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豆瓣

合集下载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历史的经典著作,它以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原始民族的洞窟绘画到现代社会的实验艺术的漫长艺术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于艺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而他们的创作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书中对古代埃及艺术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及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遵循着严格的程式和规范,比如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总是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和身体。

这种看似刻板的表现形式并非是埃及艺术家缺乏创造力,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观念中,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永恒地记录和象征,而非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

这种对永恒和秩序的追求,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稳定和宗教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希腊艺术则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希腊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的自然美和比例,他们努力通过艺术来表现真实而完美的人体形态。

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展现出了高度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这种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艺术技巧的精益求精,为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艺术往往与宗教紧密相连。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传达宗教教义和神圣的故事。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象征和寓意,色彩鲜艳而庄重,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可能不如后来的艺术那么写实,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对信仰的虔诚表达却令人动容。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出了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人性和美的深刻理解。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兴起。

艺术的故事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是我至今读过的最贵最厚的书。

标价280元(折后买的,忘了多少),厚达690页。

因为一点都不轻便,所以趴在床上和正襟危坐看的时候居多。

看其他纸质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对它拥有绝对主权,所以,乱划乱折,全都漫不经心。

这本书,竟然令我史无前例地轻拿轻放,铅笔轻描淡写。

它的装帧和叙述的语言激发了我这只汪的母性,觉得我的小孩应该像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一样在十五岁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一样早早读到它。

(捂脸跑走)。

不是为了超前地建立智识上的优越,而是,人生若是八千万次体验构成的,仅仅“会看”这件事,会令人独立于自己的命运。

你从触目所及的一切物象中收获的纯真体验带来的幸福,足够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贡布里希就是专为教会我们“会看”这件事上绝佳的向导。

从史前原始社会的古老壁画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画作,他从风格传承上一一作了解析。

绝无令任何没有艺术史常识的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学术大词,都是清新生动的审美感受直抵人心。

更重要的是他补足的知识背景,使我们对在无知情形下的事物重新焕发出真挚的理解,对时空上遥远的人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缘感。

比如,法国拉斯科岩洞深处的动物壁画,是出于狩猎者奇特的想法,“原始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会俯首就擒。

”作者为岩画的这一用途的猜想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原始人一种看似古怪混沌却与我们今人惊人相似的观念。

“原始人对什么是实物,什么是图画往往不清楚。

有一次,一位欧洲艺术家在非洲的乡村画了一些牛的素描,当地居民很难过的说:“如果你把它们随身带走,我们靠什么过日子呢?”这听起来,似乎非常幼稚,可是我们没有这种思维遗迹吗?比如,巫蛊之术中刺杀布偶报复人的心机,书信往来中见字如面的情感,这些很深的心机与很深的情感里都会取消实物与象征物之间界限吧。

作者讲述的方式,使我们对原本以为呆板笨拙的东西中看出了别样的风采。

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5: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这本书由范景中先生翻译而来,本书意在向读者介绍西方艺术的历程和发展,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图片配合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讲述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西方艺术史的百科全书。

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既有趣也很有用,借此机会整理了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部分写成了下面的笔记内容:一、重新审视自己的固化思维: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的不够正确,那么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

一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二是除非我们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的不正确。

而应该:抛弃传统的固化思维,重新观看世界。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用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熟悉的题材往往会遭到责难,然而最振振有词的指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对头而已,这些人坚信背离传统的形状和表现形式就是亵渎神明。

而事实上,往往是那些最虔诚、最专心的艺术家才试图在脑海中构思神圣事迹的崭新画面,竭力的用崭新的眼光去审视着这个世界。

二、不要为了艺术而艺术:现如今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绘画和雕塑当初大都不是有意作为艺术来展出的,他们是为特定的场合和目的而创作的,但是圈外人为之焦虑的那些观念(美和表现的观念),艺术家却很少提及。

部分原因在于:艺术家往往腼腆害羞,说“美”这类的大话觉得不好意思,但如果谈到“表现他们的感情”等类似的说法,就会觉得自命不凡;另一个因素在于:艺术家在作画时考虑更多的是某处处理的是否“合适”,在事关协调形状和颜色时,会极端的挑剔,增一分少一分就会破坏画面的平衡与美感。

以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为例,观看他的速写稿就能发现,他反复尝试追求的是人物之间的某种平衡和使整个画面达到极端和谐的合适的关系,通过努力探索最终获得的构图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圣母看起来更加美丽,孩子们也更加可爱。

三、我们为什么要熟悉艺术史:纵观美术史,在某些时期,确实有一些艺术家或批评家曾经想方设法的总结他们的艺术法则;然而关于那些法则,事实总是证明,低手庸才试图循规蹈矩但却一无所获,而真正的艺术大师离经叛道却能获得一种前所未闻的新的和谐。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论艺术和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3000字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论艺术和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3000字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论艺术和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3000字《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论艺术和艺术家“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在某一时间不被承认是艺术的东西,很可能不久之后会成为艺术的里程碑,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是这样,印象派与立体主义也是这样,在敦煌大漠里的精彩壁画还是这样。

什么是艺术,只要有意接触艺术史的人,都躲不过。

只不过经过无数人的努力,漫长的研究,我们还是说不准、踩不稳。

甚至我们连艺术规律的总结都只能停留在大体上,没有人能说出只要画出哪一笔,这画就好看、就是艺术品。

网上有很多艺术史的公开课,北大的、清华的、北师大的,比如清华肖鹰教授,他的艺术概论课,首先辨析的就是艺术的本质,但是他更多的时间放在让同学辨析哪个是人画的画,哪个是动物画的画,反正我辨别不出来。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绝不思考如此问题,一方面,思考这种问题太枯燥,还不如看一部岛国动作爱情片;另一方面,实在是因为素质、悟性、能力太低,只会自吹自擂,无法去思考如此课题,每每想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心里总是充满嫉妒。

艺术和生活确实没隔多远,现在是生活,很可能以后就是艺术了,就像老北京的吆喝。

虽然我们实在是说不出什么是艺术,并且用“艺术是人类的劳动产品”这样的正确的废话来敷衍,也实在无趣,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你认为是艺术的东西,一定是你喜欢的,而这种喜欢我们可以好好聊聊。

一般,我们喜欢的艺术品,它的内容会反映我们日常生活的兴趣,比如我特别喜欢在卢浮宫的希腊胜利女神像,因为她特别符合我的审美兴趣。

首先,这是位年轻的女性,有着紧致饱满的酮体,看着喜欢;然后,作者别具匠心的设计成以海风掠过,以薄纱贴触身体来展现美妙的曲线,不是裸体,更胜裸体,符合我清淡的口味,看着更喜欢。

当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有些艺术品的内容,我们不喜欢,但它一样是美好的,比如丢勒画他那饱含沧桑的母亲。

甚至有些艺术品是因为我们的观察力、审美力的缺失,而错过了挖掘它的好,比如梅姆林画的那个呆头呆脑的弹琴小天使,当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心里太扭曲了,怎么喜欢呆头呆脑的、没有一点灵性的天使,一点都不正能量,很快就翻过去。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2001年11月3日在英国逝世,享年92岁。
《艺术的故事》
在那项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我无法表达自己 对于这一新版本的赞美之情。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所有这 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辉。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美国国立艺术馆馆长卡特·布朗,1995年。 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 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干百万人一样,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 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格格雷戈,1995年。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把知识和享受传给人 们。 ——法国卢佛宫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1998年
目录
contents
01
作者简介
单击输入本节汇报的内容,建议使用9-16号字体,模板内 图片均可替换,请注意板式整洁。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02
本书内容
单击输入本节汇报的内容,建议使用9-16号字体,模板内 图片均可替换,请注意板式整洁。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03
我的分享
单击输入本节汇报的内容,建议使用9-16号字体,模板内 图片均可替换,请注意板式整洁。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读后感
不管是审美还是别的任何事物,我们应当有一个相似的成功的标准: “敏感”。 事物的美应当是在它第一次被 人所感知到的那一刻开始,才能称之为存在。有太多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傲慢无知,因为我们的不懂欣赏而被忽视。 按照这个逻辑,对于愚钝的我们来说,这个瑰丽的人类文明宝库,在我们了解艺术史,开始对艺术的细节变得敏感之 前;它都是不存在的。 《艺术的故事》是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E.H贡布里希。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 前言本书是一本关于艺术发展历程与艺术作品演变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详细的史料和图示,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革和发展。

2. 第一章:古代艺术2.1 古埃及艺术- 描述古埃及艺术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古埃及墓葬艺术的意义和装饰特点2.2 古希腊艺术- 介绍古希腊建筑、雕塑和绘画的发展历程- 解读古希腊神话和人物形象在艺术中的表现3. 第二章:中世纪艺术3.1 罗马式艺术- 分析罗马式教堂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探讨罗马式绘画和雕塑在宗教上的作用3.2 哥特式艺术- 介绍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演变和创新- 分析哥特式绘画和雕塑的主题和风格4. 第三章:文艺复兴艺术4.1 文艺复兴艺术的起源和特征- 解释文艺复兴的概念和背景- 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和思想4.2 文艺复兴建筑和绘画- 描述文艺复兴建筑的理念和建筑师的贡献- 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技法和主题5. 第四章:近代艺术5.1 巴洛克艺术- 分析巴洛克艺术对教堂艺术和宫廷艺术的影响 - 探讨巴洛克绘画的情感表达和体验方式5.2 印象派艺术- 介绍印象派画家的创作理念和技法- 分析印象派作品对观者的视觉体验6. 第五章:现代艺术6.1 库比斯主义- 探讨库比斯主义对艺术表现形式的颠覆和挑战- 分析库比斯主义创作的思想和目标6.2 表现主义艺术- 描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分析表现主义作品中的形象和符号7. 结论本书通过系统地整理和阐述艺术的历史演变,帮助读者了解艺术在不同时期的背景、风格和意义。

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附件:艺术作品照片和图示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权利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进行复制和传播。

2. 侵权: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对其作品进行复制、展示或传播,侵犯了权利人的权益。

3. 著作权: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发行、展览等权利。

读书笔记|20世纪以来的绘画——《艺术的故事》

读书笔记|20世纪以来的绘画——《艺术的故事》

读书笔记|20世纪以来的绘画——《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书名:《艺术的故事》作者:A·H霍奇*摘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20世纪初的⽂学艺术运动层出不穷,永久地改变了绘画的⾯貌,抽象艺术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思考⽅式的绘画突然间在观念的领域中找到了⾃我,⽆论是基于具发展,意味着绘画不再单纯地看作⼀种字⾯上的、描述性的媒介,绘画突然间在观念的领域中找到了⾃我象,还是⾮具象的元素,绘画从这时起就开始包罗万象,因为艺术家关注于“活着的当下的意义”的各个⽅⾯。

……迈⼊21世纪,绘画并没出现⼀个主导风格,⽽是多种风格并存,绘画虽然经常被宣告已经死亡,却还是⼀如既往地感动着观众。

后现代主义时代赋予了画家决定他们的主题和作画⽅式的⾃由。

有关原创性和真实性的理念已经⾏将就⽊,⽽正是这种模糊后现代主义也意味着艺术家⼤规模地借鉴以往的风格。

现在,有关原创性和真实性的理念已经⾏将就⽊性和疑问被认为是事物的核⼼所在。

如果只是强调⼏个⽉前正在创作的艺术家似乎有点⽆礼,但正是这些让篇章终结的当代艺其忐忑不安的情绪似乎反映了我们这个不安的时代。

术家们,创造了⼀种独特和新颖的绘画风格,其忐忑不安的情绪似乎反映了我们这个不安的时代*思考:如果说从20世纪开始,绘画有了“⾃我”,变成⼀个“我感情倾诉的⽅式”,或者是“我思想投射的对象”,那么实际上是,绘画已经变成⼀个“个性化的表达”、“私⼈化的物品”。

只不过,有些⼈很擅长或者很热衷于贩卖这,譬如毕加索、达利。

——但与其同时,属于“现代”的问题也来了:既然绘画是私⼈的,那么读者为何要看你的“私物”,为何要关注你的“唠叨”?也就是说,创作的画家与看画的读者缺少了某种“纽带”,⽽且,这“缺失”⽆法通过画家单⽅⾯的努⼒来弥补。

说得更直⽩⼀点就是,“现代”的问题已经变成是:画家为何要创作,以及读者为何要欣赏。

所以,20世纪以来,⾯对各种的浪潮,“绘画”(作者和读者)是找到了另外⼀条出路?还是⾛向⼀个更深的⿊暗?五⼗芥2019.08.31*更多的⼿绘插画作品集、绘画教程:《读书笔记|〈禅陀罗——纸上禅绕的曼陀罗〉》《读书笔记|20世纪以来的绘画——〈艺术的故事〉》《“坚强鸭”与“淡定鸡”|五⼗芥⼿绘POP插画、字体练习》《素材|挖掘⽣活中的宝藏图库(附:⼿帐内页、拼贴画) 》《⼿⼯|分享⾃制⼿帐本的过程(附:实物图)》《画材|我常⽤的⼿绘⼯具清单(附:⼿帐式插图)》《⾃学|2018~2019上半年⼿绘禅绕画集对⽐》《你以为捉住的是星星吗?|五⼗芥原创⼿绘插画集》《点、线、⾯的情绪|五⼗芥原创⼿绘⿊⽩插画》《⼤⾃然素描笔记|五⼗芥⼿绘植物图谱》《涂鸦的风,拼凑的画|五⼗芥原创⼿绘插画集》《汉传·佛系|海青泥褐衫在家居⼠服装设计插画》《画画街拍的那些⼈⼉|五⼗芥⼿绘⽔彩⼈物插画》《艺术的故事》封⾯20世纪以来的时间表|五⼗芥⼿绘⼿帐20世纪以来的时间表|五⼗芥⼿绘⼿帐所谓“现代主义”|五⼗芥⼿绘⼿帐柔软的时间|五⼗芥⼿绘插画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绘画|五⼗芥⼿绘⼿帐所谓“波普艺术”|五⼗芥⼿绘⼿帐21世纪的绘画|五⼗芥⼿绘⼿帐。

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EH贡布里希 )

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EH贡布里希 )

《艺术的故事》E·H·贡布里希1951年那会儿,贡布里希想为高中少年们写一个有关艺术的故事。

谁曾想到,故事甫一出版,一下子成了大学艺术史的教材,陆续被翻译成34种文字、在全球畅销了800万册,直至1994年,彼时这位老先生已经85有余,这个故事已经翻印到了第十六个版本……至今提起它,仍被称为讨论艺术的著作中最知名、最经典、最畅销的一本。

这就是《艺术的故事》。

记得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艺术的故事》似乎为身边同学人手一本,把这本大部头读烂读透,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反倒是基本功。

不过,你千万别被这本鸿篇巨著的厚度吓跑,贡布里希自己说了,既然是讲一个“故事”,既然是写给青少年的入门书,那么,就一定要“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谨慎地避免奢谈术语或装腔作势,在语言上返璞归真,即使那样看起来很‘外行’”。

它的确一点也不枯燥,语言亲切,甚至有一点深情、娓娓动人,没有教条,没有锋利言辞。

缓缓地铺陈,淡淡地讲述,真的像是在听一个老者,讲述关于艺术的传奇,从金字塔上的壁画,到乔托对透视法的运用,从达芬奇的渐隐法,到后来印象派的光与影,还有莫兰迪的瓶瓶罐罐,以及霍克尼的当代艺术…配合400多幅彩图,近700页的内容一翻而过,从布鲁内莱斯基到毕加索的画家群像,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眼前,如同他们的画一样鲜活生动。

分别为13世纪乔托的壁画(局部)、15世纪达芬奇的圣母、17世纪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19世纪塞尚的苹果不过,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贡布里希并不只是记流水账,告诉读者是谁、在何时何地、画了什么——这些是知识层面的内容,他真正厉害之处在于,把一桩桩艺术事件,放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当中。

他对不同艺术阶段的前因后果,对各位艺术家的位置贡献、及同前人的对比等都有很有意思的论述。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引领我们去思考,艺术不断更迭的动力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进而一步步深入到“什么是艺术?”这个本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0.“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艺术应该是美的创造活动,因此,有了“纯艺术”的说法。

但实际上,艺术无论从其起源还是从其内容来讲,都不应该仅仅看重如今叱诧着风云的所谓“艺术家”们。

诚然,那些独具创造力的天才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毕竟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从远古以来,艺术都是以某种实用的功能而存在并发展着:从原始的祭祀所需,到建筑装饰,再到广告设计等等。

欣赏艺术,不应该跳到作为晚辈的“纯艺术”中,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去体会。

我觉得,艺术应该首先是“美”的体现。

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要体现‘美’”,以及“以什么方式来体现”。

在英国人E.H.Gombrich写的这本《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的导论里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这篇导论中,他还表达了一种如何欣赏艺术的看法。

这个观点正是从他的“何为艺术”的前提中引伸出来的: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

按照Gombrich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无处不在。

1.“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

”——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看完这一章,对很久以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优劣的疑问有了一种令我信服的解释。

大概现在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人都会觉得“艺术”就是指的西方艺术,从14世纪的乔多开始。

因为小学的美术所教授的就是那种风格的作品:真实是第一位的。

但只要看过我们祖先的绘画,不论是人物的还是自然风景的,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美,对我来说,特别是《水村图卷》那样的描绘淡雅的风景的作品,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和非凡。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肯定不会说里面的人物画得很真实,一个个粗粗的,除非我们的祖先就长得那样。

还有水浒的那种古老的绣像,怎么看也和照片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它们独具的美感还是有的,甚至一看到这些人就能想象到他们的生活。

现在已经很难知道为什么古时的艺术家们要把人画成那样,是水平有限吗?有一点恐怕要承认,基于透视效果的画法是近代欧洲艺术发展的产物,但由此得出我们的祖先不清楚人究竟什么模样的结论恐怕还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正是这一点总让我疑惑不解:美,毫无疑问,却不能真实。

看了本章Gombrich的描写,特别是对于艺术起源的描写,我大概明白了,艺术原本并不是为了再现现实的。

很多原始人的作品,离他们的真实所见差距很大,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不能描绘他们的真实所见,而是因为他们所要描绘的本来就不是真实的东西。

Gombrich 认为艺术作品都是有明确用途的,比如原始人画动物,很可能就是希望借此狩猎收获更丰,原始人画鬼面具,可能是为了避邪。

从这种艺术态度往后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所描绘的东西越来越趋近于真实,而很可能越来越切实的逼近作者的内心。

正是这种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也正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逼近真实”的态度使我们觉得非西方的艺术是“落后”的艺术——这种落后是技法上的落后。

Gombrich以他的所见和所感断言,原始艺术家所缺少的并不是技艺水平,而是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所难于理解的态度去创作。

正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祖先对于艺术的思考方式不同,我们才有必要保留我们祖先的成就,以使我们不断从中能得到启发。

谁有能断定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就已经达到了思维的完美顶峰呢?以前觉得,南美的原始文明的绝灭并没有西方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强调的那么可惜,一种被证明是“落后”的文明的绝灭并不见得就会影响“现代”文明的进程。

但是现在我似乎逐渐明白了,强势文明不见得就是终极文明,所有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类型都有其可资借鉴的地方。

灭绝了的文明也许里面就包含着更完美的文明的要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消失了的克里特岛文明,这种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的文明类型以其优雅、灵动而区别于同时期以严谨文明的埃及及类埃及文明,从其艺术作品中也能窥见一斑。

而这种文明已经绝灭了,据猜测正是因为他们不恃武力而被来自北方的“野蛮民族”灭绝了。

重视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不意味着敝帚自珍,而是一种开放的、无偏见的、甚至是谨慎的态度对待我们所接触的所有美的东西。

2.“当时最关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

”——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埃及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祖先,而欧洲又以希腊为学习的模板,但埃及风格又与近现代的欧洲艺术风格迥然不同。

它是“艺术的目的是艺术的风格区别的原因”的最好证明。

埃及艺术的特征是“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犀利观察的结果并不是真实再现,而是让自然尽可能详细、完整的被描绘出来。

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人物像,侧面的头、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肩膀、侧面的躯干、不分左右的脚,而且每一幅画均是如此,非常严格。

但同时,在构图上又非常和谐,以致于移动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失色不少。

严格和活泼有时很难共存,但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严格往往必须先于活泼出现。

希腊艺术的活泼也不是一挥而就的。

本章还提到了似乎超前(相对于埃及艺术)的克里特艺术,自在优雅是它的特征,如果不是克里特文明灭亡的太过迅速,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应该会更大,从而发展出与埃及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来。

相比之下,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就没有没有那么出名了,它没有金字塔流传下来,也没有丰富的墓葬和庙宇,但实际上它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出色的。

可能主要是因为文明没有如埃及一般连贯,而且它又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从而很多古建筑毁于战火。

另外,它的地域内也没有采石场,因此很多成就都是用砖、木结构创造的,保留年限有限。

这一点很像中国,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很少能保存到现在的,不是毁于战火就是被风化了,因此能证明我们的三皇五帝的只剩下传说了。

3.“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

”——伟大的觉醒: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的古希腊繁荣时期,在东西方的几乎同一时间里,人类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进步,特别是人文方面:哲学、文学、艺术等等。

《艺术的故事》的上一章介绍的是埃及艺术,古板而严谨是它的风格,到了这一变革的时代,艺术形式也向自由化发展。

一直以为那件著名的“掷铁饼者”是一件现代作品,现在才知道,原来它诞生于近2500年前。

拿它与古埃及法老的头像和现代的人像雕塑相比,古希腊是一个飞跃,甚至可以说在真实性上至今仍没有超过它多少。

不过,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提到的,真实并不是艺术的目的,也许之所以我们认为古希腊的艺术是一次伟大的飞跃,是因为那样更接近我们现在的审美观点。

但古希腊人已经会用自己的技能表现真实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4.“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

”——美的王国: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是人类承认的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可以说,现代艺术(其实主要是指现代西方艺术)的风格就是这个时代形成的。

我最欣赏的是Gombrich在此时仍然能够说出我在文首所引用的那句话。

现代所接受的艺术并不是艺术的全部,即使它的确有很高的水平。

5.“关键是那个时期的艺术家对希腊化时期那种单纯的技术精湛似乎已经不再心满意足,他们试图获致新的效果。

”——天下的征服者: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1至4世纪罗马人是实用主义者,是建筑上的大师,但,也可以说“所以”,在艺术成就上似乎远没有希腊人高。

后人觉得在艺术史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倒退前的停滞。

宗教的兴起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之一,反对偶像崇拜是犹太教的原则,这也影响到以人像为主的希腊艺术的继续繁荣。

Gombrich仍然秉承了“艺术无退步”这种观点,觉得罗马统治时期,艺术家们并没有停步,而是探索技巧层面以外的,更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东西。

也许吧,在宗教的感召和促进下,这种想法,如果有,那肯定是会取得进步的。

6.“一开始,艺术家还是使用在罗马艺术中发展成功的叙事方式,但是慢慢地就越来越注重于事物的核心精义所在。

”——十字路口: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基督教对这个时期的艺术发展上的影响,可以从关于“偶像崇拜”的争执中略窥一端。

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

7.“我们可以把那些精细的设计和丰富的配色最终归功于穆罕默德,是他驱使艺术家的心灵离开现实世界的事物进入那线条和色彩的梦幻世界。

”——向东瞻望: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毕竟是一位欧洲人,尽管他丝毫没有对非欧洲艺术有一丁点的偏见。

可以这么说,Gombrich是由于对东方艺术所知较欧洲艺术少得多,才导致他无法详述。

在欧洲艺术被基督教一统江湖,虽然Gombrich将这个时期的艺术发展轨迹归结为“为宗教服务”这样一个前提,但我仍然觉得这个时期欧洲艺术的发展相当缓慢。

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使现代的很多艺术评论家把对这一时期的艺术评价很大程度上着眼于东方。

的确,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催生了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可以当之无愧的作为全球的最强盛的帝国之一,它“喜欢弯曲的弧线”,“中国人是第一个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的民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

”大概作者更加赞赏中国艺术,所以在这一章里画了更多的笔墨来说明中国艺术的独到之处,从为什么作画,到如何作画,都留下了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

最后,Gombrich也觉得这种中国式的艺术不容易引发飞跃式的进步,因为后人总是先向先人学习作画的方法,而且通常“思路”的学习先于“方法”的学习,然后才去欣赏大自然。

8.“......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

”——西方美术的融合:欧洲,6至11世纪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称作“黑暗时代”一段日子,北方蛮族打碎了罗马帝国的荣光,也破坏了罗马帝国的很多艺术传统;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蓬勃发展,权力笼罩于世俗政治之上的一段时间。

蛮族不仅仅是一个破坏者,从历史角度看,它也同时是一个重组者,它带来了属于蛮族的艺术理念,并最终将其融入到基督教为中心的艺术作品中。

虽然Gombrich努力强调艺术没有倒退,但我想他也只是借此强调艺术的环境特点,我感觉中世纪的艺术成就仍然是一个倒退。

以往在技巧上已经很发达的艺术特点很可惜的失传了,但这也许又是一个好处,因为它给新的艺术特点腾出了发展空间,在融入了蛮族特点之后的欧洲艺术,才得以酝酿着旺盛的生命力。

9.“绘画的确倾向于变成一种使用图画的书写形式;然而这种简化手法的恢复,却给了中世纪艺术家一种新的自由,去放手实验更复杂的构图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