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 (1)
状元实业家张謇

正能院以史为镜HISTORY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创办实业的先驱,是晚清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时,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毅然辞官,开始寻求实业救国的新出路,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
1899年秋,他在自己的家乡南通建立了大生纱厂,这是他在南通建立起来的综合工业中的第一所企业;1901年建立面粉厂;1902年和1903年创办轮船公司;1903年建榨油厂和酒厂;1905年建缫丝厂和机器厂。
他的“通海垦牧公司”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楷模。
这些实业的创办,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
然而,时运不济,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因素打击,张謇创办的企业开始衰落直至折戟,但他取得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功绩也是彪炳史册。
张謇是上世纪20年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在当时中国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打击的情况下,他创办实业最终虽然失败了,但仍不愧为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
外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趁势兴起,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更为严重。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中就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此,张謇曾指出,允许日本人在内地开机器厂,制造土货,设立行栈,“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
由于“外洋之工作巧于华人,外洋之商本厚于我国”,“今通商新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姿。
逐渐吞噬,计日可待”。
一战之后,日本势力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对东北入侵,抢占东北的市场,排挤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
通海关布庄的销路大大综合整理/王孝经状元实业家张謇国企管理2018.6. All Rights Reserved.萎缩,最终大生纱厂逐步失去了通海关布庄这个棉纱市场。
张謇——世博实业第一人

观 ,学 习 日本的先进技 术 ,以求 发 办参加 国际博览 会 ,中国终于摆 脱 织的 积极推动 下 ,分头准 备 ,精选 展 自己的实 业 。他对博 览会产生 了 了 由海 关洋 员把持 赛会 的旧格局 ,
优 良物 品 ,送 往江宁赴会 参展 。与
浓厚的兴趣 ,对此 留下 了深刻的 印 使筹办博 览会朝 着制度化 的方 向发 此同时 ,张謇于 10 年8 9 9 月还 被委任
以张 謇为首 的江苏上 层绅商的积 极
围约有6 多万平方 尺 ,馆舍面积 也 颐生和 温州罐 洁公司 的罐食 同获金 响 应 ,并积 极参 与 筹备 。 1 0 年2 0 99 有9 多平方 尺 ,其 场面 之 大 ,参 奖 ,而 且 “ 会 参 加 商 等 多得 微 月 ,由张謇在 南京发起 成立劝业事 万 赴 观者之 众 ,甚为震撼 。这使张 謇大 利 ”,效果较佳 。
象 ,并开始 与此结缘 。大阪博览会 展 。这在 中国博 览会历史 上是一个 为劝业 会审查 长 ,负责主 持审查展
非常突 出地 展示了 日本在 工业动 力 重大的 变化 ,而张 謇又在 其 中发挥 品 。由于 对展品 的认真审 查 ,推动
革命方面所取得 的进展 ,特别是标 了 重要 的作 用 , 可谓 功 不 可 没 。 志当时科技进 步水平 的电和 电灯对 了各地 的经济发展 ,奠定 了南洋劝 清末 ,中国除参与 国际博览会 业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咖
张謇—— 世博 实业第一人
:: :.. 作 为 近 代著 名 的 实 业家 ,
.
清 代 中国而 言 ,还 是十分稀 罕 ,但 外 ,也开 始尝试 自己举办博 览会 。 这是 在 1 1 年 6 9 0 月至 1 月于 南京 召 1
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第 1 课1. A2. D3. B4. D5.B6. (1)英国武器装备先进。
(2)当时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导致经济和军事相当落后,国力衰弱。
清政府腐败无能。
(3)落后就要挨打。
第 2 课1. D2. C3. B4.D5.A6. (1)邓世昌(2)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壮烈牺牲(3)北洋舰队(4)爱国主义思想第 3 课1. A2.C3. D4.B5.C6. 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反抗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虎门销烟意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
左宗棠收复了新疆及意义。
第五课1. C2.D3.D4.A5.B6、(1)慈禧太后、荣禄、袁世凯等统治阶级。
(2)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
(3)表达了谭嗣同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愤痛心情。
课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名言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应该学习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4)戊戌变法(5)袁世凯光绪皇帝(6)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答题,观点没有对与错。
无论是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是正确答案。
参考:第一种答案:和梁启超一起逃走。
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维新派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走,留下维新的种子,以后再图维新大业。
挽救民族危亡,图谋人民自由幸福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在危难之时保存自己,以便将来继续奋斗。
第二种:留下,为新事业的成功而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即谭嗣同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甘为变法流血牺牲。
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六课1、c;2、c;3、b ;4、d;5、b6、中国同盟会;见教材38面倒数一、二段;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1912年由孙中山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辛亥革命,见教材43面。
张謇廉洁小故事

张謇廉洁小故事
在1883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张謇赴朝平乱后凯旋而归,经过第一个春节后,壮志满酬,认为自己保家卫国只是为了公事,而吴赠予的3000两酬金有违公意,因此再三声明作为无息贷款,暂度家贫之急。
这体现了张謇的廉洁品质。
张謇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以“父实业、母教育”的理念,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工业和商业。
他的成就和品质被誉为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典范。
张謇的廉洁品质从小就有体现。
他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为官清廉,曾深得清末状元、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和器重。
在赴朝平乱的事件中,他严于律己,拒绝接受不合规的酬金,展现了他的廉洁品质。
这些故事表明,张謇是一个品德高尚、廉洁自律的人。
他在处理公私关系时始终秉持公心,不取不义之财,这种廉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
历史趣谈张謇为何与袁世凯闹翻了脸?张謇与袁世凯恩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謇为何与袁世凯闹翻了脸?张謇与袁世凯恩怨导语:俗话说得好,“从小看到老”。
袁世凯在北京跟随堂叔袁保恒读书的时候,他的另一位堂叔袁保龄就说他“资分不高,而浮动非常”,在科举上恐怕俗话说得好,“从小看到老”。
袁世凯在北京跟随堂叔袁保恒读书的时候,他的另一位堂叔袁保龄就说他“资分不高,而浮动非常”,在科举上恐怕没有大的前途。
而同在吴长庆幕下并曾给袁世凯做过一段时间老师的张謇,这位日后成为状元郎的大才子,他在批改袁世凯的文章时也认为其“文字芜秽,不能成篇”,以至于无从删改。
不仅如此,张謇还看出袁世凯这个人“好权术”,在道德文章、科举仕途上难成大器。
袁世凯不喜欢读书是有原因的,他学习科举制艺但又不守绳墨,不愿受此束缚。
譬如他喜欢读周犊山的文章,但仅限于摘取文中豪迈不羁的语句而从来不肯卒读,并且不求甚解。
据说,袁世凯的老师王雁臣有一次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命他撰写一篇八股文。
袁世凯交卷后,王雁臣发现其所作之文有模仿周文皮毛的痕迹,但文章却逻辑蛮横无理,野性难驯,而且前后词句多不通顺。
在文中,有一段最为可笑,曰:“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
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
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王老师看完这篇文章,实在是哭笑不得。
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还在世的时候,闲暇之时经常向袁世凯讲述自己多年的带兵心得和官场经验,因而袁世凯年轻的时候最爱读兵书。
在他的书房中,曾摆满了六韬三略之类兵书,各种版本都有,袁世凯虽不能通晓其中的含意,却喜欢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谈,大加卖弄,因而人送绰号“袁书呆”。
生活常识分享。
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

国动荡 , 这个江苏一隅的县城却在张謇的主持 下建 立 了一个相 当完
善 的城 市 系 统 。
张謇在 2 O年间所参 与的企事业数量高达 1 O余家 , 8 囊括工业、
垦牧、 交通运输 、 金融商贸、 商会 民团、 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 当时的 中国制度缺 失 , 前途 茫茫无着 , 张謇却 在南通建成 了相 当完备 的经 济、 文化、 交通水利、 医疗和 慈善体 系, 并创造 了大量就业机会。 社会 井然有序 , 气也清 明淳朴 。许 多社会学者 被吸引, 风 前往南通考察 ,
苏通州( 南通 ) 今 。张謇兄弟五人 , 他排
行 第 四 , 被 称 “ 先生 “ 张 家 世 代 务 后 四 。 农 , 张謇 父亲 时 , 到 已置 田 二十 余 亩 , 并
兼 营糖 坊 。
总督张之洞起草 的 《 条陈立国 自强疏》
中提 出 了 “ 民强 国 之 本 实 在 于 工 ” 富 的
南通 因此被誉为“ 中国近代 第一城” 。
即使到现在 , 大多数南通人 的小 学、 中学, 甚至大学生涯还都是
在张謇创 办的学校里度过 的; 、 大多数 南通人家都至少有一个亲戚在 张謇创 办的工厂里工作过 ; 大多数南通人最常去的 电影院是更俗 剧
场, 张謇 当年 就在这里接待 了欧阳予倩 、 兰芳、 梅 袁克文……大多数 南通人都在濠 河岸边 的公 园里散过步 、 晒过 太阳 , 这个公 园是张謇
金只有 1 5余 万 两 。
殿 试 时 翁 同禽 劝 说 其 他 阅 卷 大 臣 把 张 禾
謇通过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得 2 5万
两 官 股 , 大 生 的性 质 相 应 改 成 官 商 合
办 , 使 官 商 双 方 的 力 量 均 衡 , 謇还 为 张
中国实业家张謇简介

中国实业家张謇简介张謇字季直,号啬庵。
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
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
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
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琅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生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封建清王朝逐渐没落,列强侵略致使山河破碎。
在这动乱的时代,张謇用实业救国,办起一个又一个事业。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
一、张謇的实业贡献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
哥张謇办了5所公司。
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
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与江苏连云港沈云霈、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
育。
张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还有南京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学府的成立,都少不了张謇的功劳。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
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
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二、张謇的政治生涯
●科举受挫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
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清流”派主张君主立宪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
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
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但以皇室毫无诚意的“皇族内阁”告终。
●改变理念
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
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
●务实的政治选择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
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
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
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
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
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
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
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
与袁世凯从合作到一刀两断
张謇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
“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
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
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
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
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
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第一至四条号要求时(袁世凯并未完全同意“二十一条”),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
三、社会评价
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大生。
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
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四、总结
张謇是故乡南通一位德高望重的实业家。
他开垦土地,建造公路,兴办企业工厂。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又兴办学堂。
比如上海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复旦和同济大学,均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开创了南通乃至中国的教育以及各项社会事业。
除此之外,他有着坚定的政治追求以及敏锐的政治嗅觉。
一开始他主张立宪、建立国会,发起三次国会请愿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却给长期封闭的中国大地的政治制度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他的努力并不是毫无结果的。
辛亥革命之后,他很快意识到局势的趋向,顺应共和。
作为一个实业家,他不仅仅考虑到国家制度,还考虑到维护市场的稳定。
百日维新中恩师的失败以及袁世凯的复辟使他一时失去对官场的信心,然而他并没有“归去来兮”、从此销声匿迹,而是更加热情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之中。
以上材料也许并没有体现他事业途中遇到的困难,但他的曾经五次参加科举,曾经筹资困难到卖字三天以赚取旅费,曾经四处碰壁,甚至最后债台高筑走向衰落,在南通病逝。
这位伟大人物的人生精彩却坎坷,这也告诉我们要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今天回乡,我仍能看见街头上、报刊中出现张謇的名字——是的,他给南通人民做出的贡献太多,我们永远忘不了他。
我时常骄傲地说自己的家乡是纺织之乡——这都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先生带来的结果。
作为新时代的南通人,我们应当怀有感激之情,以张謇为榜样,努力为自己的故乡献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