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_《致敬经典,别出心裁品古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词鉴赏_教学设计一、导入: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想知道我心底的幸福吗?我心底的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那种温馨,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那种惬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豪放,也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种感应,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

可是,幸福从哪儿来呢?习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那现在我想知道在你心里有哪些古诗词一直激励着你不断奋进!学生展示从大家刚才的展示来看,几位同学都涉及到了这几首诗,看来大家对这些诗歌都有所了解。

可是在我们即将面临的中考中不是了解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古诗词鉴赏,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来看看中考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理解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3、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词语的锤炼针对要求,我们确定一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1、熟悉常考题型2、掌握答题技巧。

有哪些常考题型呢?咱们来看一下历年中考题!幻灯片1 概括意象意境(内容概括、画面)幻灯片2 把握思想情感幻灯片3 炼字幻灯片4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了解了常考题型,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又怎么组织答案呢?咱们来研究一下李白的这首《行路难》。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李震,你给大家读读吧!请同学们仔细听。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大家的掌声里可以知道李震读的很好,对不对?的确读得很有味道!咱们来看题目: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3分)同学们先自己考虑一下答案,然后小组内交流谈论一下你们的想法,最后总结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初中语文_25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5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备课卡【明确:用典。

写归来感慨,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你悟出了一个一种怎样的道理?【这是本诗的名句,形象而含义深刻。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明确: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壁》一、导入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的地方,就连唐代诗人杜牧看到赤壁之景也不禁感慨万千。

这里曾经发生过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周瑜在这里大败曹操,一举改写东吴的历史。

后人评价此战,似乎不约而同的站在了周瑜一方,但是诗人杜牧的观点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了解作者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全班齐读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四、合作探究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触摸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触摸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触摸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课)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积极创新的活动过程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锻炼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活动安排:1、课外活动一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搜集、整理、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并以古诗词为人物台词编排话剧表演,做好表演准备。

)2、课内展示一课时(以表现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话剧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整理、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以及编排话剧表演,培养在实践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角色演绎,感悟名人及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培养在实践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教师(活动主持人)饱含激情引入新课,说明活动主题及要求。

附教师开场白:亲爱的同学们,“泱泱中华美如画,悠悠经典咏流传”。

本单元我们品读了许多优秀的经典诗篇,其中王昌龄写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辛弃疾写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展现了英雄人物的磅礴气势;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追慕先贤、建功立业的心声。

这些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古诗词凝聚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以国为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载体。

为了进一步学习与巩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上周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准备在我们班里开展一个有关学习爱国古诗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此,各小组积极地开展了古诗词的搜集、整理、积累等工作,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初中语文_中考古诗词鉴赏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中考古诗词鉴赏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古诗词鉴赏一教学设计(情感与技巧篇)一、课前训练:1、默写请在训练纸的空白处答题,只写题号与答案。

请五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再请五位同学进行批改。

小结:在中考中,诗词默写是第一种考查方式,咱日照市分值为十分。

还有一种题型是鉴赏题,分值为五分。

近几年来考试的得分情况并不高,应是难点。

可是,任何困难都会有他解决的办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点,寻找解题的钥匙。

请看近三年日照市诗词鉴赏题。

二、鉴赏诗词:1、考点探寻2、方法探究(一)内容情感前三招:1、看类别;2、看作者;3、看意象;后三招:1、留心诗题;2、捕捉情语;3、解读典故;诗题对诗词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抓住诗题中的关键字词,往往可猜测出诗歌的题材类和情感基调。

如:《春夜喜雨》;送别类诗词的题目常有“赠”“别”“寄”等字眼,用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怀古类诗词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借古讽今,寄托作者的个人境遇,如:《山坡羊潼关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有怀》。

诗词往往都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

直抒胸臆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抒情方式,特点是诗人直接袒露心迹或情感。

答题时,如果你能捕捉到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就找到了把握诗人情感主旨的缰绳,比如:《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最爱”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则抒发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表达技巧:1、抒情方式;2、表现方法;3、修辞手法;三、直击中考学情分析-古诗词鉴赏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只局限在浅表的背诵上,对于诗词的内容情感理解不太去深入研究。

复习时就要引领学生读懂诗词,体会情感。

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

一、看类别、看作者、看意象从诗词类别看诗词中的情感。

比如:田园诗、写景诗、离别诗、言志诗、思乡诗等;从诗词作者了解诗词中的情感。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的复习》课前预习:1.归纳整理本册书的古诗词。

2.把古诗词进行分类,并写出理由。

3. 分析古诗词常见的考查形式。

相关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要求1.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4.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方法2.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3.培养热爱古诗词的情感评价任务:1.本册书会考查到哪些文学常识,能够给文化常识分类。

2.古诗文默写的范围及默写的类型。

3.学会做“考官”。

4.争当赛诗会的状元郎。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古诗词,是文学百花园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朵朵艳丽的奇葩,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柔,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悲壮,也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沉醉…让我们再次采撷古诗的魅力,去探索诗词背后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复习目标1.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2.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3.培养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三、赏读意象1老师引出意象: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是含蓄深沉的,从来不会大声直接的说—我悲我喜我愁,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借助客观的物象来表现,这物象或许是一缕阳光,一片树叶,一只秋虫……(多媒体出示)你知道的古诗词中哪些诗句有这样的景或物?学生回顾自己知道的诗歌中的境或物:《咏鹅》中的“鹅”《绝句》中的“黄鹂”“白鹭”“雪”,《静夜思》中的“明月”……教师总结:对,我们就要从这些具体的景或物中,去感知作者敏感的内心。

这种“寓意之象“就叫做意象。

(幻灯片出示意象的定义)四、传递诗情1、以《游园不值》为例,去寻找意象背后的诗情。

(多媒体出示)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初中语文_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词曲的体裁特点2.能力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分析理解词曲的特点在生活中学习苏轼等人的高尚品质,提高自己的修养。

三、学法设计采用讲解法、朗诵法,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所以要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的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的。

这样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

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教师充分备课。

六、教具ppt课件,备课,多媒体教室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词曲知识,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进宋词、元曲(二、)初读课文,初步理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苏轼,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发现词有什么特点吗?生朗读课文,师巡视。

通过本文我们应达成哪些学习目标呢?(教师强调学习目标)(三、)教师介绍词曲知识并结合过去学过的词《西江月》、《如梦令》、元曲《秋思》等加深理解词曲知识专题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

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四、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古诗教案反思模板范文初中

古诗教案反思模板范文初中

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活动以《古诗》为主题,针对初中学生开展。

在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古诗,激发学生对新诗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

但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表现出被动学习的态度,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3. 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合作精神。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纪律意识不强,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4.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评价标准理解不够,需要进一步明确评价标准。

5. 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方面,我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反映资源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_古诗词鉴赏之赏析词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古诗词鉴赏之赏析词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鉴赏之赏析词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总体来说,九年级二班的学习氛围较浓厚。

就平时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言,有一部分学生积淀丰厚,语文成绩优秀,学习积极主动性很强,表达能力也不错。

还有一部分,知识基础非常扎实,同时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思维能力较为敏捷,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成绩起伏较大。

还有一部分是基础较差,思维水平也不突出,但是有上进心希望自己在学习上能有所提高,学习态度端正,但成绩不见起色,大部分原因是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高,理解能力较差,一遇到需要体现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就会失分。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历次考试都不够理想,自信心受挫,导致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语文成绩更是不尽人意。

他们的诗词积淀主要来自于课本上的课内课外古诗词和平时考试遇到的课外古诗词鉴赏。

另外,由于地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很多孩子来自于留守家庭,读书量和眼界远不如城里的孩子,所以在理解诗歌的主旨和组织语言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应多注意分层教学,争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另外,需要灵活地提示引导,保证他们思路的正确和流畅。

效果分析本课针对本课针对近几年的学考题型,通过分析中考相关题型,得出做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应对中考。

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体悟,引导恰当,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能发现答题的思路,并自己总结出来。

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的概括了答题思路,便于学生记忆。

由于班里的孩子诗词积累较少,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不够准确,加之阅读量较少,所以表情达意不是那么准确、到位。

这样告诉我们九年级学考,非一日之功,七年级、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就要注重多指导背诵经典古诗词,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积累语感,丰富储备,厚积薄发。

教材分析学生对于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主要来源于课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朗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显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语文的素养不无裨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敬经典,别出心裁品古诗》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在品味古诗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在合作研究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3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以小组(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单位,准备好品古诗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活动过程:一、导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小到大,你们都听过和背诵了不少的古诗,因为诗歌简短押韵、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

所以,朗诵是品味诗歌内容首选形式。

今天我们就有请在全国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张倬儿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首古诗,请古筝十级的孙楠同学为她配乐。

学生读《山居秋暝》,另一名学生弹奏古筝《渔舟唱晚》。

老师小结:一首《渔舟唱晚》伴奏下的《山居秋暝》,为我们开启了品读古诗的美好时光。

二、最近,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火了,因为梁老师和山里孩子们的重新演绎,使得这首诗在一夜之间感动了上亿人,袁枚的这首小诗也因此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传颂。

可见,良好的品读形式对诗歌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品读诗歌的形式可并不限于朗诵,这节课,我们要别出心裁品古诗。

请同学先说说,诗歌还可以用哪些艺术形式来品味?( 可以唱诗写诗画诗舞诗演诗…… ) (板书)。

三、请同学们先小组交流,推荐出优秀作品,说说你们品古诗的创作思路,还有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效果。

四、全班交流。

第一小组(书法小组):这两组推荐的作品是《登鹳雀楼》和《山居秋暝》的毛笔字(见课件)。

教学预设:李世坤的书写的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因此这首诗的主题思想非常适合张贴在书房、书店、教室等文化场所,书法的表现形式更方便人们阅读。

能时时刻刻起到激励人们去学习新知识的作用。

张慧婕书的王维的《山居秋暝》重点从诗歌的内容,书法的力道方面,纸张的选择上,带给人的轻松闲适感。

因此,学生发言时注意从这些方面引导。

老师小结:诗歌和书法是最佳搭档。

这两位同学字的风格跟诗歌的风格也很像,可谓是相得益彰!贴在教室里是满满的正能量,写得也好,那就直接贡献给班级,让这两首诗在咱们班获得最大的阅读量。

谢谢他们!第二小组(绘画小组):这个小组推荐的孙楠画的是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陈杨画的是刘禹锡的《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教学预设:古代书画往往是一家。

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就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画家都是画画再后作诗。

这两幅画一幅是工笔画一幅是写意画。

工笔注重细腻,使得形象鲜明。

写意注重传神,跟诗歌的讲究意境和传神是一致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些角度和从作品自身的创作角度去谈,及时补充学生的发言。

第四小组(音乐):他们品读的是《诗经.蒹葭》。

教学预设:古诗本身语言优美,就讲究押韵和节奏,尤其是诗经的诗歌,一咏三叹,循环往复,更适合唱出来。

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谈唱诗的理由。

学生表演歌曲,其他学生跟唱。

教师点评:其实,《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所以说,唱出来的诗才是诗歌本来的样子。

用歌曲来表现诗歌也非常得体。

咱们刚刚学过的课文《诗经子衿》,也被现代人哈辉谱曲,我们一起唱一下吧!全班齐唱。

重复最后一句歌词。

品味诗和歌一咏三叹的相通之处。

第五组(舞蹈):苏轼的《水调歌头》。

教学预设:学生说完诗歌内容后,说说用舞蹈演绎诗歌的理由,学生表演。

(该小组的同学舞蹈表演曾在全国获奖,这次也是自己编排和设计动作)。

教师补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所以说,舞蹈是在感叹、唱歌等都表达不了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

第六组(剧本或者小品):品读《木兰诗》。

教学预设:在说明诗歌内容后,应该从诗的语言比较凝练,但人物的很多细节方面不够形象。

编程剧本或者演出剧目,人物形象、情节能更加深入人心等方面来谈。

老师补充:说到这,咱同学应该想起有名的豫剧《花木兰》,有一段家喻户晓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另外,《花木兰》的故事还被美国排成了动画片,也是来源于古诗。

五、教师小结:看来,古诗的品味方式真可以是多种多样:唱出来、写出来、画下来、演出来,甚至还还可被雕刻下来。

那么还可以有哪些形式?今天,你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将自己喜爱的古诗进行了演绎,既传承经典,陶冶情操,又在传承中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六、能力拓展:接下请大家看《敕勒川》》这首小诗,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是怎么演绎的(见课件)。

然后完成下面的练习:假如你就是《经典咏流传》的编导,现在要从这《春夜洛城闻笛》《雁门太守行》两首诗里选一首搬上舞台,你会怎么设计?才能让这首诗的内容得到更多认可和流传。

从这些角度考虑:首先齐读这两首诗,然后说说这两首诗的风格。

1,你想让哪位歌手来演唱?歌唱的形式是?2、后面的背景应该是什么?3、音乐用什么乐器主打?4、是否需要舞蹈?需要的话是什么形式的?说说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七、交流,教师点评: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道理。

有人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诗歌的品读也是如此。

同样的一首《敕勒川》,谷建芬老师和腾格尔就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演绎风格。

八、教师小结:每一首古诗,都是一个美好的灵魂,遇见懂它的人,才会大放异彩。

今天,你们别出心裁的品读,就是与千百年前的作者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虽然,我们不是名家大腕,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诗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诗意,那么即使我们微小如苔,总有一天,也会像牡丹那种绚烂地绽放。

学情分析吧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

八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阅读量,但是对诗歌的学习处于一个被动状态,理解不深,因此,适当的开展这类活动,能提高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古诗,能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且用恰当的艺术形式加以展示。

活动课开始之前,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做准备,并让学生按照兴趣小组合作探究。

效果分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

这学期的综合性学习中,就是来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这堂课,对于诗歌所包含的的美,学生通过读,写,画,唱,演,等方式,从各个角度来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这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来说是驾轻就熟。

在读诗中去先了解作者的写作内容。

其次,通过用书法来书写古诗,既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还在写的过程中去用心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苏轼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用中国的水墨画来凸显诗歌的意境美,这两者是最相配的。

第四,用唱来品诗歌的古韵。

通过这种方式,使诗歌唱起来别有韵味。

第四,演是理解诗歌的最高境界,必须对诗歌理解通透方能演绎出来。

并且在演绎中,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感受不一样的历史生活。

不管是用哪种方式,都能把学生的特长和诗歌的学习练习在一起,发挥他们自己擅长的特长,这就是综合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这节《致敬经典,别出心裁品古诗》初中综合实践课中,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剧本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古典诗歌的精妙绝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这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在附录诗和第十二课中学生学习了《诗经》中的几首诗,学生从小就接触了很多古诗词,但是很多人仅仅限于背,对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往往没有那么深的体会。

所以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漫步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活动的内容有三项:1、声情并茂诵古诗;2、别出心裁品古诗,3、分门别类辑古诗。

我重点进行的是第1和2项,以第2项为主。

第二项中以“品”为主。

教材中说:“诗歌与很多艺术形式都有相通之处,只要用心体会,便会发现,许多诗歌都可以借助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艺术形式,表现某一首古诗的内容。

我给了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兴趣组织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自选古诗,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诗的内容和意境。

本次活动,我选的是第二项:别出心裁品古诗。

活动时间:1节课。

教学的重点:多种形式艺术的展示教学难点是:阐明诗歌跟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课堂演练假如你就是《经典咏流传》的编导,现在要从《春夜洛城闻》《雁门太守行》两首诗里选一首搬上舞台,你会怎么设计?建议从这些角度考虑:1,你想让哪位歌手来演唱?歌唱的形式是?2、后面的背景应该是什么?3、音乐用什么乐器主打?4、是否需要舞蹈?需要的话是什么形式的?5、歌词的处理上,可以加哪些语言?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积累和传承,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

整个设计思路和学习理念很好,但是因为录制的时间仓促,在一些小细节上仍有瑕疵,例如,学生唱歌时可以提前找好伴奏音乐等等。

课标分析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遵循以下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