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民族矛盾
战国时期,各民族间的战 争和冲突也时有发生,民 族矛盾逐渐加剧。
政治矛盾
各国政治制度不健全,权 力斗争激烈,导致政治动 荡不安。
秦国的统一进程
秦国崛起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 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国的统一战争
秦国先后消灭其他六国,实现了中国 的统一。
荆轲刺秦王的起因
燕国的危机
燕国在战国时期处于弱势地位,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
人物塑造
《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在人物 塑造方面提供了启示。
主题表达
《荆轲刺秦王》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启发了众多文学家对历史、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道德教化
《荆轲刺秦王》传达了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对现 代社会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
对英勇与懦弱的反思
英勇
荆轲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
懦弱
秦王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表现出了恐惧和无助,揭示了强权 者在危机面前的懦弱本质。
05
《荆轲刺秦王》的影响与价值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经典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 中的经典作品,被广泛传颂和传 承,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伏笔照应
文中多处伏笔照应,如秦武阳在秦廷的表现、樊於期的逃亡等,使故 事情节更加完整。
人物塑造
生动形象
文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荆轲的英勇无畏、樊 於期的忠诚义气、秦王的威严暴虐等。
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其性格特点,如 荆轲的机智勇敢、燕太子丹的优柔寡断等。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详解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详解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详解摘要:一、荆轲刺秦王背景介绍二、荆轲刺秦王过程详解1.荆轲准备阶段2.荆轲接近秦王3.荆轲行刺秦王4.荆轲失败原因分析三、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影响四、荆轲刺秦王的文化传承正文: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暗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荆轲是燕国的一名勇士,他被燕太子丹任命为刺客,肩负着刺杀秦王政的重任。

以下是荆轲刺秦王过程的详细解析。

一、荆轲刺秦王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霸权而纷争不断。

燕国在当时处境艰难,受到秦国的压迫。

燕太子丹为了报仇雪恨,寻找机会削弱秦国实力,于是策划了刺杀秦王政的行动。

二、荆轲刺秦王过程详解1.荆轲准备阶段为了顺利完成刺杀任务,荆轲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

他找到了一位擅长制造剑的工匠,量身定制了一把锋利的匕首。

此外,他还练习了各种暗杀技巧,为行刺秦王做好充分准备。

2.荆轲接近秦王为了接近秦王政,荆轲策划了一系列周密的计划。

他携带燕国地图、美女、贵重礼品等,打算以燕国降秦的使者身份进入秦国。

荆轲顺利通过了秦国的重重关卡,终于来到了秦王政面前。

3.荆轲行刺秦王在接见荆轲的时候,秦王政对他毫无防备。

荆轲趁机抽出匕首,企图行刺秦王。

然而,秦王政反应迅速,及时拔出了剑,躲过了致命一击。

4.荆轲失败原因分析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荆轲独自行动,缺乏支援。

在行刺过程中,他没有得到任何外部帮助,使得行动变得异常困难。

(2)荆轲对秦王政的了解不足。

他未能预料到秦王政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导致行刺过程中出现意外。

(3)荆轲过于自信。

在行刺前,他没有制定详细的预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缺乏应对措施。

三、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影响虽然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但它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荆轲刺秦王成为了中国古代刺客精神的代表,激发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敬仰。

其次,荆轲刺秦王改变了秦国的国家战略,加速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四、荆轲刺秦王的文化传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两千多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1——2)行刺缘起1.本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写秦军势如破竹,说明故事的背景。

燕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战火已燃至燕国南部边境。

2这说明燕国已危在旦夕。

在如此急迫的形势下,燕太子丹必须选用最理想的人来解决这最急难的问题,他选定了荆轲,并向他求教对策,这说明荆轲这一人物不同凡响。

事实完全证明了荆轲非但是个“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而且在重大事件面前,表现很勇敢果断,思想深邃,计划周密,深谋远虑,他决不以“匹夫之勇”贸然闯入“不测之强秦”,而是事先提出“行而无信,秦未可亲”的关键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要投秦之所好——即使秦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肥沃的地方督亢的地图,而燕太子丹从人情考虑不能接受以樊将军头颅作信物这一建议。

第二部分:(3——8)行刺准备3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

在这一内部次要矛盾中,荆轲从大局出发,私自会见了樊於期。

他的勇敢果决,城府之深,擅于辞令,在这对话中都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表现。

他先向樊将军报告了秦国对他及其父母宗族的惨无人道:“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这激起了樊将军对秦王的刻骨仇恨。

他仰天太息流涕”而又苦于无法报仇雪恨。

在这火候中,荆轲提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樊将军急不可待地上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才乘势说出:“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并生动地叙述了如何刺杀秦王的打算,紧接着发问:“将军岂有意乎?”樊将军立即“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于是自刎。

对于樊将军的自刎,4.本段记叙了太子丹听到樊将军献出头颅的消息之后的悲痛状况,但为了完成赴秦刺杀秦王的大事,也只得承认现实。

5.本段叙述了太子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这是从“物”方面,即备匕首一事做的十分细致的准备。

6.本段继续叙述太子丹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是从“人力”方面,即从派助手一事写如何做准备。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义士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荆轲为了民族大业,不惜牺牲自己,勇敢地挑战了秦始皇的暴政。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荆轲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顾自身安危,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他对于民族大义的坚守和为之付出的代价,让人感动和敬佩。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到了权力的腐化和暴政的危害。

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荆轲的行为虽然是极端的,但也是对暴政的抵抗。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有时候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总的来说,读完《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的重要性,也使我反思自己在面对不公正和不平等时,应该怎样勇敢地站出来。

2013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解析

2013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解析

亲:形作动, 亲近, 接近
购:重金征求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 燕督亢之地图献
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 ( 省略介词“以”,省略
句)诚:果真(如果)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
(于)王,秦王必 说见臣,臣乃得有以
给 省略句 一定 “悦” 有以: 有用来……的
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 来
古今异义:走投无路
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 名作状 介词结构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
送出来,
庭, 使 使以闻大王。唯 大王命之。”
希望(听凭) 以,连词,表目的 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设九宾,见燕使
定语后置 名作动,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连 来
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
名作动:祭路神 引 饯行送别 就要上路 敲着以声相应 祖: 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
唱歌 发出 悲凉的声音 名作动:哭 名作动 上前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 敢与(之)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他)正面看 忤: 逆,迎着目光看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译: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 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 手。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其人居 所字结构 和(他)一起去
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
固定结构:表疑问,将要(打算)怎么办……
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

荆轲刺秦王阅读感想

荆轲刺秦王阅读感想

荆轲刺秦王阅读感想《荆轲刺秦王》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代戏剧作品,它讲述了荆轲以身殉国,刺杀秦王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戏剧,我深深被故事的曲折和悲壮所打动,同时也对荆轲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当时的秦国统一了六国,秦始皇成为了全中国的统治者。

然而,秦国的统治并不是一种和平、稳定的统治。

秦始皇实行了集权的政治制度,严厉打击异己,实行焚书坑儒,使得民众的生活被严重剥夺,人民也饱受压迫。

在这个背景下,荆轲和他的师兄长蛇王昌幸状元之爱国热情高涨,决定刺杀秦王,为国家和人民谋得解放。

荆轲是一个勇敢而忠诚的人物。

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

他深爱着他的国家,对于秦国的统治感到愤慨和不满。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艺和机敏的智慧,成为了一个杰出的间谍和刺客。

他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技能和胆识,决定采取卧薪尝胆的策略,深入敌人内部,企图刺杀秦王。

然而,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

尽管荆轲杀死了秦王,但他并没有逃脱。

荆轲的生命最终也因此而结束,他以血洒狄青的方式,赢得了历史的记忆。

他的刺杀行动没有改变秦国的统治,也没有带来人民的自由和幸福。

相反,秦始皇的继任者继续了他的暴政,对待荆轲的家人也毫不留情。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奈的感觉。

荆轲的牺牲虽然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但他的牺牲却没有意义。

他的行动对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这个故事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追求正义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于残暴统治的反抗。

荆轲的刺杀行动代表了人们对于不公正统治的反叛和抵抗。

这种勇敢和牺牲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传承的,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应该有勇气站起来反抗不公正和压迫的统治。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出了历史的无常和残酷。

荆轲的牺牲虽然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但他的努力最终却未能实现他的目标。

这个故事对于历史的无奈和残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荆轲刺秦王》是由阿鬼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对秦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和人物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

在我阅读完全书后,我不禁被书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人物以及深刻的思考所震撼和感动。

首先,本书通过对荆轲的塑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荆轲是一个具有逆来顺受性格的年轻有志之士。

他被困秦朝的统一统治下,无法呼吸自由空气,他内心深处渴望改变秦国的专制统治。

因为他的勇敢和智慧,他被选择成为暗杀秦王的使者。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被无情的现实捏碎了幻想,最终自己也不幸殒命。

荆轲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

此外,书中还展现了秦朝末年的政治风云。

秦朝统一六国后,形成了以君主集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这种集权政治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书中描写了秦王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而采取无情的统治方式,不顾百姓生死,甚至背离了自己当初推翻秦国诸侯政权的初心。

秦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苦难,使得人民对于秦朝的统治感到愤慨和不满。

通过对秦朝的描写,书中引发了我对于权力与人民关系的思考,使我明白权力是需要被制约和约束的,不能过度集中。

除此之外,书中还展示了人物生活与情感的丰富多样。

除了主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外,书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活动。

其中,我最为喜欢的是主人公荆轲和燕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燕姬是秦王宠妃,但她并不满足于宫廷的荣华富贵,她渴望真正的爱情和自由。

荆轲的出现给了她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机会。

通过描述两人之间的深情相爱,作者展现了对人性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段感情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使我对于人的自由与幸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荆轲刺秦王》给了我启示,秦朝的统治、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都饱含着深刻的意义。

荆轲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革命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对正义和真理的坚守和追求。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解析

5 荆轲刺秦王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揾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你是一名剑客。

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

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

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

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坚定信念:刺杀秦王,别无选择。

你正是循着这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英勇地捍卫着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字体赏美文吊荆轲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此诗句,吾可见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就帷幕大开了。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荆轲君世之鉴!荆轲君,吾辈敬您爱您,亦扼腕痛惜于您。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有删改)【课内挖掘】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

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适用话题]①人生的选择;②不畏强权;③认清历史;④命运与时代;⑤性格决定命运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

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节选自《战国策·燕刺》中的一篇深受人们喜爱的名篇。

本文反映的事件是重大的,文字十分精炼生动,情节发展波澜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通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始末,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秦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本文从荆轲将入秦作准备工作写起,接着写他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启程赴秦,及至到秦国后巧用“打开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最后记叙了刺秦王的壮烈举动及其惊心动魄的场面。

对这一复杂的事件,作者不但写得精彩、生动,而且文字十分洗练,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尤其着力刻画了荆轲这一侠士形象,对这一形象作者持敬仰、歌颂的态度:他反抗强暴、有胆有识、大智大勇、视死如归,是一个英雄形象。

作者一直把荆轲这一形象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描写,使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

文章开头,仅寥寥几笔,便交代了秦国已经“破赵”并“虏赵王,尽收其地”,而且“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这说明燕国已危在旦夕。

在如此急迫的形势下,燕太子丹必须选用最理想的人来解决这最急难的问题,他选定了荆轲,并向他求教对策,这说明荆轲这一人物不同凡响。

事实完全证明了荆轲非但是个“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而
且在重大事件面前,表现很勇敢果断,思想深邃,计划周密,深谋远虑,他决不以“匹夫之勇”贸然闯入“不测之强秦”,而是事先提出“行而无信,秦未可亲”的关键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要投秦之所好──即使秦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肥沃的地方督亢的地图,而燕太子丹从人情考虑不能接受以樊将军头颅作信物这一建议。

在这一内部次要矛盾中,荆轲从大局出发,私自会见了樊於期。

他的勇敢果决,城府之深,擅于辞令,在这对话中都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表现。

他先向樊将军报告了秦国对他及其父母宗族的惨无人道:“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这激起了樊将军对秦王的刻骨仇恨。

他仰天太息流涕”而又苦于无法报仇雪恨。

在这火候中,荆轲提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樊将军急不可待地上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才乘势说出:“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并生动地叙述了如何刺杀秦王的打算,紧接着发问:“将军岂有意乎?”樊将军立即“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于是自刎。

对于樊将军的自刎,太子丹十分悲痛,但为完成刺秦王的重大使命,所以又从人力和物力方面为荆轲赴秦作了准备。

文章写到此处按常情荆轲应立即去秦完成使命了,但却“顷之未发”,这里不但情节曲折,而且主要是为了表现荆轲的计划周密,“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他或许认为人力单薄,或许担心秦武阳有勇无谋,因之在等待一个自己
了解的朋友,共同完成使命。

而太子丹心急如焚,“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甚至想“先遣秦武阳”。

荆轲虽与太子再次产生矛盾,但他忠诚大度,虽然心情沉重,但仍“就车而去”,为太子丹赴秦完成大业。

至秦后,表现荆轲智慧超人的第一件事便是“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使之替他在秦王面前美言,而达到“秦王闻之,大喜”、“见燕使者咸阳宫”的效果。

表现荆轲勇敢、机智的另一件事是:当“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时,他突然“色变振恐”。

他的这一表现立刻引起“群臣怪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紧张的场面啊!而荆轲应付自如,镇静机敏,他“顾笑武阳”,似乎在安慰和鼓励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小孩子:“不必紧张,一切都会好的!”另外,一面又替武阳向秦王道歉:“他因为是个粗俗之人,未曾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请大王原谅他些。

”这一席话,既替武阳的异常举动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也抬高了秦王的身份,秦王因此消除了对燕国使者的怀疑。

文章自“图穷而匕首见”开始,正面展开了秦王及其群臣与荆轲的尖锐矛盾。

荆轲的勇武刚毅、重义轻生、威武不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生擒秦王,他“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使毫无准备的秦王大惊失色,荆轲进一步追得他“还柱而走”,群臣及侍卫都帮不上秦王的忙,处于十分狼狈的境地,秦王威信扫地,而荆轲气吞山河。

如果情节就此直线发展下去,荆轲便会生擒秦王,回报太子,出色地完成使
命。

但至此情节又一跌宕,秦王侍医夏无且的出现,使事情朝相反方向发展。

侍医以“药囊提轲”,使秦王得到缓机,在一片“王负剑”声中,秦王击伤荆轲,并“断其左股”。

此刻壮士仍坚持斗争,“引其匕首提秦王”,在受八处剑伤的情况下,荆轲傲视敌方,笑骂他们,显示了英雄本色。

荆轲被斩后,秦王“目眩良久”的表现,从反面衬托出荆轲的行动之壮烈。

作者就是这样以自己的传神之笔刻画自己所敬仰的英雄形
象的。

对于荆轲刺秦王的举动,历来是毁誉参半的。

当强秦吞并六国,惨无人道之际,六国志士反抗暴秦,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意义的。

因此,荆轲刺秦王这一举动,是不能予以否定的。

但是,他的行刺手段,他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言行,特别是在统一趋势下,还是有着一定局限性的。

其他次要人物,作者也塑造得十分生动形象,太子丹,樊於期、秦武阳、蒙嘉以及秦王群臣等都是如此。

文章开端,突出燕秦势不两立的紧迫形势。

太子丹之于秦王,有“见陵之怨”,而秦兵临易水,弱小的燕国十分危殆。

加上秦国大将樊于期的“亡秦之燕”,更加剧了燕秦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紧迫的情势下,太子丹向鞠武求对策。

鞠主张不“批其逆鳞”,要“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都被否定。

太子丹明知燕秦力量悬殊,但又不甘屈服,必欲力求对策。

为此,才有鞠武的推荐田光。

太子见田光,“跪而逢迎,却行为导,跪而拂席”,“避席而请”,用此种种表现,特殊礼遇贤者,泻染太子的报仇情切。

可是田光非“盛壮之时”,“精己消亡”,又转而推荐荆轲。

太子丹嘱他不要泄露机密,田光“俛而笑曰:’诺’”。

这笑中有不负重托以身报国的许诺,与后来的“自刭而死”相呼应。

田光于生命火花短暂闪烁之中,告诉读者,他是一个重然诺,爱国家的忠厚长者,要用自己的死来激励荆轲。

太子丹见荆轲,一段长的谈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秦贪得无厌,步步紧逼;二是为此采取或生劫或刺杀的两种对策。

荆轲许诺后,“恣荆轲所欲”,此时秦兵压境,荆轲未行,原来要取樊将军头作信物。

文章至此,掀起又一波澜。

荆轲说樊于期,首先挑起樊内心仇恨,再指出已处绝境,最后提出献首刺秦的计划。

这里,荆轲沉着精细,善于体察对方情绪,了解对方心理,指出报旧仇、雪耻辱的途径。

这段对话,在说明荆轲智慧特征的同时,又突出了樊于期的形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声泪俱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痛恨仇雔,愿意赴死。

加上“偏袒扼腕”的描写,更加突出其来自心底的愤恨和怨怒,于是自刎,便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了。

已得信物,且有准备,太子的促行,与荆轲的“待吾客与俱”,形成矛盾。

荆轲的缺乏助手,应是刺秦的不利因素之一。

易水送别,是刺秦的前奏,是一曲悲壮的颂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他们用凄厉的歌声,唱出生离死别的苦情。


行人们,垂泪涕泣,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赞歌,瞋目发指,满怀仇恨;从容赴死,慷慨悲壮。

这是在感情极为复杂的颂歌中突出荆轲的形象。

读后,萦回于心,响亮于耳,浮现于目,给读者以深刻的感染。

荆轲贿赂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沉着。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

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

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

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秦庭的这一场生死搏斗,形成故事高潮。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文章对这几个主要环节的描写,笔触都充满着深厚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