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与登革热传病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削减。

病因(一)发病缘由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觉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想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二)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连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其次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

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裂开。

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削减和出血倾向。

病理转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消失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

登革热疫情流行形式及我省防控应对措施

登革热疫情流行形式及我省防控应对措施
加强科研力度,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技术手段,提高防 控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 认知和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防控技术和经 验,为我省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防控措施不到位、居民防病意识薄弱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登革热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03
我省防控应对措施
预防和控制策略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登革热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 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环境整治
加强卫生环境治理,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减少蚊 虫密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形成群防群控的良 好局面。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登革热的季节性流行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季节性流行,主要在雨 季和高温潮湿的季节高发。
在我省,登革热的流行季节通常为每年5月至10月, 高峰期在7月至9月。
季节性流行与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密切相 关,因此气象预报对防控登革热具有指导意义。
登革热的地区分布和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03
02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参与防控工作,提高居民 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疫苗接种
推广登革热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 疫水平。
04
国际合作和交流
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间的疫情信息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登革热挑战。
技术合作
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分享防 控经验和创新成果。
物资援助
在必要情况下,提供物资和资 源援助,支持其他国家的防控 工作。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卷1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初三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涂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布尔的《昆虫记》中记录了一些不属于昆虫的节肢动物,比如()A.花园中的“淑女”—瓢虫B.美丽的“杀手”—螳螂C.大自然的“舞姬”—孔雀蝶D.天才“建筑师”——圆网蛛2.下列有关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叙述,合理的是()A.菜粉蝶的幼虫会取食蔬菜,应全部灭杀B.蝉蜕可以入药,应消灭蝉的天敌使其大量繁殖C.果蝇常产卵于水果中,因此吃水果前可用淡盐水浸泡D.蚊子经常叮咬人并传播疾病,因此要大量使用化学灭蚊剂彻底将其消灭3.宋代,我国就有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表是混养技术的相关信息,有关分析错误的是()鱼名鲢鱼鳙鱼草鱼青鱼主要食物硅藻等浮游植物水蚤等浮游动物水草螺蛳等软体动物栖息水域上层中上层中下层A.根据生活环境,“四大家鱼”均属于淡水鱼B.“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水层和它们的食性有关C.水产养殖过程中,鱼塘中鱼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产量越高D.混合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4.大黄鱼是暖湿性近岸洄游鱼类,具有发出强烈声音的能力,尤其在生殖季节,雄鱼会发出“咯咯”“呜呜”的鸣声;雌鱼会发出“哼哼”的鸣声。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黄鱼体内受精,卵生B.大黄鱼能感知水流,测定方向C.大黄鱼的洄游是先天性行为D.大黄鱼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5.热带森林中的某些树木附近的土壤中存在自己的天敌,包括真菌和节肢动物等,它们会有选择地攻击和杀死这些树木的种子及幼苗;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以这些树木的种子为食,扮演着“种子扩散者”的角色。

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卢娜;周红宁
【期刊名称】《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年(卷),期】2022(20)3
【摘要】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重要传播媒介,在我国分布广泛。

目前采用杀虫剂控制白纹伊蚊
种群密度是登革热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长期使用杀虫剂会导致白纹伊蚊产生
抗药性。

本文就近年来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媒介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5-169)
【作者】卢娜;周红宁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33;R384.1
【相关文献】
1.甘肃省长江流域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调查
2.三种监测方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诱捕效果研究
3.南昌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抗药性及病原
体携带监测研究4.登革热媒介昆虫抗药性的研究进展5.白纹伊蚊-登革热的重要媒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攀枝花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防制效果研究

攀枝花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防制效果研究

S t u d y o n c o nt r o l e fe c t o f de ng ue v e c t o r Ae d e s
a l b o p i c t u s i n P a n z h i h u a Ci t y
CHE N Z u—h u a , HUANG J i n,T ANG G a n g , YAN S h u—l i ,
v a e . Co n t r o l z o n e d o e s n o t t a k e a n y c o n t r o l me a s u r e s . Us e b r e t e a n i n d e x a n d i n d e x or f mo n i t o in r g t h e b i t e o f Ae d e s a l b o p i c t u s l a r v a e
处理蚊虫栖息 的植被 ,治理成蚊 密度 ;采 用直接投 入缓释 剂和孳生 地治理 白纹伊蚊 幼虫 。对 照 区不采取 任何控 制措 施 。实验用布雷 图指数法 和叮咬指数法监测 白纹伊蚊幼虫 和成蚊密度 ,评价其控制效果 。结果 在采用 防制方法后 的 1 d ~ 4 W期 间登 革 热媒 介 白纹 伊蚊 幼虫 的 布雷 图 指数 达 到 7 0 . 1 1 % 一9 5 . 8 8 % ,而成 蚊 的 叮咬 指数 达 到 4 0 . 3 9 %一 9 3 . 1 2 %种群密度 的下 降效果 ;并且在第 4周后 幼虫 密度 的下降 维持在 9 5 % 以上 ,而成蚊 的密度 下 降维持 在 9 0 % 以
上 。结论 孳生地治理和化学 防治可有效控制 白纹伊蚊 的密度 。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6 2 4 5 ( 2 0 1 6 ) 1 1 —1 2 0 8—0 3

我国主要的传病蚊种

我国主要的传病蚊种

我国主要的传病蚊种蚊子除直接叮刺吸血、使人痛痒,,骚扰睡眠外,更严重的是传播多种疾病。

我国的蚊传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四类。

蚊传较重要的病毒病还有黄热病及各种马脑炎等,迄今我国虽无这些病,但其传播媒介及气候条件在我国都存在,故要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病原输入。

蚊传的人体疾病都是生物性的,不论其病原体为原虫、丝虫或是病毒,都必须经过在媒介蚊体内的发育和增殖阶段,才能传到新的宿主。

早在1877年,Patrick manson在我国厦门发现致倦库蚊是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的中间宿主,揭开了我国蚊类与人类疾病关系的新篇章。

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就开始对疟疾以及班氏丝虫病和由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所致的马来丝虫病的媒介,进行了实验感染和自然感染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医学媒介更得以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仅纠正和补充了早期工作的不足,更搞清了上述4类蚊媒病的重要媒介及其生态习性,包括以前未涉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媒介,为病媒蚊虫防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将历年来流行病学考核证实的一些主要的常见传病蚊种介绍如下:1.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成虫灰褐色,触须具4个白环,顶端2个宽,另2个窄;翅前缘具2个白斑,尖端白斑大,V5.2有一繸白斑;腹侧膜上有T形暗斑;后足1~4跗节具窄端白环;卵的船面宽,约占卵宽(包括浮器)1/3以上。

中华按蚊广布除新疆和青海以外的全国各省区,是我国最常见的按蚊。

幼虫孳生于阳光充足、水温较暖、面积较大的静水中,如稻田、藕塘、灌溉沟等处;成蚊偏嗜畜血,兼吸人血,多栖于牛房,是我国大部平原地区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班氏丝虫病的次要媒介。

由于雌蚊人畜血液兼吸,并以刺吸家畜血液的居多,它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

这种按蚊对恶性疟原虫仅低度易感,其传播作用远逊于嗜人按蚊,但由于种群数量大,足以维持一地疟疾的低度流行,甚而在适合条件下,引起暴发性流行。

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的研究进展

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的研究进展

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的研究进展
陈虹;陈汉彬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01(025)001
【摘要】@@ 登革病毒(DEN-V)感染已成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25亿人生活在登革热流行的高危地区,每年约有1亿登革病毒感染者,其中45万例属于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1978年以来,我国两广以及海南岛地区先后出现了登革热(DF)流行,[1,2].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陈虹;陈汉彬
【作者单位】华西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
【相关文献】
1.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经卵传递登革病毒的研究 [J], 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
2.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对基孔肯雅病毒的易感性和传播性的研究 [J], 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
3.白纹伊蚊经口感染、刺叮传播和经卵传递登革病毒的实验研究 [J], 林立辉;方美玉;陈翠华;彭翼飞
4.白纹伊蚊垂直传播登革病毒后E基因区部分序列的变化 [J], 赵星;左丽;郝牧;韦
隆华
5.白纹伊蚊贵州麻尾株垂直传播登革病毒实验研究 [J], 赵星;左丽;舒莉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一、概述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皮疹、出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种临床类型。

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分布广、发病人数多、传播迅速,危害很大,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八大重点热带病之一。

由于登革病毒通过媒介蚊传播,因此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已经突破了洲际的界限,在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都有疫区。

近年来,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登革出血热的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这些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在我国主要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一些散发病例,包括2006年以后也曾经有一些登革热的小流行。

二、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易受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影响,对乙醚和酸敏感,可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灭活或经紫外线灭活,在60℃30分钟可灭活。

在4℃可存活数周,0℃存活2个月,—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保存。

登革病毒属于在实验室中很难检测和增殖的一类病毒,其对实验动物的致病作用不强,在某些动物体内也需作多次传代。

灵敏的方法是将登革病毒接种到白蚊伊蚊胸腔内,该病毒可以复制,并且在白蚊伊蚊体内能达到较高的滴度。

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反应。

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2~6天,伊蚊在此期吸取病人的血,则可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虫病的发生
关键 词
广州管圆线虫 揭家鼠 福寿螺
近年来, 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出现的例
数增多[1 1, [ .2 且发现分布范围越来越广。 我们 自 1997 年在鼠体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以来,
对其分布情况及其主要中间宿主进行 了 调查, 报告如下。 1 方法 1. 1 在我省不同地点捕捉各种鼠类, 分类编 号后解剖观察鼠的肺部和心脏, 挑出的虫体用 5%福尔马林固定, 鉴定观察。 1. 2 在鼠类活动的场所及水沟、 池塘等适于 螺类生长的地方捕捉福寿螺以及各种螺类, 剔
性。 我区白纹伊蚊季节消长与登革热流行季节
67. 6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月份最低为5. 55%, 户外容器指数
离人群越近且在荫蔽的草丛里, 容器指数越
相吻合。 9 月份容器指数、 7. 布雷图指数、 刺 叮率均明显超过控制流行的危险数。 表明我区
可能成为登革热流行的危险区。 一旦有传染源 输人, 极易引起暴发流行, 须及早防范。 目前, 对登革热患者迄今无特效抗病毒药 可供治疗, 也无特异性免疫疫苗能进行预防接 种, 只有通过防蚊灭蚊, 不受白纹伊蚊叮咬来 进行预防。 防蚊, 成蚊的栖息吸血活动主要户
高。 布雷图指数全年室内指数为10. 14%, 9 月 份最高为 38. 090o, 6 月份最低为4. 34Y 成 o。
蚊生活习性调查, 在高峰季节, 凌晨5:30 分左
个人简介: 魏荣英 , 岁, 44 主管医师, 流行病学
医学动物防制 2001 年 2 月第 17 卷第 2 期
. 17 .
外, 野外作业需穿长衣裤或涂擦驱避剂, 住房 可采取装沙窗, 使用驱蚊剂等防止蚊虫叮咬。 灭蚊, 白纹伊蚊以卵越冬, 户外的小型积水是 白纹伊蚊的主要孽生地。 在冬春季节做好翻坛 倒罐、 堵洞、 填坑等工作, 无疑是消灭伊蚊繁 殖翌年减少成蚊密度最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庭院、室内喜种花 草、 摆盆景者越来越多, 其室内温度、湿度、 光照度均适合于白纹伊蚊的孽生和栖息, 这又
2. 2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 由埃及 伊蚊和白蚊伊蚊所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 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在发病前 1 天至发 病后 5 天内, 在这 6 天内叮咬患者的埃及伊蚊 和白纹伊蚊可受登革热病毒感染。 病毒在蚊体 的胃细胞和涎腺内大量繁殖, 至 10 天后再叮 3 咬人时将病毒传给他人。
6 0 8 1 6 0 0 0 1 0 4
15 . 9 2 6. 19
0 0
:一 ::
除螺壳, 将螺肉捣碎, 用人工消化液消化 2h ,
检查广州管圆线虫的三期幼虫。
2 结果
2. 2
鼠类 中的感染情况
在三年的调查 中,
共解剖各种鼠类 579 只, 其中褐家鼠389 只,
占67. 18% , 其余为黄胸鼠、 小家鼠等(表 2) 0 这些鼠类中只有褐家鼠和黄胸鼠发现有广州管 圆线虫的感染, 其余未查出。阳性鼠以褐家鼠
. 16 .
医学动物防制 2001 年 2 月第 17 卷第 2 期
白纹伊蚊与登革热传病关系分析
魏 荣英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卫生防疫站 364000)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等区域, 随着人 口 流动的增加, 去年已在我省福州市郊区发生 暴发流行, 有传人我区的趋势。 为预防和控制 登革热流行, 特对我区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3 讨 论
我区白纹伊蚊活动时间约 9 个月, 月份 3
出现, 至 9 月份达高峰期, 月至翌年 2 月 6 12 为越冬期。 全年活动与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有 关资料报道, 住宅指数超过 35 00, 容器指数超
过 20 , 布雷图指数超过 20%, 刺叮率超过 2%的地区显示对疾病的传播具有极高的危险
白 纹伊蚊季节消长与登革热传病关系进行系统
分析。 1 资料来源
1. 1 1995 年一1997 年新罗区白纹伊蚊季节消
长调查记录、 总结报告。
右, 户外即有成蚊叮咬活动, 随后活动加强, 6 至 7 时有一活动小高峰,中午 12- 13 时达最 高峰, 叮咬猖撅, 18^ -19 时又有一活动小 傍晚 高峰, 夜间 11 时左右仍有个别成蚊飞人室内 吸血。 全天活动时间最长达18 个小时左右。 成 蚊刺叮率 4 月份为0. 4300, 7 月份为 4. 68%, 8 月份 4. 840o, 9 月份 5. 16% , 11 月份至翌年 3 月未捕到成蚊。 成蚊为闪电式飞翔运动, 进
攻性强, 不易捕捉。
1. 2 1999 年福建省登革热疫情报告、 监测与
防制资料。 2 结果
2. 1 白纹伊蚊是我区常见蚊种之一, 是登革 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擎生地以小型较干净的积 水为主, 如竹筒、 石穴、 缸、 罐、 废弃的酒瓶、 可乐罐、 古井、 盆景、 养花瓶、 工地等处积水。 成蚊飞离水体主要栖息于室外孽生地附近的隐 蔽场所和植被上。 白纹伊蚊嗜吸人血, 白天在 室外叮人吸血, 也常人室内叮人吸血。 我区白纹伊蚊季节消长根据容器幼虫观 察, 幼虫 3 月份开始出现, 随着温度的升高逐 渐增多, 月份达最高峰, 月份突然下降, 9 10 12 月份至翌年2 月份未发现幼虫。 全年容器指 数为 35. 15 0o, 其中室内容器指数为 10. 14 00, 户外容 器 指数 为 44. 390o; 9 月份最 高 为
为白纹伊蚊创造了新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使白 纹伊蚊向室内转移, 室内成蚊密度高, 人被伊 蚊叮咬的机会增大。 盆景、 花瓶常换水不能忽 视, 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灭蚊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黄耕诚. 登革热与白纹伊蚊及其防制.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 0 , 26 ( 1)
2 林立辉. 白纹伊蚊户内享生习性与登革热流行关系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0, 16( 7)
2. 1 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 调查我省 6 个县
7 个点, 个点有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 表 1) , 4
3 耿贯一 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0, 2 : 1
福建 省广州管 圆线虫及 中间宿主 的调查
杨发柱 屠昭平 张莹珍 黄晓红 郑国斌
(福建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 福州 350001)
摘 要 调查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 发现除沿海地区外, 福建的山区也有广州管圆线虫的 感染, 在全省范围内呈点状分布, 感染率从 5. 95%到 15. 93%不等; 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褐 家鼠, 而中间宿主以福寿螺为主, 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应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 预防广州管圆
感染率 5. 95%-v 15. 93纬不等, 除沿海地区外, 山区的浦城县也有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
表 1 福建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情况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莆田 莆田 福州 厦门 厦门 建匝 浦城 合计 东福 膺柄 郊区 集美 同安 捕捉鼠数 阳性鼠数 阳性率%
10. 9 1
0
5 4 6 川 7 9 弱 7 1 8 6 1 9 7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