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调查记录表
生态学野外实习(计算)

1 野外调查
1.1 仪器与用具
主要有记录本,铅笔,软尺,钢卷尺,皮尺,罗盘仪,手持式 GPS等。
1.2 实验对象
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1.3 实验步骤
样地的选择 根据最小样地面积确定样方大小和数目。 200㎡的针阔叶混交林样地划分为32个2.5m×2.5m的小样方;
500㎡常绿阔叶林样地划分为20个5m×5m的小样方。
调查记录相关数据
2 群落最小样地面积的确定
群落最小样地面积指能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种类组成 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最小面积。群落的最小样地面积随 群落类型的不同、群落所处演替阶段的不同、以及群落 所处地理环境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确定并使用最小样地面积,既能够充分反映植物群 落的基本特征。又不致于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B
8m
7
4m
8
5
2m 3
12
4
6
A 2m 4m
8m
16m C
3.3群落组分重要性评价
森林群落重要值计算: (1)乔木层:
重要值=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 3 ×100 (2)灌木层、草本层: 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 /3 ×100
密度=该种植物株数/样方总株数 相对密度=(该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总和)×100% 频度=该种植物出现的小样方数/小样方总数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相对显著度=(样方中该种个体胸面积和/样方中全部个 体胸面积总和)×100% 相对盖度=(样方中该种个体总盖度/样方中全部个体盖 度总和)×100%
森林群落重要值结果统计表
相
植物种名
密 度
兽类野外调查记录

表5.6 重点调查湿地兽类野外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湖泊西侧区域地理坐标:N 38°32′31.33″E 106°11′45.37″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0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8:30 调查方法:样带法样带(方)编号:SL01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1页,共页注:1.备注填写样带长度、单侧宽、样方大小、干扰情况等信息。
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湖泊东侧区域地理坐标:N 38°33′21.52″E 106°13′10.09″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1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8:30 调查方法:样带法样带(方)编号:SL02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2页,共页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湖泊西侧区域地理坐标:N 38°32′34.21″E 106°11′22.54″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2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7:30 调查方法:样带法样带(方)编号:SL01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3页,共页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阅海9号湖至四斗北地理坐标:N 38°34′31.66″E 106°13′2.42″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3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3:30 调查方法:样带法样带(方)编号:SL03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4页,共页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阅海9号湖至四斗北地理坐标:N 38°34′30.78″E 106°13′5.12″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4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3:30 调查方法:样带方样带(方)编号:SL03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5页,共页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阅海湖泊东侧区域地理坐标:N 38°34′0.55″E 106°13′11.20″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5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3:30 调查方法:样带法样带(方)编号:SL02天气状况: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6页,共页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阅海湖泊西侧区域地理坐标:N 38°32′10.35″E 106°11′40.11″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6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7:30 调查方法:样带法样带(方)编号:SL01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7页,共页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阅海湖泊东侧区域地理坐标:N 38°32′10.35″E 106°11′40.11″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7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6:00 调查方法:样带法样带(方)编号:SL02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7页,共页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阅海9号湖至四斗北地理坐标:N 38°34′30.18″E 106°13′6.24″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8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3:30 调查方法:样带法样带(方)编号:SL03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8页,共页表5.6 重点调查湿地兽类野外调查记录表湿地名称: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调查地点:阅海湖泊居民区地理坐标:N E海拔(m) :1103 调查日期:2010年10月29日调查起止时间:8:30-19:00 调查方法:访问、资料法样带(方)编号:天气状况:晴调查人:李志军范晓明第9页,共页。
工程地质、地灾野外调查记录表

附录 C(规范性附录)各类调查观测记录表表C.1~表C.12给出了各类调查观测记录表。
表C.1 一般观测点记录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图幅编号:28表C.2 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表29表C.2 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表(续)录: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日30表C.3 滑坡灾害及隐患调查表31表C.3 滑坡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1)32表C.3 滑坡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2)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日33表C.4 崩塌及危岩体调查表34表C.4 崩塌及危岩体调查表(续1)35表C.4 崩塌及危岩体调查表(续2)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日36表C.5 泥石流灾害及隐患调查表37表C.5 泥石流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1)38表C.5 泥石流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2)39表C.6 地面塌陷灾害及隐患调查表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40表C.6 地面塌陷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1)41表C.6 地面塌陷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2)野外调查定点情况说明,是否为前期调查监测预警点,防治管理措施建议,以往工作程度,资料来源等;是否开展工程地质勘察、物探等;样品号照片编号录: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日42表C.7 地裂缝灾害及隐患和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表(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填此表)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43表C.7 地裂缝灾害及隐患和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表(续1)44表C.7 地裂缝灾害及隐患和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表(续2)补充性描述:野外调查定点情况说明,是否为前期调查监测预警点,防治管理措施建议,以往工作程度,资料来源等;是否开展工程地质勘察、物探等;样品号照片编号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45表C.8 工程地质钻探班报表46表C.9 工程地质钻探野外编录表47表C.10 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48表C.11 坑探工程标本样品采集记录表49表C.12 浅井记录表50。
动物调查表

附表1 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记录表
网格编号:省市(州)县乡(镇)村日期:时间:经纬度:起点N E 终点N E 海拔:~ m调查人:小地形:植被类型:天气状况:当时:当天:近期:
调查方式及标准:表格编号:
1—1—
注:(1)记录方式:成体、幼体、蝌蚪、卵、鸣声等;(2)小生境:林缘、林中空地、林分、灌丛、农地、民宅、河流、溪流、自然湖泊、沼泽、临时水域、人工湖泊、草丛;(3)栖息地:山坡、地面、水中(石上、石下、水面、水中)、水边(石上、土上、泥中)、树上(草、低矮树叶、树枝、高树叶);(4)人为干扰:性质(砍伐、采集、偷猎、放牧)、状况(频繁、一般、少、无)。
附表 2 两栖爬行类动物访问调查记录表
网格编号:省市(州)县乡(镇)村访谈时间:访谈地点:访谈人:表格编号:
被访谈人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
2—2—
注:(1)现状:稀有、偶见、常见、丰富、已知消失、历史记录;(2)利用情况:大量、少量、偶尔等。
附表3 两栖爬行类物种名录
3—3—
网格编号:省市(州)县统计人日期
纲/目/科种类名称拉丁名特有性经济用途生境分布备注
4—4—
5—5—。
植物群落样地野外调查记录表(乔木层)

7.3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6.9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6.7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6.6 良好 枯顶 良好 良好
6.7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4.5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3.1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3.5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0.5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0.3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7.5 4.0 2.0*2.0
良好
4.2 2.0
良好
4.2 2.0
良好
藤本 藤本 藤本 8.2 7.8 良好
良好
4.0 2.0
良好
4.0 2.0
良好
备注 掉牌
1-010 老虎刺 1-011 荫香树 1-012 老虎刺 1-013 龙眼树 1-014 崖豆藤 1-015 假柿树 1-016 龙眼树 1-017 荫香树 1-018 假苹婆 1-019 假苹婆 1-020 假苹婆
植物群落样地野外调查记录表(乔木层)
植株号 种名 1-001 黄皮树 1-002 黄皮树 1-003 老虎刺 1-004 老虎刺 1-005 小果葡萄 1-006 龙眼树 1-007 龙眼树 1-008 龙眼树 1-009 老虎刺 1-010 老虎刺
调查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胸径 (cm) 12.0 12.0 12.3 12.5 7.1 7.1 7.2 7.6 4.4 4.4 5.0 5.2 3.9 3.9 4.4 4.4 3.0 3.0 3.2 3.4 7.0 7.8 8.1 8.2 8.2 8.2 8.6 8.8 3.8 3.8 3.8 3.8 3.6 3.6 4.2 4.8 4.5 4.5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调查表(最全版)

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
野外编号:
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
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
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
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野外编号:
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
野外编号: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
野外编号: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
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点信息表统一编号:遥感编号:
滑坡野外调查表
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
滑坡野外调查表野外编号:
野外编号: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
野外编号: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解译、野外调查记录表、数据入库格式参考表、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附录A(规范性附录)解译记录表表A.1为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现状解译记录表;表A.2为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变化解译记录表。
表A.2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变化解译记录表附录 B(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记录表表B.1为自然资源因子现状解译野外调查记录表;表B.2为自然资源因子变化解译野外调查记录表。
表B.1 自然资源因子现状解译野外调查记录表表B.2 自然资源因子变化解译野外调查记录表附录 C(资料性附录)数据入库格式参考表表C.1为自然资源因子解译成果数据图层划分参考表;表C.2为面状自然资源因子现状解译图层属性数据结构表;表C.3为线状自然资源因子现状解译图层属性数据结构表;表C.4为面状自然资源因子变化解译图层属性数据结构表;表C.5为线状自然资源因子变化解译图层属性数据结构表。
表C.1 自然资源因子解译成果数据图层划分参考表表C.2 自然资源因子现状解译图层属性数据结构表(面状)表C.3 自然资源因子现状解译图层属性数据结构表(线状)表C.4 自然资源因子变化解译图层属性数据结构表(面状)表C.5 自然资源因子变化解译图层属性数据结构表(线状)附录 D(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1﹕10000)成果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概况一、项目概况(来源、目的任务、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二、工作内容三、工作完成情况四、经费使用情况五、质量评述六、提交成果。
第二章调查区概况一、调查区位置、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二、调查区自然资源概况(自然资源概况、以往研究成果、以往研究成果评述)第三章技术方法一、技术路线二、工作方法(资料收集、遥感影像分析与处理、遥感解译、野外调查验证、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成果报告编写等)三、执行技术标准及规范第四章自然资源现状调查一、自然资源分布现状(类型、面积、图斑个数)三、分布现状分析(自然资源分析特点、存在问题分析)第五章自然资源监测一、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变化类型、面积、图斑个数)二、变化情况分析(变化情况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存在问题分析)第六章综合研究与评价一、综合研究与评价(评价方法、评价步骤、评价结果)二、调查区面临的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三、对策与建议第七章成果数据整理与提交一、数据库建设(图层命名与划分原则、属性结构与字段内容要求)二、提交文件内容及格式第八章结语一、取得成果(解决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其他进展与成果等)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1、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

□裂缝填埋 □地表排水 □地下排水 □削方减载 □坡面防护 □反压坡脚 □减少振动 □支挡 □锚固 □灌浆 □植树种草 □坡改梯 □水改旱 □生物工程
□应急排危除险
□立警示牌
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
野外记录信息
遥感解译点 □是 □否 勘查点 □是 □否 测绘点 □是 □否 防灾预案 □是 □否 隐患点 □是 □否
监测建议 □定期目视检查 □安装简易监测设施 □地面位移监测 □深部位移监测
□群测群防 □县级监测预警 □市级监测预警 □省级监测预警 □国家级监测预警 □交通监测预警
□专业监测 □县级监测预警 □市级监测预警 □省级监测预警 □国家级监测预警
防治建议
□搬迁避让 □部分搬迁避让 □整体搬迁避让
□工程治理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微地貌
地下水类型地质时代 Nhomakorabea斜
环境
坡
岩性
产状 ∠
构造部位
地震烈度
□陡崖□陡坡 □缓坡□平台
□孔隙水□潜水 □裂隙水□承压水 □岩溶水□上层滞水
环 境
降雨量(mm)
水
文
土地利用
地理 环境
年均
最大降雨量
日
时
洪水位(m)
枯水位(m) 斜坡与河流位置 □耕地 □森林 □草地 □裸露
项目名称: 名称
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
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5 万图幅名称:
湖南省
县(市)
GPS 序号: 临时编号:
5 万图幅编号:
乡(镇)
村组
野外编号 统一编号
地理 位置
经度 纬度
° ′ ″ 标高 坡顶 ° ′ ″ (m) 坡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 外 调 查 记 录 表
调查地点:_______乡(镇)_______村 造林地名:______________ 坡度:______ 海拔:_____ 样方坐标点: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标准地:__________ 样方面积:____________ 调查人员: 业主签名: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径阶 株 数
树 高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下木 树 种 树 高 树 高 树 高 6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8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10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12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14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16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18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20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22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24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26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28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30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32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34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36 思茅松
栎类
桉树
38 思茅松
栎类
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