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合集下载

1 沁园春 雪

1 沁园春 雪

1 沁园春·雪文章主旨《沁园春·雪》是一篇写景抒怀之作,上片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的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结构图示考点提炼品味炼字[问题] 品析“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中“欲”字的表达效果。

(对应训练见第10题)[点拨] 第一步,结合字词所在句子分析该字词的语境义。

第二步,从该字词准确传神、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含有该字词的句子的内涵。

第三步,分析该字词烘托出的意境或表达的作者情感。

[解答] “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大雪纷飞中,远远望去,群山和高原与天相连,显得生机勃勃,昂扬奋发。

拓展链接《沁园春·雪》发表撷趣1945年,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应柳亚子请求,亲笔书写了这首《沁园春·雪》赠他。

毛泽东回到延安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

和词的小序写道:“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原作因而被爱好者传抄,不久即先后被重庆的两家报纸发表,一时轰动山城。

1.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分.外/满分.分泌./沁.人心脾呜咽./狼吞虎咽.B.今朝./朝.霞娇.美/一代天骄.瘦削./削.足适履C.折.腰/折.本妖娆./抓耳挠.腮数.量/数.九寒天D.出汗./可汗.殉.职/徇.私枉法积攒./人头攒.动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鸟瞰眼花瞭乱红装素裹稍逊风骚B.藉贯略输文采唯余莽莽英雄竞折腰C.诀别江山多娇人声鼎沸原驰蜡象D.幅射顿失滔滔一泄千里弯弓射大雕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D.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4.[2018·南开区二模(改编)]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第1课《沁园春-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课《沁园春-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课《沁园春-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读本词,了解词中的意象,把握感情基调。

2. 通过重点品析上片,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3.通过分析下片,了解衬托手法,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重点】1. 诵读本词,了解词中的意象,把握感情基调。

2. 通过重点品析上片,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下片,了解衬托手法,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歌呢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描写雪的诗句。

(过渡语:描写雪的那些诗句都很美,那描写雪的词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伟人毛泽东所创作的《沁园春·雪》,看看他笔下的雪到底有什么震撼人心之处。

)二、诵读本词1. 知识小卡片意象: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具体的、实在的、可感知的)意境: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

(抽象的、虚化的)感情基调:作品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取向或情感态度。

(悲哀、忧愁、寂寞、深沉、闲适、欢快、喜悦、热烈、奔放、昂扬)2. 诵读指导发音准确清晰:保持清晰的发音和良好的音质。

把握节奏和韵律:将诗歌的句子和词语有机地连接起来。

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准确传达。

3.字词学习1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 fèn )成吉思汗( hán ) 稍逊风骚( xùn )还看( huán ) 今朝( zhāo )4.写作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赏析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赏析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赏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赏析:“千里”“万里”是互文,意思是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都是“冰封”“雪飘”,突出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

“望”字,有登高远眺之意,显示了诗人顶天立地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豪迈的意兴。

“顿失”二字,既写出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想到未冰封时这条母亲河波涛滚滚的雄壮气势。

“舞”字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将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

“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山”“原”与天相连,好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彰显出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竞争活力。

“须晴日”是等到晴天的意思。

从这句起转入想像,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看”字与“望”字照应,用字富于变化,似在引导读者展开想像,欣赏那一幅绚烂多彩的壮丽图景。

“分外妖娆”表达了诗人对雪后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

上片主要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对“北国风光”作总评。

“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

指出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倾倒。

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中含褒扬之意,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短于“文治”,欠缺才华;“惜”字又蕴涵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

“略输文采”,措辞极有分寸,委婉地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不足。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后感:
主席这首词纵横捭阖气势雄伟,颇有帝王之气,其行文也,不在辞藻,而在气势。

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柳亚子说:“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这首词,字里行间霸气十足,帝王胸襟宣泄无疑,气魄之大非常人所能企及。

文无第一,柳老言此词第一,确是不假。

试问帝王气象,又岂是刀笔小吏,凡夫俗所能抗手?此诗使得当时陪都一时纸贵,反动文人竟无一能匹敌。

由此可见,文艺作品,除有丰富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应具有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沁园春雪》中出现的典故

《沁园春雪》中出现的典故

《沁园春雪》中出现的典故
《沁园春·雪》中出现的典故有:
1.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但在这首词中,毛泽东用“略输文采”和“稍逊风骚”来形容他们的文学才华相对有限。

这里的“文采”和“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和诗词创作能力。

2.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他以武力著称,但毛泽东在这里用“只识弯弓射大雕”来形容他只会用武力而不懂文学。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句话中的“俱往矣”指的是过去的皇帝和英雄人物都已经过去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是指出现在当代的杰出人物更加值得称道。

这里的“风流人物”指的是当代有才华、有作为的人物。

1。

沁园春雪诗评

沁园春雪诗评

沁园春雪诗评
1. 《沁园春·雪》那可真是太牛了!就说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哇塞,这描写简直绝了!就好像把整个冬天都搬到你眼前了一样。

想想看,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多震撼啊!
2. 这首词里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多形象啊!这不是跟画一样嘛,毛主席咋这么会形容呢!这画面感,就好像山和原都活了过来。

3. “欲与天公试比高”,哎呀,这气魄,谁能比啊!这就像是一个勇士在向老天爷挑战,多带劲啊!难道你不觉得很厉害吗?
4.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哇,等到晴天的时候再看,那景色,得多美啊!就好像一个大美女精心打扮了一番,能不迷人吗?
5. 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可不是嘛,咱们的祖国河山那是真的美啊!就如同一个绝世珍宝,让人忍不住赞叹。

6.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得有多大的魅力啊,能让那么多英雄都为之倾倒!就好像一个超级明星,粉丝多得不得了。

7.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评价,多犀利啊!毛主席这是站在多高的高度啊,秦皇汉武都被他点评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
8.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瞧瞧,多霸气!就好像在说,你们虽然厉害,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9.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哈哈,这说得太形象了!感觉成吉思汗在毛主席眼里就是个只会打猎的,多有意思啊!
10. 《沁园春·雪》整首词就是大气磅礴,无人能及!这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啊!毛主席的才华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沁园春10首

沁园春10首

《沁园春》诗词10首1. 沁园春·雪【近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沁园春·斗酒彘肩【宋】刘过寄辛承旨。

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3.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宋】辛弃疾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於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4. 沁园春·送李御带珙【元】王恽唐人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

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

巽甫虽安之,如某歉何!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

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

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归去来兮,我亦办征帆非晚归。

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

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

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5.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宋】辛弃疾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一、《沁园春·雪》原作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二、题解及背景(一)题解《沁园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这自然要归功于毛主席这首大名鼎鼎的《沁园春·雪》,但是《沁园春》这一词牌却是历史悠久。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格外宠爱其第五女沁水公主刘致而赐建的陪嫁园田,故名沁水园田,又称沁园,外戚窦宪倚仗权势、巧取豪夺沁水公主田园。

后来的文人墨客感叹其事,多咏叹之。

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于文人墨客笔下,并且被引作曲调名,成为诗词用韵题材。

2现在传世最早的《沁园春》词据考证当是宋代词人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但是这一首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之下无论艺术水平还是影响力均尚显薄弱。

所以后人再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之时,多以苏词为参照。

(二)写作背景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渐彰显,占领华北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史称“瓦窑堡会议”。

3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一方面继续对东北军的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另一方面着手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抗击日军。

1936年2月5日清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抵达陕西清涧河口东渡黄河,在号称“黄河第一湾”的石楼县辛关镇登岸。

暮冬还寒,大雪纷飞,兼之毛泽东正率军从陕北跨过山西,漫天雪景更激发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7日红军宿营于义牒镇,毛泽东怀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挥毫提笔写下了这首至今读来都令人酣畅淋漓的快意之作——《沁园春·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1.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词: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词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

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三、自主学习1.注音、写字:分(fèn)外惟余莽莽(mǎng)红装素guǒ(裹) yāo ráo(妖娆)稍xùn(逊)江山多 jiāo(娇)一代天 jiāo(骄)顿失 tāo tāo(滔滔)2.释词: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须晴日:等到分外:格外妖娆:娇艳美好折腰: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略输文采:差、失俱往矣:都风骚: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3. 大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1)节奏:(工整地抄写全诗并标注朗读节奏)(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望批评指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感情:应读出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你还知道哪些毛泽东的诗词名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念奴娇·昆仑》)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第一课时一、完成自主学习二、合作探究仔细品味词的上阕,思考: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词的上阕都是描写雪景的。

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了什么写法?应怎样理解?体会其意境。

明确:互文;意思是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明确:“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内外”是从南到北,“上下”是自西向东,续写地域的辽阔。

“顿”字也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5.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明确:“须”是等到的意思,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7.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认真欣赏词的下阕,思考: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

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下文内容,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2.如何理解“折腰”一词?明确:“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一样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不一样,“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对于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来并说说其含义。

明确:“惜”,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在诗人心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说说其用意。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二、课堂总结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三、课堂练习1.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词;2.尝试用自己的(散文化)语言描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意境。

参考: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四、拓展延伸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下列练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

其作用是: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看”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山、江、天、水(景物)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视角)、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4.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5.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参考: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

(能答出大意即可)7.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