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白纹伊蚊种群生态特点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目的掌握新会区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的规律,为蚊媒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2014年3~12月采用诱蚊灯法在新会区城区随机选取4种监测生境,每月开展2次监测。

结果共布放诱蚊灯80盏,共捕获成蚊846只,以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3.97%和47.87%,其他蚊种为白蚊伊蚊、骚扰阿蚊,年平均密度为10.6只/灯。

蚊虫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高峰出现在5月和8月。

不同的生境类型蚊种构成比不尽相同,城内居民区、医院、农户以致倦库蚊、白蚊伊蚊为优势种,野郊猪场则以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为优势种。

在4种不同的生境类型中,猪场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场所。

结论初步掌握了新会区城区蚊虫种群的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监测、蚊虫防制和蚊媒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标签: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诱蚊灯江门市新会区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银洲湖畔的水网地带,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日照时数为1731.6 h,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降雨量1789.2 ml,全年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各类病媒生物,尤其是蚊类的生长繁殖。

蚊虫是as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城市进程化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导致蚊媒种群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亦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地区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形成对新会区的潜在危险,而蚊媒密度监测是蚊媒病预警和预防、控制蚊媒危害的基础,为了建立新会区蚊媒监测本底数据,弥补这方面的历史空白,为蚊媒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疾控中心于2014年3~12月根据现行《广东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对新会区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研究,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白纹伊蚊越冬孳生地现况调查结果分析

白纹伊蚊越冬孳生地现况调查结果分析

白纹伊蚊越冬孳生地现况调查结果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白纹伊蚊越冬孳生地现况,为越冬期白纹伊蚊科学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各个县区的积水和积泥样品,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不同生境、容器类型、积水类型等因素白纹伊蚊孵化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共采集有效样品244份,越冬白纹伊蚊孳生阳性率为18.85%。

废旧轮胎和闲置容器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6.32%、18.37%。

46份阳性样品中,观察到阳性样品最长需14天,最短采样当天即观察到有白纹伊蚊幼虫活动;观察到阳性孵化的中位天数为7天。

结论各县区白纹伊蚊越冬孳生地阳性率较高;加强白纹伊蚊越冬孳生地监测,积极做好冬末春初白纹伊蚊孳生容器清理,清除蚊卵和幼虫,从而降低全年白纹伊蚊密度。

关键词:白纹伊蚊;越冬;孳生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1-2],在我市各县区分布广泛,其携带的病毒可经卵传代,以卵越冬是白纹伊蚊越冬的主要方式。

为掌握我市白纹伊蚊越冬情况,为我市越冬期白纹伊蚊科学防制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采样方法入户调查采样,选择盆景(水生植物)、闲置容器、贮水容器、废旧轮胎作为孳生地容器类型。

采样时记录容器积水量,观察容器水质状况,同时做好调查地点、天气、气温和相对湿度的记录。

2、蚊卵的孵化与饲养现场采集的样品用纱布封口防止孵化出的蚊虫逃逸。

在室内常温下自然孵化,观察期限为15天,将孵化出的蚊蚴饲养至高龄幼虫或成蚊后进行种类鉴定。

通过蚊幼虫整体形态、呼吸管长度和水中游动轨迹进行区分[3]。

3.统计分析资料收集后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1、基本情况8个县区共调查262户采集样品265份,剔除水质不适宜蚊蚴孳生、信息记录不完整等无效样品21份,符合蚊蚴孵化条件的有效样品244份,样品有效率为92.08%(244/265)。

不同地理种群白纹伊蚊线粒体基因COI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不同地理种群白纹伊蚊线粒体基因COI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不同地理种群白纹伊蚊线粒体基因COI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张瑞玲;姚广琴;潘晓倩;马德珍;赵爱华;张忠【摘要】In order to figure ou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genetic analyses of Aedes albopictu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mitochondrial gene COI.Based 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most distribution regions in China,mitochondrial gene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was obtained through PCR and DNA sequence.Together with some COI sequences downloaded from GenBank,60 COI sequences with the final length of 598 bp were used for subsequent analyses.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divergence according to phylogenetic analyse,all sequences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in Maximum Likelihood tree.Sixteen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and four of them shared haplotypes.Haplotype diversity (Hd) was 0.737,nucleotide diversity (π) was 0.20 %.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alyses demon strated that Hainan population showed obvious divergences.In the network of haplotypes,H1 and H6 was found to be the primary haplotypes,and they formed two radical centers.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albopictus populations of China are expanding presently,and Hainan population become differential with other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which probably attribute to geographical isolations.%目的探讨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进化关系和遗传分化情况,为白纹伊蚊防制和蚊媒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广泛采集样品的基础上,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取线粒体基因COI片段,并从GenBank下载了部分序列,比对、剪切后的598 bp用于后续分析.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白纹伊蚊的COI序列聚成一支,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60条COI序列分属于19个单倍型,其中4个为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20%;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绝大部分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P<0.05);H1和H6形成了2个辐射中心,是较为原始的单倍型.结论我国的白纹伊蚊种群正处于扩张的趋势,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分化.【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5页(P316-320)【关键词】白纹伊蚊;地理隔离;瓶颈效应;蚊媒病【作者】张瑞玲;姚广琴;潘晓倩;马德珍;赵爱华;张忠【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新发传染病溯源及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泰安271016;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安 271000;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安 271000;泰山医学院新发传染病溯源及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泰安271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4.1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又称“亚洲虎蚊”,隶属于双翅目,蚊科,伊蚊属,是中国常见蚊种之一。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卷1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初三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涂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布尔的《昆虫记》中记录了一些不属于昆虫的节肢动物,比如()A.花园中的“淑女”—瓢虫B.美丽的“杀手”—螳螂C.大自然的“舞姬”—孔雀蝶D.天才“建筑师”——圆网蛛2.下列有关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叙述,合理的是()A.菜粉蝶的幼虫会取食蔬菜,应全部灭杀B.蝉蜕可以入药,应消灭蝉的天敌使其大量繁殖C.果蝇常产卵于水果中,因此吃水果前可用淡盐水浸泡D.蚊子经常叮咬人并传播疾病,因此要大量使用化学灭蚊剂彻底将其消灭3.宋代,我国就有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表是混养技术的相关信息,有关分析错误的是()鱼名鲢鱼鳙鱼草鱼青鱼主要食物硅藻等浮游植物水蚤等浮游动物水草螺蛳等软体动物栖息水域上层中上层中下层A.根据生活环境,“四大家鱼”均属于淡水鱼B.“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水层和它们的食性有关C.水产养殖过程中,鱼塘中鱼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产量越高D.混合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4.大黄鱼是暖湿性近岸洄游鱼类,具有发出强烈声音的能力,尤其在生殖季节,雄鱼会发出“咯咯”“呜呜”的鸣声;雌鱼会发出“哼哼”的鸣声。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黄鱼体内受精,卵生B.大黄鱼能感知水流,测定方向C.大黄鱼的洄游是先天性行为D.大黄鱼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5.热带森林中的某些树木附近的土壤中存在自己的天敌,包括真菌和节肢动物等,它们会有选择地攻击和杀死这些树木的种子及幼苗;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以这些树木的种子为食,扮演着“种子扩散者”的角色。

北京市朝阳区白纹伊蚊分布调查

北京市朝阳区白纹伊蚊分布调查

北京市朝阳区白纹伊蚊分布调查张洪江;葛军旗;唐承军;赵彤言【摘要】为动态掌握北京市朝阳区白纹伊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 ~2015年在朝阳区开展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与分布监测.采用容器指数法(CI)、CO2诱蚊灯、诱蚊诱卵器等方法,在朝阳区的居民区、公园或绿地、旧货市场、汽修企业等不同生境开展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旧货市场容器指数最高(32.3%),其次为居民区(17.1%),不同类型生境白纹伊蚊孳生情况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监测白纹伊蚊,旧货市场捕获量最多,为108只,其次为居民区,捕获80只,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白纹伊蚊繁殖活动高峰期;在居民区和绿地共布放600个诱蚊诱卵器,回收515个,阳性容器共104个,诱蚊诱卵指数(Ⅰ)为20.2%,绿地的诱蚊诱卵指数高于居民区,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朝阳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其繁殖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旧货市场的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居民区密度次之,各类微小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变化很大.【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6(023)004【总页数】6页(P212-217)【关键词】白纹伊蚊;孳生地;季节消长;诱蚊诱卵器;CO2诱蚊灯【作者】张洪江;葛军旗;唐承军;赵彤言【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21;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21;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2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正文语种】中文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中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在中国广泛分布 (陆宝麟,1990),其活动分布的北端在辽宁省朝阳市、大连市 (王树诚等,2009)。

首都北京作为重要的大城市,近十几年来不断有白纹伊蚊活动的报道 (于虹等,2000;邓兵等,2007;张勇等,2014),或已成为北京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隐患。

(完整word版)白纹伊蚊的主要孳生习性及其控制方法

(完整word版)白纹伊蚊的主要孳生习性及其控制方法

白纹伊蚊的主要孳生习性及其控制方法
白纹伊蚊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蚊四个阶段,其中卵、幼虫和蛹必须在水中才能发育、生长。

在适宜的条件下(25~33℃),从卵孵化至成蚊羽化的发育时间为10.5~11.5天。

刚羽化的成蚊经过1天左右时间便可吸血和交配,雌性白纹伊蚊需吸血才能使其卵巢发育。

吸血雌蚊的卵巢经过3天左右的时间发育成熟后,便寻找水体进行产卵,这些水体即称为孳生地。

白纹伊蚊孳生地主要为各种小型或容器积水,包括室内和室外多种人工和(或)天然的静滞小水体。

常见的孳生地包括:由玻璃、陶瓷、金属和塑料等制成的各类容器;用于快餐或饮料的一次性饭盒、碗、杯子等一次性容器;花盆和花盆托盘;树洞、竹筒;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贮水池、灰斗、搅拌机、沟槽、反梁、假山石窝等;废轮胎;地表小积水;塑料布皱褶积水,某些地下室集水井等。

凡是小型水体均有可能称为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地,因此,在各种环境中,必须尽可能去检查和发现各种小型或容器积水并予以及时控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1)及时清除无用的废弃容器;(2)妥善放置闲置容器,如放在不会被雨淋到的地方;(3)定期更换如水生植物、蓄水容器里的水;(4)填堵树洞竹筒;(5)废轮胎刺穿引流;(6)投放灭蚊缓释剂,以杀灭蚊幼虫。

2021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2021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突破练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单项选择题1.(2020山东潍坊4月一模)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物成分,A、B、C、D、E、F代表能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E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A流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C.C/B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D.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2.(2020山东烟台4月一模)“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

此区域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血红色的管虫、形状类似蒲公英的水螅、蠕虫及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许多生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当前科学家利用该区域的某些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等D.“海底黑烟囱”中的细菌若移到地面实验室富氧环境,其数量会呈“S”型增长3.(2020山东枣庄4月二模)在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同化量是核心概念之一。

依据下列食物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草兔狐A.草的同化量等于草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B.兔的同化量等于兔的呼吸量和兔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同化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2020山东威海4月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5.(2020山东日照3月实验班过程检测)日照市面向大海,境内河流纵横,众多的湿地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实验室饲养研究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实验室饲养研究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实验室饲养研究
王丕玉;周红宁
【期刊名称】《医学动物防制》
【年(卷),期】2002(18)9
【摘要】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出血热的重要媒介之一。

目的 :建立白纹伊蚊实验室饲养品系 ,提供科研用蚊。

在温度 2 5~2 6℃ ,相对湿度 72~ 80 % ,每日光照 12小时实验室条件下 ,观察结果显示 :卵、幼虫、肾期分别为 4天 ,9.5天和 2 .64天 ;孵化、化蛹及羽化率分别为 93 .46%、 87.60 %和 94.67% ,生殖营养周期 3天 ,雌、雄蚊存活天数 12~ 5 2天 ,6~ 2 8天。

结论 :白纹伊蚊繁殖率高 ,繁殖快 ,寿命长。

【总页数】2页(P497-498)
【关键词】白纹伊蚊;繁殖率;生活史;寿命;实验室饲养;灭蚊
【作者】王丕玉;周红宁
【作者单位】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4.31
【相关文献】
1.白纹伊蚊实验室饲养最佳营养方案 [J], 曾冬琴;彭映辉;陈飞飞;张云;黄谊
2.校园内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初步调查报告 [J], 李文盛
3.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特征 [J], 潘李珍
4.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细胞株(C6/36,Aa—678)的细胞遗传学特征[J], 张锡然;王建华;陈玉泽;施立明
5.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卵的储存研究 [J], 王丕玉;董利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中图分类号:R3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781(2006)03-0216-03山东地区白纹伊蚊种群生态特点的比较研究*景晓1,李兆凰2,霍新北1,张世水1,宫学诗1(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2.济南市历下区卫生监督所,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目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山东地区不同生境中白纹伊蚊种群生态习性的特点,以便发现共同点。

方法观察白纹伊蚊种群产卵习性,调查不同生境的幼虫孳生地,通过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方法观察成蚊习性,对卵越冬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

结果白纹伊蚊种群偏喜在低光照度,暗色背景,较小容器的水面上产卵,喜欢在5L以下的积雨水中孳生,白纹伊蚊种群的活动全年计有7个月,呈单峰式,4月上旬开始捕获成蚊,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9月上旬,11月中旬成蚊消失,叮刺活动主要集中在白昼,有2个活动高峰,是兼吸人、畜、禽血的野栖性蚊种,活动范围一般在50~100m左右,最大的飞翔距离约在400m,越冬场所为孳生地附近的树洞、竹筒、石穴、缸、罐中,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共同对白纹伊蚊种群产生作用。

结论白纹伊蚊种群的生态习性各地有所不同,但仍以共性为主。

=关键词> 白纹伊蚊;种群;生态习性;环境因素Analysis and st udy on t he population biono m icsof t he Aedes albopict us i n ShandongJING X i ao1,LI Zhao-huan g2,H UO X in-bei1,Z H AN G Shi-shu i1,GON G Xue-shi1(1.C enter for D isease C 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handong,J inan250014,China;2.L i x ia D istrictH ealt h an d A nti-ep i de m ic S t ation of J inan C it y,J inan250014,Ch i na)=Ab stract> O b jective T o analysis and study on t he popu l a ti on b i ono m i cs of A e des a lbop ictus at d ifferent habita tsi n Shandong,and to fi nd t he co mmon ground.M ethod s O bserv i ng t he ov i positi ng hab its and over-w i n ter cond-ition,i nvesti ga ting the larva l habita t of the A e des albop ictus.Apply i ng t hese w ay s of t he m osqu ito ne t trap and catchi ngthe adults w ith a net,and reco rd i ng the env iron m enta l factors.R esu lts The A edes albop ictus produced egg s at t hes m all rai nw ater vesse ls of a dull co l o r and t he larva l habitat w as lo w er5L vesse l s.T he acti ve period w as for7m onths,it w as from ea rl y A pril to m i d-November.T he re was one peak per i od i n an ann i ve rsary,itw as from late Juneto ear l y Septe mber.T he biti ng acti v e o f the A edes albop ictus m ai n l y w as at day ti m e,there w ere t wo peak period a t abiti ng cycle,the for m er was higher than t he latter.It bloodsucked hu m an and dom estic ani m a.l Its active scope w asfrom50m to100m,its over-w i nter hab itat w ere tree ho les and ba m boo grove.T he env iron m enta l factors infl uencedthe population b i ono m ics o f the A edes albop ict u s.Con clusion A edes albop ict us w as an out door m osqu ito,t he popu-l a tion b i onom i cs w as d ifferen t at vary hab i ta ts,but t he co mmon ground was m a j or.=K ey words>A edes albop ictus;popu l ation;b i ono m ics;env ironment factor白纹伊蚊在我省早有记载[1],过去只因数量较少,活动范围较小,对人们的危害也小,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非是像流传的那样属于从国外新侵入的蚊种。

近年来,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白纹伊蚊在山东地区的数量逐渐增多,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优势种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鉴于它在流行病学上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在全省开展了白纹伊蚊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1产卵习性的观察分别采用竹筒、罐头瓶,涂上不同颜色,放置于不同的地方或悬挂在不同的高度,进行诱卵观察,同时随机选择树洞、碑座、石穴、香炉、罐(坑)等内的土壤,用铝勺采集孳生物,带回实验室处理孵化,待幼虫发育至成虫后鉴定种类并计数。

112孳生地调查用铝勺或吸管从树洞、墓穴、碑*=作者简介> 景晓(1963-),男,山东济南市人,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工作。

座、香炉等各种阳性容器积水中调查,捞取幼虫置入标本瓶中,并进行登记编号,带回实验室羽化后分类计数,并记录孳生地生境情况。

113成蚊调查采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牛体诱捕法、帐扣法等捕获成蚊,进行24h昼夜观察,并记录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雨量等环境气候因素,对所捕蚊虫带回实验室鉴定分类计数。

114蚊卵越冬调查在孳生地附近,随机选择树洞、碑座、石穴、香炉、罐(坑)等内的土壤,将以上样品登记编号,带回实验室加入30e温水搅拌后放人25e孵箱内,待幼虫羽化后鉴定蚊种并计数。

2结果与分析211白纹伊蚊的产卵习性白纹伊蚊的产卵数量与其成虫的飞翔能力及扩散距离密切相关。

主要集中在距离孳生地约50m范围内,白纹伊蚊的产卵对颜色有一定的选择性,以黑色容器中诱卵数量居多,而在其他颜色的容器中的产卵数量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另外,白纹伊蚊以白昼间的产卵数量最多,光照度对产卵有一定的影响。

观察在不同高度产卵数量表明,白纹伊蚊偏喜在低处产卵,它的产卵数量既受水面和产卵场所各种物理因素的影响,又与容器形状、背景、水质、颜色等有关,它偏喜在低光照度,暗色背景,较小容器的水面上产卵。

212白纹伊蚊的孳生习性通过比较在不同生境孳生地的调查结果来看,白纹伊蚊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容器积水中孳生是不尽相同的,在废轮胎积水中的容器指数为9612,在罐、缸积水中的容器指数分别为8815和7410,而在盆、铁积水中的容器指数分别为4817和4213,石槽积水中的容器指数最低为2816。

白纹伊蚊偏喜在5L以下的积水中孳生,特别是3L以上不足5L的积水中白纹伊蚊的密度最高,达到每100m l25条;该组容器平均每只容器孳生的蚊虫也最多,在积雨水中尤甚。

213白纹伊蚊种群活动的数量变化在山东地区,白纹伊蚊种群从4月开始出现成蚊,6~7月(有些地方是7~8月或8~9月)达到高峰。

9月后逐渐下降,10~11月消失,全年的活动曲线呈单峰型,尽管各地出现高峰的时间不同,但均呈单峰型。

白纹伊蚊种群的叮刺活动主要集中在白昼。

而白纹伊蚊的叮刺率各地也有所不同,昼夜叮刺周环均有不同,但均有2个活动高峰,一个出现在日落前后1~2h,另一个高峰是在日出前1~2h,前者高、尖、突出,后者低、矮、不明显。

白纹伊蚊的叮刺人体部位与首次停息部位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91,P<0101,其相关回归方程为y=1119+ 1135x。

在具体部位上也有一定差异,如上、下肢的叮刺部位主要集中在内侧面,这似乎与人为的防备能力有关。

214白纹伊蚊的食性通过调查发现,在自然界中,白纹伊蚊有广泛的食性,可在人、牛、犬、猪、蝙蝠、松鼠、地鼠、家鼠及家禽身上吸血,是兼吸人、畜、禽血的蚊种。

在曲阜旅游区进行白纹伊蚊昼夜叮刺周环调查时,在同时采用人帐诱捕法和牛体诱捕法观察发现,每次牛体诱捕数量均高于人帐诱捕数量,这与/比较陷捕法0[2]及在印度的调查中所发现的偏喜嗜人血的结果不尽相同,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215白纹伊蚊的栖息地根据挥网法和帐扣法调查结果表明,白纹伊蚊成蚊的栖息场所在孳生地附近的丛林、草丛、废轮胎内壁、缸、罐内壁以及住房比邻的隐蔽处等,很少在住户房内捕捉到,说明白纹伊蚊是一种野栖性蚊种,是户外栖息地捕获最多的蚊种之一。

216白纹伊蚊的群舞交尾通过观察白纹伊蚊发现,白纹伊蚊的群舞交尾主要发生在无风或微风及天气晴好时,群舞的高度距离地面约015~210m 处,偶尔也在人的头上方,出现在16:00~18:00,大量的雄蚊环绕着一只或几只雌蚊盘旋,持续约10m i n左右。

交尾结束后,雌蚊飞离舞群,停栖于草丛或植被中,雄蚊在送走雌蚊后飞返舞群继续数分钟后飞散。

217白纹伊蚊的飞迁与扩散我们在临沂地区调查时发现,白纹伊蚊成蚊在自然条件下的飞迁扩散比较弱,即使在风和日丽时,一般也就在50~100m 左右,最大的飞翔距离约在400m,这与Bonnet及张恒才等[3]的标记法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

在50m 范围内捕获的成蚊数量占总捕获数的8417%, 100m范围内占9614%,很少超过250m,白纹伊蚊成蚊的飞迁扩散与它的产卵习性和孳生密度密切相关,受各种气象因素如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光照度以及降雨量的共同影响,通过比较天气积分指数与白纹伊蚊的扩散率可以看出,两者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白纹伊蚊成蚊的飞迁扩散受环境气候因素及自身节律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