夺; 的侵略; 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 原因 出 增加到120 1918 年已超过 3加; 、抵制洋货的运动, 3、官僚资本主义 口 每日生产面粉 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 万袋,中国 国货运动的推动。 2000 的压迫。 增 从4.3万袋到 的面粉畅销英法美 和“棉纱大王”。 长 18.8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俄日新加坡菲律宾 (年) 万袋, 表 各地
(
(
应试者不分年龄 大小都称童生
( )
(
乡试三年举行一次, 在子、卯、午、酉 年八月举行
)
次年进行(即丑、辰、 殿试:经钦定御批分为 未、戌年),由乡试 三甲,一甲三名依次 考中的举人入京会试。 为状元、榜眼、探花
)
)
第二份简介
中国近代实 业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早期的 民族资本企业创 办人之一。曾担 任民国初年的实 业部长和农商总 长等职
第一份简介
江苏南通 人,16岁中秀 才,32岁中举 人,41岁中状 元。
张謇
及 第 钦 点 翰 林 院 修 撰
应 殿 试 一 甲 第 一 名 赐 进 士
贵 府 少 捷 大 老 报 爷 张 謇 恭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三元及第
指连中解元、贡元、状元
生 员 , 俗 童称 试秀 才 、 相 县 公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