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学目标doc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掌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
2. 鸦片战争的过程。
3. 鸦片战争的结果。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一些基本信息,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初步认识,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第二步:讲解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1. 讲解“鸦片”是什么,它的历史和作用。
2. 讲解中国封闭的历史背景,解释西方列强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出鸦片。
3. 讲解林则徐禁烟的背景以及它的作用。
4. 讲解中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进而讲解两江总督林则徐被免职和林则徐禁烟失败的原因。
第三步: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1. 讲解英国的威慑政策,并以郑成功、马关条约等为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航海和治理中面对的困难。
2. 讲解“黄蜂事件”和“阿美尔号事件”,让学生了解入侵中国的列强是如何制造事端的。
3. 讲解英法联军入侵、中方各地抵抗、军事胜利、使节大礼、南京条约、太平天国等一系列鸦片战争事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四步: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1. 讲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并解释它的影响。
2. 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开放和割据的影响,包括条约口岸、领土割让、通商关税、外国居留权、军队和警察等。
3. 讲解 openerp 金融系统、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英、法等列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反应。
第五步:总结和复习对鸦片战争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学以致用。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加深他们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老师讲解,学生听取。
2. 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3. 组织小组讨论:老师布置课题,学生自由讨论。
4. 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
五、教学与评价本教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非常适合中等和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
初中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初中鸦片战争教案设计篇一:初中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辨能力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理解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原因和清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归纳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 通过问答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问题,例如:“鸦片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2. 作业:布置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
3.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背景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参考书籍:《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通史》等。
2. 网络资源:中国历史网、中学历史教学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结论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辨能力和爱国精神。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鸦片战争的结束。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中国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
它实际上是在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统治中国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
而此时的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起来,并处于上升时期。
其中英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第1课《鸦片战争》说课稿一、说教材《鸦片战争》出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本课内容庞杂,头绪众多,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说学情本课面对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待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轻实质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叙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理解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熟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地图,学习中英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识图,读图能力和从地图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教材,分层施教,科学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教学法,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惑,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doc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开放创新的活动方式,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历史,更深刻地了解历史。
【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导学】分组:依据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兴趣分成若干组。
了解:教师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
设计:精心编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问题。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培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共和国的光荣历史。
碑上所刻的十五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知道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吗?知道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文明冲突吗?(多媒体出示:虎门销烟和林则徐的图片)学生:虎门销烟。
学生:林则徐。
学生:鸦片战争。
(完整word版)鸦片战争教材分析

第十课《鸦片战争》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前对历史教材都进行通识性的了解,进行教材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要求了,下面我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的巨大的。
它是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端,同时,它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好的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与影响对学生学习其后的历史内容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开篇点题与承启下文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本课的要旨共有三点,即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围绕这三个要旨,本课共设立了三个知识板块即“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战火再燃”。
在第一目“虎门销烟”之前,教材用一段小字介绍了英国自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不断向海外扩张、构建东方殖民体系的过程,指出了英国侵略中国是历史之必然。
第一目的正文部分,先介绍了十八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不同,指出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并积极扩张海外市场,而中国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政治腐败,使学生了解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其次,教材又讲述了虎门销烟的原因与基本情况,即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入超,中国出超,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民族英雄林则徐看到了鸦片对中国的危害,于是上述道光帝进行禁烟,进行虎门销烟。
同时,第一目中引用了《林则徐奏稿》中的一则史料,使同学们更深刻的认识到鸦片的危害、以及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因而,在本目的教学中,需要从战前的世界与中国这一时代背景入手,进行比较,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与虎门销烟作为直接导火索的历史偶然性间的辩证关系。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认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运用史料对比、地图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复杂性;(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提问:“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引导学生关注《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4. 史料对比:(1)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地图,让学生观察中国近代史的变化;(2)对比《南京条约》与近代其他不平等条约,让学生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四、课后作业2. 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思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⒈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⒉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⒊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封面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
问:请同学们看课本的封面,这是幅什么图片?答: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你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吗?答:了解。
好!那请同学们来向大家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看看哪个同学知道得更多。
答:……【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碑心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底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⑵使学生概述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⑶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以及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⑷使学生背诵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
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并解释不同条款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
⑸使学生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理解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相关的情境图片、表格、柱形统计图、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5)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通过讲述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积极关注仁人志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领悟爱国主义的实质,使学生深刻感悟历史,激发其爱国热情。
【重难点】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