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合集下载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目录)一、德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一)旅游业发展特点(二)旅游业发展优势(三)旅游业发展机遇(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德化县旅游业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对策与措施(一)加强旅游工作领导(二)加大旅游引资投入(三)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四)挖掘旅游文化涵(五)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七)开发旅游精品路线(八)创新旅游促销手法四、近期旅游业发展建议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修改稿)旅游业属于“无烟”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促进开放,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德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德化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历史古迹众多,瓷艺术精湛,山水风光秀丽,民俗风情得体,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旅游业发展特点1、起步晚、发展快。

2005年,德化县接待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12.3 万人次,年均增长15.6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15 %; 2005年旅游总收入8280万元,比2000年增加3690万元,年均增长15.6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15 %。

据统计,按旅游目的分类,游客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为主的占70%左右;科研调查、商务活动、公务、进香朝拜、健身、购物和其它旅游的大约占30%。

2、旅游资源分布集中。

德化旅游资源集中在北部赤水镇、雷峰镇、南埕镇、水口镇以及城关浔中镇,有“一窑两漂四山”(即屈斗宫古窑址,石牛山、戴云山、唐寨山、九仙山和石龙溪、桃仙溪)等重要旅游景点。

城区旅游资源包括浔中镇和龙浔镇,是以瓷及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区;石牛山旅游资源包括南埕镇与水口镇的东南部区域;戴云山与九仙山旅游资源包括赤水镇、上涌镇、雷峰镇和大铭乡;其中,戴云山和双芹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九仙山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重的旅游区域。

世遗背景下德化县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世遗背景下德化县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世遗背景下德化县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林炜杰
【期刊名称】《老字号品牌营销》
【年(卷),期】2024()9
【摘要】德化县是世界陶瓷之都、世界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
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德化县的文化旅游资源
进行全面梳理,并基于SWOT分析方法评估了德化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德化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对策。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林炜杰
【作者单位】贵州铜仁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打好世遗牌提振旅游业——盐城市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双循环”背景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3.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县域旅游业高质量
发展的路径探究——以霍山县为例4.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路径5.数字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化陶瓷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德化陶瓷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泉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德化陶瓷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专业2010 级学生姓名黄文锋学号*********指导教师吴子强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2013年12月5日教务处制德化陶瓷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思考【摘 要】德化陶瓷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然而目前德化陶瓷面临资源枯竭和国内外竞争的情况下,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德化陶瓷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德化陶瓷独特的产业环境进行探究,剖析德化陶瓷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借此提出产业升级的建议。

【关键字】陶瓷 SWOT 产业升级一、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状况(一)历史状况德化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之一,德化瓷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贸易品,与茶叶、丝绸享誉世界,为中国的制瓷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填上浓重的一笔。

其制瓷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唐宋时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在宋代开始大量出口,尤其是明代德化制瓷业达到鼎盛时期,同时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一个高度,其生产的白瓷可以与玉媲美,被欧洲誉为“中国白”。

德化天生丽质、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对欧洲的陶瓷艺术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德化瓷其在用料、制作技巧和表现方式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独特之处。

(二)出口状况德化陶瓷是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是德化县的支柱产业。

从表1[1]可以看出,德化陶瓷虽然占中国陶瓷出口比重不高,但在每年出口中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表1 德化陶瓷出口额占其商品总出口比重与占中国陶瓷出口比重(2005—2011年) 年 度 指标德化陶瓷产品出口总额(万元)德化出口商品总额(万元) 中国陶瓷产品出口总额(亿美元) 德化陶瓷出口占其总出口比重(%) 德化陶瓷出口占中国陶瓷出口比重(%)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 2005 326568330900 50.37 98.69 7.91 8.1917 2006 376139381129 62.91 98.69 7.50 7.9718 2007 470174476411 66.41 98.69 9.31 7.6040 2008 558054565457 80.37 98.69 10.00 6.9451 2009 560200575800 80.63 97.29 10.17 6.8310 2010 650100673800 111.00 97.29 8.65 7.6695 2011 786297 808200 140.52 97.29 8.66 6.4588图1 德化陶瓷出口总额及其占商品总出口比重图2 德化陶瓷出口总额及其占中国陶瓷出口总额比例数据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9、2011) 2.德化统计局年度数据(三)陶瓷产业在德化经济中地位1、从陶瓷生产总值看,陶瓷产业一直是德化县的重要产业如表2所示,2009年至2012年期间,德化县陶瓷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比例一直在65%左右,尤其是在2012年达到67.52%。

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时期,是确保我县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效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扎实推进“现代化绿色瓷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绿色瓷都”目标,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抢抓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致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和关键性问题,扎实推进“现代化绿色瓷都”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十二五”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10年初步统计(下同)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2. 2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达37800元;财政总收入8.73亿元,年均增长10.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96亿元,年均增长14.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4亿元,年均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亿元,年均增长14.1%。

2.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旅游经济地位提高。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荣获“全国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2010年陶瓷产业产值82.38亿元,矿业产值16亿元,旅游总收入6.52亿元,接待游客118.6万人次。

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一、旅游资源概况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脉南端西翼,省西南部,临汾市西北边缘。

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2.89平方公里。

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排列,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土地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

海拔最高1521米,最低511.9米,年均气温9.5℃,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十年九旱,是雨养农业县。

全县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

1、文明历史悠久。

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

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2、旅游资源奇特。

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

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

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

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

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

关于德化森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于德化森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t n a d p oe t n o e o r e s t n p mu t d v t n me h n s a d p r ci g c n t cin o i n r tc o f r s u c , et g u l — e o i c a im n e f t o sr t f o i i i o e n u o b i sa l h n , e t l h n d p r ci g d v l p n a a o tf r f r s t u , a d c e t g a s a c e t bi me t sa i i g a e f t e eo me t ly u o e t o r n r a n s b s n e n l o i tu c t p c b a d wi o a e t r . o re oy i r n t l c f au e h l Ke r s fr s c tp c t u ; c n i u l e eo me t d v lp n a tae y y wo d : o e te o y i o r o t a e d v lp n ; e e o me t sr t g n b l
i a i sa l h n , s i n f o it a o t ma k t o u aii g, a d S n F rp o t g t e s b c e t i me t ce t c h l i ly u , s b s i i sc r e p l r n p z n O o . o r moi n h c n i u l e eo me to r s e o y i u h a C u t ma y me s r ss o l ei lme — o t a e d v l p n f o e t c tp ct ri De u o ny, n b f o n n a u e h u d b mp e n

实施“一二三四”思路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定稿)

实施“一二三四”思路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定稿)

实施“一二三四”思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德化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我县是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目前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独特的山水风光、深厚的陶瓷文化。

下一步,要按照“一个目标、两大主题、三条线路、四篇文章”1234的发展思路,举全县之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个目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两大主题:陶瓷文化旅游和山水生态游憩;三条线路:以石牛山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东线山水休闲旅游线、以九仙山景区为核心的西线生态栖养旅游线、以县城为核心的中线陶瓷文化旅游线;四篇文章:产品升级、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综合改革。

一、围绕“一个目标”。

树立“全资源、全景观、全季节、全形象、全品牌、全市场”的理念,以打造“海丝”路上最具中国山水艺术特质的生态型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引领,围绕“世界瓷都·润养德化”旅游品牌形象,加快项目培育,集聚资源要素,推进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实现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由单一业态向融合业态,由初级开发向深度开发“三个转变”。

二、突出“两大主题”。

德化是三大古瓷都之一、世界陶瓷之都,森林覆盖率78.4%,拥有7块“国”字号生态旅游品牌,陶瓷文化和自然生态是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突出陶瓷文化旅游主题。

重点挖掘我县深厚陶瓷文化底蕴,加强陶瓷文化地标建设和工业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环城关陶瓷文化旅游集聚区,重塑陶瓷文化旅游的看点和卖点,让陶瓷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

二是突出山水生态游憩主题。

立足我县“山奇、水清、林茂、景秀”的独特山水风光,围绕健康养生、深度体验,大力发展乡村游、观光游、度假游、自驾游,积极开发栖游结合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打造环戴云山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

三、打造“三条线路”。

落实《旅游发展总体策划和近期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品位高、吸引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景区和精品线路,带动和激活全县旅游业发展。

基于_3N_理念的德化县旅游资源开发思路_游上

基于_3N_理念的德化县旅游资源开发思路_游上

基于“3N”理念的德化县旅游资源开发思路Some Id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Dehua CountyBased on the Theory of3N游 上 王泽巍YOU Shan g WANG Ze-wei(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福州 350007)(College of Touris m,Fujian No 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 摘 要 现代社会的都市化及人工化,引发人类种种生理、心理问题,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逃出“现代围城”的欲望日益强烈,让身心回归真正的自然,于是“3N”旅游应运而生。

本文结合德化县的实例,探讨“3N”旅游及其产品的开发问题。

关键词 “3N”旅游 德化县 旅游资源 开发1 “3N”旅游综述1.1 “3N”旅游的兴起及其开发的意义随着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生态旅游”的提出,以“3N”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的新潮流。

到大自然(Nature)中,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a)情结,融入人间天堂(Nirvana)的旅游形式[1]逐渐兴起,这就是现代旅游所崇尚的“3N”旅游。

它是以精神为主要层面的现代生态旅游追求,讲究的是一种“保护旅游对象”———自然景物的精神消费。

在国外,“3N”旅游已兴起并逐渐成为时尚。

英国的11个国家公园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全国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达80亿美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67%;日本各旅行社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青山绿水,推出一日游特别团,游客在欣赏湖光山色之际,动手收集林中的垃圾,他们只需在风景区收集垃圾1个多小时,便可以享受温泉浴和免费午餐。

在国内首届“中国生态旅游产品创新与旅游目的地规划”专家研讨会上,北京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乃济指出,以“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a)和人间天堂(Nirvana)”为主题的“3N”模式将成为中国旅游的新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目录)一、德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一)旅游业发展特点(二)旅游业发展优势(三)旅游业发展机遇(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德化县旅游业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对策与措施(一)加强旅游工作领导(二)加大旅游引资投入(三)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四)挖掘旅游文化涵(五)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七)开发旅游精品路线(八)创新旅游促销手法四、近期旅游业发展建议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修改稿)旅游业属于“无烟”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促进开放,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德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德化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历史古迹众多,瓷艺术精湛,山水风光秀丽,民俗风情得体,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旅游业发展特点1、起步晚、发展快。

2005年,德化县接待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12.3万人次,年均增长15.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15%;2005年旅游总收入8280万元,比2000年增加3690万元,年均增长15.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15%。

据统计,按旅游目的分类,游客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为主的占70%左右;科研调查、商务活动、公务、进香朝拜、健身、购物和其它旅游的大约占30%。

2、旅游资源分布集中。

德化旅游资源集中在北部赤水镇、雷峰镇、南埕镇、水口镇以及城关浔中镇,有“一窑两漂四山”(即屈斗宫古窑址,石牛山、戴云山、唐寨山、九仙山和石龙溪、桃仙溪)等重要旅游景点。

城区旅游资源包括浔中镇和龙浔镇,是以瓷及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区;石牛山旅游资源包括南埕镇与水口镇的东南部区域;戴云山与九仙山旅游资源包括赤水镇、上涌镇、雷峰镇和大铭乡;其中,戴云山和双芹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九仙山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重的旅游区域。

北部的汤头乡、梅乡、大铭乡和南部的国宝乡、三班镇,旅游资源比较少。

3、游客本省为主、外省境外为辅。

从游客来源地分析,2002年国游客占99.7%,境外游客占0.03%。

在国游客中,省游客占77.2%,省外游客占22.8%。

据2004年市场调查资料,、、、、、、等地客源占16%以上。

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正在发展中,游客到德化只有公路,县城通往景区大都没有开通固定旅游公交巴士,因此,到德化游客以自驾车族的散客为主,旅游团客流尚未形成规模。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1、气候舒适宜人。

德化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6C-19.5C(海拔240-1000米),最热月(七月)为23C-27.5C,最冷月(一月)为6.5C-10.5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凉适中。

森林覆盖率达到77.3%,居市首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

2、旅游资源丰富。

德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全县有61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单体有132个,包括五级1个、四级7个、三级14个、二级32个和一级78个。

其中,优良(五、四、三)级的旅游资源22个,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数的16.67%;普通(二、一)级的旅游资源110个,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数的83.33%,生物景观丰度高,山地旅游资源相当出色。

在人文旅游资源中,瓷、艺文化资源积淀深厚,瓷窑、坊遗址遗迹丰富,古代建筑占绝大多数,以建筑为主。

(1)自然旅游资源。

德化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名山胜景众多。

石牛山既有名胜古迹、摩崖石刻,保存完好的中生代火山口,又是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为一体的天然景区;九仙山有知名的古刹及唐宋文物遗址;戴云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天然植物博物馆”、“天然动物园”、“天然药材宝库”等美誉;唐寨山景色宜人,为省级森林公园;小湖村千年樟树王与大正寨村千年杉树王交相辉映;水口镇拥有我省最大的瀑布群。

龙门滩水库青山环抱,湖中岛屿点缀,湖光山色环境优美;温泉资源丰富,主要有蕉溪温泉群、南埕温泉、汤坑温泉、汤岭温泉等。

(2)人文旅游资源。

德化的寺庙、名人堂屋、古城寨和革命斗争遗址等旅游资源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建于南北朝的戴云寺,五代后唐的周香林寺、程田寺,宋代的狮子岩、龙峰岩、西天寺、龙图宫和大卿宫,元朝的金液洞,明朝的祖龙宫、圣天宫和宏祠宫、龙湖寺;归德场颜仁郁故居、永茂堂,侍省使曾宏墓(又称丞相墓),曾任教谕兼才墓、科荣堂和凤阳堂等。

此外,还有建于1722年占地面积3648平方米的大兴堡、宋朝的登龙桥、明代的广济桥、元代的通驷桥、清代的粹美桥和规模宏大、保留完整的蕉溪支涧拱桥,以及十万抗元斗争遗址群、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活动遗址、岐山堂革命遗址、宴林口桥、迎仙宫等。

(3)艺旅游资源。

德化是中国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拥有宋、元、明、清时期200多处古窑址,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其中“屈斗宫古窑址”为我国宋元时代重要的古外销瓷遗址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目前,德化已建成瓷职业技术学院、瓷博物馆,并拟建瓷文化公园和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中国)瓷城;有100多种产品和瓷种在国外获奖,被誉为“瓷国明珠”和“中国瓷艺术之乡”。

3、有潜力较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麓,与永泰县,尤溪县、大田县,仙游县和永春县接壤,有利于吸引周边游客资源。

近年来,德化加强旅游市场环境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整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瓷工艺、艺休闲等旅游资源,扩大旅游开放领域,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打响“中国旅游﹒戴云之旅”旅游品牌,主动融入厦漳泉、闽粤赣和泛珠三角旅游合作圈,建设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1、国际旅游“热点”加快向中国转移。

随着要素资源流动和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中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为中国承接世界旅游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长期以来,欧美就是全球旅游业的中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旅游业增长最快的区域。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5年欧美国家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仍将保持优势,但增速放缓,包括中国在的东南亚国家呈现较快增长,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国。

另据《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预测,1995—2020年入境旅游人数平均增长率为8.0%,高于美国3.5%、法国1.8%、西班牙2.4%、墨西哥3.6%和捷克4.0%的增长速度。

2、旅游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大众化、普遍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已经达到这一临界值,沿海发达地区早已超过这一临界值。

2005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6%左右,离12%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国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将迅猛增加。

2005年,国旅游收入突破5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1535.2亿元,年递增7.61%。

“十一五”期间,国家拟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增加旅游投入、改革休假制度等政策,将强化居民的旅游消费意识,为德化旅游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开发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新兴行业关联,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行业细分达100多个,拉动经济作用十分明显。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为服务业“龙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以旅促农推进新农村建设。

旅游业发展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村旅游资源丰富,许多的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休闲度假区,大多集中在农村。

因此,旅游行业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扩大旅游区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以旅促农的目的;而农民收入增加,也会刺激旅游需求。

与此同时,要把旅游业发展与农村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村开发旅游产业。

5、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带来机遇。

“十一五”规划建议把“海峡西岸”写进了中央文件,标志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鼓励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政策的陆续出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的迅猛增长,将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德化旅游业还处于观光门票初级发展阶段,旅游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服务比较落后,尤其是缺乏文化底蕴深厚、闻名海外的旅游景区和特色娱乐项目。

1、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德化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比较丰富,但受限于资金不足、交通不便、整合提高等问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缺乏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不多,没有形成足够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许多旅游景点没开辟旅游线路,也没有旅游服务机构组织提供服务,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区位交通因素制约。

德化属于典型的山区县,“四不靠”(不靠港口、不靠机场、不靠铁路、不靠主干公路)特征明显。

加上远离中心城市,距历史文化名城市128公里,距经济特区170公里,距省会市195公里,与现有的经济、行政和旅游中心相距较远。

近年来,德化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经省道203和206线可以直通境外,但山高、坡陡、弯多,路况比较差,公路等级低,其中四级路占95.5%,严重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据调查,交通是游客(占36.8%)对德化旅游最不满意的要素,已严重影响到游客的可达性、舒适度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印象,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3、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

德化以瓷文化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素质。

目前,德化旅游企业的“散、小、弱、差”现状,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管理、三流效益”现象,企业管理水平低。

全县饭店、旅行社数量少,上档次不多,旅游接待能力有限。

景点设施简陋,景区收入很大程度依赖门票,缺乏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市场营销落后,服务质量不到位;旅游企业横向联系、开展区域协作力度不足,人才缺口大,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4、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德化旅游业起步晚,融资渠道窄,投资不足,导致配套设施滞后,众多旅游资源尚待开发,形成不了规模效应,2005年德化旅游投入仅200多万元,只是杯水车薪。

政府投资有限,民间很难筹集大量资金,许多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科学开发,旅游产品更新慢,新产品缺乏特色,“小产品做不大,好产品做不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