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南通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近代中国的南通市,有一个备受尊敬和敬仰的名字,那就是张謇。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更是南通人民心中的“近代南通之父”。
张謇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张謇还以其慈善活动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誉。
本文将对张謇的慈善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张謇的慈善活动对当时的南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贫困、疾病、教育等问题十分突出。
张謇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始终致力于改善当地的社会状况。
他在南通开办了多所学校,为失学儿童提供了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张謇还积极组织救灾工作,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这些慈善活动不仅解决了大量社会问题,也为当地的民众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张謇的慈善活动为南通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民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
张謇的慈善活动对今日南通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南通社会依然存在着一些贫困和社会问题。
张謇的慈善活动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他致力于教育事业,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
尤其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张謇的做法,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张謇积极参与灾害救助,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在当今社会,自然灾害依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张謇的做法,及时组织救灾行动,让受灾群众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张謇的慈善活动对今日南通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张謇的慈善活动还对南通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慈善行为激励了许多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在当时,很少有人像张謇那样关注民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他的行为激发了更多人的爱心和责任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这对南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謇的慈善活动也树立了南通社会的良好形象,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让人们更加团结和融洽。
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作文

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作文你知道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不?那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充满故事的地方。
我刚走进南通博物苑的时候,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
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块砖瓦,似乎都在悄悄地诉说着张謇先生的传奇故事。
张謇故居就静静地坐落在博物苑里,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那房子的建筑风格,真是独特。
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典型的中式建筑,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
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大却十分精致的庭院。
庭院里的石头摆放得很有讲究,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又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矮人在聚会。
花草树木也是错落有致,那几株松柏,挺拔得就像张謇先生的脊梁,坚韧不屈。
我想,张謇先生当年肯定也在这个庭院里踱步思考,想着怎么发展南通的大业呢。
屋子里的陈设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那些老式的家具,虽然看起来有点古旧,但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一张雕花的书桌,仿佛还能看到张謇先生在上面奋笔疾书,写着他的宏图伟业。
旁边的椅子,坐上去感觉都能沾上一点先生的智慧。
墙上挂着的字画,每一幅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再往里走,看到了很多关于张謇先生生平事迹的展览。
原来这位先生可不得了啊!他简直就是个全能选手。
他创办实业,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了当时南通的经济。
纱厂、油厂等等,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让南通这个地方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而且他还特别重视教育,创办了好多学校。
他就像是一个播种者,把知识的种子撒遍了南通的每一个角落。
我想,要是没有张謇先生,南通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繁荣的样子。
在故居里,我还听到了一些关于张謇先生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说,他在创办企业的时候遇到了好多困难,但是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强,总是能想出办法来解决。
有一次资金短缺,他到处去筹钱,就像一个执着的寻宝者,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办法。
他这种毅力,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张謇故居出来后,我对南通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一个有着美丽风景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了奋斗精神和传奇故事的地方。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张謇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南通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当地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张謇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幼聪慧好学,心怀报国之志。
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张謇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而实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因此,他积极倡导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
张謇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他强调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謇主张“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即教育内容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适应,课程设置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他还提出了“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南通,张謇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的实践。
他创办了一系列职业学校,涵盖了纺织、农业、商业、医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这所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为中国的纺织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张謇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他高薪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同时还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张謇还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除了纺织专门学校,张謇还创办了南通农业学校。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南通农业学校开设了种植、养殖、园艺等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张謇,清末民初南通著名的慈喧家、企业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近代南通之父”。
他在南通开创了许多慈善活动,对南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从张謇慈善活动的影响和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分析。
一、张謇慈善活动的影响1. 社会慈善意识的提高张謇在南通开展的慈善活动,使当地民众对慈善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他的慈善事业不仅宣扬了“助人为乐”的价值观,更加促进了当地社会慈善意识的提升,为后来的慈善事业埋下了伏笔。
2. 社会公益事业的兴起张謇开展的慈善活动涉及教育、医疗、扶贫等诸多领域,推动了南通地区的公益事业的发展。
他的慈善活动带动了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中,提高了社会的整体公益意识,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社会风气的改善张謇的慈善活动,改善了社会的风气,减少了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
他通过慈善活动的开展,传递了正能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社会充满了温暖和和谐的氛围。
4. 社会经济的发展张謇的慈善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通过开展慈善活动,改善了当地的民生环境,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1. 倡导了慈善精神张謇的慈善活动倡导了慈善精神,激发了当地民众的慈善意识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
他的慈善活动不仅是一种实践行动,更是一种慈善精神的传承,为后人树立了慈善的典范。
2. 推动社会进步张謇的慈善活动推动了南通地区的社会进步,改善了当地社会的风气和环境,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的慈善活动引领了公益事业的兴起,为南通的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激发了爱国情怀张謇的慈善活动激发了南通地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当地民众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通过慈善活动传递了对南通和祖国的深厚情怀,为南通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4. 促进了南通文化的传承张謇的慈善活动促进了南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深了南通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南通的文化底蕴,使南通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南通的张謇博物馆相关作文

南通的张謇博物馆相关作文篇一《走进张謇博物馆》南通是个好地方,张謇博物馆更是南通的一颗明珠。
这博物馆啊,就像是一座时光穿梭机,能把人一下子带回到过去。
第一次去张謇博物馆是个大晴天。
我刚走到门口,就被那古色古香的建筑给吸引住了。
门脸不大,却透着一股低调的威严。
迈进大门,就像掉进了历史的大染缸,满眼都是过去的影子。
馆内的布局那叫一个讲究。
一间间屋子就像一章章故事书的章节。
我走进一间展览室,里面摆放着张謇先生生前用过的物件,钢笔、本子之类的。
那钢笔,看起来普普通通,可当我凑近了看,就仿佛看到张謇先生拿着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奋笔疾书,谋划着南通的建设计划。
那本子的纸张都有些微黄了,我心想,这上面或许记录着他对南通纺织业的初期构想吧。
这时候来了一个小讲解员,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一本正经地给我讲起了张謇的故事。
他说张謇办厂的时候啊,困难重重。
工人拉不来,技术搞不懂。
我能想象到张謇先生站在那空旷的厂房地上,眉头紧皱,四周都是破铜烂铁一样的机器,但是他没有放弃。
我看着孩子那认真的模样,就像看到了张謇先生对知识和未来的那种坚持和执着在传承。
在这里,每一件物品都像一个小嘴巴,不停地和你诉说着过去。
墙上的照片像是一群老人,默默讲述着张謇和南通的故事。
有一张照片是张謇站在一个破土动工的工地前,他穿着长衫,背后是寥寥几个工人,但是从他的眼神里能看到希望。
我在博物馆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就像在一本厚厚的属于南通的史书里遨游,不舍得出来,直到博物馆要闭馆了,我才慢慢晃悠着离开。
这张謇博物馆,真是个让人能贴近南通灵魂的好地方。
篇二《张謇博物馆的奇妙之旅》嘿,要说起南通的张謇博物馆,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那天我误打误撞就进了张謇博物馆。
进了院子,就看到有几棵大银杏树,叶子金黄黄的,风一吹,就像下金子雨似的,可漂亮了。
那树估计也是年代久远了,树干粗得像个大水桶,树皮粗糙得像老人的手。
我就想啊,这树是不是张謇先生亲手种下的呢,说不定还听过他给工人们讲创业的事儿呢。
南通张謇纪念馆中的数学

南通张謇纪念馆中的数学摘要:1.南通张謇纪念馆简介2.张謇与数学的关系3.纪念馆中数学的展示内容4.数学在张謇生活中的体现5.张謇纪念馆对数学教育的贡献正文:【南通张謇纪念馆简介】南通张謇纪念馆位于我国江苏省南通市,是为了纪念清末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数学家张謇而设立的。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数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教育、科学事业,对我国的近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謇与数学的关系】张謇自幼聪颖过人,对数学尤为喜爱,求学过程中曾研读《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数学名著,成年后,他将数学应用于实践,例如测算土地、水利等领域,为地方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张謇在教育领域也大力推广数学教育,他所创办的学校都重视数学的教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纪念馆中数学的展示内容】南通张謇纪念馆中,设有专门的数学展示区,展示了张謇生平的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张謇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内容包括张謇的手稿、著作、研究成果,以及他所应用数学的实际案例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张謇在数学领域的贡献。
【数学在张謇生活中的体现】张謇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测算、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等。
例如,他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曾利用数学知识成功治理长江水患,使得江浙地区百姓免于水患之苦。
此外,他还将数学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使得城市布局合理、建筑美观。
【张謇纪念馆对数学教育的贡献】南通张謇纪念馆不仅展示了张謇的数学成就,还充分体现了他对数学教育的重视。
纪念馆通过各种形式,如讲座、展览、活动等,向游客介绍数学知识,激发人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同时,纪念馆还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数学教育活动,促进当地数学教育的发展。
总之,南通张謇纪念馆中的数学展示了张謇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以及数学在他生活中的应用。
张謇 写南通的诗

张謇写南通的诗(最新版)目录1.张謇与南通的关系2.张謇的诗歌创作背景3.张謇写南通的诗歌特点4.张謇诗歌中的南通景象5.张謇诗歌对南通的意义正文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清朝末年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
他出生于江苏南通,一生致力于政治、教育、实业等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近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张謇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是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他以南通为题材的诗歌,更是展现了他对故乡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謇的诗歌创作背景与他在南通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南通是他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有着深厚的感情。
此外,张謇在南通开始了他的政治和实业生涯,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南通的赞美和怀念。
张謇写南通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主题丰富,既有对南通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忆;其次,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等,展现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最后,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激扬豪迈的气概,也有清新自然的韵味。
在张謇的诗歌中,南通的景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通的自然风光,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城如画里,山色有无中”等诗句,生动地展现了南通的美丽景色。
同时,他也通过诗歌反映了南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海陵红粟陈,江左白苹洲”等诗句,勾画出了南通的历史画卷。
张謇的诗歌对南通的意义在于,他不仅以诗歌的形式赞美和怀念故乡,更通过诗歌展现了南通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个位于长江口的美丽城市。
同时,他的诗歌也传承了南通的历史文化,为南通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总之,张謇的诗歌是研究南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张謇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窗口。
【南通一日】张謇故居

【南通⼀⽇】张謇故居
张謇(jian,3声),
祖籍江苏常熟,⽣于海门(今为南通⼀县),
清末状元,
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创办了中国第⼀所纺织专业学校,
上海海洋⼤学创始⼈。
⼀⽣共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
(⼀)张謇故居
1 位于环城南路⼀条僻静⼩巷深处的“濠阳⼩筑”,
是张謇晚年的居所
2 经张謇后裔同意,改建为张謇纪念馆
3 以中国传统回廊式庭院建筑风格为主,前厅后堂,兼收并蓄西⽅建筑⼿法
4
5
6 壁炉
7 六⾓楼(⼋⾓楼?),是张謇的棋室
8 ⽥字结构的院落,院中央的⼀株罗汉松为张謇当年亲⼿栽种
9
10
11 主体建筑曼寿堂为⼀栋⼆层⼩楼
12 会客室
13 下沉式院落,应该是为了防南⽅⾬季积⽔?
14 院内⼀⼝⽔井
(⼆)南通图书馆
15 由张謇创办于1912年
(三)南通博物苑
16 与图书馆⽐邻,⾯向美丽的濠河
17 建于1905年,
中国第⼀所公共博物馆,
同为张謇所建。
18 博物馆内喷泉池沼、假⼭凉亭、草坪⽔榭应有尽有
19 楼前端铸着张謇的塑像
20 可以上⼆楼参观,门票10元
⽓派的⼤厅
21 三楼的露台
22 陈列室
23 ⼆楼通向三楼的楼梯
24 屋⼦后部的⾛廊
25 三楼⼤厅的⼀侧为会客室
26 另⼀侧为餐室
27 张謇夫妇卧室
28 张謇书房
29 壁炉:真的有可放⽊炭的铁架
张謇之墓在南通蔷园内,
蔷园现在是南通的植物园;
在海门县常乐镇状元街,
张謇出⽣的地⽅,
另建有张謇纪念馆。
(5118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吴良镛南通,是我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也对近代南通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对当今仍有重要启迪作用的贡献。
2003年6月,时值张謇先生诞辰150周年,谨刊登我国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的此篇力作,以弘扬张謇爱国爱乡、矢志高远的崇高精神。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为此提供了积极而完善的协助。
在此特致感谢。
对于张謇先生(1853~1926)一般无需太多介绍,他是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激于义愤,主张兴实业、办教育,以挽救危亡的中国;后来父病南归,脱离政界,把主要精力放在实业、教育、文化、水利、交通、城市自治和建设以及慈善等事业上。
张謇的业绩早有记述,关于他经营南通城市建设的成就已有所涉及。
近来,我因参与规划南通博物苑的扩建,访问南通并涉猎更多的资料,对南通城市建设有了较深一点的了解,特别是从近代城市规划史的角度看,深感下列三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1)张謇的城市建设思想与业绩;(2)为什么说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3)追溯这一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1张謇创造性地经营南通1.1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试验张謇身处清王朝崩溃与北洋政府执政的混乱时代,“似乎是一个结束两千年封建旧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大人物,同时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①。
张謇是一个有抱负、务实、进取的人,回归后潜心建设地方,他所从事的社会事业涉及很多方面:———创工厂。
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开农垦。
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赉、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发展交通。
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思想,张謇辟道路、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航道上,沟通南北水网);1904年建设天生港及其码头仓库,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为了加强唐闸与港区之间的联系,张謇还修建了港闸公路,等等。
———修水利。
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荷兰索格、比利时贝龙德、瑞典海德生、美国葛雷夫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用科技治水,修堤筑楗并举。
———办教育。
张謇言“欲雪国耻而不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
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资金建设通州师范学校,翌年建成;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
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
1.2对张謇早期现代化试验的认识今天,对上述之试验,我们可以作如下之认识:(1)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是以发展生产力为起点的张謇认为:“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无之功”②。
“我国家欲求商业之发达,必先求商品之增加;欲求商品之增加,必求原料之充足”③。
“农产品为多种制造品之原料,不有以增殖之,则工商业发展永无可望”④,故张謇实提倡工农协调发展⑤。
客观上,前述兴办实业、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发展交通运输等事业也都提高了地方的生产力水平。
(2)张謇兴教育的目的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近代文化张謇在文化教育方面很有建树。
美国教育家杜威称:“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张謇十分注意对城市文化方面的人才的邀揽与培养。
例如,他在选博物馆馆长时说:“胜斯任者,非博物好古丹青不渝之君子,又能精勤细事富有美术之兴趣者,莫克当此。
”在改革戏剧方面,张謇也做了大量工作。
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伶工学社”,建“更俗剧场”(可容1200座的近代剧场)邀请梅兰芳等著名京剧艺术家来南通演出,聘请欧阳予倩任主任、主持校办;为纪念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在南通的戏剧活动,建“梅欧阁”等。
此外,1910年,张謇在南京南洋劝业会结识沈寿;1913年,为发展女子教育、提倡工艺美术,于1914年成立刺绣学校———女工传习所,由沈寿任所长;7年后创建南通绣织局,请沈寿担任局长;后来在上海及纽约设分局,发扬艺术、振兴实业,并协助沈寿撰写“雪绣谱”。
(3)张謇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古代通州城于公元958年始建,具有典型的州城格局;明中叶,东西两侧关厢有所发展。
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
他将工业区选在城市西郊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城市南郊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三者与老城相距各约6公里,并建有道路相通,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可以合理发展。
这种一城多镇、分片布局的模式极有创意。
张謇在修马路、建博物馆、建五山公园,不遗余力地开展城市建设,并以一种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努力使人民有安居乐业之所。
清末,他在城区所修建城市公园,1918年扩展为东、南、西、中五所小型公园,谓为“五山以北五公园,五五相峙”;“一邑之中一大苑,一一藏珍”;1914年还在唐闸工业区兴建公园。
他对城市旧城进行合理的扩建,在主城区南门外与桃坞路建设公共行政设施和商业金融、娱乐休闲、餐饮旅馆等服务业,在濠河畔兴建学校、博物苑、图书馆等文教事业,在新区开拓城市新的发展空间,活跃市容,并重视城市景观的创造。
为了推进城市建设,张謇还有意识培养南通的总建筑师,也可以称之为从本土成长的中国近代建筑师的孙支夏,留下了不少中西融贯的建筑设计作品。
(4)张謇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观念张謇的发展南通的思想不仅基于城市观念,而是谋求城、镇、乡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区域发展的思想。
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和开发吴淞的计划,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多世纪。
在张謇的区域整体发展思想中,“村落主义”需加阐述。
垦牧公司之创建饶有意义,不能仅仅认为是水利之兴修与土地之改造,实际还在为现代农村建设找出路。
他认为“生人要素为衣食住,衣食住之原在农……”⑥,且看他在《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公司成立之历史》,提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绩:“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人有屋,待客有堂,储屋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市,行有涂梁,若成小世界矣,而十年以前,地或并草人亦鸡栖蜷息不生,种种艰苦之状,未之见也”⑦。
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南通周边地区的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钏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备学校,卫星城镇的作用俨然兴起。
综上扼要所记,张謇发展实业,建设新城镇,拓展新城区,兴建区域基础设施(农田水利、交通建设),致力发展农村等,这不仅仅是进行城市与地区的物质建设,更是一种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改良”⑧(这一点后文仍有分析)。
2为什么说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与当时国内外城市近代化的对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主条目时,对“南通”在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地位做了如下的论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也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学说。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建立生活居住环境的乌托邦。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是一个宏大的“国土规划”性质的和地区城市开发规划的纲领。
在实践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通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1895-1925年,在中国实业家张謇推动下,南通为了发展近代工业和航运,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建立了多核心的城镇体系,旧城内辟商场、兴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进行了近代市政建设。
2002年8月,我来南通第一次调查,在与罗一民市长晤面时,提出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初步推论,这只是当时我根据有限的历史知识的“大胆假设”,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小心的求证”。
感谢南通规划局、文化局、博物苑、张謇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同志陆续给我提供了不少资料指正,以及稍后承张謇先生嫡孙张绪武先生又给我一些珍贵书籍,我续有心得,两易其稿,“求证”的工作仍在继续,我目前的基本认识如下。
2.1南通与西方同时代的城市对比一百多年前,西方大城市因工业革命急剧发展,工人生活状况日益低劣。
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开始出现一些“工业慈善家”,试图改善工人的生活。
例如,1816年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建立合作公社,1824年他与4个儿子及一些门徒,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从事建立新“协和村”(NewHarmony)的试验,后来彻底失败;1815年英国资本家TitusSalt始建Saltaire,1853年开工,1861年完成,西方城市规划家称之为“慈善家的住房建设”;1887年建日光港(PortSunlight,)以改进环境、提高工人生活。
这些活动都与张謇时代接近或稍早。
相应地,张謇也创办了一些慈善及社会公益事业,主要包括:1906年建成育婴堂,1912年创建南通养老院,1913年建设南通医院(后有部分免费治疗),1914年开办济良所,1916年建残废院,等等。
从这方面说,张謇有理想,有实践,也有成就。
如果把张謇(1853~1926)与差不多同时期的近代城市规划先驱者英国人霍华德(E.Howard,1850~1928)相并论,两者有共同之点,即都是近代城市史的人物,都致力于城市发展、改善市民生活。
霍氏经营“田园城市”,探索社会改革的道路;张謇经营南通,进行系列的城市建设,探索地方自治途径,“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
然而,他们有着不尽一致的背景,途径也不一致;从西方的城市建设中来看,自工业革命后,大生产兴起,人口、资本聚集于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却下降。
霍氏等人努力求索,试图寻找一条对未来城市理想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的途径,霍氏1898年著书称之为《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称)《明日之田园城市》),后有评论者针对他书中的“社会性城市”(SocialCities)称:“那些长期居住在贫民窟的居民有了住宅,失业者有了工作做,没有土地的人有了住宅,长期受抑制的能量得有机会释放,所有这些情况到处出现了,重建现有的城市才真正地开始,是着眼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技术途径”⑨。
城市问题最早出现在英国,对近代城市建设的探索,英国及西欧也先行一步。
1909年英国就已有了“住房城镇规划法案”(Housing,TownplanningAct),说明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
与西欧所称的“工业镇”(Companytown)及Howard的“田园城市”相比,张謇所经营的南通应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是在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百多年的中国,在20世纪早期谋求现代化过程中才开始摸索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