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凝血检验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水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179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检验·检验科运用PDCA 循环提高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水平唐晓辉,王蕾(阜康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新疆 阜康 831500)0 引言质量控制是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实施的措施及策略,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医院检验科的作用逐渐突显,架起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更是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医院及临床工作对检验科工作日渐重视,这就要求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质量的控制,保证质量问题。
而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PDCA 循环是一种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等特点[1]。
本文为了探讨PDCA 循环方法对检验科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水平的影响,选取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凝血检查室的质量控制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凝血检查室的质量控制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并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的质量控制情况作为对比组,实施PDCA 循环方法后的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期间的质量控制情况作为研究组。
质量控制情况:按照《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凝血项目的检测和质控的测定[2]。
1.2 控制方法。
研究组实施PDCA 循环方法。
分以下四个阶段实施:①计划阶段。
凝血检查室的医护人员负责检查室仪器的开机及检查工作,并及时对每月质控值进行记录和反馈。
凝血检查室组长对2018年5月之前的质控数据及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失控原因。
对其他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监督。
②执行阶段。
分配到各个成员的具体工作,做好质控工作的检查工作。
注意成员的素质训练,和指控意识的培养。
做好检验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清洗工作,对室内温度、药品温度进行合理控制。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测定。
2.实验原理凝固法原理:在确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加温后,加入试剂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
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中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
从散射光光强度的测定,可以做出凝血曲线,通过Percentage Detection Method法求得血液凝固时间。
3.标本要求3.1.标本准备:采用塑料采血管或硅化玻璃注射器静脉采血,针头必须为21号以上,儿童可用23号。
采血技术熟练,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并且以1分钟完成为宜,最多不宜超过3分钟以免某些凝血因子及纤溶因子活化。
3.2.抗凝剂选择:以109mmol/L枸椽酸钠溶液为佳,血与抗凝剂按9:1混合。
建议用已加有抗凝剂的硅化真空采血管。
也可用带盖塑料管或硅化玻璃管,但应保证血与抗凝剂的比例正确。
3.3.收到血标本后应尽快离心分离血浆,并尽快测量,全血储存在4-8℃不应超过2小时,室温下富含血小板血浆可存放3小时,去血小板血浆可存放2小时;4小时内不能测定的血浆应冷藏;不要把血浆置于37℃条件下超过10分钟。
应了解不同存放温度和时间对各种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影响。
4.材料4.1.试剂的选择一方面要根据所用检测仪器,例如:光电检测法的凝血仪不宜用透光度差的试剂;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验试剂对疾病的敏感性,例如APTT试剂中所用活化剂不同(可用白陶土、硅藻土和鞣花酸),该试剂对肝素、凝血因子Ⅷ和因子Ⅸ缺乏及狼疮样抗凝物敏感性不同,所以需根据检测项目来选择不同活化剂。
(例如常用的APTT试剂的活化剂,以白陶土对凝血因子敏感,硅土对因子及肝素均敏感,鞣花酸对狼疮样抗凝物敏感性较强.PT试剂的选择也一样,例如对口服抗凝药物(华法令)检测应选择ISI与1.0接近的PT试剂。
)血栓与止血检验应尽可能选用仪器生产厂家推荐的配套试剂,并选择使用与仪器原理相匹配的试剂。
凝血功能结果与临床不符合96例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中国乡村医药凝血功能结果与临床不符合96例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杨国挺 范明亮 高玉琴 金爱慧 郑燕杰 孔红方凝血检测在临床广泛用于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抗凝药物监测等,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医疗决策与患者安全,甚至会导致错误的诊断及治疗,延误正常手术。
因此,严把凝血功能检验结果质量关,质量控制就尤其重要。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检验科注重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检验结果审核密切联系临床,紧随患者实际,对临床及患者反馈的检验结果不符合实际的,及时追踪调查分析,也特别成立了“检验报告答疑及追因分析小组”。
现对我院检验科记录的凝血检验结果不符合临床的96例进行深度分析总结,探讨其管理对策。
现向同仁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 临床资料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检验科关于凝血检验结果与临床实际不符合的案例96例,2017年23例,2018年27例,2019年36例,2020年10例。
患者男58例,女38例;年龄37~86岁,平均66岁;住院患者87例(90.6%),门诊患者9例(9.4%)。
检验科主动联系临床医生或护士57例(59.4%),临床医生信息反馈检验科39例(40.6%)。
假性异常结果79例(82.3%),假性正常结果17例(17.7%)。
2 原因分析2.1 全程质量控制的角度 根因在分析前93例(96.9%),分析中3例(3.1%)。
① 采血时机错误共31例(32.3%),其中22例在透析开始后再采的凝血标本,因此混入了大量的低分子肝素,9例是在输液中或输液刚结束时并在输液侧采血的,导致凝本标本被严重稀释。
② 采血路径错误共29例(30.2%),凝血标本从留置针中或透析置管中采集,而未弃去足够量的前端血,导致标本中混入较多的用于封管的肝素。
③ 三查七对错误共8例(8.3%),其中6例因护士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导致抽错患者的血样,2例是患者刻意隐瞒身份,“盗用”他人采血条码。
④ 标本送检时间错误共6例(6.3%),其中4例采集好的凝血标作者单位:325000 宁波市眼科医院检验科(杨国挺);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检验科(范明亮、金爱慧、郑燕杰、孔红方);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胃肠外科(高玉琴)通信单位:孔红方,本未及时送检或遗漏在标本运送箱中,2例在实验室中被漏检,因放置时间过长,导致检测结果假性延长。
aptt标准操作流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标准操作流程目录1 目的2 测试原理3 产品信息4 试剂配制5 试剂保存和稳定性6 预防和警告7 样本收集和准备8 检测需要但试剂盒中未提供的耗材9 质量控制10 操作流程11 结果12 结果解释13 程序局限性14 预期结果15 性能特征16 参考文献1 目的此程序提供在ACL™ 8000,ACL™ 9000上,用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测试的指导。
该测试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评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替代检验和肝素治疗监测。
2 测试原理血浆样本与适量的磷脂、以及能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带负电荷的触酶剂进行共同孵育,在37°C 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钙离子,启动凝血过程,并记录凝固形成所需的时间。
3 产品信息APTT试剂盒内包含:HemosIL SynthASil 试剂和氯化钙CaCl2,0.020 mol/L (P/N 20006800)APTT试剂和氯化钙试剂以液体形式存在。
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试剂盒内说明书。
4试剂配制SynthASil: 每瓶APTT试剂要在15-25˚C 环境下平衡至少15分钟,并在用前充分混匀。
CaCl2 (试剂包装内):可直接使用。
5 试剂保存和稳定性未开瓶的试剂可保存在2-8 o C至试剂瓶上标注的有效期。
SynthASil:开瓶试剂在原瓶内2-8°C环境下可稳定30天,在15°C ACL®系统上稳定3天。
切勿冻存。
CaCl2 (SynthASil):开瓶试剂在2-30°C环境中可稳定30天。
为了最佳试剂保存,建议不使用时,将试剂从仪器系统取出,使用原瓶,保存于2-8 o C。
6 预防和警告SynthASil: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S 24/25)。
不可直接倒入排水沟(S 29)。
需穿着相应的防护服(S 36)。
SynthASil包装中所含的氯化钙试剂因含有50 ppm汞离子(来源于一种消毒液原料),应当慎重处理。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
方法: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取向本院检查科室发放的72份凝血质控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并参考本院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总结本次试验经验,同时记录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内的质量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评价情况并将其进行对比,为今后相关医学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结果:2019~2021年内,参控项目的总正确率为95.9%,在各项单项指标正确率中,PT值最低,INR值高于PT 值,APTT、FIB值最高。
结论:遵循医院相关管理质控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控制流程,能够度大幅度提升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检验科;凝血试验;质量评价【前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的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经过临床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大部分血栓性疾病患者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为凝血功能障碍,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而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
因此,对于提高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关乎着该类疾病患者的相关治疗措施能否顺利进行[2-3]。
本文重点分析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并总结本次试验经验,研究期间选取72份凝血质控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论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取本省检验中心向本院检查科室发放的72份凝血质控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四年期间每年发放18份,分成3次发放,每次发放6份样品。
1.2研究方法试验开展之前选取转也医疗仪器设备——全自动凝血仪,同时选取与仪器配套的PT、APTT、FIB血凝试剂,以相关测评标准为依据,采用不同实验方法分别对PT、APTT、FIB进行测评。
1.3观察指标实时记录2019~2021年期间内72份凝血质控样品的各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监测评定结果以与失控率。
检验科凝血四项检验操作规程

检验科凝血四项检验操作规程
全血凝固时间检验(CT)
【标本】
静脉取血3ml。
【方法与操作】
试管法、硅管法操作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附注】
1.静脉取血要一针见血,尽量减少组织液和空气混入。
2.水浴箱温度要恒定,过高或过低,可影响结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标本】
自静脉取血,用109mmol/L枸椽酸钠作1:9抗凝。
【试剂】
市售成套试剂。
【方法与操作】
按试剂及有关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
【附注】
1.标本应及时检测,最迟不超过2h。
2.分离血浆应在3000r/min,离心10min。
3.本试验较试管法全血凝血时间敏感,能检出因子Ⅷ:C<25%轻型血友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一期法)
【标本】
静脉血1.8ml,用109mmol/L枸椽酸钠0.2ml抗凝。
【试剂】
1.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
2.0.025mol/LCaCl2液;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附注】
1.采血后宜在1h内完成,置冰箱4℃保存,不应超过4h,-20℃下可放置2周,-70℃可放置6个月。
2.水温箱控制在37℃±1℃,过高过低均影响结果。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标本】
取全血0.04ml加5ml蒸馏水,混匀,即成溶血液,备用。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摘要】目的:为提升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准确性,对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作进一步分析。
方法:研究筛选出了一共50份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浦口区中医院检验科的凝血质控样本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参控项目,参考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检测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统计研究表明,50份凝血质控样本参控项目的总准确率95.94%,单项检测准确率中,纤维蛋白原(FIB)、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高,其次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原时间(PT)最低。
结论:分析表明,严格遵循医院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对提升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高质量凝血检测提供保障。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质量评价分析临床大部分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凝血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率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疾病的相关治疗措施的顺利进行。
临床实验室质量评价是多个实验室共同分析同一样本,再借助外部机构对数据进行收集,将实验结果上报,来评价实验室检测样本的能力,区别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提高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也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起促进作用,使检验操作规范化、检测过程标准化、试验结果更加可靠。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质量评价包含PT、INR、APTT、FIB,PT是常见的外源性凝血指标,FIB是凝血功能中常见的蛋白质,ATPP是常见的内源性凝血指标,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筛选出了一共50份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浦口区中医院检验科的凝血质控样本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参控项目,参考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样本由检测中心统一发放。
十五、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检验科)

【A】符合“B”,并
检验报告合格率≥95%。
4.15.4.5
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C】
1.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如电话或网络等),及时接受临床咨询。
2.实验室通过有效的途径(如参与临床查房、现场宣讲、提供网络资料等)宣传新项目的用途,解答临床对结果的疑问。
【C】
1.制订针对不同情况的消毒措施并实施。
2.定期监控各种消毒用品的有效性。
3.有标本溢洒处理流程。
4.相关人员掌握消毒办法与消毒用品的使用。
【B】符合“C”,并
1.保留各种消毒记录,记录完整。
2.定期对消毒用品的有效性进行监测。
3.职能部门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整改。
【A】符合“B”,并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持续改进消毒管理。
一、填空:1.不同实验室应组织有针对性的上岗、轮岗、定期培训及考核,对通过考核的人员予以适当授权。
2.选择并授权具有相关资质、经验丰富及较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员负责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工作及结果解释工作。
【B】符合“C”,并
1.对授权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有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评价培训效果。
8、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农历一个月。【A】符合“B”,并
3.检验收费经过物价部门核准。
4.能开展分子诊断项目,并具有一定的针对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能力和技术储备。
5.相关人员知晓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定期对开展项目和仪器、试剂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
2.进行恰当的方法学验证以保证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线性范围、干扰及参考范围设定等各项技术参数均能符合临床使用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检验质量控制流程
1、目标:使凝血检验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质量控制:血凝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
2.1血凝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1 大夫下医嘱申请检验,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疾病的诊断。
可能干扰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病理变化。
与血凝检验有关的既往史,如患者信息,申请项目应准确无误,如需特殊检验须注明。
2.1.2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标本的采集:需1:9的枸橼酸钠抗凝血,采完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颠倒混匀6-8次,注意不要在输液臂采血,采完后最好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和检验项目。
2.2血凝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2.2.1用配套试剂检测,及时做好仪器校证和管理工作,定期维护保
养仪器。
2.2.3室内质控:定值质控品在lis系统上设置质控规则,设置质控品的靶值,SD值,浓度水平,每日检测前作室内质控,若在控,标本可以进行检测,若失控,分析失控原因并纠正错误后检测标本。
2.3分析后质量控制:正确判断血凝中各项参数是否与病情相符,如是否正在进行溶栓治疗、服用抗凝药物等。
审核无误后发送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