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思考
关于聚落考古学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

关于聚落考古学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一、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聚落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居住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
共时性问题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解释不同聚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其发展变化的同步性问题。
我们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聚落考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文章还将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聚落分布、规模、形态等进行定量研究,以揭示共时性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文章还将对现有的聚落考古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共时性问题的忽视或误解,以及对聚落间互动机制的简单化处理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本文旨在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聚落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概述段落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分为若干部分,包括对共时性问题的理论阐述、案例分析、方法论探讨等。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聚落考古资料的深入研究,本文力图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聚落考古学研究框架,为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材料。
本文旨在通过对聚落考古学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创新,为人类历史和社会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和见解。
二、共时性问题的定义与重要性共时性问题在聚落考古学研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单个聚落遗址内部各类考古遗存之间的共时性确定,二是不同聚落之间的共时性确定。
前者关注于同一聚落内不同类型遗存(如建筑、墓葬、陶器等)是否同时存在或使用,而后者则关注于不同聚落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即它们是否同时存在或发展。
聚落内部结构与演变研究的基础:了解一个聚落的内部结构和平面布局,关键在于把握各类考古遗存之间的共时性。
只有确定了遗存的共时关系,才能准确还原聚落的生活场景、社会组织和功能分区等方面的信息。
简述聚落考古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简述聚落考古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聚落考古是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聚落形态、居住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分支的分化,聚落考古逐渐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在古代,人们通过对考古学的研究来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的聚落形态和居住方式。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聚落进行考察和研究。
19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聚落考古开始得到了重视,成为了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0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对聚落考古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聚落考古也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今天,聚落考古已经成为了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聚落形态和居住方式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聚落考古也致力于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

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第一节聚落与聚落考古学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出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体状况,尤其在研究古代社会组织结构时,人们曾经把目光主要集中在墓葬资料方面。
墓葬资料在探讨社会结构方面的重要意义无可否认,但墓葬资料能够反映的情况毕竟有别于现实社会,甚至难以详细反映现实社会的具体状况,如婚姻家庭等。
而聚落考古资料则弥补了社会组织结构研究方面的缺憾和不足,并且墓葬也是聚落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因此,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聚落考古研究愈来愈受人们的青睐。
一、关于聚落的含义在中国,“聚落”一词古已有之,一般是指村落或人们聚居的场所。
如《史记·五帝本纪》有云: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张守节正义曰:“聚,谓村落也”。
《汉书·沟洫志》亦云:“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另外,《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又有“城聚”一词,说明城自古也被包括在聚落的范畴之中。
由此可见,聚落既可以是规模较小且在空间分布上相对独立的人类集团居住的村落,也可以指规格较高且防御性能较好的城邑。
在国外,按照最早使用的德文“ siedelung ”的字意,“聚落”一词的原意当为居住地,与汉语聚落一词的含义基本一致。
李希霍芬曾经指出:“人类定着于地表,并占领地表,其中一种占领样式(Art )”即为聚落(1)。
因此,有人根据欧洲文字如英文“ settlement ”的含义,指出还是应该把聚落称之为居址,进而把聚落考古称之为居址考古(2)。
在人文地理学者看来,聚落是地表上重要的人文景观。
人文地理学者一般认为:“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 (3)。
无疑,聚落的这一定义基本符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也就是说,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基于资料、方法和研究重心等因素的制约,故而对聚落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较晚的历史时代,甚少涉及史前聚落。
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K 8 7 1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5 — 0 0 0 6 — 0 4
二、 8 0年 代之后 中国的聚 落考 古
8 0 年代聚落考古的兴起离不开张光直先生对 西方 聚 落考 古 理论 的大 力推 介 。其 主编 的论 文 集
S e t t l e m e n t A r c h a e o l o g y( 《 聚落 考 古 》 , P a l o A l t o: N a t i o n l a P r e s s , 1 9 6 8 ) , 率 先让 国人 系 统 了解 到 西方 聚落考古学知识 。 他对聚落形态的研究使几代考古 学者受益匪浅 , 甚至被称作“ 中国聚落考古学发展 战略起点 的设 计者 ” 翻 。 8 0年代 之 后 ,聚 落考 古 的研 究 逐步 向深层 次 化发展 , 严文明先生曾著文指出现阶段聚落考古 的 研 究 重 点及 方 向 , 一是“ 通 过 聚 落 的形 态 结 构来 探 讨 当时 的社 会形 态 和社会 组 织结 构 ” ; 二是 对 “ 中国 文 明起源 和早 期发 展 的研 究 ” ; 三是“ 把 聚落遗 址 的 形态分类与地理分布同 自然环境的考察紧密结合 起来 , 推 动环 境考 古学 在 中国 的发展 ” 嘲 。许 永杰 教 授 在文 章 中指 出 : “ 以往 的聚落 考古 实践 可 以分 为 : 全 面 揭 露一 处 遗 址 、 区域 考 古 调查 、 区域 考古 调 查 与全面揭露及多学科结合三种形式” ,则是从具体 形式和操作方法上作 出的归纳 。 当聚落考 古这一 新 概念 、新 理论 传 人 中 国时 , 诸 多学者 对其 进行 了研 究 。在这 一 阶段 初期 , 我 们 从 发表 的著作 中可 以看 出 , 大多 数研 究停 留于理 论 的探讨上 , 这也是考古界对聚落考古进行 “ 解惑” 的 个 时期 。 曹兵武先生在《 聚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 【 5 ] 一文 中对 聚落考古 的几个层次性概念进行 阐述 , 在“ 聚 落” 这一大环境 中重新解读遗物、 遗迹 、 家居 、 院落 、 社区、 村落、 聚落 、 文化 区域 等 , 层 层 递进 , 清 晰 明 了 地 概括 出聚落 的形 态演 进过 程 。 严文 明先 生对 近 年来 聚 落 考 古 的进 展进 行 了 总结同 , 分析 不 同时期 的 聚落遗 址 , 时 间上分 为 旧石 器 时代 、 新石 器 时代早 期 、 新 石 器 时代 中期 、 新 石器 时代晚期 、 铜石并用 时代 、 龙 山时代 、 夏商时期 , 空 间上 主要集 中于东北 地 区 、黄河 流域 和长 江 流域 。 随后 , 他 又 提 出几 处研 究 要 点 , 即单个 聚落 形 态 和
考古文化感悟

考古文化感悟
考古文化感悟是指通过对考古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获得的一种对于人类历史、文明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古文化感悟:
1. 文明的起源: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人类是如何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发展成农耕社会,再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变过程。
这让我们意识到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实现的。
2. 文化的多样性:考古文化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域和时期的文化
差异和多样性。
这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这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考古发现的古代城市、建筑物、艺术
品等,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人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虽然与现代相比有所差距,但他们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这让我们对人类的潜力和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 历史的延续和传承:考古文化研究使我们能够了解和追溯历
史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发掘,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这让我们对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历史遗产,传承历史记忆。
总之,考古文化感悟是通过对考古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获得对人类历史、文明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它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
起源、文化的多样性、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这些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并为我们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当我们沉浸在考古学中宏大的历史长河和神秘的文明密码时,不禁会注意到人类定居点的特殊组织形式——聚落形态。
聚落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空间表现,展现了人类如何利用和塑造环境,以及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的侧面印记。
本文将带大家深入探讨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从其概念、研究方法到文明发展的映射,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启示。
一、聚落形态:定义与背景聚落形态是指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而形成的居住区的空间形态。
自古以来,聚落形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演变,从早期的原始村落到复杂的城市网络,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和影响。
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聚落形态研究旨在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揭示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习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
通过聚落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为人类历史的演进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二、聚落形态的研究方法与应用聚落形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空间分析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可以对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测量和绘图,进而分析聚落的空间布局、规模、形态等特征。
此外,聚落形态研究还涉及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揭示聚落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聚落形态与文明发展聚落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文明发展密不可分。
从历史上看,一些重要的聚落形态转变时期,如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
这些变革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如权力集中、资源分配、社会等级等。
同时,聚落形态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等条件,可能促使人类改变聚落形态和居住方式,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
关于考古的意义和感受

关于考古的意义和感受1. 哎呀,说起考古,我可是有一肚子话要说!你们知道吗,考古可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整天挥舞着铲子,在沙漠里挖宝贝。
它可是一门严谨的学问,比破案还要细致呢!2.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着考古队去了一个遗址。
那感觉,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一下子穿越到了几千年前!站在那片土地上,我忍不住想象: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他们是怎么吃饭、睡觉、谈恋爱的呢?3. 考古的意义,说白了就是帮我们了解过去。
就像我奶奶常说的:"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怎么知道要往哪里去?"考古就是在帮我们找根儿呢!通过挖掘出来的文物,我们可以一点一点拼凑出祖先们的生活图景,简直比拼拼图还有意思!4. 有人可能会说:"考古有啥用啊?又不能当饭吃。
"哎呀,这话说的,那可就大错特错啦!考古发现的东西,可是能让我们的文化自信爆棚呢!想想看,当我们发现五千年前的祖先就已经会造青铜器了,是不是觉得特别自豪?5. 而且啊,考古还能帮我们揭开历史的谜团。
就像侦探破案一样,通过一件件文物,一点点线索,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陶片,就能推翻我们对某个朝代的认知,简直比侦探小说还刺激!6. 说到感受嘛,我觉得考古最让人兴奋的就是那种未知感。
每次下铲子,都不知道会挖出什么宝贝来。
可能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也可能是改变历史的重大发现!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拆一个超大号的盲盒,刺激得很!7. 不过呢,考古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遗址,可能要挖好几年。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用牙签挖一座小山,慢得让人抓狂!但是,每当发现一点新东西,那种兴奋劲儿,就像是中了彩票一样,瞬间忘记了所有的辛苦。
8. 我有个朋友就是学考古的,他常跟我说:"考古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
"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还觉得他是不是中暑了,但是慢慢地我也感受到了。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
考古工作的感想

考古工作,作为一门揭示历史、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考古工作的深入,我国考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关注考古工作的人,我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有着深深的感悟。
首先,考古工作对于揭示我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状况,从而为研究我国历史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如北洋水师经远舰考古记中,考古工作者在台风过后发现了经远舰的铭牌,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及世界海战史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大运河考古展现多彩历史画卷,大运河不仅是古老中国的工程之河和交通之河,还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长河和精神长河。
这些考古成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历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其次,考古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发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揭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情况,尤其是中国瓷器的外销情况,以及当时南海作为商贸通道的繁荣程度。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再次,考古工作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国际考古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与世界各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如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我国学者通过重启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考古学的研究内容,也为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在看到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如考古技术、经费、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考古成果的展示与传播力度仍需加强。
因此,为了推动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强考古队伍建设,提高考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6 -
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思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李湘 安徽博物院,安徽 合肥,230000
文教资料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2014(1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jzl201418026.aspx
某男生(自豪地):这就是咱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 这节课正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 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学定教,顺势而导,营造出一种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被调动起了学 习热情,悦纳了知识,开发了潜能。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 维碰撞出火花,使问题迎刃而解,激发了探索意识。 以学定 教 ,充 分 体 现 了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关 注 到 了 学 生 的 现 实 知 识 水平和现实情感态度,有的放矢。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受到 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为人师 者,应当牢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要点。
注释: [1]张 忠 培.聚 落 考 古 学 初 论.中 国 考 古 学— ——走 向 历 史真实之道.科 学 出 版 社 ,1999.严文 明.聚 落 考 古 与 史 前 社 会 研 究 . 走 向21 世 纪 的 中 国 考 古 学 . 三 秦 出 版 社 ,1997 年 等. [2 ]张 光 直 . 考 古 学 专 题 六 讲 . 文 物 出 版 社 ,1986. [3]陈淳.居 址 考 古 学 的 探 索 和启 示.考 古 学 的 理 论 和 研 究 . 学 林 出 版 社 ,2003. [4]张 光 直.胡 鸿 保 ,等 译.考 古 学 中 的 聚 落 形 态.华 夏 考 古 ,2002.01. [5]陈淳.居 址 考 古 学 的 探 索 和启 示.考 古 学 的 理 论 和 研 究 . 学 林 出 版 社 ,2003. [6 ]张 光 直 . 考 古 学 专 题 六 讲 . 文 物 出 版 社 ,1986. [7]张 忠 培.聚 落 考 古 学 初 论.中 国 考 古 学— ——走 向 历 史 真 实 之 道.科 学 出 版 社 ,1999. [8]栾 丰 实. 关 于 聚 落 考 古 学 中 的 共 时 性 问 题 . 考 古 , 2002.01.贾 伟 明.也 谈 聚 落 形 态 考 古.文 物 ,2003.01 等.
目共睹的。 然而,要使更多考古工作者真正掌握聚落考古 思想和方法,利用对聚落形态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史前考古 学文化的社会性质和演变,甚至探讨早期国家产生和文明 起源等重大课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幸的是中国 考 古 学 界 已 有 不 少 人 在 为 这 一 目 标 努 力 ,如1996 年 底 ,《文 物》月刊编辑部就主持了一场“史前城址和聚落考古”的学 术讨论会,并且在史前城址和聚落考古的关系等问题上达 成了共识,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结合实践探讨运用聚落考古 方法和技术等问题[8]。 可以预见聚落考古理论和方法在促 进考古学发展方面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至于对“聚落考古学”的定义,学者们各有不同理解, 莫衷一是。 著名理论考古学家炊格尔对此有一简练的定 义 ,聚落考 古 学 就 是 “运 用 考 古 材 料 研 究 社 会 关 系 ”[5]。 美 国考古学家张光直则倾向于把聚落考古学看成一种考古 学方法,使聚落作为过去人类活动的地点而用做考古学分 类的首级单位。 所以,聚落考古学是在社会关系框架里做 考古资 料 的 研 究[6]。 对 此 ,笔 者 倾 向 于 把 聚 落 考 古 学看 成 考古学的一种方法论,它和传统考古学的类型学、地层学 的性质一样。 正因为如此,对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解释就需 要借助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这些学科主要是 民族学、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等。
2014年 第18期(总第650期) WENJIAOZILIAO
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思考
李湘
(安徽博物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聚落考古学”在中国还是个新鲜词,对它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作者在回顾欧美聚落考古学发展历史和前人有关 聚 落 考 古 学 的 产 生 和 发 展做 一 粗 浅 思 考 ,以 期 更 深 入 地 理 解 聚 落 考 古 学 的 思 想 实 质 。
综上所述,中国聚落考古学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有
(上接第 50 页)的苦情苦景种种归结 ,又戛然而止 ,言有尽 而意无穷。 这千古不尽的叹息让世人读来都融化在词人的 浓愁之中。 (齐读这首词)
四、比读提升,点拨鉴赏 《声 声 慢 》这 首 词 是 李 清 照 的 婉 约 词 ,这 种 婉 约 之 风 是 有其独特之美的。 就如开头的叠字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 进层次,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此乃公 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 者。”公孙大娘舞剑,取其一气呵成、大气磅礴之意。对于这首 词的语言特色、手法亮点,笔者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课 堂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感受大致如下,《声声慢》用了 许多有表现力的意象和词语表达感情,大雁、黄花、梧桐、 细 雨 … … 还 有叠 字 的 使用 ,使 整 首 词 细 腻 、柔 婉 、含 蓄 ,言 有 尽而意无穷。
此后, 更多考古学家倾向于用聚落形态的观点和方法分 析考古文化遗存,开展对史前人类社会状况的研究。
比较文化历史考古学和聚落考古学, 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的显著区别:文化历史考古学以器物为中心,以深化 对考古学文化内涵的认识和建立、 完善史前文化谱系为 目的;而聚落考古学则以聚落(又称居址)为单位展开研 究 ,目 的 在于 揭 示 和 探 索 聚 落 社 会 中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聚 落 与聚落之间的关系等,以便复原史前社会形态。 当然,聚 落考古学和历史文化考古学并非完全对立, 只是研究方 式和关注重点不同而已。 聚落考古学要顺利开展,必须借 助文化历史考古学建立的文化谱系框架, 甚至要求更详 细、准确的文化谱系资料;而要深入史前社会结构和组织 等方面的讨论, 文化历史考古学则必须利用聚落考古学 的视角和方法。
- 55 -
文化学研究
的 关 系 (或 聚 落 社 会 的 结 构 ),和 聚 落 社 会 之 间 的 关 系 与 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 以及聚落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关 系”[7]。 这 一 对 聚落考 古 学 的 理 解 基 本 和 西方 考 古 学 一 致,强调以遗址为单位进行研究,注重探讨聚落社会的组 织结构及聚落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但张先生认为 “我国聚落考古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 并以殷 墟考古发掘中揭露宫殿区和王陵区作为例证。 对此,笔者 不敢苟同。 聚落考古学的实践应是在明确聚落考古观念 指导下的实践,是有意识的行为。 而在殷墟发掘期间,中 国考古学正处于发展初期, 其主要目的在于验证殷商的 存在。 况且同时期欧美考古学都还处于文化历史考古学 阶段, 何以后起的中国考古学已超越了文化历史考古学 阶 段 ,开 始 了 聚 落 考 古 实 践 呢 ? 从20世 纪 五 十 年 代 起 ,我 们学习前苏联揭露特列波里遗址的大面积发掘法, 以全 面发掘法进行居址和墓地的揭露,如半坡遗址、元君庙墓 地等,笔者认为可以看做中国聚落考古学的萌芽。 由于文 化历史考古学在中国考古学界的统治地位, 这一萌芽并 没有引起更多注意。 又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考古 学工作多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指导, 前述 工作的聚落考古学意义就更加削弱了。 自上世纪八十年 代末中外考古学恢复交流与合作以来, 西方考古学的一 些概念和理论开始被介绍到国内, 其中包括聚落考古学 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张光直、俞伟超、张忠培和严文明等 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前文所述,现在中国考古学界对聚 落考古渐趋熟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聚落考古观点 和理论指导自己的田野发掘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 聚落考古学 发展简史 欧美 中国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考古学对“聚落考 古学”一词尚感陌生和新鲜,那么自八十年代末以来,绝 大多数考古工作者对此则比较熟悉, 并且不少学者已对 “聚落考古学”做 了初 步 定 义 和 解 释[1]。 在考古学的期刊和 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用聚落考古学观点分析的文章。 当 然 ,中 国 的 聚 落 考 古 学 才 刚 刚 起 步 ,方 兴 未 艾 ,还 有 许 多 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等待我们探讨。 本文在回顾欧美聚 落考古学发展历史, 借鉴前人有关聚落考古论述的基础 上 ,试 对 中 国 聚 落 考古 学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做 一 粗 浅 思 考 ,以 期更深入地理解聚落考古学的思想实质。
一、欧美聚落考古学发展简史回顾 用历史的眼光看, 欧美聚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历 史并不算太长。 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欧美考古学的主 流仍然是文化历史考古学(又称传统考古学)。 文化历史 考古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建立和尽可能完善考古学文化的 时空框架 (又 称考古学文 化 谱 系 ),以 复 原一 定 区 域 的史 前文化发展史。 因此这一时期考古学工作集中于寻找和 发掘典型遗址、 建立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推溯文化及 其成分的起源与发展等所谓的“文化史”工作。 文化历史 考古学虽然对建立一定区域内的史前文化发展谱系至关 重要, 但它无法对考古学文化的所有者—人的社会属性 和社会关系等做进一步揭示, 这一缺陷需要新的考古学 思想和方法弥补。 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 对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局限不满, 提出考古学不仅要研究 物质文化资料, 更要关注这些资料背后的人群的社会生 活 状 况 。 美 国人类 学 家 瓦 德·泰 勒 在 其 所 著 的 《考 古 学 之 研 究 》中 提 倡 一 种 “缀 合 研 究 法 ”,即 将 器 物 用 人 类 学 的 蓝 图 (model)“缀 合 ”起 来 ,以 便 复 原 古 代 社 会 形 态[2]。 同 时 , 美国民族学家斯图尔特在研究美国西部大盆地半定居的 印第安土著时, 开始注意从其栖居形态研究土著人的文 化遗 存[3]。 受此 影响,1953年美 国考古学家 威利在写作 《维 鲁河谷聚落形态之研究》时,广泛引用文化生态学、民族 学等理论和方法,用居址形态探讨人类社会的结构、政治 体 制 等 ,这 一 著 作 被 当 成 欧 美 聚 落 考 古 学 出 现 的 标 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