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5)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5)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5)
《汉书艺文志》的读后感是十分深刻的,读完整本书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可以深有感悟地发现当时的一些历史及文化的规律性。

读《汉书艺文志》使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艺术方面,更加明白古代文化的历史脉络,更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先人的思想和行为。

除此之外,读《汉书艺文志》还使我可以通过这些记载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古代文化把美学和审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变得充满色彩,使生活更加美好,令人着迷。

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极具丰富多面性的文化,它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绝对的艺术,极大地激发了古代文化创作者的灵感,因而也使当时的艺术界更加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汉书艺文志》是一本十分珍贵的古典著作,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读它能让我们有机会让自己更加了解古代文化,深入体验古代文化的优雅与深邃,并从中借鉴和学习,以期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4)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4)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4)
《汉书艺文志》的读后感十分深刻。

这本书以汉代与丰富的文化内容为主,其中记录了众多的艺术和文化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艺术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从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每一项文化成就都是一种思想活动,需要社会支持。

这正如书中所记载的,当汉朝的宫廷官员拥有充足的资源和财力,他们就能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并取得气定神闲的成就。

而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审美观念普遍,人们才能够在文化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另一方面,汉代的艺术与文化发展中还体现出了中国民族特色,尤其是以宋朝画家刘兴俊、张大千、齐白石等人为代表的“四
大家”所立下的重要思想成果,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当今,
中国文化在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传承中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书艺文志》的学习和深思,可以给我们带来崭新的思想:当今人们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和肩负传统文化的发展任务,形成文化的更完美的统一。

通过深入了解和挖掘古代文化,可以让现代文化更健康地发展,从而实现文化的新生和统一,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明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读《汉书·艺文志》札记

读《汉书·艺文志》札记

出土及 传 世文 献所 见 , 笔者拟就汉《 志》 略述 读 书
心得 , 以就教 于方 家 。


史 书附 于“ 春 秋家”
与苟易《 中经新簿》 及隋唐之 “ 四部” 分法 不同 , 汉《 志》 中史书并 非独立 而附丽于六 艺略 “ 春秋 家” 。 至于原因 , 学者多从阮孝绪之说 , “ 刘 氏之世 , 史 书甚 寡, 附见春秋 , 诚得其例” … ] l 5 。后 来学 者 , 对 史书 附丽 于 “ 春 秋家 ” , 或讥为体例不纯, 如郑 樵 、 焦 忱 “ ] s 4 8 。对郑 、 焦 之说 , 章 学诚分 别驳 之 , 认
①章氏认为《 世 本》当归 入 历 谱 , 《 汉志》 既 有历 谱 专 门 , 不 当犹 附 春 秋 耳 , “ 然历谱之源 , 本 与 春秋 相 出入 者 也 ” 。参 见 章 学 诚 著 , 王 重
民通解 : 《 校雠通 义通解》 卷二《 郑樵误校汉志第十一 》 、 《 焦 误校汉志第十二》,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2 0 0 9年版 , 第6 l一 6 4页。
界结 合出土文 献 , 提 出一新 认识 : 今所 见 先 秦学 术
体 系生成于汉 代 , 是 汉 代人 的 建构 , 或者 说 反 映汉 代 的意识形态 ; 汉《 志》 将史 书 附于“ 春秋 家 ” , 与汉 代“ 尊经 ” 有关 , 未 必 能反 映先 秦 两汉 史 学 的本 来
面貌 也 ; ; 。此 举既 承袭前 人 审视 、 部
属性 质 强烈 , 难将之 视 同为 史 书 ; 从魏 晋 以来 史部独 立发 展反 观 之 , 西汉 时 史 书部 类 不 多, 似 亦难 独 立发展 。 刘 向父子校 雠群 书时 , 将 史 书附 丽 于“ 春 秋 家” , 诚 得 其 宜 。《 汉 书 ・艺文 志》 中“ 律 令

《汉书-艺文志》之观感

《汉书-艺文志》之观感

习《汉书.艺文志》之杂感余泊鞍观点1.比对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和《艺文志》的编撰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书法发展阶段:以东汉105年为界,之前的书写的繁复艰辛,之后随着纸张普及的蓬勃繁盛。

新的技术、材料、思想都可成就一个艺术门类的诞生,成熟和辉煌。

观点2.虽然说艺文志是继承已有书典,反映当权阶级的意志。

反过来又很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其严重的偏科和缺科——太过重视文礼轻视技术,尤其忽视了那些真正促进生产力的技术,使其毁誉参半。

观艺文志,发现其中并未提及书画艺术的论著!虽有《小学》一篇,但属“字学”,还未达到书法艺术的层面。

比对当时的技术和书界人物,探究一下当时的书法及理论状况。

先来看一组时间顺序:1,蔡伦于公元105年(元兴元年),成功改进造纸术;2,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建武八年~永元四年);3,杜度,汉章帝(公元58年~公元88年)时的人,东汉书法家;4,崔瑗,(公元78年~公元143年)东汉书法家;5,张芝,(?~约公元192年),东汉书法家;6,蔡邕,(133年~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7,刘宋时期,虞穌首撰《二王》《镇书定目》《羊心书目》《钟张书目》。

从上可以看出,在班固著《汉书》时,虽有零星粗糙的造纸之术,但还没有全国“莫不从用焉”的“蔡侯纸”。

竹简、木牍、缣帛仍充当着主要的记录书写载体(到三、四世纪基本才被纸取代)。

国家藏书多在体量,“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馀两”,可见古人做字习书确是艰辛非常!蔡伦造纸后,安帝永初四年,又受命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载体,进一步促使了纸的普及,使得建立在笔、墨、纸、砚这四种特定材料上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得以完备成型。

便宜质优纸的出现和普及,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印刷技术还没有,大量校定转抄出书,所需的海量誊写工作,促进了当时的书法字体以“用”为基础的演变,也使书法艺术水平迅速提高,书法艺术及应用也得以相对的“平民化”和普及化。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5篇_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5篇_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5篇_第一篇。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

(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者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含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能够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不能够读天下书。

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

“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全面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

《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含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进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能够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

而其中所表达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能够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与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

读《汉书艺文志》札记

读《汉书艺文志》札记

注: 今本《汉志》,若某经以古文经开头,则其后述今文经各家名称都用双行小字,《尚书》、《礼》、《春秋》、《孝经》皆如此。但此双行小字非班氏所添之注,而应为刘歆《七略》所固有。证据如下:《汉志》言经几家即代表收录几家之经,如“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即表示《汉志》收录施、孟、梁丘三家《易经》各十二篇,三家经共三十六篇,与后诸传篇数相加,适得二百九十四篇,与《汉志》所载易类总数相符。今《孝经》下诸家名称为双行小字:“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四家《孝经》为四篇,与其他诸书篇数相加,总篇目也与《汉志》所载总数相符。若小字“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为班固所加,则班固于《孝经》类较之《七略》新增四家,按体例当注明“入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四篇”,而今无注。《尚书》、《礼》、《春秋》、《孝经》类后亦皆无注。故知此类小字皆为《七略》所固有,非班氏所加,不当混为班注。
《汉志》书录:“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后氏、戴氏。”
又《孝经》为五经博士兼授,未有以《经》专门名家者,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有详考。江氏为鲁诗博士江公,后氏为礼博士后仓,翼氏为齐诗博士翼奉,长孙氏疑为韩诗博士长孙顺。见《汉书?儒林传》。
读《汉书艺文志》札记
一、《汉志》书录所见西汉末今文博士
《汉志》书录部分系班固删取刘歆《七略》而成,其内容严遵《七略》,稍有改动班氏必注明“出”、“入”,“省”等字。故由《汉志》书录可见《七略》之大要,进可略考西汉末刘歆时今文博士之家数,并可与王国维《汉魏博士考》相证。《汉志》各部分之小序为班氏自作,其所见今文博士与书录小异。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一部新古典艺术经典之作,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艺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通过文章,我对古代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青铜器、石雕、壁画等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他们既展现了历史气息,又充满着创新的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从《汉书艺文志》中,我特别深入的感受到了古代艺术技法的高超。

虽然当时的技术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但精雕细刻的工艺仍然让人惊叹,尤其是当时的艺术家们非凡的创作力,一派华美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汉书艺文志不仅向我们传承了青铜器、石雕、壁画等古代艺术技法的精髓,而且更带给了我们灵感与激励,令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古代艺术,开发出更多的时尚元素,把古代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艺术技法得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整体读完《汉书艺文志》,我真的受益匪浅,这部书籍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古代艺术,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更令我深刻体会到古代艺术家们所创造出来的神奇工艺,使我内心更加满足,期待着未来不断发现更多古代艺术的精髓与美好。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涵盖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众多领域,记录了当时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发展的历程。

作为读者,我深受其启发和感动。

在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化的奥秘,也学习到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作者对于每一个艺术品种都进行了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些艺术品种的热爱和追求。

他不仅对于各种艺术品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更深入的探讨了各种艺术品种的相关历史、源流、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书中对于古代汉族文化和艺术的研究成果,在今天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我发现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文化是思维的产物,所以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读这本书,看到了古代的文化现象,更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作为一部千古之作,文中不仅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文化研究成果,而且对于古代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对文化艺术品种的系统分析研究,打造了长久的历史价值体系,成为后人学习、借鉴、发扬的精神基石。

最后,我想说的是,阅读《汉书·艺文志》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化对于人们思维和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读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构建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体验,这将成为我们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人生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
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

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

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藝文志》福澤於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
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依据,《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大序》中作者言: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

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

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為之原”,可配天地。

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及其特徵的現象。

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依据和探讨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和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這種信仰絕對不始於劉向、劉歆或者班固,但反映于他們的著述中,又確實強化了這種意識。

二、從《書》類文獻目錄看兩漢今古文之爭
在《書》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尚書古文經》和《經》這樣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古文經》即《小序》中所言從孔子宅壁中所得的“皆古字”之書。

(同時被發現的還有《禮記》、《論語》、《孝經》。

)而“《經》二十九卷”,蓋指當時伏生所傳,後來被立於學官的今文《尚書》。

在《易》類書錄下未見“今古文”之別,單著“《易經》十二篇”,其原因已見於《易小序》,蓋因劉向已以施、孟、梁丘三家本和中《古文易經》、費氏本互教,原書異文既然已經定奪,所以原書就不再著錄。

而在《書》類之下,今古
《尚書》並存且《尚書古文經》在上,就格外值得關注了。

漢哀帝時,劉歆欲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這些“古文”經典立於學官、建置博士。

而當時的五經博士不以為然,劉歆便寫了著名的《移讓太常博士書》與其辯論,并對今文經學家“專己守殘,黨同門,嫉道真”(《移讓太常博士書》)的作風提出了批評。

這就是經學歷史上綿延千年的今古文之爭的開始。

把古文《尚書》置於今文《尚書》之前,正反應了劉歆堅持古文經的正宗的立場。

今古文經所爭的實質不過是勢位利祿和“正宗”的名分,因為如果經書被置於學官,必然給相應地治學之士提供相關的功名和利益。

但是,在學風上兩派也確有區別,古文經學家相對而言更持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并蓄古今,亦更加重視訓詁、考據等工作;而今文經學家相對更重視微言大義的闡發。

與此前人多有論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劉歆欲立古文經並非全是出於勢位的考慮,他希望“並置”今古文經,並不是要用古文經取代今文經,而是期望以“古文”補“今文”“離於全經,固已遠矣”之缺。

這種學術上的包容和存真意識是值得讚賞的。

《蘭台萬卷》中,李零教授對此有詳細分析。

三、從《六藝略》“詩”類和“詩賦”分略看先秦兩漢詩學觀念
《漢志六藝略》中錄《詩經》和傳《詩經》的著述凡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六藝略》之外向歆父子又獨辟《詩賦略》記載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詩經》和後代歌詩的淵源在《詩賦略大序》中作者已有闡述,按史部著作附於《春秋》類之後的體例,歌詩按理說當載于《詩經》之後。

然而,對于相同的情況在具體的著錄中,劉氏父子卻採取了不同的著錄方法,這究竟是出於文學觀點的考量,還是牽就于歌詩類的卷帙之繁而做出的一種權宜之選?後代學人也多有論述。

在《文心雕龍·樂府》中劉勰曰:“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

”他似乎認為,劉向將《詩經》與“歌詩”分開著錄是為了區分詩與歌的不同。

但詩三百篇皆可入樂而歌,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劉勰的這一觀點顯然站不住腳;阮孝緒在《七錄序》中提到了另一觀點:“《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詩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

”清代學者章學誠、今人餘嘉錫也承襲了這一觀點。

劉師培則以為,“若詩賦諸體,則為古人有韻之文,源於古代之文言,故列於六藝九流之外;亦足證古人有韻之文,另為一體,不與它體相雜矣。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看來,或許劉氏父子將史部著述附于《春秋》之後才是真正的權益選擇,因為史部書籍本來不多(凡8家,289篇;另有年表三種),不足以單獨成略所以只能附在經下。

而詩賦之文,不僅篇幅眾多,而且並非單純地闡釋《詩經》的作品,而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藝術創作,和“說”、“故”、“傳”、“注”、“箋”是有明顯差別的。

雖然劉氏父子直到班固這一時期對於文學的獨立性并無清晰的認識,作為大型藏書目錄的草創,其體例也並不純嚴(餘嘉錫先生既已認為“諸子略”中有不少的詩賦作品和其他後世視為文學作品的創作),但對於詩賦創作和經的區別顯然劉氏父子也是注意到了的。

《白虎通·五經》雲:“經,常也。

”《釋名》雲:“經者,徑也,常典也。


可見“經”是具有恒常意義的典籍在當時已是共識。

劉歆不愿看到今文經學以今亂古,固然也不願意非經之作和經相提並論,雖然二者之間具有源流關係。

這樣看來,把詩賦另立一略才是當然之舉。

前賢究竟處於怎樣的考量現在已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詩賦的單獨成略對於我國文學較早地從經學中獨立出來、文學意識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而我國目錄之書從《班志》的六分法到最終經史子集“四分法”的形成,《詩賦略》的率先分科也是有其導引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