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合集下载

植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概念

植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概念
植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概念
植物细胞培养的定义----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 是指在无菌条件、人工控制的营养和培养基、 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下,研究植 物的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控制其生长发育 的技术。
植物细胞培养概况
1、可供培养的植物种类 (1)到目前为止,有研究显示,近300种植物的
细胞培养物能够产生400多种有效的药用成份。 (2)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长春花、紫草、甘草、
(7)培养过程具有结构、功能上的全能性。
(11)突变体---细胞本身由于变异、或者是通过 应用诱变技术进行处理,所获得的遗传变异性新 细胞,称为突变体。
(12)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由外植体上切下 来的组织细胞的第一代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从此以后的多代培养则称为“继代培养”
(13)连续培养---是指在培养罐中不断地加入 新的培养基、并且连续收集培养物,以保持反 应平衡而进行的长期不转移的培养方式。
素细胞壁。 (2)培养过程生长速度缓慢,易受微生物污染、
需要用抗生素。 (3)在细胞生长的中期和对数期,容易凝聚成
直径达350-400um的团块,悬浮培养比较困难。
(4)培养时需要供氧,培养液粘度较大,不能 耐受强力通风搅拌。
(5)细胞具有群体效应、无锚地依赖性和接触 抑制性。
(6)细胞培养产物多数滞留于细胞内,产量较 低。
紫杉、银杏、黄连等,其细胞培养十分成功。 (3)据初步统计,有约30种化合物在培养细胞中
的含量已经超过1%,如紫草素的含量可达12%、 小檗碱的含量可达1%,人参皂苷可达7%。
2、目前现存的问题 (1)技术工艺还不够成熟。 (2)提高单位培养基中有效物质的产量 (3)降低目的产物的生产成本 (4)改进培养条件 (5)筛选高产细胞株 (6)研制适合于植物细胞培养的新型反应器

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 植物育种中的重要性植物育种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提高植物的遗传品质,以获得更高产、更适应环境的新品种。

在植物育种研究中,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2 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是通过对植物的组织和细胞进行培养,实现植物育种目标的一种技术方式。

该技术有很多优点,如可以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提高植物的遗传品质,并且可以通过对细胞和组织的特定处理来培育出特定的性状和特性的植株。

3 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应用广泛。

例如,可以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来实现以下植物育种目标。

3.1 新品种的选育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细胞和组织的特性,实现新品种的选育。

3.2 繁殖控制采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繁殖控制。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培养来实现体细胞的多倍体化,从而增加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提高早期杂交的成功率。

3.3 再生和转化再生和转化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

该技术被用于生产快速生长和具有特定性状的植株,从而实现对植物遗传性状和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和改善。

4 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潜在应用除了上述应用之外,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还具有一些潜在的应用前景。

如工程植物通过CRISPR/Cas针对性地修饰植物遗传物质,从而修改植物的基因组。

此外,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还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灵活的模拟性,可推动植物育种领域的发展。

5 小结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力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植物育种研究中,包括新品种的选育、繁殖控制和再生与转化等方面。

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未来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植物细胞与组织的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与组织的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与组织的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实验原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细胞结构的观察、组织培养和细胞分离等。

以下是对植物细胞与组织实验原理的详细解释:一、植物细胞结构观察实验原理:1. 细胞质染色观察:通过荧光染料如卡伦登染料或结构染料如甲苯胺蓝B染色剂对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等结构进行染色,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记录。

2. 细胞器观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如细胞器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或电镜观察等,来观察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液泡等。

3. 细胞膜透明化和显微观察:通过染色和脱水技术,将植物细胞膜透明化,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器的位置,以了解细胞内部结构的分布情况。

4. 细胞骨架的观察: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研究植物细胞骨架的组成和结构,如微丝、中间丝和微管等,同时也可以观察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原理:1. 组织培养基的配制:根据植物组织的生长需求,配制含有不同植物激素和养分的培养基,确保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2. 组织的获取和处理:从植物的茎、叶、根等部位获取组织,并通过消毒处理获得无菌组织。

3. 组织培养和细胞分裂:将组织接种在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合适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培养,通过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来获得较大量的细胞和组织。

4. 细胞分化和组织再生:通过调节培养基中激素的类型和浓度,可以促进细胞分化和组织再生,形成新的植株。

三、植物细胞分离实验原理:1. 细胞溶解:将植物茎、叶、根等组织切碎,使用酶解液或溶解液对细胞进行溶解,以释放细胞内的物质。

2. 细胞筛选:通过离心和过滤等方法,将细胞的碎片和其他细胞组分分离出来,然后使用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等设备对特定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

3. 细胞培养:将分离的细胞接种在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促使细胞再次生长和分裂。

4. 细胞检测和分析:通过染色、免疫荧光染色、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分离的细胞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研究细胞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知识重点

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知识重点

第一个发明的培养基为White 培养基培养基中的铁盐采用Fe-EDTA 形态IAA/CTK比例高时,促进生根培养,比例低时,促进芽的分化植物组织培养:(广义)人工控制条件下培养形成再生植株(狭义)对植物组织器官产生愈伤组织进行培养直至生成完整植株。

外植体:从植物体上分离下来的用于离体培养的材料愈伤组织: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切口处形成的一团具有分生能力的不规则的细胞团分化: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形成各类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脱分化:已分化好的细胞在人工诱导条件下恢复分生能力恢复到分生组织状态的过程再分化:由脱分化的细胞重新形成各类组织和器官的过程初代培养:诱导愈伤组织、侧芽或不定芽、胚状体(形似胚,具有配的功能)过程继代培养:更换新鲜培养基繁殖同一类型材料生根培养:将芽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完整植株驯化培养:将组培苗经人工炼苗驯化使其能够在苗床上生长器官培养:是指对植物体各种器官的离体培养离体胚培养:指从植物种子中分离出胚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细胞悬浮培养:将植物的细胞或细胞小聚体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之在体外繁殖、生长、发育,并在培养过程中能保持很好的分散性的技术原生质体培养:指从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原生质体经过离体培养使其分裂、增殖进而分化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器官发生:又名器官形成,是指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分化与形成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空隙间的微生物消毒:杀死,消除或抑制部分微生物,使之不发生作用褐化:接种后外植体表面产生酚、醌类棕褐色物质,细胞停止代谢生长玻璃化:离体植物嫩茎或叶呈半透明水状,生理失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指示植物:能够对病毒汁液产生迅速和特有的反应的某类转株寄主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每个植物细胞都具有母体的全部遗传特性;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发育成与母体一样的植株灭菌方法:物理法:灼烧、常压蒸煮,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过滤清洗。

化学法:升汞,过氧化氢,甲醛,酒精,高锰酸钾,漂白粉,次氯酸钠,抗菌素四大母液:大量元素母液,微量元素母液、铁盐母液、有机物质母液、激素母液实验室安排:贮藏室、药品室、洗涤间、消毒室、接种室,准备室、暗室、分析室、培养室离体培养基本设备:天平、酸度计、移液管、容量瓶、三角瓶添加活性炭的目的: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非极性物质和色素大分子物质,茎尖初代培养使可防止褐化,促进生根,防止玻璃化苗几种维生素:VB1:有利于植株生根,促进愈伤组织产生VB6:促进根的生长VC:防止褐化VB5:影响植物代谢和胚的发育VE、VB12各培养基的特点:White:无机盐浓度低,适宜于生根培养;MS:无机盐浓度高,为比较稳定的离子平衡溶液,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比较合适,可满足植物的营养和生理需要,硝酸盐含量相对较高,广泛应用于植物器官,花药,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效果良好;B5:含较低的铵对不少培养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3.植物细胞培养(植物组织培养)

3.植物细胞培养(植物组织培养)

3.植物细胞培养(植物组织培养)第三章植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指对从植物器官或由愈伤组织上分离的单细胞(或⼩细胞团)进⾏培养,形成单细胞⽆性系或再⽣植株的技术。

Haberlandt(1902)⾸次尝试分离和培养植物叶⽚单细胞。

细胞培养的意义有利于进⾏细胞⽣理代谢以及各种不同物质对细胞代谢影响的研究。

进⾏细胞培养,通过单细胞的克隆化,即称为“细胞株”(cell line),可以把微⽣物遗传技术⽤于⾼等植物以进⾏农作物的改良。

细胞培养的增殖速度快,适合⼤规模悬浮培养,⽣产⼀些特有的产物,如许多种植物的次⽣代谢产物,包括各种药材的有效成分等,⽤于医药业、酶⼯业及天然⾊素⼯业,这是植物产品⼯业化⽣产的新途径。

由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细胞之间在遗传和⽣理⽣化上会出现种种变异,这些细胞形成的植株也都表现出⼀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在它们的植株的形态、产量、品质、抗病⾍和抗逆性等⽅⾯。

所以由单细胞培养获得的单细胞⽆性繁殖系,并对不同的细胞进⾏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细胞培养就是从⾼等植物的某个特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取得单个细胞进⾏培养,并诱导其分裂增殖,由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再通过细胞分化形成芽根等器官或胚状体,长成完整植株。

第⼀节植物细胞培养⼀. 单细胞培养(⼀)单细胞分离1.机械法2.酶解法3.从愈伤组织中分离(⼆)单细胞的培养⽅法1、平板培养(细胞的⽣长周期)2、看护培养3、微室培养 4. 条件化培养⼆. 细胞悬浮培养(⼀)悬浮培养的⽅法1、分批培养(细胞的⽣长周期)2、半连续培养3、连续培养——封闭型、开放型(化学、浊度恒定式)4、固定化培养(⼆)培养细胞的同步化1. 化学⽅法(饥饿法、抑制法、有丝分裂抑制法)2. 物理⽅法(分选、低温)(三)培养基振荡⼀、单细胞培养(⼀)单细胞的分离1.机械法: Ball(1965)⾸次由花⽣成熟叶⽚利⽤机械的⽅法使叶⾁细胞得到分离的技术。

⑴⼑⽚刮: 取下叶⽚→叶⽚消毒(75%酒精或7%次氯酸钠)→撕去下表⽪(露出叶⾁细胞) →⽤解剖⼑刮下细胞→单细胞悬浮培养⑵研磨离⼼法: 取下叶⽚→叶⽚消毒(75%酒精或7%次氯酸钠) →研磨匀浆(10g叶⽚+40ml研磨介质)→匀浆过滤(细纱布) →离⼼(先低速去碎屑) →游离细胞沉降到底部(净化细胞) →植株培养或悬浮培养研磨介质: 20µmol蔗糖+ 10µmol MgCl2 + 20µmol Tris-HCl (pH7.8)机械法的特点:⑴细胞不受酶的伤害;⑵不发⽣质壁分离。

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技术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技术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应用广泛,包括农业、林业、医药和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

它能够对植物进行育种、繁殖、遗传转化和基因修饰等研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通过细胞分离培养基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使植物体内的一系列细胞体外生长繁殖,最终形成新的植物个体的过程。

它包括原生质体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和植物再生技术等。

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是指通过将植物细胞进行分离和培养,培养出单个细胞,然后通过电融合或化学刺激等方式将不同种类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杂交种,产生具有新特性的植物个体。

目前这种技术在植物育种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培育,不但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同时可以丰富作物种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愈伤组织培养技术是指通过将植物切割或切除部分组织,然后将其进行培养,形成愈伤组织,进而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植物个体。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大大加快了培养和繁殖的速度,并且可以对植物组织进行遗传转化,培育出具有新特性的植物。

植物再生技术是指通过植物体的组织或细胞进行分化和再生,形成新的植物个体。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整体遗传改良,包括基因改造、基因转移等技术,例如将抗病基因、抗虫基因、早期成熟基因等导入到目标植物中,提高植物的产量和抗病抗虫能力。

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将植物体内的细胞在无菌的培养基上进行细胞培养,形成细胞群落。

这种技术通常是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目的是对植物的生理和代谢进行研究。

应用广泛的包括植物激素的研究、药物代谢机制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对植物进行改良,还可以用来繁殖罕见和濒危物种,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农业生产和森林经营中的问题。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容易产生变异、突变和杂交,导致植物品种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下降,需要加强对其安全性和环境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细胞工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细胞工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B、植物细胞培养过程
3.3.5 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3.3.6 原生质体 培养
(技术线 路,以经 济海藻— —红篱为
例)
【习题】
1、名词解释,并简要说明它们间关系: 去分化与再分化
外植体与胚状体 无毒苗与快繁苗 2、简要分析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在植物细胞全
能性的实现途径中技术关键是什么?
Chapter3、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3.1 植物细胞工程概述 3.2 植物组织培养 3.3 植物细胞培养
3.1 植物细胞工程概述
3.1.1 植物细胞工程是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3.1.2 植物细胞工程(plant cell engineering)
植物细胞工程(plant cell engineering):是 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以植物细胞为 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 人为的精细操作,使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 按照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改良品种或 创制新种,或加速繁殖植物个体,或获得有 用产物的过程。
体细胞胚的培养:(自旋过滤式反应器)气升式剪 切力小。
3.2.9 存在问题:
一、理论问题:细胞全能性与激素作用机制; 二、技术问题:效率偏低、外植体诱导时间
长、培养基配方、继代培养植株变异、 新型反应器工艺设备改进; 三、应用范围:工厂化、成本高、资金多。
3.3 植物细胞培养 3.3.1 定义: 植物细胞培养:是指在离体条件下,将愈 伤组织或其他易分散的组织置于液体培养 基中进行振荡培养,得到悬浮细胞,再通 过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从而获得大量细 胞群体的技术。它是在组培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七、植物组织器官的生物反应器培养
——是指那些用来生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组织 器官(生长快,生理、生化特征稳定)培养物的大规 模工厂化批量生产过程。

植物细胞培养

植物细胞培养

4.3 植物组织与器官培养
4.3.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 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 植物器官,组织,细胞,胚 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培养 的条件下,诱发产生愈伤组 织,潜在芽或者长成新的完 整植物的一门实验技术,又 称为“试管植物”。
4.3.2 几个重要概念
• 全能性细胞:是能够表达生物体基因组的任何一种

4.4.2 植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根据培养对象: 主要有:单细胞培养,单倍体培养(花药雄 性生殖细胞),原生质 根据培养系统: 主要有: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4.4.3 植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
• 基础培养基有:
MS,B5,N6 。 主要有无机盐, 碳源, 有机氮源,有机酸等构成。 常用的培养基的组成:MS+植物生长激素+椰 子汁
• 4.1 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的区别 • 4.2 发展历史 • 4.3 植物组织与器官培养 • 4.4 植物细胞培养 • 4.5 植物原生质培养
4.4 植物细胞的培养:
• 4.4.1 植物细胞培养定义 • 定义:指在离体条件下,将愈伤组织或其它容易
分散的组织置于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得到分散成 游离的悬浮细胞,通过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从 而获得大量细胞群体的一门技术。目的是获得初 级和次级代谢产物。 可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及其浓度,生长调节剂的 选择等手段来实现代谢产物的诱导。
4.5.2 原生质体研究意义
研究组织和器官发育机制;
可以进行有关遗传操作;
研究植物细胞的生理功能;
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
4.5.3 原生质体的制备 原材料准备 预处理与酶解 原生质体收集与纯化 原生质体活力检测
4.5.3.1 用于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来源
两个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器 官
构成
植 物 体
(2).植物组培过程(组培周期)
已 外分 植化 体细

脱分化
愈 再分化 伤
组 织
形成

器 官
构成
植 物 体

22
四、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途径
(一)重要概念
外植体(explant):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活体(in vivo)植物体上提取下来的,接种在培养基上的无菌 细胞、组织、器官等均称为外植体。
(3)新品种选育: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具有效 率高、周期短、纯度高等优点。
9
(4)在遗传、生理生化 和病理等研究上的应用: 组织培养能快速、大量 地获得性状一致的实验 材料。
(5)种植资源的保存: 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的生 物物种的灭绝是一种不 可挽回的损失。
10
“余蝴蝶”
“绿云”
11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
子,可去除种皮或预先用低浓度的盐 酸浸泡或机械磨损。
25
接种材料修整与冲洗 26
愈伤组织(callus):原指植物受伤后在伤口表面形 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组织培养中,是指在人工培养 基上由外植体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具有旺盛分裂能 力的薄壁细胞。
Edward C. Cocking
15
1962年,Murashinge 和Skoog 在烟草培养中筛选出 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MS培养基。 1964-1966年,印度科学家Guha 和Maheswari 在曼 陀罗花药培养中首次由花粉诱导得到了单倍体植株。 1972年,Carlson 通过两个种的烟草原生质体融合 培养,获得了第一个体细胞杂交的杂种植株……
小野芝麻和凤眼兰的栅栏细胞和虎眼万年青属表皮细胞 Knop+蔗糖 无分裂
细胞高度分化+培养基中无生长激素 13
2、奠基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
1934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 White 用番茄根尖建立起第一个活 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从而使非
胚器官的培养首先获得成功。
1937年,White发现3种B族维生 素和IAA对植物生长有用。创立 了White培养基。 1943年White发表了《植物组织 培养手册》的专著,使植物组织 培养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茎节的茎段,长约4-5cm。
24
接种材料修整方法
外植体类型
修整方法
叶片
叶片带油脂、蜡质、茸毛,可用毛笔 蘸肥皂水刷洗;较大叶片可剪成若干 带叶脉的叶块,大小以能放入冲洗用 容器即可。
花器
一般不用修整,直接冲洗消毒。
果实、种子、 一般不用修整,直接冲洗消毒。种子、 胚、胚乳 胚或胚乳培养时,对于种皮较硬的种
5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1、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离体、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 培养基对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进行 培养,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离体培养或试管培 养) 器官(organ):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组织(tissue):花药、胚珠、胚、胚乳、形成层等。 6
20
细胞全能性的实现条件和差异
全能性实现的条件: 离体状态 有一定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 细胞再生的潜力与细胞分化程度成负相关
受精卵 > 生殖细胞 > 体细胞
植物细胞 > 动物细胞
21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
(1).植物的生活史(生命周期)
受 精 卵
早期胚胎发育 合 分化 子 胚
组 形成 织
切取
接种
愈伤组织的形成
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
移栽
培养室
试管苗的形成
2、植物组织培养特点 ①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 ②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 ③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
制。
8
3、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
(1)快速繁殖技术:不受季节限制、用材少、速度快等 特点。
(2)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无病毒,茎尖 培养成为获得无病毒植株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植物组织与器官培养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植物组织培养 第二节 植物胚胎培养 第三节 毛状根培养 第四节 人工种子 第五节 植物脱毒
2
3
第一节 植物组织培养
A Glimpse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主要内容: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四、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途径 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 六、植物组织培养问题分析
23
外植体处理 接种材料修整方法
外植体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修整方法根及地下部 剪除老根、烂根;切除损伤及污染严重
器官
部位;用软毛刷刷洗,去除泥土、虫卵
等附属物;幼根剪或切成1至几厘米长的
根段。
茎尖、茎段 剪或切除枝条上的叶片、叶柄及刺、卷
须等附属物;软质枝条用软毛刷蘸肥皂
水刷洗、硬质枝条用刀刮除枝条表面的
蜡质、油质、茸毛等;枝条剪成带2-3个
17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植物组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8
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一个生活的植物细胞,只要有完整的膜系统 和细胞核,它就会带有一套发育成一个完整 植株的遗传基础,并具备发育成完整植物体
的潜在能力。
19
思考题:为什么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 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
16
我国学者在组培研究工作中的贡献:
1933年,李继侗等关于银杏胚胎的培养。 1935到1942年,罗宗洛,玉米等植物的离体根尖培
养。 1951年,崔澂等确定嘌呤和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
与根的形成条件之一。 后来罗士韦,李正理,王伏雄等关于幼胚和茎尖的
培养工作都很有价值。 我国还先后研制出N6,C17等培养基。
1、萌芽阶段:(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 1838-1839年,德国科学家Schleide 和Schwann发表了 细胞学说,奠定了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2
Haberlandt:1902年,提出了 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
观点:
高等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可 以分割成单个细胞
贡献: 提出细胞全能性
首次进行离体细胞培养
P.R.White
14
3、快速发展和应用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1958年,英国科学家Steward 等用胡萝卜根 的愈伤组织细胞进行悬浮培养,成功诱导出 胚状体并分化为完整的小植株。这是第一次 获得植株再生成功,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细 胞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一个突破。
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用酶法从番茄幼根 中分离得原生质体成功。这是植物组织培养 的第二个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