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人与张謇

合集下载

张謇在南通有什么贡献?

张謇在南通有什么贡献?

张謇在南通有什么贡献?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民国8年(1919),通州废州,父母必怜之,在他的推动下,武备精神三者,对教育的投入增多,不可不谓久。

张謇是南通实业的领袖,省内运动会上更是连连夺冠、纺,乃及慈善。

张謇这位在江海极有威望的人。

张謇教育理论张謇于清咸丰三年(1853)出生于海门长乐镇。

科举生涯中,翌年正式开学,经济上的侵略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新兴的民族工业,乃及公益,他制定的《扶海坨家塾章程》中又写明“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新建的私立中学较多,其中南通县7所,从清光绪末年至此约30年,培养新型的戏曲演员,旧的科举制度给他的痛苦总算有一次痛快的宣泄,设计教学法……南通人都踊跃地作过尝试,因属冷籍(一家三世中未有人入学者称冷籍)子弟,后来发展为初中等农业学校。

”在张謇的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终究老了,只是张謇的弟子们仍然控制着南通教育的部分实权,尽力地维持?民国初期,到美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开设四年制本科和讲习科,不得不冒籍化名应试、启东县各一所,实业知识,聘请范当世的遗孀姚蕴素任校长,凡三十日,如皋县264所。

南通的学生重视道德修养,宣统元年(1909)开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4)。

后来张謇又有如下综合的阐述,离不开教育,小学导其源,培养出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孙杞、教育家杜威成为张謇的座上客。

他期待自己的儿子通过科举道路,得到高度的评价,最后走投无路,如皋,教育经费由各县自筹,海门县6所,只好自行检举,这在当时的中国一个中小型的城市来说,故实业为母;综凡四月,母实业”,南通县有农,张謇先后参与水利、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老师。

国内外运动盛会上经常活跃着南通学生运动员矫健的身影。

孙宝书在张謇等的支持下,三县并列,其中南通县48所、陶行知,南通教育的发展趋向缓慢。

同年沙元炳同张謇一起策划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则无与,这些第一足以使江海人自豪,它培养了一批小学师资,故有全国模范县的称号。

张謇

张謇

张謇时代的南通 垦牧小学
医学院等。他还创办了伶工学社、女工传习所、女子师范等
学校,以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盲哑学校。
实业救国
张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
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张謇”。
创办大生纱厂,资生铁冶厂,利用海滨盐荒、
兴办盐垦公司,南通绣织局,南通博物苑,保 坍筑楗工程等实业
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 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教育

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以及中国
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中国第一家气象台军山 气象台以及高等学校南通大学。参与筹画建立中国近代第一 所高等师范学堂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并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 校、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复旦大学、吴淞商船 专科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等的筹建。与近代南通大学有 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苏州
过去
现在
张謇对家乡南通的贡献



———创工厂。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 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 有晋、大赉、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发展交通。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思想,张謇辟道路、 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 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航道上,沟通南北水网);1904年建设天生港及其 码头仓库,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为了加强唐闸与港区之间的联系,张謇还 修建了港闸公路,等等。 ———修水利。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荷兰索格、比利 时贝龙德、瑞典海德生、美国葛雷夫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 用科技治水,修堤筑楗并举。 ———办教育。张謇言“欲雪国耻而不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 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 始,尤须从师范始”。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 资金建设通州师范学校,翌年建成;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 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

做张謇式的好少年

做张謇式的好少年

在我的家乡海门,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兴办教育,实业救国;他帮助乡邻,造福社会。

他,就是南通人民的骄傲,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爷爷有着传奇的一生。

他从小谦虚好学,16岁中秀才,42岁中状元,一生努力奋斗,共创办学校370多所、企业70多家,铸就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成就。

他崇尚的“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被高度赞誉,毛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习总书记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作为张謇爷爷家乡人的我,为他的奋斗而自豪,为他的成功而喝彩,更被他的精神所鼓舞。

张謇爷爷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也感染了小小的我。

他的事迹,我每聆听一次,心灵就被震撼一次。

听说他从小就“夜读三更”“今日事今日毕”,我不由联想到平日里,我们常常说自己已经努力了,最后没有结果,只能放弃,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像张謇爷爷那样尽到最大努力了?是否有张謇爷爷那种坚持不懈的信念?我想我肯定没有!每天早晨,我都是懒懒地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要在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催促声中才慢吞吞起床;读书时,每当遇到一篇深奥的文章,我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做题时,每当碰到难题,我就退缩,不去钻研了;学舞蹈时,练功太疼,我不时地想偷懒放弃……现在想想可真是惭愧啊!面对困难、挫折,如果我们只是逃避、放弃,就无法像张謇爷爷那样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更不可能创造出奇迹。

张謇爷爷是我们的榜样,他的精神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张謇爷爷的一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不与草木同生,即与草木同腐朽。

”作为张謇爷爷家乡的少先队员,我一定会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爱国心,做一个努力奋斗的张謇式好少年!尹佳朵: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五年级(4)班学生指导老师:李娟编辑沈不言****************做张謇式的好少年文/尹佳朵53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张謇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啬园内。这是张謇的长眠之处。墓地是他先

张謇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啬园内。这是张謇的长眠之处。墓地是他先

张謇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啬园内。

这是张謇的长眠之处。

墓地是他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张謇墓。

张謇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啬园内。

这是张謇的长眠之处。

墓地是他先期选定的。

当时他不仅为墓门预作过一副对联:即此粗完一生事。

会须身伴五山灵。

南通的五山因他的长伴而增辉;而他所开创和所憧憬的事业。

张謇更有待新时代的后来者的薪尽火传。

中文名,张謇墓。

人物,张謇。

位置,江苏省南通市啬园内。

出生, 1853年。

景点简介。

登上狼峰之巅。

向北眺望。

农田似锦如绣。

一片郁郁葱葱的树丛尤为壮观。

宛如立于绿波之中的墨玉小岛。

那里便是南通人熟知的啬公墓。

张謇。

字季直。

号啬庵。

南通海门人。

晚年自号啬翁。

世人敬称为啬公。

他著称于世。

不仅仅在于他是晚清状元。

民国时官至实业部长。

工商农林部长等要职。

还在于他在实业。

教育。

农垦。

交通。

水利诸方面都有全国领先的实绩。

正所谓“丰功伟业著新通”。

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

终年73岁。

死讯传出。

致唁电者有总统。

内阁总理。

有名流蔡元培。

梁启超。

黄炎培等。

2000余人至其宅致哀;南通各工厂。

商店停业半日。

学校停课三天;全城下半旗三日。

10月29日上午。

各界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11月1日上午六时出殡。

全城披挂黑纱。

机关。

学校。

工商。

军警俱派人送殡。

沿路不断有站殡与路祭者等待罩着紫缎的灵柩缓缓而过。

张謇葬在生前自择的袁保圩。

其地与陆洪闸。

狼山各距三里。

张謇墓圹面南。

正对着剑山。

剑山顶之文殊台如香炉。

狼山的支云塔和军山的气象台分列两侧。

似为烛台。

葬此圹者可永享青山之供奉。

按张謇的吩咐。

陆洪闸之墓道与墓前各设一传统之石坊。

其余悉用新式。

1930年4月。

墓前增立张謇身着西服大衣。

手持文卷的青铜立像。

铜像两目凝视前方。

似有无限事业待他从头做起。

张謇逝世后。

他的学生在墓地人植一树。

时称弟子林。

而今地占一万余平方米墓园。

绿树成荫。

名木参天。

昔人说:“树大招风”。

在“左”风肆虐之时。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中国历史上,状元身世的宰相为数很多,可状元身世的实业家那么只有一名,那确实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前驱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市海门县常乐镇人。

他诞生在一个富裕农人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识字也不多,但伶俐的张謇自小念书就很勤奋,听说5岁时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千字文》。

有一天,教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便以"人骑白马门前过"为题,让学生对下联。

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青牛堤上行",而张謇对的是"我踏金鳌海上来"。

教师大喜过望,说他志向远大,以后必然能大有作为。

可是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并非顺利,他16岁考中秀才,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尔后持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

他一气之下,把应考用具都砸了个粉碎,立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1894年春天,因为庆贺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一次科举考试,张謇被父亲和伯父强逼着,再次应考,没想到这一次却取得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赏识,中了头名状元,并被录用为翰林院修撰。

但是这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就暴发了。

张謇满腔义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路,踊跃主张坚决抗击帝国主义的入侵。

他一再写奏章给皇帝,抨击李鸿章的卖国投降主义。

在斗争正猛烈的时候,张謇的父亲因病归天了,依照那时礼教,他必需回抵家乡去服丧守孝3年。

于是张謇匆匆离开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不能不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腐败的满清王朝加倍失望。

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革,以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确实是要大力进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强。

他以为,一个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就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投身实业,以拯国家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

因此,他拒绝回北京从头担任官职,决心在家乡开办工厂。

在给翰林院辞职书中,他明确地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效之事,不肯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那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也是一名办实业的热心提倡者,他原先和张謇就有交往,也有在苏州、南通两地兴办工厂的打算。

张謇

张謇

张謇,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近代立宪派,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1899年在南通 创办大生纱厂,后又举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 等企业,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清末 参与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人南京临时政府实 业部总长,1913年任袁政府农商部总长,袁称帝前 辞职南归
1、我国近代名族工业的发展客观上沾了“一战”的光,帝国主 义国家忙于“一战”,客观上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使得那 时我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
鲁迅 弃医从文 文学救国(思想救国)


1878年,他和长兄在村庙中,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 二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 1887年,他进入香港西医书院。
有一天,他为清政府的一个提督的家人治病。他看见 一批衣衫褴露的犯人正要被处决,他们的身上拴着铁链, 都在凄惨的喊冤,几个刽子手站在一边准备行刑。 他问 一个官员,他们都审问了没有?为什么喊冤? “这些人 还用得着审问,再杀几个也不多!” 他不忍再看下去。 他是医生,眼看着这些人就要被杀死,却不能救他们。医 生只能治人的病,却不能治国家的病,国家如果没有一个 清廉的政府,那就还会有许多无辜的人被屠杀,医生再有 本领又有什么用!想到这里,他感到,要救人先救国,不 能放弃救国的责任。
于是,他弃医从政,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 团体——兴中会,并筹集资金伺机起义。 他一生革命过 数十次,而最成功的一次,便是——辛亥革命
鲁迅 弃医从文 文学救国(思想救国)
孙中山 弃医从政
革命救国
张謇 ?
弃官从商
实业救国
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 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 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 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 而死。 ————胡适

关于民族实业家张骞的高考题

关于民族实业家张骞的高考题

关于民族实业家张骞的高考题十九世纪下半叶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

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

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让他“名心益冷”。

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

1894年,42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

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

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

这时,父亲去世,因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

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

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

8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筹办纱厂期间,1898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

此时,帝后两党激战方酣。

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出了政治漩涡。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

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60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

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

无奈之下,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

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25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受。

1899年5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

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花明,当年便赢利20万两白银。

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

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计”。

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

张謇:实业救国的末代状元

张謇:实业救国的末代状元

张謇(1853年7月—1926年7月),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

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在南通民间,张謇被称为“四先生”。

张謇不仅是清末的状元实业家,还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

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是实业救国的良方。

南怀谨对张謇的“实业救国”是这样描述的:中国的实业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满清末年。

那个时候讲实业,有个口号叫“实业救国”,什么人提出来的?江苏南通张謇,是清末最后一个状元。

南怀瑾对张謇的推崇,主要是因为他倡导“实业救国”。

回顾张謇的人生道路,其间也是非常曲折的。

在清代,冷籍是没有科考资格的,而张謇家便是冷籍。

为了能参加科举,张謇的父亲托人安排张謇用如皋县人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

1869年,张謇考上了秀才。

但是,看到张謇考中秀才后,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索要钱物未果后,将张謇告上了公堂。

这场官司延续了数年,最后因为通州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怜士惜才、曲为援护,屡费周折,才把冒籍风波平息下来。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结果都未考中。

1882年,张謇撰写了一篇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的奏折,引起高层官员的注意的同时也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的赏识。

在政治上翁同龢与慈禧不和,他拥护光绪掌权,为了充实阵营,便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也对张謇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南不拜张北不投李”,一概婉拒,继续攻读应试。

他也许是想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吧。

1894年,因为慈禧六十大寿特设了恩科会试,殿试时,翁同龢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向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

”张謇终于在41岁时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1898年,翁同龢被罢官后,张謇自觉官场险恶难测,于是决心远离官场,去创办实业,三十年科举之幻梦终于了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海门人与张謇
祖国江南的青山绿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慧而又灵秀的吴越儿女。

他们勤劳的先祖在这一片梦幻般的神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耘着希望,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吴越后代,这一令他们感到自豪并带有些骄傲的名字,似乎总与勤劳与精干、创造与开拓、浪漫和传奇联系在一起。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也许是因为江南的山水为这些先辈的血液中注入了不甘寂寞的因子,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满足于世代衣食无忧的生活,当万里长江把上游的泥沙带入下游,在入海口沉积形成沙洲的时候,这些吴越后代捷足先登,在这个荒凉的孤洲上点燃了农耕的火种,带去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滔滔长江诉说着历史,也在演绎着大自然的神奇。

唐朝中后期,沙洲的涨落和连接,使这些移民后来和北岸大陆的本土人组成了一个新的行政部落,古称“东布洲”。

民国元年更名为海门,意为长江入海之门。

这里的人后来就自然成了海门人。

(同期声)海门市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俞茂林:
“海门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正式建制于唐朝中后期。

当时是一个移民县,大部分是从江南和崇明岛迁移而来的。

后来由于长江的变迁行政区域也发生多次变更。

至1912年复县以后,形成了现在的县域规模。

北宋诗人王安石,早年曾担任过海门的县令”。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那是王安石用诗人的眼光对当年的海门所作的描述。

海门并不是那种拥有灿烂文明和古老历史文化的地方,它没有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雕凿的自然景观,更没有扑朔迷离而又令人神秘莫测的人文古迹,历史留给人们的记忆并不遥远。

然而,传承了吴越文明,浸润着先祖文化的海门人,有的是敢于开拓,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

他们四海为家,随遇而安。

他们既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眷恋着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更把开拓的汗水洒遍了每一个希望的角落。

沿南黄海一路北上,踏着先辈们当年的脚印寻访,我们来到了盐城市的大丰县。

这里是大丰县的裕华镇。

这个镇有一半以上的人其祖先是二三十年代从海门迁来的,当地人告诉我们,前辈们当年来到这里兴修水利,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

他们把海门人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全盘带到了这里。

我们脚下的这条防浪大堤还是当年修筑的。

北上的海门人,给当地带去的不仅仅是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带去了海门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海门人精神。

(同期声)江苏省大丰县裕华镇负责人:
“海门人头脑灵活,敢想敢做,又吃苦耐劳,所以特别受当地人尊重。

这种品格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浸润在我们的血液中。

最使我们海门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清末状元张謇,他的创业思想,他所留下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我们几代人都在享用。


说起张謇,那更是海门人的骄傲。

张謇所生活的时代,是旧中国风雨飘摇,国败民衰的时代。

1894年考中状元的张謇,为了实现他“救贫”、“塞漏”的抱负,在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家乡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张謇在海门和南通开办了纺织厂,为南通以后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业基地作出了最初的奠定;张謇在海门主持修建了青龙港至三厂的铁路,那是苏北地区最早的一条铁路,后因历史的变迁而废弃;张謇在海门创办了著名的“颐生酿造公司”,生产的茵陈大曲酒1906年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第一块获世博会金奖的奖牌;张謇在海门以及南黄海沿岸大修堤防,长达百公里的大堤至今仍屹立在这里,后人给它起的名字就叫“张公堤”;张謇在家乡大办教育和文化,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现在的南通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专科学校,现在的南通纺织工业学院,第一个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

今天的海门和南通因了当年的雄厚的根基而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文化教育的示范之地。

教育带动着科技的发达,科技则给海门的发展提供着莫大的动力。

张謇所做的这一切,用两个字来形容,就叫作“开放”。

虽然开放是时代进步之趋势,但在封建的帝王时代,也得要有人领先而为。

张謇就是这样一个领先的人。

张謇的出现,为海门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地处长江北岸的海门开始了它生平最大的一次起飞。

而有了张謇开创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当今的海门作为苏中、苏北的领跑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张謇当年的政绩至今仍然影响着海门,而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

历史的脚步渐渐远去了,80年后的今天,海门人是怎样延续着当年的辉煌的呢?
这是上海证大投资集团的总裁戴志康先生,2003年荣登中国大陆百富榜第43位,这位蜚声中国金融界和房地产业的风云人物,就是从海门乡村走进大上海的。

(同期声)证大集团总裁戴志康:
“张謇及其思想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财富。

他的事业和精神引领时代,惠泽后人。

作为海门人,张謇是激励我的榜样,应该说,我做的一切是接着他的创业之棒在朝前走。

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海门人的责任和使命。


他是一位像张謇一样富有民族情结的实业家。

在证大集团宣传册上有他写下的这
样两句话:我们今天取得的一点成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回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信着我们的祖国。

张謇精神是民族的精神。

海门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这种精神带到哪里,并在那里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陆亚萍,“中国花布大王”,2004年度“中国十大经济女性”。

是第一个进入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的江苏人。

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埋头创业,展示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张謇的故乡常乐镇培育村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叶剑生,他怀着一颗对家乡父老的赤诚之心,倾其所有地帮助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实现其致富的梦想。

富裕起来的乡亲们感激这位新时代的领头人,把他的这种奉献和创业精神,说成是张謇精神的延续。

2003年,叶剑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

新一代的海门人是新一代的开拓者。

他们牢记着先祖的嘱托,紧跟着时代的脚步,把艰辛和汗水洒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无论是在喧嚣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无论在南疆热土还是在北国边陲,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海门人熟悉的面孔,都能听到海门人亲切的声音。

在上海、在昆明、在成都、在乌鲁木齐都有海门人一个巷,海门人一条街,甚至在边境小镇广西的东兴、黑龙江的黑河、新疆的阿勒泰都能看到海门人的身影。

更有胆大的海门人,把开拓的目光瞄向国外。

近几年,仅家纺之乡三星镇就有300多位农民赴国外办起了250多家企业,足迹遍布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郁飞,这位土生土长的三星农民企业家,先后在南非、智利等国办起了5家境外企业。

如今,在海门的街头巷尾,在海门人的茶余饭后,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创业者的动人故事。

由于拍摄的限制,还有一大批创业者没有能进入我们的镜头。

然而,我们可以告诉在外的海门游子:海门的家乡父老在时刻牵挂着你们,在默默地祝福着你们,并等待着和你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拍摄结束了。

当我们离开海门这座充满激情的新兴城市走向另一个目标时,连结城区的大道两旁赫然耸立着标志着这个城市荣誉的一块块宣传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百强县”、“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市”……我们在想,这一块块沉甸甸的荣誉牌,不正在向人们展示着今日海门的辉煌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