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导学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写你在认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点及变化。

叙述时要做到语言精练。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气候的谚语。

教学目标1.会认24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4.学习认真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4.学习观察日记的写法,并把观察对象变化的部分写具体。

单元课时分配9.古诗三首………………………………………………………… 3课时10.爬山虎的脚………………………………………………………2课时11.蟋蟀的住宅………………………………………………………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4课时主备人:索良敏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导学案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课文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2、重难点本课的学习重点认真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

难点是理解文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课前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一、预习导航:1、课文导读“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正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新中国的诞生,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掀开历史的尘封,走进作品当时的岁月,感受李大钊同志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①、首先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解难懂的句子。

②、接着整体感知课文,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在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再细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课本的空白处,读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④、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文章的写法。

⑤、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

2、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á jiān ruì kǒng bù fěi tú( ) ( ) ( ) ( ) shū jí chōu tì mó guǐ kù xíng ( ) ( ) ( ) ( ) (2)、填写查字典的有关情况。

“魔鬼”的“魔”字是结构,应该查部下。

“魔”可以组成词语()、()。

(3)、从课文中找出和下面的句子照应的句子。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②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 导学案---第三单元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 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整体学习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三峡》2课时《短文二篇》2课时《与朱元思书》1课时《唐诗五首》2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

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2.授课技巧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这篇文章适合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

文章短小精悍,蕴涵的思想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可采用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借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导学案课题:观察小药箱学习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38页的例1。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

学习难点: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法指导: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

导学过程:一、诗歌导入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

如果观察长方体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二、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四至六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鞋盒。

将鞋盒放在课桌中央,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哪几个面?1.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鞋盒,可以看到几个面呢?2. 我发现:不管站在哪一个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个面。

三、实践出真知(1)分别从正面、左侧面、上面鞋盒,看一看能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下面。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2)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3)从后面、右侧面和下面看鞋盒,看一看能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我发现:从()面和()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面和()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面和()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

我知道:(1)观察时,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2、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同学说一说这3个同学分别是从哪面看到的?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一、课前导学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它们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本导学案将帮助我们回顾、巩固和拓展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掌握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稳定和不稳定状态。

三、导学内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的复合粒子。

分子和原子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分子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

例如:一个氧气分子(O2)是由两个氧原子(O)组成的。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原子的集合体,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包含了物质的所有性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是不可再分的。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带负电。

原子的稳定性原子将尽最大努力使其外层电子填满,以达到稳定状态。

填满外层电子壳的原子是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而外层电子壳不满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四、思考问题1.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什么是原子的稳定状态?3.为什么原子会追求稳定状态?五、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属性和行为。

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课后作业1.列举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

2.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发生后,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

完成以上课后作业后,请同学们提交作业,并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参考答案: 1. 氢元素(H)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0个或1个中子,电子层中有1个电子。

氧元素(O)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8个中子,电子层中有2个电子。

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编写者李秀玲执教者执教时间2013年月日星期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学科数学册数四年级下册单元第三单元课题加法交换律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德育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正确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目标自学复习导入1. 37+22 = 28+15 = 74+16 = 150+90 =43+59 = 280+310 = 0+150 = 82+18 = 2.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上面的口算题属于运算。

3.在32+74=106中,32、74和106分别叫做什么数?4. 32+74=106 74+32=106 可以写成74+32○32+74自学提纲观察27页情景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1.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计算结果怎样?那么○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3.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二)合作互学1.观察74+32○32+74这个等式,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

+ = + + = +2、观察这些例子,思考、分组讨论: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3、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

4、怎样表示任意的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三)质疑导学(总结提升)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00 + 600 = + + 65 = + 35α + = 10 + 甲 + = 乙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个加数,不变,这叫做加法。

2、今天我学会了(四)反馈测学达标检测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230 + 420 = + + 100 = + 3727 + 19 = 19 + 262 + 110 = +C + 5 = 5 + + b =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①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③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④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戌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

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相见和唱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长方体正方体[1]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长方体正方体[1]

三、长方体正方体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 用这样的正方形围成一个正方体,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 )厘米。

4、分一分, 填一填。

上图中, 平面图形有( ), 立体图形有( )。

【设问导读】阅读课本39页例3。

1.看一看, 填一填。

2.画法分析。

(1)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由( )个正方形相连组成的, 其中左边有( )个正方形, 右边有( )个正方形, 画出来的图形是( )。

(2)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由( )个正方形相连组成的, 其中左边有( )个正方形, 右边也有( )个正方形, 画出来的图形是( )。

(3)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由( )个正方形相连组成的, 其中左边有( )个正方形, 右边有( )个正方形, 画出来的图形是( )。

3.正确解答。

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从( )看到的图形 从( )看到的图形【自学检测】【巩固练习】1、 请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的图形。

123456798我从前面看。

根据下面的立体图形,指出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相应图形,并填一填。

( ) ( ) ( )图1 图2 【拓展练习】 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与3号面相对的是( )号面。

2.填表。

(单位:dm ) 图1 图2下面的面积(dm 2)后面的面积(dm 2)左面的面积(dm 2)教 师 课 后 反 思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课 型 新授课教学时间 1课时学习1.理解物体表面和表面积的含义, 以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4 32 165 6 42333【自学检测】1.在我们的生活中, 以cm3作单位的物体有(), 以dm3作单位的物体有(), 以m3作单位的物体有()。

2、说一说, 在生活中, 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m3, dm3, cm3作单位?\\3.在体积小于 1cm3 的物体下的方框里画“√”, 大于 1cm3 的方框里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学分析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
一、想一想,填一填。

1.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积是()。

2.38×99的估算结果是()。

3.200个18是(),125的40倍是()。

4.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6小时可行()千米。

5.在○里填上“>”“<”或“=”。

180×5○160×6 47×100○470×10
6.光明小学有789人,大约是()人。

7.在使用计算器时,按ON/C键可以()计算器,按OFF键可以()计算器。

8.37037×3=111111,37037×6=222222,37037×9=(),37037×12=( )。

二、我是小法官。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一定是五位数。

()
2.460与250的积的末尾只有2个0。

()
3.两个数乘积是0,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0。

()
4.204×99=200×100=2000。

()
5.用计算器计算时,如果输入错误,可以按CE键来清除。

()
6.根据99×97=9603,999×997=996003的规律,得出9999×9997=9960003。

()
三、慧眼识金。

1.49×31的积大约是()
A.20000
B.1200
C.1500
2.四年级有301名同学去秋游,每人的车票和门票需49元,他们大约共需()元。

A.12000
B.15000
C.20000
3.下面几组数中,积大于3万而小于5万的两个数是()。

A.936和57
B.390和84
C.311和49
4.在计数器中,下面哪个键可以用来清除数据()。

A.ON
B.OFF
C.SHIFT
四、竖式计算。

304×32 695×24 460×30 52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