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法
中药敷药法操作方法

中药敷药法操作方法
中药敷药法指的是使用中药煎剂或药粉进行外敷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中药: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药材,可以是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
将中药药材研磨成粉末或煎煮成药液。
2. 清洁受伤部位:用温水和无菌棉球或纱布轻轻清洗受伤部位,确保表面干净。
3. 敷药:根据需要,将中药药粉直接撒在受伤部位上,或者用中药药液浸湿纱布或无菌棉球,然后敷在伤口上。
4. 固定药物: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或绷带,将药物固定在伤口上,确保药物不易脱落。
5.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清洁伤口,以免干扰药物的作用。
根据医生建议,定时更换中药敷料并重新准备药物。
注意保持伤口周围的清洁和干燥。
请注意:中药敷药法仅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适用于部分疾病,具体方法和药物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操作。
中药贴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贴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方法,用于治疗一些表浅的皮肤疾病和症状,如疼痛、肌肉疼痛、关节炎等。
下面是中药贴敷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准备中药:选择适合的中药材,通常是草药或中药制剂。
常用的中药材有川芎、白芷、红花、薄荷等。
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
2. 备齐贴材: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用纱布包裹,制成贴材。
也可以直接购买市售的中药贴材。
3. 清洁受敷部位:用温水和清洁剂清洁受敷的皮肤,确保皮肤清洁干净。
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4. 敷贴中药:将贴材贴在受敷部位上,注意避开伤口和破损皮肤。
可以使用透明胶布或绷带固定贴材,确保贴材贴合紧密。
5. 时间和频率: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贴敷时间和频率。
一般来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左右,每天可重复贴敷2-3次。
6. 注意事项:贴敷时应选择安静的环境,保持放松的姿势,不宜过度活动。
避免遇水、受潮。
贴敷结束后,用温水清洗受敷部位,保持干净。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贴敷适用于一些轻微的、无明显炎症的皮肤问题,如肌肉疼痛、扭伤、筋骨疼痛等。
对于病情严重的皮肤疾病或急性创伤,需要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行正规治疗。
中药外敷技术

中药外敷技术中药外敷技术是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以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内、外、妇、儿、骨科、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中药外敷时间一般为6~8小时,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应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生理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并核对。
3.评估患者局部皮肤情况,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4.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5.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6.取下原敷料,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7.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8.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9.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疡范围1~2cm,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10.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1.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2.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六、注意事项1.在敷药过程中,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1.天麻或天麻片穴位:神阙穴(肚脐)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2.胃气不足。
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
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
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
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中药外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中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中药外敷配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养。
本文将介绍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供读者参考。
配方一:麻黄杏仁越婢停汤【用药】麻黄15克,杏仁15克,越婢停15克,生姜6片,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外治。
配方二:白藓皮浸腐皮散【用药】白藓皮30克,浸腐皮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皮肤疥癣等病症的外治。
配方三:连翘败酱散【用药】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病症外治。
配方四:苦参汤【用药】苦参3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煎煮,去渣取汁,用于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湿疹、疥癣等病症外治。
...配方七十五:桃仁花椒橘皮洗头水【用药】桃仁10克,花椒10克,橘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于洗头。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油性头皮、头屑过多等问题。
配方七十六:防风乌头外搽【用药】防风15克,乌头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植物油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创伤等病症外治。
以上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是中医民间秘方的一部分,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和健康问题的外治。
中药外敷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仍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如果您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1】一、概述: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
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2022年3月23日;第1页共1页。
中药外敷方法

中药外敷方法中药外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药物直接敷于皮肤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外敷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治疗皮肤疾病、疼痛、炎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外敷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中药外敷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煎剂外敷、敷贴外敷和洗浴外敷。
煎剂外敷是将中药煎剂敷于患处,通常用于治疗疼痛、炎症等症状。
敷贴外敷是将中药糊剂敷于患处并用纱布包扎固定,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疮疖等。
洗浴外敷是将中药煎剂加入温水中,让患者浸泡或擦洗患处,常用于治疗湿疹、痒痒病等。
其次,中药外敷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皮肤疾病方面,中药外敷可以用于治疗湿疹、疮疖、痤疮、痱子等疾病。
在疼痛方面,中药外敷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疼痛、扭伤等症状。
在炎症方面,中药外敷可以用于治疗烫伤、烧伤、痈肿等情况。
总的来说,中药外敷在治疗皮肤疾病、疼痛、炎症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外,中药外敷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中药药性的渗透和作用,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目的。
中药外敷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疼痛,缩短疾病恢复时间。
同时,中药外敷还可以减少内服药物对肝肾的负担,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最后,中药外敷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敷方法。
其次,外敷前需要清洁患处,保持患处清洁干燥。
再次,外敷后要及时更换中药,避免长时间外敷导致皮肤受损。
最后,外敷后要避免用力搔抓,以免影响药效。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使用中药外敷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和外敷方法,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了解中药外敷的方法和应用,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药外敷方法

中药外敷方法中药外敷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直接敷在患处,利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药外敷方法在中医药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外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外敷的方法。
1. 选药,中药外敷的药物选择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材。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板蓝根、苦参、地榆、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的药材。
2. 制剂,将选好的中药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或药用酒,搅拌均匀成糊状,即可外敷。
3. 外敷部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敷部位,一般来说,局部红肿、疼痛的部位是外敷的首选部位。
4. 外敷时间,外敷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日2-3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调整外敷时间和频次。
5. 外敷注意事项,外敷药物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过敏或药物中毒;外敷后应保持局部温暖,避免受凉;外敷后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二、中药外敷的适应症。
1. 外伤,中药外敷在各类外伤中有着显著的效果,如跌打损伤、扭伤、挫伤等,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消肿止血。
2. 皮肤病,中药外敷对于一些皮肤病如湿疹、疱疹、痤疮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炎症。
3. 风湿病,对于一些风湿病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药外敷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4. 烫伤烧伤,在一些轻度烫伤烧伤的情况下,中药外敷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三、中药外敷的禁忌症。
1. 对药物过敏者禁用。
2. 患有皮肤破损、溃疡的部位禁用。
3. 孕妇禁用。
4.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四、中药外敷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材。
2. 外敷前后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3. 外敷后应保持局部温暖,避免受凉。
4.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外敷治疗,不要随意更换药材和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
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