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是一本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启蒙读物。
本书以独特的叙事风格,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及其历史背景,涵盖了美术、建筑、雕塑、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精彩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方式。
这个时期的艺术中,人们主要将艺术作品视作一种神圣的象征,表达着人们崇高的信仰与愿望。
作者通过描写墨西哥马雅文明中的各种雕塑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这个时期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本书第二部分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背景,介绍了文艺复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这部分描述了文艺复兴艺术家勇于创新,推崇人文主义的理念,提倡表现人性和自然主义的方法。
其中讲述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艺术家在艺术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让人叹为观止。
本书第三部分则介绍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印象派到当代艺术,让人们看到了不断变化的艺术界。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大胆创新,拥抱现代生活和技术的变革。
艺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被深入地阐明了。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能深入地了解到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我通过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创作和思想特征,以及现代艺术发展的脉络。
在阅读《艺术的故事》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踏遍全球,领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之美。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艺术历史读物。
作者生动的叙述风格、深入的艺术分析,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和认知。
我相信,在这份阅读感受中,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连接自身与艺术之间的道路。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通用7篇)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通用7篇)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通用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1《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艺术的历史,以及作者对于艺术的认识概括,具体内容不加评判,只想说一下个人感受。
1、感受首先直观的阅读感受是历史感,整个人类历史浩浩汤汤几千年,多少伟大人物、思想、创造、艺术,最终又尘归尘土归土,只留下一粒尘埃。
经历过无尽的痛苦,也创造出无尽的辉煌,人类认为无比重要的执念,又如此的微不足道。
用一句话来概括(引用):存在的,都是必然的存在,并在将来永远存在。
2、艺术的个人理解(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从书中艺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艺术实际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社会、人,或者看待他的方式。
艺术其实是在社会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新的认知方式。
对于艺术的历史可以概括为5个阶段: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
首先是埃及艺术的概念阶段,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起于概念阶段,艺术表现的同样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概念,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关系不大。
第二个阶段是希腊时期现象阶段,对于世界客观表象的详细观察,通过阴影,缩短透视等对世界无比真实、详细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北欧的结构阶段,人们不再满足知道事物外表多么详尽的变化,而是去探索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
第四个阶段是美国为首的功能阶段,我们不再对事物的外表及内部结构感兴趣,只关注它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个阶段是我自己添加的关系的阶段,我们的认知从独立的个体扩展到整体关系,事物是由本身内部各种关系组成,同时受外部各种关系影响。
举个苹果的例子:概念阶段是对大脑中想象的苹果进行表现,例如圆圆的红色;现象阶段是如实的表现苹果样子,包括颜色的变化、精准的形状、阴影。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关于艺术的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当我翻开《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时,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世界。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史诗。
《艺术的故事》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我穿越了从史前洞穴壁画到现代抽象艺术的广阔时空。
作者E.H.贡布里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最早的原始艺术,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建筑,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直至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等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艺术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无论是古希腊雕塑中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还是中世纪宗教艺术中对信仰的虔诚表达,亦或是现代艺术中对个性与自由的张扬,艺术始终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后人。
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艺术家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创作时的激情和挣扎。
除了情感的表达,艺术还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无尽追求。
从史前洞穴壁画中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光影和透视的精湛运用,再到现代艺术中对形式和材料的创新尝试,艺术始终在不断地探索美的边界。
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
此外,《艺术的故事》还让我对艺术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密不可分。
《艺术的故事》分章节梳理笔记

《艺术的故事》第一章:艺术的定义与作用在《艺术的故事》中,艺术的定义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力的表达,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励人们思考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艺术定义与作用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是我们了解艺术的本质和演变过程的重要途径。
从古至今,不同文明和时代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变迁。
通过对艺术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以及它们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了解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作品,也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情感。
第三章: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在《艺术的故事》中,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
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绘画、音乐和舞蹈,还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等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也可以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感官和心灵上的震撼。
探究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开放地接纳和理解世界上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也可以为我们的审美观和创造力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章: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与观点在文章的我想共享一下我对艺术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在我的看来,艺术是人类心灵的镜像,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情感表达。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和绚丽,也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慰藉。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的表现。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也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在这篇文章中,我按照您的要求,从艺术的定义和作用出发,逐步展开对艺术的历史、多元表现形式和个人观点的探讨。
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有价值文章。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历史的经典著作,它以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原始民族的洞窟绘画到现代社会的实验艺术的漫长艺术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于艺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而他们的创作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书中对古代埃及艺术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及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遵循着严格的程式和规范,比如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总是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和身体。
这种看似刻板的表现形式并非是埃及艺术家缺乏创造力,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观念中,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永恒地记录和象征,而非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
这种对永恒和秩序的追求,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稳定和宗教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希腊艺术则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希腊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的自然美和比例,他们努力通过艺术来表现真实而完美的人体形态。
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展现出了高度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这种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艺术技巧的精益求精,为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艺术往往与宗教紧密相连。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传达宗教教义和神圣的故事。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象征和寓意,色彩鲜艳而庄重,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可能不如后来的艺术那么写实,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对信仰的虔诚表达却令人动容。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出了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人性和美的深刻理解。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兴起。
艺术的故事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是我至今读过的最贵最厚的书。
标价280元(折后买的,忘了多少),厚达690页。
因为一点都不轻便,所以趴在床上和正襟危坐看的时候居多。
看其他纸质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对它拥有绝对主权,所以,乱划乱折,全都漫不经心。
这本书,竟然令我史无前例地轻拿轻放,铅笔轻描淡写。
它的装帧和叙述的语言激发了我这只汪的母性,觉得我的小孩应该像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一样在十五岁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一样早早读到它。
(捂脸跑走)。
不是为了超前地建立智识上的优越,而是,人生若是八千万次体验构成的,仅仅“会看”这件事,会令人独立于自己的命运。
你从触目所及的一切物象中收获的纯真体验带来的幸福,足够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贡布里希就是专为教会我们“会看”这件事上绝佳的向导。
从史前原始社会的古老壁画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画作,他从风格传承上一一作了解析。
绝无令任何没有艺术史常识的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学术大词,都是清新生动的审美感受直抵人心。
更重要的是他补足的知识背景,使我们对在无知情形下的事物重新焕发出真挚的理解,对时空上遥远的人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缘感。
比如,法国拉斯科岩洞深处的动物壁画,是出于狩猎者奇特的想法,“原始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会俯首就擒。
”作者为岩画的这一用途的猜想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原始人一种看似古怪混沌却与我们今人惊人相似的观念。
“原始人对什么是实物,什么是图画往往不清楚。
有一次,一位欧洲艺术家在非洲的乡村画了一些牛的素描,当地居民很难过的说:“如果你把它们随身带走,我们靠什么过日子呢?”这听起来,似乎非常幼稚,可是我们没有这种思维遗迹吗?比如,巫蛊之术中刺杀布偶报复人的心机,书信往来中见字如面的情感,这些很深的心机与很深的情感里都会取消实物与象征物之间界限吧。
作者讲述的方式,使我们对原本以为呆板笨拙的东西中看出了别样的风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读完《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美好。
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让我感悟到艺术的魅力所在。
书中第一章介绍了早期艺术,带我回到了史前时代。
通过描绘原始人类的壁画和雕塑,我感受到了最初的艺术表达是多么简单而又朴素。
这些艺术品或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赞美,或记录了他们的祭祀仪式,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的起源与生活息息相关。
接着,书中介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
希腊的神话故事成为了他们灵感的源泉,艺术作品中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体的崇拜。
我对古希腊的雕塑,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对称而完美的身体比例让我感到震撼不已。
而古罗马的建筑作品,如斯巴达克大剧院,展示了他们的工程智慧和对艺术的雕琢。
随后,书中介绍了中世纪的艺术。
基督教的兴起使得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宗教题材成为了主题。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哥特式建筑,高耸的教堂、精美的飞扶壁和彩色玻璃窗,展示了中世纪人们的信仰与创造力。
这种艺术形式以其壮观和庄严使我感到肃然起敬。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书中详细介绍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杰作填充着我对艺术的想象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充满了细腻的色彩和逼真的细节,这种精湛的技艺让我肃然起敬。
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展示了对动感和戏剧效果的追求。
巴洛克艺术作品如巴洛克式的建筑和巴洛克风格的绘画,充满了奢华和浓烈的情感。
这种艺术风格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世界观,引发了我对巴洛克艺术的深思。
书中还介绍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如19世纪的印象派、20世纪的现代主义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在时代的背景下诞生的,每一种形式都带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学习,我对艺术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阅读《艺术的故事》,我不仅了解了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也感受到了艺术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启发。
《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自从读了《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我对艺术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各种流派和风格的艺术,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作者不仅仅是一个资深艺术家,更是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用严谨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解释了每一个艺术品的意义和特点。
作者的学识非常深厚,他给出了许多细节和历史证据,这让读者不仅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欧洲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氛围,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是以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为基础,强调自然和人体的形态之美。
同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例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他们不仅展示了艺术的杰作,更是对当时社会文明的一个体现。
接下来的章节,让我领略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思潮,以及它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书中讲解了各种流派比如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这让我认识到现代艺术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深刻,更具有富有内涵的意义。
作者也讲述了不同艺术家的思路和注意的细节,这让我惊叹于他们要想出那么深奥的创作理念所需要具备的丰富知识和创意精神。
例如印象派画家莫奈、颇受争议的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等等。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在审美上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也让我理解到了集思广益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迁对创作风格的影响和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和人类精神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的观点深刻而严密,既包含了艺术美学方面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方面的学术理论,也包含了各种艺术品的观赏技巧和感受方法。
它不仅是一个学术的论述,也是一个对普通艺术爱好者的指南和引导。
这本书的阅读不仅让我通过视觉感受艺术,更让我从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理解艺术的内在决定力。
这是我之前所没有的一类体验,让我感受到了更深层的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祖先对于艺术的思考方式不同,我们才有必要保留我们祖先的成就,以使我们不断从中能得到启发。谁有能断定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就已经达到了思维的完美顶峰呢?以前觉得,南美的原始文明的绝灭并没有西方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强调的那么可惜,一种被证明是“落后”的文明的绝灭并不见得就会影响“现代”文明的进程。但是现在我似乎逐渐明白了,强势文明不见得就是终极文明,所有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类型都有其可资借鉴的地方。灭绝了的文明也许里面就包含着更完美的文明的要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消失了的克里特岛文明,这种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的文明类型以其优雅、灵动而区别于同时期以严谨文明的埃及及类埃及文明,从其艺术作品中也能窥见一斑。而这种文明已经绝灭了,据猜测正是因为他们不恃武力而被来自北方的“野蛮民族”灭绝了。
艺术无处不在。
1.“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
ﻩ——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看完这一章,对很久以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优劣的疑问有了一种令我信服的解释。大概现在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人都会觉得“艺术”就是指的西方艺术,从14世纪的乔多开始。因为小学的美术所教授的就是那种风格的作品:真实是第一位的。但只要看过我们祖先的绘画,不论是人物的还是自然风景的,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美,对我来说,特别是《水村图卷》那样的描绘淡雅的风景的作品,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和非凡。
诚然,那些独具创造力的天才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毕竟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从远古以来,艺术都是以某种实用的功能而存在并发展着:从原始的祭祀所需,到建筑装饰,再到广告设计等等。欣赏艺术,不应该跳到作为晚辈的“纯艺术”中,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去体会。我觉得,艺术应该首先是“美”的体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要体现‘美’”,以及“以什么方式来体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 作者:
———————————————————————————————— 日期:
ﻩ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豆瓣
0.“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ﻩ——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艺术应该是美的创造活动,因此,有了“纯艺术”的说法。但实际上,艺术无论从其起源还是从其内容来讲,都不应该仅仅看重如今叱诧着风云的所谓“艺术家”们。
严格和活泼有时很难共存,但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严格往往必须先于活泼出现。希腊艺术的活泼也不是一挥而就的。
本章还提到了似乎超前(相对于埃及艺术)的克里特艺术,自在优雅是它的特征,如果不是克里特文明灭亡的太过迅速,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应该会更大,从而发展出与埃及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来。
相比之下,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就没有没有那么出名了,它没有金字塔流传下来,也没有丰富的墓葬和庙宇,但实际上它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出色的。可能主要是因为文明没有如埃及一般连贯,而且它又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从而很多古建筑毁于战火。另外,它的地域内也没有采石场,因此很多成就都是用砖、木结构创造的,保留年限有限。这一点很像中国,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很少能保存到现在的,不是毁于战火就是被风化了,因此能证明我们的三皇五帝的只剩下传说了。
埃及艺术的特征是“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犀利观察的结果并不是真实再现,而是让自然尽可能详细、完整的被描绘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人物像,侧面的头、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肩膀、侧面的躯干、不分左右的脚,而且每一幅画均是如此,非常严格。但同时,在构图上又非常和谐,以致于移动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失色不少。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肯定不会说里面的人物画得很真实,一个个粗粗的,除非我们的祖先就长得那样。还有水浒的那种古老的绣像,怎么看也和照片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独具的美感还是有的,甚至一看到这些人就能想象到他们的生活。现在已经很难知道为什么古时的艺术家们要把人画成那样,是水平有限吗?有一点恐怕要承认,基于透视效果的画法是近代欧洲艺术发展的产物,但由此得出我们的祖先不清楚人究竟什么模样的结论恐怕还是敝帚自珍,而是一种开放的、无偏见的、甚至是谨慎的态度对待我们所接触的所有美的东西。
2.“当时最关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
ﻩ——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埃及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祖先,而欧洲又以希腊为学习的模板,但埃及风格又与近现代的欧洲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它是“艺术的目的是艺术的风格区别的原因”的最好证明。
在英国人E.H.Gombrich写的这本《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的导论里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这篇导论中,他还表达了一种如何欣赏艺术的看法。这个观点正是从他的“何为艺术”的前提中引伸出来的: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Gombrich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正是这一点总让我疑惑不解:美,毫无疑问,却不能真实。
看了本章Gombrich的描写,特别是对于艺术起源的描写,我大概明白了,艺术原本并不是为了再现现实的。很多原始人的作品,离他们的真实所见差距很大,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不能描绘他们的真实所见,而是因为他们所要描绘的本来就不是真实的东西。Gombrich认为艺术作品都是有明确用途的,比如原始人画动物,很可能就是希望借此狩猎收获更丰,原始人画鬼面具,可能是为了避邪。从这种艺术态度往后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所描绘的东西越来越趋近于真实,而很可能越来越切实的逼近作者的内心。正是这种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也正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逼近真实”的态度使我们觉得非西方的艺术是“落后”的艺术——这种落后是技法上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