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

合集下载

艺文志翻译

艺文志翻译

《汉书·艺文志》全文翻译《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

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

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

属于史志书目。

《汉书》十质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

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

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

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

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

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

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

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

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

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

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

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

《汉书·艺文志》的六种分类

《汉书·艺文志》的六种分类

《汉书·艺文志》的六种分类
《汉书·艺文志》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每略又分若干小类。

1. “六艺”是先秦贵族教育的六门课程,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

这里的“六艺”既包括六门课程,也包括六种书。

2. 诸子略是对《庄子·天下篇》以来前人研究诸子百家的总结。

3. 诗赋略则是按照文体来分类。

4. 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则是按照内容和作用来分类的。

这种图书分类方法并没有一直沿用下去。

如需了解更多,建议阅读历史书籍或请教历史专业人士。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传·周氏》二篇。

字王孙也。

《服氏》二篇。

《杨氏》二篇。

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

卫人,事周王孙。

《韩氏》二篇。

名婴。

《王氏》二篇。

名同。

《丁氏》八篇。

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字》十八篇。

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淮南道训》二篇。

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第二十二章〈汉书。艺文志〉

第二十二章〈汉书。艺文志〉
总括书中的主旨要意,记录下来并向皇帝报告。
适逢刘向病逝,汉哀帝又命令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继
承他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汇编群书向皇帝报告他所编辑的《七
略》,所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
《数术略》和《方技略》。现在选取其中重要的地方,来充实到《艺
文志》中去。
《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 《》L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三十五卷
以上医经七家,(共)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的书,是推求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来阐
乐并有节制,就(会)气血平和,寿命长久。至于沉迷声色的人,不
顾及.(音乐)的节制作用,因此生病并使生命死亡。
《宓戏杂子道》二十卷 .
《道要杂子》十八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1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
《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
《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
《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
以上神仙十家,(共)二百零五卷。
神仙的书,(是)用来保养生命的真元,而向身外的大自然广求
养生之道。姑且来净化意念,平定心境,把生死看成同等的境域,而
明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限;并且用来思考针、石、汤、火的治疗
手段,调制各种药物混合配合的适宜比例。最好药剂的作用,就像
磁石吸铁一样,靠事物(本身)相互起作用。拙劣的医生违背医理,
把病愈当做病情加剧,把能治好的病人看做死证。
《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 師古曰:「辟讀曰僻。」師古曰:「譁,諠 也。寵,尊也。」
❖ 苟,课本注讲为苟且。有人认为应作表限止 范围的副词,与《易·系辞上》“苟错诸地 而可矣”的“苟”同。王引之《经传释词》 卷五认为此处的“苟”犹“但也”,“但” 有“只”的意思,故“苟”当“只”讲。
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寖衰,此辟儒 之患。
❖ 可以:可,能愿动词,以,介词,宾语“之” 省略。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 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 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 元气昊然广大,故云昊天。歷象日月星辰:以历数 之法观察日月星辰之运行。
❖ 師古曰:「泥,滯也,音乃計反。」師古曰:「舍, 廢也。」
❖ 師古曰:「寖,漸也。辟讀曰僻。」 ❖ 惑者(迷惑不清之人),章句鄙儒(如秦延君), ❖ 辟者(辟邪偏颇之人),曲学阿世(如公孙弘)。 ❖ 《文心雕龙·论说》:“若秦延君之注《尧典》,
十余万字;朱善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 恶烦,羞学章句。” ❖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拜相封侯的儒者,史家认为他 曲学阿世、从谀人君、阳善阴恶。
❖ 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 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有关先秦学术的原始文献 ❖《庄子 •天下》 ❖《荀子 •非十二子》 ❖《韩非子• 显学》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淮南子 • 要略》 ❖《汉书 •艺文志 • 诸子略》
❖司马谈 “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 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 途。’夫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 史公自序》)。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 「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
❖ 理为治玉,治玉需要剖析,剖析以后得其玉之纹理, 此过程与断狱有相似之处,故以治玉之理称治狱。 理官即司掌刑法的官。

汉书艺文志序的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序的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序的原文及翻译摘要:一、引言- 汉书艺文志序的背景与意义- 汉书艺文志序的内容概述二、原文及翻译1.原文概述2.原文翻译3.原文解析三、汉书艺文志序的影响与价值1.对古代文学的贡献2.对后世的影响3.当代价值四、结论- 汉书艺文志序的历史地位- 对汉书艺文志序的评价正文:一、引言《汉书艺文志序》是汉代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序言,是对当时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次系统性总结。

它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其原文及翻译进行详细阐述。

二、原文及翻译1.原文概述《汉书艺文志序》原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先秦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对汉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展望了文学的未来发展。

2.原文翻译(1)先秦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原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翻译:孔子去世后,微言大义逐渐消失;七十子去世后,儒家大义开始偏离。

因此,《春秋》分为五个学派,《诗经》分为四个学派,《易经》有数个传注。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伪分明、互相争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

秦朝统一后,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就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利于统治。

汉朝建立以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

到了孝武皇帝时期,书籍残缺简略,礼仪败坏,乐曲崩溃,皇帝感叹地说:“朕非常忧虑!”(2)汉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原文:“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汉书艺文志是《汉书》中的一篇章节,记录了汉代的文化艺术发展和成就。

本文将对汉书艺文志原文进行逐段解读和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汉代的文化艺术状况。

【第一段】艺文志太史公曰:“余读史记,览《春秋》,作《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皆次序纪传,无所不备。

而览《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魏书》、《唐书》、《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南明史》、皆无艺文志,是以自为纪传而已。

”【注释】太史公:指司马迁,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余读史记:我读了《史记》。

览《春秋》:浏览了《春秋》。

作《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写作了《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等书。

次序纪传: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无所不备:无所不包含。

自为纪传而已:只是按照纪传的方式写作。

【第二段】故余欲为志者,以列汉文艺之事,纪其大要,不敢论其深浅。

【注释】故余欲为志者:因此,我打算写一篇志文。

纪其大要:记录其大致情况。

不敢论其深浅:不敢评论其好坏。

【第三段】夫艺者,人情之所不能已也。

圣人谓之至,贤者谓之美,士君子谓之文。

【注释】夫艺者:艺术。

人情之所不能已也:人们无法离开的东西。

圣人谓之至:圣人称之为至高的境界。

贤者谓之美:贤者称之为美好的事物。

士君子谓之文:士人和君子称之为文化。

【第四段】故书以记言,文以载志,兴以记录,衰以示人。

【注释】故书以记言:因此书写出来,以记录人们的言论。

文以载志:文学作品以表达志向。

兴以记录:兴盛时期用来记录历史。

衰以示人:衰落时期用来警示人们。

【第五段】是故笔者欲为之记者,不敢专其事,虽有愚见,亦宜录之。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汉书·艺文志》原文如下:凡天下之民,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

故古之王者,莫非贵文。

以为悦人心好耳目,使功业能久传;故敬奉用典籍,慎篇章之制。

先王之教化,不可胜道;世之良史,未有能尽。

自时睢鸠以来,负载益众,文章由此渐盛。

自敖仓、昭台,间河洛之域;又黄老之学,始洪沛而庆封禅。

至于开府、长吏,贤者所肆行,董仲舒以挽天下,封禅之术所由始。

佞幸阉人,非德所在;勇冠智者,艺文所及。

故家世显者,亲习以久,而显于世;同宗贤者,早优而后左右;才力美者,辞章谨丽,笔格工潢;诙谐白者,辞词嵌演,文华极妙。

故文贵道德,德之变者皆文。

道人之美,形而成言,探而实理,出而入説,卒赞之辞,以为溥主。

变而示之诗,以为明主。

故文诗先五言,次七言;儒之馀者,无所用之也。

始者言辞,明主表气人也;理者文辞,言辞广大也;周而后知,文道以求。

古之道人,让许不一。

君子称之为尊,小人夸之为酷。

乐以休舒,故龙然睿而发音;愁以聒噪,故蝇厉而发声。

自重为仲尼,至陶敏亦有差;自怜为禹、汤,至禹、汤未觉盛。

注释:1. "汉书·艺文志":这是《汉书》中的一篇文献,记载了汉代的文学艺术状况和重要人物。

2. "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人们的感知和思考都来自于艺术和文学的展示。

3. "凡天下之民,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意思是说艺术和文学对于人们的影响是普遍的。

4. "敬奉用典籍,慎篇章之制":指对待经典书籍要尊敬,对文章的写作要谨慎。

5. "初仓、昭台,间河洛之域":指河洛之间的地区是文学艺术的中心。

6. "黄老之学,始洪沛而庆封禅":指黄老之学的流行,使得洪沛地区有庆祝封禅的活动。

7. "开府、长吏":指负责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务的官员。

8. "佞幸阉人,非德所在":指阉宦之人之所以得宠,是因为抛弃了道德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学派,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道家著作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但能秉要执本,清净虚无以保持自我节操,谦卑柔弱以保护自我,这是君王统治之术。

与尧的自我约束谦让,《易》的含恨隐忍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放荡的人来修道,就想全部抛弃礼仪,并放弃仁义,说只要清净虚无就可以太平。

阴阳家学派,出于天文历法之官,他们敬顺上天,观测推算曰月星辰的运行,谨慎地告诉给人民以农作的时间,这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拘泥的人来实行,就会受到禁忌的牵掣,拘泥于小的技能,放弃人事而从事于迷信鬼神之事。

法家学派,起源于法官,主张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以刑法辅佐礼制。

《易》上说“前代君王以严明的刑罚来整顿法制”,这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刻薄的人来施行,就不要教化,放弃仁爱,只施行刑法而想达到太平,以至于残害至亲,恩将仇报。

墨家学说,起源于看守宗庙之官。

这种人住在以柞木作椽子的茅草屋,因而崇尚俭朴;赡养三老五更,因此他们博爱;挑选士于举行大射礼,因此他们尊重贤能的人;祭祀祖宗,尊敬父辈,因此他们迷信鬼神;顺应四季而行,因此他们不信命运;以孝来昭示天下,因此他们对他人则求其同。

这是他们的长处。

可是愚者对此,就会因节俭的利益来反对礼节,推行博爱,但不知道分别亲疏。

纵横家学派,当出自接待贵客之官。

孔子说:“背诵了《诗》三百首,出使四方,不能随机应对,即使背诵的《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又说:“使者啊,使者!”是说使者应当权衡事情,见机行事,接受使命但不接受言辞,这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邪恶的人来加以从事,就会重在弄虚作假而抛弃诚信。

杂家学派,当出于议事之官。

兼有儒家、墨家,融合了名、法,懂得国家体制有这些家和派,预见治国没有不贯通,这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放纵的人来参与,就会漫无边际而无所依托。

农家学派,当起源于主管农业之官。

播种百谷,致力耕作和蚕桑,以求丰富衣和食,所以八政中一是食,二是货。

孔子说“所重视的是百姓的食物”,这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鄙陋的人来主办此事,认为不用事奉圣王,想让君臣一同耕作,打乱了上下等级的秩序。

小说家学派,应当出于收集民间传说的小官。

是由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人所制造的。

孔子说:“即使是小道,也一定有可观的地方,向深远处发展,恐怕就会拘泥,因此君子不干。

”但也没有消灭。

民间有小智慧的人来进行传播,也使它连续不被遗忘。

如果有时有一句话可采用,这也是草野狂夫的议论。

诸子之作一共有一百八十九种,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减去了蹴鞠一家,共二十五篇。

诸子十家,其中可观的只有九家罢了。

都兴起在王道衰微,诸侯主持政治的时候,当世君主,好恶相当悬殊,因这九个学派群起并立,各自坚持自己的学说,崇尚他们好的一面,以用来游说各国君主,希望取得诸侯王支持。

这些学说虽然有差别,就像水火一样,相减也能相生。

仁与义,敬与和,相反也都能相互补充促进。

《易》上说:“天下归宿相同而道路各异,思想一致但思考不同。

”现在不同学派各自推崇自己的长处,深究事物的始末,以懂得它的要旨,即使有弊端,综合他们的要领,也是《六经》的支和流的关系。

假使这个人遇到明王圣主,得到他的公正对待,就都能成为辅佐君王的大臣之才。

仲尼曾说:“礼制失去了就向民间寻求。

”现在距离圣王久远,道德缺乏,没有地方再去寻求,这九家,不就比民间学说有所超越吗?如果能学习六艺学术,再钻研这九家的言论,扬长避短,就可以通晓各方的谋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