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监测
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WST 784—2021

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出现登革热疫情时,媒介伊蚊的应急监测与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效果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出现登革热疫情时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的应急监测和控制;出现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疫情时媒介伊蚊的监测与控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23797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31714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空间喷雾GB/T31715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滞留喷洒GB/T31717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环境治理蚊虫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登革热疫情dengue fever epidemic situation出现输入性或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的情况。
3.2核心区core area以报告病例或感染者住所或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半径不少于100m的范围。
3.3警戒区precautionary area以报告病例或感染者住所或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半径400m除核心区外的范围。
3.4监控区monitoring area根据登革热风险等级和流行季节等因素,在本地警戒区外围划定的一定范围。
3.5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平均每百户内外有伊蚊幼虫(蛹)孳生的积水数量。
3.6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平均每回收的100个有效诱蚊诱卵器中伊蚊成蚊或(和)伊蚊卵阳性的诱蚊诱卵器数量。
3.7绿篱喷洒vegetation barrier spray主要以低容量喷洒方式,将持效性药物覆盖在灌木篱笆或植被上,以维持其持久药效的药剂喷洒方式。
##蚊虫监测技术概述_王晓中

蚊虫监测技术概述王晓中宋锋林樊德海李建训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连,116001)中图分类号R184.31文献标识码B蚊虫的监测有利于了解蚊虫的种类、密度、地理分布、季节消长等规律,对虫媒传染病的预测、预防和风险分析具有重要意义[1,2]。
1成蚊监测技术概述成蚊监测主要用人工叮咬法、人工小时法、诱蚊器收集法、人帐诱捕法、网捕法、目测计数法、肃清计数法、单位面积计算法,以及灭蚊磁场和卫星遥感技术等[3]。
1.1人工叮咬法(人诱叮刺法,人饵诱捕法)人工叮咬法是以三人一组,选择清晨或傍晚时间,在无阳光和避风的场所,三人呈三角形面对面坐好不动,暴露小腿,等蚊子叮咬,然后用捕蚊器或吸蚊管人工捕蚊[4]。
从捕到第一只蚊子算起连续捕捉1h,将捕获的成蚊毒死,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指数[只/(人工·小时)]。
人工叮咬法是对白纹伊蚊成虫最有效的监测方法,但是由于存在监测人员被感染疾病的危险而很少被实际应用,因此国外将白纹伊蚊的监测重点放在幼虫的监测上,采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监测系统和诱卵器法。
利用人工叮咬法计算叮咬率,可以得出何时发出预警最为合适,对于控制蚊媒密度,控制登革热疫情具有重要意义[5]。
加强蚊媒监测,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开展健康教育,采取专业人员督查和群众自觉翻盆倒罐相结合的方法铲除蚊虫孳生地,是阻止登革热卷土重来的有效手段。
1.2人工小时法人工小时法是选择适当的成蚊栖息场所,一个人一个小时内捕获的某一种成蚊数,即为该蚊种的成蚊密度。
将监测收集到的蚊虫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单位为只/人工小时。
人工小时法用于入出境列车白天和夜晚调查车厢内的成蚊种及密度时,在车厢内,调查人用手持电动吸蚊器吸捕成蚊15min,光线不足时可借助手电筒照明[6]。
章士军等对南通市进行蚊种监测鉴定时,采用人工小时法[7,8]。
监测时间为4~11月,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为15d。
病媒生物监测

媒介生物密度监测监测方案⏹《全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广东省媒介生物监测方案》⏹《广州市媒介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方案》监测内容⏹鼠密度(鼠蚤)监测-笼捕获法⏹蚊密度监测-人工小时法⏹蝇密度监测-笼诱法⏹蟑螂密度监测-粘捕法⏹伊蚊密度监测-幼虫密度监测(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等)、诱蚊诱卵器监测(诱卵器指数)、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监测。
鼠密度监测1. 监测点: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
2. 时间:每月中旬进行调查,以月作统计单位。
3. 方法:统一选用捕鼠笼,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
室内按每15m2布笼1个,沿墙根均匀布放。
室外每5m布笼1个。
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
4. 统计与计算:⏹鼠密度(捕获率)=捕鼠总数(只)/有效笼(次)数×100%⏹有效笼数=布笼总数-无效笼数⏹捕鼠总数是指捕鼠笼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无效笼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关闭的鼠笼。
5. 登记内容:鼠种、捕鼠地点、性别、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和耳高及发育、妊娠状况体和外寄生虫等信息。
⏹表格:鼠密度监测、蚤类监测蚊密度监测(人工小时法)⏹监测点:城市中心居民区、城郊结合部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牛棚和猪圈(或其它牲畜棚),进行室内成蚊密度监测。
⏹监测时间和方法:每月2次(上下半月各1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
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
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楼梯底等僻静处。
⏹密度指数:只/人工小时。
⏹表格:蚊密度监测蝇密度监测⏹监测点:农贸集市、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
⏹监测时间: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监测方法:采用笼诱法,每处放1个诱蝇笼。
⏹放置时间: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
⏹种类鉴定、数据统计和记录: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
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方案

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在我市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
该病起病急、传播迅猛、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在一个蚊媒密度高的地区,只要有传染源存在就容易引起爆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因出血或多器官损害而死亡。
广州市自1978年发现登革热以来,至今已发生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给我市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
为有效地预防控制登革热在我市流行,防止出现全市性的大爆发,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根据国家卫生部《登革热防治方案》〔卫生部1988年6月发布〕、《登革热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1〕和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在1995年提出的策略,制定本方案。
总体目标与任务本方案的制定目的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职责,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社区群众力量,投入到登革热防制工作中,有效落实各项登革热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在预防控制工作中逐步掌握我市登革热流行病学规律,提高防制、诊疗技术水平;形成一个多部门协作、群众广泛积极参与的防制机制。
最终减少乃至消除登革热疫情对我市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指导思想控制和消灭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措施。
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动群众,坚持落实以环境整治、清除室内外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将白纹伊蚊密度控制到不致发生流行的程度。
防制策略一、防治措施〔一〕组织机构1、建立广州市登革热防制工作联席协调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宣传、卫生、爱卫、建设、城管、市政园林、环卫、教育等〕参与,定期通报疫情和存在问题,分析、研究登革热防制形势,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指导全市登革热的防制工作。
2、各区、县级市政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相应地建立和健全登革热防制领导机构,加强对当地登革热防制工作的领导。
登革热监测与应急控制

例,死亡445例,1997年发
病108000例,死亡245例, 2003年发病35853例,2004 年发病60000例,2006年发 病数超过77800例,68例死 亡,2007年发病90749例, 78例死亡。
1983-1989年连续流行,发
病63038例。2003年发病 51934例,2004年发病 78690例,2006年发病 106425例。
其他省份 福建 广东
黄点表示1990-2007年登革热流行或暴发的地区,绿点表示1928-1989年 登革热流行或暴发的地区
中国白蚊伊蚊地理分布(2006)
广州登革热流行特征
2010年:66例 2011年:40例 1978-2010年 发病:13401例 死亡:12例
广州登革热特征:输入性病例以及其 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暴发
MOI=n/N*100 n表示表示布放回收的诱蚊诱卵器中伊蚊成虫或(和)伊蚊卵阳性的 诱蚊诱卵器数量。N表示布放后回收的有效诱蚊诱卵器数量。
诱蚊密度指数(MDI):指阳性诱蚊诱卵器中捕获伊蚊成虫的平 均数。
MDI=m/N
m表示回收的诱蚊诱卵器捕获伊蚊成虫总数。N表示布放回收的诱蚊
诱卵器中伊蚊成虫或伊蚊卵阳性的诱蚊诱卵器数量。
幼虫密度监测
目测调查社区家庭或房屋内外,包括房屋或家庭周围的环境的 积水容器及幼虫或蛹阳性孳生容器数。是登革热媒介密度监测 最传统和常用的方法。 布雷图指数:每百户住户房屋有伊蚊幼虫或蛹孳生的容器数。
–BI=幼虫或蛹容器数/检查房屋数*100
房屋指数:检查房屋中有幼虫或蛹孳生容器的百分数
–HI=幼虫或蛹房屋数/检查房屋数*100
登革热暴发与突发有区别!
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 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 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 例。
标准间指数监测情况

2.00
1.00
0.00
MOI
MOI控制值
8月4
学校蚊媒孳生地的调查与治理
一、蚊媒孳生地的调查 标准间指数:学校的检查样本数量按标准间(包括室内 和外环境)进行计数,每15平方米(3米×5米)折算 为1个标准间 ,调查至少500个标准间内外环境各种积 水容器或小型积水,记录积水数以及有伊蚊幼虫的积 水数(阳性积水)。 标准间指数参考值SSI≤1。
三、假期防控工作 (一)放假期间学校/托幼机构应继续保持校园卫生清洁, 继续做好校园内的防蚊灭蚊工作,定期清理积水。 (二)放假前学校/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师生员工登革热防 控知识的宣教工作,特别是提醒假期出行的人员谨慎 前往疫区旅游或前往疫区出游时做好相关防蚊措施。 (三)学校老师假期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健康宣教,告知 目前登革热流行地区。
6月4
SSI控制值
12月3 12月1 11月4 11月2 10月4 10月2 9月4 9月2
8月3 8月1
2、白纹伊蚊雌蚊密度监测
7月3 6月5
6月1 5月3 5月1 4月3 4月1 3月4 3月2 2月4 2月2 1月3 1月1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2017年学校白纹伊蚊监测概况
12月3 12月1 11月4 11月2 10月4 10月2 9月3 9月1 8月4 8月2 7月4 7月2
1、标准间指数监测情况
6月2 5月4 5月2 4月3 4月1 3月4 3月2 2月4 2月2 1月3 1月1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SSI
南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3月30日学校登革热防控技术学校卫生健康教育之东导小学xx年级20180402主要内容一2017年学校伊蚊密度监测概况二蚊媒孳生地的调查与治理三杀灭成蚊要点四学校登革热防控要点2017年学校白纹伊蚊监测概况每周开展标准间指数成蚊密度诱蚊诱卵器指数监测
天津港区白纹伊蚊调查报告

天津港区白纹伊蚊调查报告李国春 刘振江 李俊志 许庆华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00456)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港区及周边地区白纹伊蚊的存在情况;方法 集卵器采集法和人工诱捕法;结果 12个采集点共捕到白纹伊蚊89只,收集到的蚊子幼虫共羽化出白纹伊蚊139只;结论 白纹伊蚊在天津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已经存在,说明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适合白纹伊蚊的生长繁殖。
关键词 港区 白纹伊蚊 调查 媒介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approached the exist of Aedes albopictus in T ianjin harbor and area around.Methodes M osquito egg collection and human tem ptation.R ersult We caught 89Aedes albopictus adult in 12collection -sites ,In laboratory 139collected larvae emergenced into adult.Conclusion Aedes albopictus has already spread into T ianjin harbor and area nearby.The climate and eclosioned is fit for the living and propagating for Aedes albopictus.K eyw ords Harbor Aedes albopictus Research Vector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也是其它病毒性传染病的潜在媒介。
白纹伊蚊是亚洲蚊种,对不利生活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力强,它主要是通过小型积水容器如废旧轮胎、集装箱、货物等的转移、运输,以幼虫和卵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登革热媒介伊蚊的鉴定、监测与控制

☆ 按蚊
1.体棕灰色,雌、雄蚊 触须与喙约等长,雄 蚊触须末端膨大为 棒状;
2.通常翅有黑白斑;
3.小盾片弧形;
4.停栖成约40度角度。
伊蚊
库蚊
按蚊
☆ 伊蚊
1.体棕(褐)黑色,有明显的黑白斑。 2.雌蚊触须显著比喙短,雄蚊触须比喙长。 3.小盾片三叶形。 4.有气门后鬃(与库蚊区别)。
布雷图指数监测汇总记录表
晋江市___XXX_____镇(街道)
填报时间:__2017___年_9_月_22_日
环境类型
调查户数
调查容器
阳性容器数 布雷图指数
居民区
100
45
30
30.0
医院
公园
工地
废旧物品处
港口/码头 其他
合计
100
45
30
30.0
监测单位:__________________填表人: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
蚊幼监测方法:布雷图指数法
监测时间:蚊虫活动月份每月中下旬各监测一次。 监测器具:手电筒、小桶、漏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例:调查100户,积水容器45处,伊蚊阳性积水容器30个,BI指数 为30
注:避免连续监测对蚊虫密度指标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在不 同户次进行。
1 101
户外/1 5(1)
√
1
2 101
户外/1
2(0)
3 102
户外/1
4 103
户内/1 1(1)
√
5 A小区
户外/5
7(0)
布雷图指数(B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虫在水中生活,蠕虫形,平时竖立停歇在水面下,用尾巴末端的呼吸 管呼吸水面上的空气,遇到危险会迅速沉入水底,靠S形扭动身体在水中
运动。幼虫以刮食容器内的藻类和其它有机物为生,有四个龄期,随着 龄期增长身体迅速增大,从初龄的1mm变为老熟的7mm,大约5-7天就会 变成蛹。
豆芽状,有两个短的呼吸管在背部。活动力强,稍有动静就会沉入水底 ,但不久就会浮上水面呼吸。蛹期不吃东西,经过2-3天蜕皮羽化为可以 吸血的成虫。
白纹伊蚊监测
临汾市疾控中心传染科 பைடு நூலகம்016年4月
白纹伊蚊雌蚊
2016年临汾市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 媒介伊蚊监测方案
目的:
➢ 掌握临汾市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媒介伊蚊种类构成、 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
➢ 为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 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点选择
监测区域: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及媒介伊蚊分布状况, 我市近年无输入病例报告,但存在媒介伊蚊分布, 属具有登革热输入病例风险的地区,根据《登革热 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中疾控传防发 〔2015〕45号)划为Ⅲ类地区。
监测时间
6-9月份的第一周开展现场监测 第二周报送监测表
监测任务清单
100户:选择4个街道(村)总共不少于100户 100只;项目结束前收集白纹伊蚊成蚊标本100只
蚊子种属
➢ 蚊属于双翅目、蚊科(Culicidae),是一类最重要的医学 昆虫类群。
➢蚊分布很广,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几乎都有蚊类的存 在。
房内等; * 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
阴暗杂物堆放处; * 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有在室
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
服上,及墙面阴暗处。 总之,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 度和湿度条件。
孳生环境鉴别
田塘型:如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孳生在稻田、湖泊等大面积 水域中,
容器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孳生在小型积水容器中, 特别是 埃及伊蚊主要生活在室内饮用水缸中
监测方法
结合我市现状,为更好的利用既往监测工作中获得的 数据与经验,本年度仍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监测 工作。
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布雷图指数(BI)=
阳性容器数 调查户数
×100
监测器具
手电筒、捞勺、吸管、 吸蚊器、经纬度定位仪、 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 等。
监测方法
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 查不少于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 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 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 布雷图指数。为避免连续监测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 相邻两次监测应在不同户次进行。
雌蚊吸血,也吸植物汁液;雄蚊吸植物汁液,不吸血。黑白相间的体
色和前胸的白色纵纹是白纹伊蚊的主要特征。雌蚊的刺叮活动,全天 有早晨和傍晚2个高峰,通常是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
成蚊的吸血性
白纹伊蚊对人的 攻击性强,多次 吸血。有光照比 无光照对吸血有 利。
孳生环境
* 成蚊多在孳生场所附近栖息: * 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丛、空
➢蚊的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8 属,三千余种和亚种。
➢我国的蚊类已发现21属384种以上,其中按蚊、库蚊、伊 蚊3个属的蚊种约占半数以上。
形态特征
成蚊形态: 1. 蚊虫为小型昆虫 2. 躯体分为头、胸和
腹三个部分
雌雄鉴别
白纹伊蚊
鉴别特征:小型到中型蚊虫。前胸前背片和后 背片都具银白宽鳞,后背片上方并有褐色窄鳞。 中胸盾片覆盖深褐或深棕细鳞和窄鳞,中央有 一显著银白窄鳞纵条,从前端后伸而略为细削, 并在小盾片前区分叉,有的在分叉前中断。 盾 片侧缘翅基前有一簇平覆银白宽鳞。无气门鬃, 有气门后鬃。后足1-4 跗节有宽基白环,节5全 白。腹部背板黑色,节1侧背片覆盖白鳞,节IIVII有基白带和侧白斑基带两端加宽,但不和侧 斑相连。幼虫栉齿基部具细穗。尾鞍不完全, 腹毛1-VII通常分枝,2-VII通常单枝。
污水型: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孳生在污水沟等。 缓流型:微小按蚊孳生在缓流边缘 地下型:骚扰库蚊孳生在不开放的地下水沟。
积水容器
积水容器
图4-8 白纹伊蚊 A. 小抱器;B. 中胸盾片;C. 栉齿;
D.雄蚊第IX腹节背板
白纹伊蚊鉴别总结
1. 中胸背部有一条有白纵条 2. 后足1~4跗节有基白环,末
节全白 3. 触须末端白色
白蚊伊蚊
白纹伊蚊生活 周期
17
雌蚊交配后必须吸血才能产卵繁殖,吸血后3-4天将卵产在小型容器积水 的水面或容器壁上。呈黑色纺锤状,大约1-2天孵化成幼虫。一只白纹伊 蚊一次可产卵100个左右,一生可产卵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