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的营销方式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微博之间PK

微博之间PK

腾讯微博PK新浪微博十大比较(给腾讯善意提意见)在人人微博的今天,去争论微博的未来已是毫无意义的事,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在于微博提供商如何去吸引更多的用户常驻。

做好用户体验是首要,那么两大微博巨头新浪与腾讯都做得怎么样?笔者决定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对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的用户体验进行大PK。

PK1:帐号登陆,这个入口争夺腾讯微博占了上风,基于数亿用户的基础上,在腾讯客户端就能很好地使用微博功能,且进入网页方便快捷,各帐号之间切换自如;新浪微博大多是用邮箱作帐号,登陆略显麻烦,且各帐号之间切换不方便,虽然也开发了客户端应用,但比起腾讯的客户端,差距是很明显的。

(腾讯微博+1分)PK2:昵称设置,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新浪是不可以重名,而腾讯可以。

这就造成了腾讯微博搜索名字时很多是显示1000+、2000+,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找人还真是不容易,会出现有名字也无法分辨其人的情形;新浪就很好控制了这个情况,昵称可以改,但不能用重名。

这样的优劣会在@好友时显得尤为重要,新浪微博可以直接@名字,但腾讯微博要@的是XXOO,除非对方是认证用户。

(新浪微博+1分)PK3:广播/发布,这个功能相差无已,本不应作对比的。

但在上传图片的小环节,总感觉新浪微博要多点一道程序,如果每天发布的图片较多的话,或许会感觉新浪稍稍有点烦,虽然新浪有推荐配图功能,但那些图片也太随便了点,毫无吸引力,摆在那里纯属占用空间。

(腾讯微博+1分)PK4:新增显示,每个新听众/粉丝的增加,未设置前,都会在页面显示,新浪微博提供了个关闭按钮,很人性化;腾讯微博则需要点进去才消失,当每天都在时刻增加听众时,会感觉超烦,不点不爽,老要点更不爽。

有人会说可以设置隐藏,但对普通用户来说,总想知道一天增加了多少人,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心理上一种小小的虚荣感。

(新浪微博+1分)PK5:群组交流,发觉新浪的微群很强大,最大的群可达十万人,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而且群组无数,有点贴吧潜质。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营销策略比较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营销策略比较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营销策略比较摘要:2011年,中国微博市场基本已经成为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之间的对决。

本文基于对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营销大环境的分析,从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四个方面对两者具体的营销策略做横向比较,并从用户注册数、用户活跃数、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三个方面对两者的营销效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营销策略;营销效果谷歌前副总裁李开复曾说“微博,将改变一切”,预言微博将成为互联网上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中国微博的现实发展状况也确实印证了李开复的预言。

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进行内测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其他互联网公司进行尝试。

然而当新浪微博用户成爆炸式增长直达千万时,同业们开始将目光瞄向微博这块蛋糕,纷纷加入微博阵营。

2009年11月,百度I贴吧正式推出;2009年12月,搜狐微博正式上线,采用Facebook模式;2010年1月,网易微博正式上线内测;2010年3月,腾讯微博也开始对外小规模测试,借助于QQ庞大的用户群,其微博开始面世不久就宣布用户量超过一亿人。

可以说,一时间微博江湖,风起云涌。

尽管目前四大门户之间的微博之战竞争激烈,但是从目前的微博用户数、用户活跃数等多方面的指标上来看,其竞争格局基本已锁定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两大微博势力之间的竞争。

两家公司的较量从拉拢名人,争夺焦点事件刊发权,再到抢占细分的用户群体,而微博品牌营销更是一直持续在两家公司的竞争之中。

目前学界关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研究较多,对如何利用微博开展营销的研究也不少,但是立足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本身研究这两者是如何营销其微博产品的则相对较少。

仅有的几篇相关文章中研究者多为从其营销的某一方面进行介绍,少有运用营销传播的相关理论对其如何营销微博产品进行系统研究。

而目前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营销策略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还没有出现。

本文试图以市场营销学的4P策略为理论支撑,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新浪和腾讯的微博营销策略和营销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门户网站如何开展微博营销提出一些建议。

腾讯微博为什么会败给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为什么会败给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为什么会败给新浪微博?微博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称谓,这种互联网产品模仿自一个叫Twitter的东西,这种东西早在2009年年初就已经在全世界发展得蔚为壮观,2009年新浪网开始把独立开发、模仿推特这种产品,并试图把它在中国市场全面铺开,2009年8月新浪微博就开始内测,之后隔了不太久包括搜狐、网易、腾讯乃至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大公司多开始相继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

2013年的时候,圈内就开始流传腾讯微博被腾讯抛弃的消息,到了2014年年中,流言的内容更加翔实:团队被解散,而腾讯的官方回应是:确实是有部分员工被并入微视,但团队没有解散,腾讯微博还将做下去,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腾讯微博不再是当年腾讯眼中的“战略级产品”,它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

有媒体曾经这样总结腾讯微博在腾讯官方用语中的定位:2010年财报,“我们已着手进行新阶段的投资活动,为未来发展奠下基础,其中之一的新举措是腾讯微博。

”2011年财报,“腾讯微博在2011年取得大幅增长……成为中国最大的微博,腾讯微博已做好准备抓住未来的商机。

”2012年财报,“随着中国微博用户增速减缓,我们正寻求腾讯微博与微信的整合点,以彰显我们的特色。

”这三句话,在我眼中,勾勒出腾讯微博跌宕起伏同时也是奋力追赶新浪微博却又不得的三年。

1、腾讯OMG架构大调整:战略性舍弃腾讯微博历时4年之久的“中国版Twitter”之争最终以腾讯微博落败而告终,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OMG)宣布进行架构调整,腾讯微博将与门户融合,同时在短视频应用App“微视”运营团队基础上成立微视产品部,由此,腾讯OMG也迈出了向移动垂直媒体发展的第一步。

按照腾讯的计划,OMG将视频业务明确划分为“版权合作”、“平台运营”、“产品技术”、“客厅业务”四个部门,腾讯微博产品运营团队将与腾讯新闻团队进行整合。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曾与腾讯网、腾讯视频并称为腾讯网媒三大平台的腾讯微博,战略地位显然被弱化,这被业界视为腾讯微博在与新浪微博争抢市场中失败。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对比分析(网页版-个人首页)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对比分析(网页版-个人首页)

新浪微博VS 腾讯微博【前言】RedTech Advisors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按用户数量计算,新浪占据中国微博市场57%的份额,腾讯占21%,百度占13%,搜狐占6%,网易占3%。

截至5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已达1.5亿户,日均微博发布量达6000万条,已有超过1000家政府机构、超过3万个企业品牌在新浪开了微博,这一切仅用了22个月。

1亿5千万的用户可不是轻松就能忽悠来的。

艾瑞6月数据,1.腾讯微博用户是新浪1.6倍,但总时间仅是新浪13%。

可见单用户时间新浪是腾讯10倍。

2.但是,该数据只统计了网页版微博,而腾讯QQ面板微博用户可能很多,所以该数据至少低估腾讯一倍,但新浪单用户时间仍是腾讯5倍。

3.腾讯最大的能力,是具有用户触达渠道,未来慢慢渗透。

从内容层面上看,新浪和腾讯各有千秋。

新浪上汇聚的商业人和传媒人较多,关注的话题多倾向于各种社会事件,公众通过微博介入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观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涉及到政府决策、公共管理、领导言行的话题,往往能迅速成为热点,加上媒体人和舆论领袖的影响,新浪微博给人一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印象,颇受中青年人厚爱。

腾讯微博则基于更年轻的QQ用户,讨论话题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新浪差了许多,随着QQ用户的成长,从腾讯微博转移到新浪微博的也大有可能,腾讯该如何留住老用户,和用户一起成长,这可不比开发开放平台简单。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薄是国内用户群最大的2个微博,从整体情况来看,新浪微博可以说是国内微博市场上的老大,那么老二腾讯微薄跟大哥有哪些区别呢?以下笔者将从二者用户个人首页来做简单的对比分析。

注:此处对比的2个微博均为笔者个人微博,均无特别设置。

Sina:/206272757Tencent:/HaneyZX以下就是今天分享的具体内容了:【首页标签】细节问题。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首页标签显示情况,足见新浪的设计师从头就开始费心了,企鹅朋友就逊色一点,不过这个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细节,一般用户不会在意,这里暂且也只是提一提。

新浪微博vs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vs腾讯微博

用户属性:新浪网与腾讯网虽然都创办于1998年下半年,但是新浪的早期发展实力、人气积聚度均高于腾讯,积累了早期一批中青年忠实用户,如今都已经向中老年转化。

加之,新浪的服务除了新闻以外,以邮箱、论坛、博客为主,犀利的评论也曾经是新浪的风格,这些服务功能也为新浪微博积累下了一批中老年特色的用户。

而腾讯的服务则以即时通讯QQ、腾讯空间、游戏、同学录等为特色,风格上较新浪更为时尚、更“炫”、更符合青少年心理,这些服务和风格为腾讯微博积累了一批远比新浪微博更年轻的用户。

并且,新浪网作为媒体起家,较之腾讯的即时通讯起家,思想上更为深度,人群更为成熟化。

因此:新浪微博:人群偏中青年,职业多为,办公室一族。

思想更为深度,活跃。

以军事、财经、旅游、国内新闻、社会动向等主要关注点。

腾讯微博:人群偏学生化,青年化。

职位多为,学生一族、以15-25为多。

活跃人群为:15-20左右。

以游戏、生活、娱乐为主要关注点。

网站属性新浪微博:媒体属性,以思维深度、报道前沿见长。

且借助新浪网,新浪博客开发一批多行业的知名人士入驻。

腾讯微博:生活属性,为何用生活这个词呢?因为通讯算是生活的一部分,且腾讯的用户从通讯的角度模糊,用社交、生活的属性更为准确的反映腾讯用户的娱乐化,年轻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再分析一下新浪、腾讯微博刚上线主要的用户群体就可以更为清晰的得出区别。

新浪微博刚上线之初,以在新浪开博客的知名人士邀请为主,当时的主要群体是财经、商界、媒体为主。

以意见领袖带活新浪微博的发展。

这一举措也从后来的结果中得到正反馈。

新浪的发展、活跃度、意见领袖人数都大于腾讯。

而腾讯一直作为看到利好项目就跟风进入的性格,在比新浪微博晚一年的状态下腾讯微博上线,当时主要发展的对象是站长、互联网从业者。

我记得当时腾讯微博认证,可直接将个人信息通过某互联网人士认证。

对于互联网、站长从业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宅、吐槽、生活化、自由化。

而正好也是这一批人促成了,腾讯微博后来的基本定位,社交属性腾讯微博,利用腾讯所有的产品打通与微博的连接,例如,微信有微博的快讯。

新浪微博SNS战略VS腾讯微博跟随战略

新浪微博SNS战略VS腾讯微博跟随战略

新浪微博SNS战略VS腾讯微博跟随战略知乎上有个问题,问的是“腾讯微博跟风新浪微博,你怎么看?”,有不少人回答,争论的焦点是:新浪微博新版本和腾讯微博相比较,到底谁抄袭了谁?以下是我的回答:总体来讲,新浪微博改版是为了SNS化,界面类似于Facebook、QQ空间和人人网个人主页。

腾讯微博采取的是跟随新浪微博的策略,但是恰恰没有跟风新浪微博新版本,因为腾讯微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总不能把自家的微博做得和自家的QQ空间一样吧。

新浪微博的SNS化策略和腾讯微博的跟随策略,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所采取的最佳策略。

是否抄袭,谁抄袭谁,只要没有触犯我国的法律,我认为在商业竞争上是无可厚非的,在道德上虽然可以进行指责,是那是永远都说不清楚的,因为每个人都以一套道德标准。

退一步说,个人认为,其实指责中国的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抄袭/模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中国现有的互联网模式基本上都是抄袭/模仿美国的模式来的,俗称"C2C(copy to china)模式"。

大家都知道,微博本身就是模仿twitter而来的,现在新浪微博新版本又模仿了一下Facebook,你又有什么好说的呢?新浪微博新版本、QQ空间和人人网,看起来很像是吗?到底是谁抄袭了谁呢?其实他们谁也不好意思争,因为都是模仿Facebook而来的。

下面我想用尽量客观、尽量全面的视野,来对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策略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为什么新浪微博要SNS化?这是新浪战略转型的需要。

新浪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但其web1.0特征的“内容+广告”模式显露疲态,是四大门户中收入最低,对广告的依赖最高的一家互联网公司。

新浪三季度亏损3.36亿,在新浪1亿多美元的营收中,广告收入占据了八成。

而传统网络媒体的展示广告收入模式收到页面和时间的限制,已经接近天花板,如果长此以往新浪将有出局的危险,所以新浪必须尽快谋求转型。

其实新浪一直来努力谋求转型,但是SNS和游戏上久久没有突破,视频影响力也不大。

最新整理微博的运营方式有哪些

最新整理微博的运营方式有哪些

微博的运营方式有哪些中国互联网从博客时代正式进入了微博时代,传统门户网站一股脑儿投奔微博怀抱。

就连已经关闭的饭否也获得了重生。

微博已不仅仅是一种新兴媒体,它可以做成一个网游、邮箱、音乐、搜索、相册等产品线的整合平台,那么微博的运营方式有哪些?微博的运营方式新浪微博:媒体效应用户超5000万分成三七开从微博上线之日起,新浪就成立了专门的团队负责微博运营,如今,这一团队已经发展成为微博产品事业部,全面负责微博产品的开发、运营及规划。

虽然四大门户均已开发了微博产品,但其中作为独立事业部运作的仅新浪一家。

新浪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表示,以微博平台为核心,新浪微博可以提供应用、连接、分享三个层面的合作模式。

与苹果的A p p S t o r e、优酷等合作,极大地提升了用户黏性和品牌曝光度。

与新浪博客共享计划相比,新浪微博将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广告模式。

在这个广告服务平台上,广告主和开发者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并实现自主竞价。

在应用增值服务方面,随着用户数的爆发式增长,无论是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会产生对收费服务的需求,这就为开发者通过应用增值服务获得收入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此前,在互联网市场,一旦牵涉到平台应用增值服务的分成,平台基本都会占据主导地位。

但彭少彬透露,目前新浪微博用户已超5000万,开发者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发的应用增值服务,新浪微博平台与开发者将采用3:7的分成比例,把应用增值服务的大部分收入给开发者,更大限度地保护开发者利益。

搜狐微博:明星效应名人战略投入不封顶搜狐相关媒介负责人林涛表示,作为W e b2.0的最新产品,微博的战略地位已被搜狐提升到最高级别。

张朝阳更是表示,将亲自来抓微博的发展,对其进行不封顶的投入,名人战略必须得走。

此前,张朝阳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对微博发展趋势的看法,目前微博还仅仅在特定圈子中比较风靡,而未来微博肯定是面向大众的。

比如明星名人不一定只发一个微博,两个都可以发。

新浪、腾讯微博的比较研究

新浪、腾讯微博的比较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毕业论文新浪、腾讯微博的比较研究姓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班级2007级2班指导教师2011 6 2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新浪、腾讯微博的比较研究[摘要] 微博是一种新兴的微型博客,目前在全球处于一种井喷式的状态。

在中国,由于众多企业和明星的加入让微博掀起了一阵浪潮并持续至今,微博的使用率远远超过了其它类似的交流工具。

本文通过运用市场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首先阐述了微博的概念、产生和发展,接着对新浪、腾讯两大微博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然后针对新浪、腾讯两大微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研究,最后对微博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微博的发展和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见解。

[关键词] 微博腾讯新浪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f Tencent Microblog and Sina Microblog[Abstract] Microblog is a new kind of miniature blog, currently in global in a state of blowout type. In China, because many enterprises and star join let microblog caused a wave and continues today, microblog use far more than the other similar communication tool. The article USES market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expatiates the concept of microblog,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ina, tencent, then two microbiog's mode, then based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a, tencent two big microblog,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the future of microblog last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Hope that through this paper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microblog the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Keyword]Mircroblog Tencent Sina Comparative study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前言 (4)一、微博的概述 (4)(一)微博的产生 (4)(二)微博的含义 (4)(三)微博的优势 (4)(四)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5)二、新浪、腾讯两大微博现状的比较 (6)(一)界面内容比较 (6)(二)用户数量和用户人群的比较 (6)(三)手机应用的比较 (11)(四)传播模式的比较 (12)(五)传播形式的比较 (13)(六)营销战略的比较 (13)(七)盈利模式的比较 (14)三、新浪、腾讯两大微博的优势和劣势研究 (15)(一)新浪、腾讯两大微博的优势研究 (15)(二)新浪、腾讯两大微博的劣势研究 (16)四、微博的未来发展态势 (16)结论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0)附录一:英文原文 (21)附录二:英文译文 (24)附录三:调查问卷 (28)前言: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让人眼花缭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的营销方式对比分析2011年,中国微博市场基本已经成为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之间的对决。

本文基于对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营销方式的分析,从产品定位、宣传方式、营销方式、业绩对比等四个方面对两者具体的营销策略做比较,利用竞争情报的研究思想,以竞争对手分析方法为框架,逐层分析比较,同时收集相关产品及服务数据作为支撑,进行定量化研究,并最终形成竞争态势矩阵,以期为微博发展决策提供借鉴,并作出发展展望。

1、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定位对比新浪微博:SOLOMO 平台。

新浪是国内领先的门户网站,一直以其独到的新闻视野、犀利的评论和名人聚集而著称,新浪微博也因此拥有较强媒体特征以及深度化内容组成,但相对而言,其欠缺社交的弱关系链形态却并不足以支撑自身迅猛的发展。

因此,新浪微博的未来目标战略将会以SOLOMO 为导向,即社交化( social) 、本地化( local) 和移动终端化( moblie) ,致力于建立一个关系链更强的社会化平台,并融入微博可能实现的六大盈利方式,探索核心商业模式。

腾讯微博:全平台战略。

腾讯本身已经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通讯用户群,提升腾讯微博的用户量并不难,并且其基于QQ 的深关系链形态让腾讯微博拥有了更强的社区性。

结合其本身拥有的优势,腾讯微博的未来发展将会推行全平台战略,打造全产业开放平台,将原有的腾讯产品融入微博,如对QQ 客户端、手机腾讯网、Qzone、QQMail 等15 个产品平台与微博进行整合,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整体性能最优。

2、宣传应用对比新浪微博:在2011 年4 月正式推出weibo.com 的新域名,一系列上线广告造势明显。

在搜索引擎应用中,新浪一直采取百度、Google 双管齐下的策略,除了没有在百度实现框发微博的开放合作外,总体宣传比较公平完善;在宣传策略上,新浪微博侧重于宏观布控,有兼顾内外市场的野心。

主推名人策略:1、邀请大批名人入驻借助名人一言一行的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草根用户对新浪微博予以关注,进而使用新浪微博。

2、名人认证新浪微博推出名人认证系统一方面是对名人身份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名人权益的保护。

3、名人关键词新浪在搜索引擎推广上购李开复、黄健翔、闾丘露薇等各行业名人人名作为关键词,推广其微博业务。

腾讯微博:以春晚微博广告为标志,强势推出微博广告,意图挽回落后态势。

在搜索引擎应用中,腾讯微博则主要与百度进行深度合作,在Google 只依靠网站自身权重排名。

从宣传策略看来,腾讯微博的春晚广告以及百度主阵地,都表现了其对中国市场的偏重。

全面利用腾讯现有产品积累的资源进行腾讯微博的推广,在产品设计上,力求实现腾讯微博与腾讯现有产品的无缝对接。

主要有:2010版QQ控制面板增加了微博选项,QQ邮箱阅读空间绑定腾讯微博同步更新,空间说说同步腾讯微博更新。

此外,腾讯网、QQ拼音输入法、QQ音乐等腾讯其他产品中也增加了微博入口,未来QQ群功能也会与微博打通。

这在使得腾讯微博应用开发的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依赖腾讯现有产品培育出来的用户基础和社区基础(特别是有10亿注册用户、7.117亿活跃用户的QQ草根用户平台),引导体验新功能对大部分腾讯用户来说还是较为容易的。

这样,在众多腾讯现有产品推力的作用下,腾讯微博在网民面前的曝光率越来越高。

另外,腾讯也在不断地采用名人策略,继成功邀请到徐静蕾开通腾讯微博后,2011年5月5日,腾讯又花重金力邀加拿大摇滚小天后艾薇儿落户腾讯微博,把目光伸向国外。

目前入驻腾讯微博的名人主要有郎咸平、梁文道、飞轮海、刘翔、黄奕、林俊杰等,涵盖娱乐界和体育界等。

3、系统及界面设计对比新浪微博:社交性转型。

新浪微博在2011 年8 月首次进行了社交化的三栏页面布局改造,并逐步增加了即时通讯、群组、相册、游戏、微盘等新应用,社区平台属性更强,人机操作与人际互动功能更优化。

同时,其还为第三方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推荐位置和入口,系统开放性增强。

以上的战略改版行为,说明新浪微博已开始偏离微博原型Twitter,而向类似Facebook 的SNS 方向发展。

腾讯微博: 平台系统对接。

腾讯微博的界面版式改动不多,主要偏重于与腾讯其他产品的系统整合,其中早已在腾讯TM2009 Beta 3.2 版就增加了“腾讯微博”模块,而QQ 空间也实现与微博的打通对接。

腾讯同时也利用“Q +”开放平台,依托于QQ 和其他业务的巨大流量分享,带动腾讯微博的发展。

用户体验是任何互联网产品赖以立足的关键要素,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在这方面都有其充分的认识与战略眼光,并且根据自身的目标规划做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

总体而言,双方在系统及界面设计方面显得态势持平,各有千秋。

4、战略商业行为对比新浪微博:SOMOLO 导向下的多方合作。

2011 年3 月新浪微博正式入股服装饰品网络平台运营商麦考林,同年8 月入股视频网站土豆网,随后分别与MSN中国、奇虎360、中网( knet.com) 、热点联盟、迈外迪等达成合作协议,为战略转型作出了各种铺垫。

入股麦考林,继而与京东商城形成合作关系,新浪微博以“微购物”打头阵踏出了整合电子商务的第一步。

入股土豆的“微视频”战略,意在实现捆绑微博,以更便捷地获得广告收益,拓宽流量变现管道。

其他的战略合作,则分别为开拓网络互通平台、实现真实身份信息快捷核验、推进移动化作准备。

腾讯微博:开拓用户与资源的宣传合作。

相比于新浪,腾讯由于已经拥有了拍拍、财付通等业务,整体架构已较为成熟,实现与微博之间的对接也有基础可循。

2011 年7 月,腾讯微博与上海东方广播公司SMG开启战略合作,捆绑广播与微博,促动新一代广播听众在新媒体下崛起。

同时,腾讯微博更整合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香港无线电视台TVB 以及SMG 旗下东方卫视、IPTV 等多种资源,全方位重点打造“微电视”模块。

战略商业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种宣传应用方式,并且其对于系统及界面设计的功能添加有比较直接的影响,因此是反映现行战略的最重要因素。

由上可见,新浪微博的各项战略行为皆围绕SOLOMO 进行探索,以多方合作拓宽平台; 腾讯微博则从广播与电视入手,在抢占新用户群体的同时,增强平台娱乐性,延续腾讯已有的风格与优势。

5、营销实力对比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是3.24亿,日活跃用户人数占注册用户数的9%,约3000 万;新浪微博总计有6342 个APP上线应用,新浪微博为迎合其SNS 强关系链的发展方向,在社交型开发方面倾注了较大的努力,其社交类应用比例占应用总数的24.98%,并且按社交类型分为了社区论坛、社交网络、婚恋交友、通讯聊天等几个大类,通过扩大应用层面弥补社交方面的薄弱之处;新浪微博虚拟微币上线:2011年7月19日,新浪微博的虚拟货币——微币业务悄然上线。

这意味着,新浪微博开始尝试寻找盈利渠道,学习腾讯的虚拟货币“Q币”。

根据新浪微博的说明,微博是由微博平台发行的虚拟货币,可用于在线支付,用于购买微博提供的各种虚拟商品和增值服务。

微币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1:1,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支付宝等充值渠道为微币账户进行充值,其将首先用于小游戏等增值服务的在线支付。

此外,新浪微博去年上线的游戏平台上的多数服务都是免费的,新浪也不与游戏开发商分享收入。

但是,免费期将于今年6月结束。

腾讯微博:注册用户数是4.25 亿,日活跃用户则为6700 万,2倍于新浪微博。

腾讯拥有7.52 亿的QQ 活跃用户,并且微博直接嵌入QQ 软件,导致腾讯获取微博用户成本极低,因此在用户数量上远远赶超新浪微博。

而巨大的用户基数以及腾讯平台中设置有多个微博访问阅读入口,也构成了腾讯微博拥有较大活跃用户群的原因。

腾讯总计只有2043个APP上线应用,有明显落后趋势如表2所示。

而腾讯微博得益于腾讯平台已有的强大游戏资源,游戏应用的占比最高,为应用总数的34.26%,而且资源质量也较高,对于巩固腾讯微博已有的年轻用户群以及开发其他娱乐化受众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腾讯微博目前在第三方应用上是免费的。

但是其通过与腾讯原有产品的无缝对接后,Q 币也被成功的嫁接过来了。

表2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的APP 应用数量比较( 截至2012 年7 月9 日)6、产品前身分析对比新浪微博:前身——新浪朋友新浪在2009年决定做微博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推出了一款应用较为丰富的SNS——新浪朋友,于2009年6月开始小规模内测。

其定位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维护朋友之间的交往”,整合新浪现有的博客、播客、手机等资源,实现网络社交平台共通是“新浪朋友”的重要使命。

但是新浪内测朋友时,SNS市场上竞争相当激烈且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而新浪当时也不具备做大型SNS的技术和产品能力,新浪此时切入该市场的胜算不大,故而放弃“朋友”,转战微博市场。

此外,新浪内部一再修改朋友产品,改到最后已经有点接近微博的形态,不具备内容的承载性,仅是传递名人的动态消息,类似于Facebook中的mini-feed功能,较为单一。

虽然“朋友”未被广大用户熟知,但其建立的以人为中心的产品基础并没有被放弃。

其改变了用户不需要登录账户看新浪的习惯,后来的新浪微博正式基于这种SNS模式的底层关系,通过转发的信息使得追踪用户变得容易起来。

腾讯“替代性微博产品”——滔滔尽管新浪是公认的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但是四大门户网站中,腾讯却是微博鼻祖。

在2007年中旬,腾讯就推出了类似于后来微博产品的微博网站“滔滔”,其本意是要在Twitter尚未在中国风靡之时抢先占领市场。

但是被定位为“迷你、即时博客”的滔滔作为独立产品不能像Twitter一样支持多即时通讯(MSN、Gtalk、skype)。

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交友、分享心情、关注好友”的功能完全可以集中到QQ里。

此外由于滔滔片面追求速度,其在用户体验上也饱受诟病。

早期使用腾讯滔滔需要好友邀请的做法为其用户设置了使用门槛,后来滔滔推出了Flash插件功能,但需要相关教程,用户才会添加插件,并且滔滔与手机的关联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腾讯滔滔的用户体验效果,进而限制了滔滔的进一步发展。

而后新浪、搜狐、网易等微博产品的上线,滔滔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腾讯不得不重新统筹规划其微博业务。

2010年3月,腾讯微博开始内测,同时发布集成了微博服务的客户端QQ2010。

2010年10月1日发布公告,称滔滔业务已和QQ空间说说整合。

运营了三年的“替代性微博”产品滔滔于此时黯然退场。

也正是由于滔滔在用户体验和定位上的缺陷,腾讯后来的微博产品在这两方面格外注意。

总结目前,中国微博市场已经形成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两大微博力量两足鼎力的局面。

新浪微博凭着先发制人和新浪积累的先天资源在微博市场初期具有主导型的优势,腾讯尽管较晚涉足微博市场,但其以旗下众多产品和它们所培育出来的客户群为支撑,已经成功实现后来居上,大有赶超新浪微博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