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语文S版四下《语言的魅力》word说课稿

合集下载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定)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定)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语言的魅力》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街头,一位盲老人立着牌子乞讨,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没人帮助他。

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

结果,行人纷纷慷慨解囊。

从而说明了在不同的语境使用恰当的语言会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1.会认“魅、绅”等4个字,会写“黎、牌”等8个字,掌握“无动于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较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整体感知不难,但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品味语言魅力稍显困难。

因而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境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自身经历进行阅读反思,感受这句话在文中人物内心引起的“波澜”,从而领悟语言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教法学法基于此,本课将采用启发引导为主,创设情境、朗读品悟、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我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朗读品悟、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本文我打算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内容是:1.谈话导入,由课文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3.初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对比几个字在文中人物内心掀起的波澜,体会前后的巨大反差,感受语言的魅力。

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环节一、回顾导入1.深情的语言似春雨滋润心田,优美的语言似微风动人心弦……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吧!2.请学生浏览课文,回想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此时我将板书关键句“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可是……”。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四年级语文组一、教材分析《语言的魅力》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话语”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

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开始对老人的冷漠无情,到后来的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从心底显出了喜悦之情。

从故事中,人们可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6自然段。

能力目标: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添上的那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学情分析四、说教法依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一)情景创设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春景之中,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利用课件出现的这两幅图画的巨大反差,强烈对比,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将他们的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深刻。

利用这种情境教学法,学生对这句话产生的巨大作用就容易理解了。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陶冶情操,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破重难点时,我只用一个问题“随着木牌上字的变化,这一天当中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并找答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五、说学法本节课具体学法如下:(一)“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朗读课文始终都是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一点,在本节上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进行朗读。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语言的魅力》一文说课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语言的魅力》,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的魅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它既是第五单元体会人间真情、学会关爱他人的延续,又为第七单元抓住事物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打下基础。

这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一位行乞盲人的木牌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一切发生了改变。

从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3、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关爱他人4、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为:感受“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话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这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此,我制作了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的课件。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做法如下: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职责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1 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朗读,独立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3 合作讨论法——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开课伊始,师以一段夸赞学生的语言引入,生谈感受,由生到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语言的魅力,渗透文章的主要内容。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语言的魅力》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3g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语言的魅力》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3g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犀牛中文名称:犀牛英文名称:Rhino拉丁学名:Dicerorhinus犀牛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的动物之一。

约6千万年前犀牛就已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等5种。

而这五种犀牛都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有17500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亚洲的野外,1200只在动物园养殖。

现存的5种犀牛中,其中3种处于绝种的边缘,其余2种也将绝种。

非洲犀牛黑犀牛黑犀牛:3100只在野外(1800年有100万只),250只在动物园。

白犀牛白犀牛:11670只在野外,780只在动物园。

亚洲犀牛印度犀牛印度/尼泊尔犀牛:2400只在野外,140只在动物园。

爪哇犀牛爪哇犀牛:60只在野外,动物园目前没有。

苏门犀苏门答拉犀牛:300只在野外,13只在动物园。

犀牛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

犀牛的身体就像一个大盔甲,最长达超过4米,重达6吨。

犀牛是有蹄动物,前脚和后脚都有3个趾头。

一般来说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没有毛发。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语言的魅力》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3l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语言的魅力》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3l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有关汉语起源的论述最先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的学者可能是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

他在所作的《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他还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

“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

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

2018-2019年语文S版四下《语言的魅力》word教案

2018-2019年语文S版四下《语言的魅力》word教案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魅、姗、辰”等3个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酸”等7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

4、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得勒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难点: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

自己写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2、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学习内容1、导入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语言的魅力》,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交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篇课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语言的魅力,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来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诗一般的语言所产生的感染力。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人前面的木牌上原来写的是什么?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木牌上写的是什么?板书: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4、你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话具有魅力?哪句话没有魅力?过渡: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句有魅力,其实文中的故事也证实了这一点。

二、自读课文,感悟交流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5自然段,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没有魅力?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具有魅力的?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有了自己的感受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3、学生自主读文,细心体会,教师巡视指导。

三、引导探究,感情朗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研读相关内容。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语言的魅力》说课稿说课人:金阵小学宁可通一、说教材《语言的魅力》一课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街头的故事:中午,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在街头乞讨,他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着名的诗人让·彼浩勒在他的木牌上加了一句话“春天到了,可是”,经这句诗一般的语言的衬托,不幸的人更加不幸,从而唤起人们对老人的无限同情,说明恰当的使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抓住“春天到了,可是……”这些拨动人心的话语,对学生适当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文本对话,从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陶冶学生情操,感受恰当的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重在培养学生的积累、发展能力。

(3)会认4个生字,指导书写8个字及掌握新词。

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各有侧重而又相互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了“春天到了,可是”以后的魅力。

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

四、说教法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

在教学时,抓住让·彼浩勒添字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先让学生分小组读一读,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展示给大家,还课堂于学生。

语言的魅力 说课稿

语言的魅力 说课稿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标题:语言的魅力引言概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和掌握不同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语言的表达能力、文化传承、思维方式、交流沟通和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语言的魅力。

一、语言的表达能力1.1 词汇和语法的丰富性: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这些词汇和语法规则,我们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2 比喻和隐喻的运用:语言可以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1.3 口头语和俚语的运用:口头语和俚语是语言的一部份,它们可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灵便性,让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二、语言的文化传承2.1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每种语言都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连,通过学习一门语言,我们也在了解和传承一种文化。

2.2 语言中的习俗和礼仪: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俗和礼仪,通过学习这些习俗和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2.3 文学和诗歌的传承:语言是文学和诗歌的载体,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成就。

三、语言的思维方式3.1 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不同语言,我们可以开辟思维,拓宽视野。

3.2 多语言的思维优势:掌握多种语言的人可以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灵便切换,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3.3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它还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量习惯,通过学习不同语言,我们可以拓宽思维的边界。

四、语言的交流沟通4.1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4.2 提升沟通效果:通过学习和掌握有效的语言表达技巧,我们可以提升沟通的效果,避免误解和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说教材:
《语言的魅力》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精炼,情感丰富,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

法国着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

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泠漠无情,到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

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从而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课文了描写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与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说教学设想:
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阅读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从故事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放手让学生阅读文本,朗读与诵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与发展,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朗读抓住木牌上语言的变化,体会“我什么也看不见!”与“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两句话形成的强烈对比,感悟盲老人的不幸与心酸。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过程应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点拨、启发、引导、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课文,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盲老人与诗人不同话语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提示:从第二句话加上“春天到了”这几个字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由此设疑直奔重点段落第六自然段,通过读、引导学生谈感受来感悟魅力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设计拓展题:春天到了,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万紫千红以及盲老人的漆黑一片,以此强烈的反差感受诗人语言的魅力。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抓关键词、关键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朗读训练来感悟文本内容,同时抓准训练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语言的训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拓展阅读——寻找魅力语言
魅力语言无处不在,课文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旨在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生活的语言。

我们对本课的教学也不应该仅限于文本之中,而应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生活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寻找令人心动的魅力语言。

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遇到的妙词佳句:在街道社区碰到的公益广告、生意招牌及学校校园里的警示牌;在电视中看到的广告词等这些东西不乏精美的创意,魅力的语言。

因此,在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拓
展延伸题:老师先创设情境,随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或自己创造认为有魅力的语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丰富语言材料展现出来,全班共同交流、共同体味。

三、活动延伸——书写魅力语言
阅读是吸收内化的过程,通过文本的研读及课外语言资料的积累收集,学生对语言的魅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体味与理解,但总在探讨别人的语言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为此,我进一步将本课的学习向写作延伸,因为写作是输出与表达的过程,是阅读活动的提高与升华。

因此,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书写校园中的标语提示。

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同的语言在人们的心目中将会产生多大的区别。

如果我们能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学习后会新的感受。

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1、请同学们将课文浏览一遍,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2、大家思考一下:一开始牌子上写着什么?出示两句话: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我什么也看不见!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在独自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了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这是学生初步阅读时的理解,要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


三、用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理解和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魅力的语句。


1、师:是的,第二句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
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

出示春天文字:(生读)
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2、师:请同学把这段话再读一篇,边读边想想你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之后,想象之后,头脑中出现了美丽春天的景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对自然的喜爱、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


3、师:春天多美啊!但是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来说,只是(生跟读: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板书:漆黑一片)
4、师生合作读。

5、看似简单的六个字,“春天到了,可是”它能勾起人们对春天的美好想象,又能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心,(教师相机板书)心动不如行动,行人看到这几个字是怎么做的呢?(生:给他钱)你从哪段知道的?(指导读出老人的高兴心情)
6、当过往的行人看到“我什么也看到见”这几个平淡的字眼时,他们又是怎样做的?(理解“无动于衷”“姗姗而去”)(板书:无动于衷、淡淡一笑)
7、从老人的叹息中直接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

指导读“我什么也看不见!”
8、师小结过渡:都是一句话所产生的区别有多大!老人平淡的一句话会让人熟视若无睹,诗
人的这句话却能打动人心,触动人的情感,唤醒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一句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它能改变人们的行动,能带给人们力量,甚至给人鼓励与帮助。

让我们一起来说几句有魅力的语言吧。

四、拓展延伸,再次体会语言的魅力。

1、生活中如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你能否设计一些有魅力的语言吗?
2、小结过渡:有时相同的意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且如果你运用了恰当的语言,它会更吸引你。

社会、校园内经常看到警示语发生了变化,不但能够吸引人而且能够教育人。

3、作业
观察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没有值得警示的地方,发挥我们的才智,制作警示牌。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魅力的语言,你愿意去找一找吗?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纷纷相助钱多极了高兴
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得到叹息、悲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