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2024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数:60学时(理论讲授30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导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主要向学生讲授与中国旅游相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人文旅游景观。
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
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文、自然背景知识。
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如下目标:1、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2、以导游服务规范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
3、加强学生口头表达和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地考察。
两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理论讲授4学时)了解和掌握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级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了解旅游业、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了解旅游组织及其功能,国际上重要的几个旅游组织。
讲授内容:1、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2、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活动3、旅游业的含义级构成、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概况4、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5、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重点:旅游业的产生;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难点: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理论讲授4学时)掌握中国历史发展概况、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常识以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概况,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自豪感。
旅游学概论(第二版)第一章 旅游学概述共17页

旅游对旅游目 的地经济社会及 环境等方面影响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二)旅游学研究的任务 1、阐述旅游的本质与社会属性,揭示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
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研究人们出游动机、行为与期望及旅游产品的效用和实
现旅游期望的关系。 4、研究旅游活动对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产生的社会效果和旅
(二)旅游的本质属性 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2、旅游是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 3、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
旅游学概论
第一节 旅游的含义及特征
三、现代旅游的特征
1、现代旅游活动形态以动静结合为特点 2、现代旅游具有综合的社会性 3、现代旅游具有广泛的文化性 4、现代旅游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5、现代旅游具有重要的经济性 6、现代旅游具有突出的大众性 7、现代旅游的发展具有持续性 8、现代旅游具有地域上的集中性 9、现代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0、现代旅游供给出现了现代化和社会化的特点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旅游学概述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旅游者 第四章 旅游资源 第五章 旅游业 第六章 旅游市场 第七章 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 WTO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九章 生态旅游 第十章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旅游业危机管理
第一章 旅游学概述
旅游学概论
学习目标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悲哉行
第一节 旅游旅的游含媚义年春及,特年征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 一、旅游的含义
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苹。
• 旅—古汉语中指在外做客、旅一行朝,阻如旧:国寄,旅万、里旅隔居良、辰旅。途。
• 游—指游玩、游览、游历
《导游业务》个人学习笔记

《导游业务》学习笔记第一章旅游业基础知识(P1-12)第一节旅游活动一.旅游业发展简述①古代旅游活动(举例:中国古代的帝王巡游、策士们的政治游说、学者们的学术考察、士子们的漫游以及宗教履行、航海活动)特点:规模有限、参加人数少、活动范围不大、“游”还不占主要地位。
②近代旅游活动:1841年7月5日,英国传教士出生的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团体旅游活动,被世界公认为是一次划时代的旅游活动,1845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在英国莱斯特正式世界近代旅游业的创始人。
③现代旅游活动:二战结束后。
二.旅游的概念①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上午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或停留,但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②“旅”和“游”之间的关系③旅游和旅行的区别:1. 旅游必须离开惯常住地,而旅行无此规定;2. 旅行的主体一般在访问地通过活动获取报酬,而旅游的主体不以此为目的。
旅行的主体为旅行者,旅游的主体为游客,旅行者包括游客和非游客。
三.旅游活动的种类①按地理范围分类:国际旅游(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国内旅游。
②按旅游性质和目的分类:1. 休闲、娱乐、度假;2. 探亲、访友类;3. 商务、专业访问类;4. 健康医疗类;5. 宗教朝圣类;6. 其他类,如探险旅游等。
③按人数分类:团队旅游(≥10人,包价形式。
方便、舒适、相对安全、价格便宜,但游客的自由度小);散客旅游(预订期短、规模小、要求多、变化大、自由度高、但费用较高,游客较辛苦)四.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1.旅游客源地:产生游客的地区或游客居住地区,在国际旅游中称为旅游客源国。
(旅游客源地大多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功能:产生游客。
2.旅游目的地:游客到访地区或游客接待地区,在国际旅游中称为旅游目的地国。
功能:接待游客。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游客(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介体)。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章节名称:旅游业发展概述授课时数:一周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难点是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一、旅游活动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
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二)旅游的概念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二、旅游活动的种类(一)按地理范围划分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2、国内旅游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二)按旅游目的划分1、休闲、娱乐、度假类2、探亲访友类3、商务、专业访问类4、健康医疗类5、宗教、朝拜类6、其他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二、旅游活动的客体(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1、概念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旅游学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十九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兴起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第一节旅游活动的界定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第三节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第四节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第三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别第四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三节旅游资源的特点第四节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五节旅游资源的保护第五章旅游业第一节旅游业概述第二节旅游业的产品第六章旅游业中的主要经营部门第一节旅行社业第二节饭店与住宿业第三节旅游交通第四节旅游景区(点)第七章政府调控与旅游组织第一节政府对旅游发展的干预第二节国家旅游组织第三节我国的旅游组织第四节国际旅游组织第八章旅游市场第一节旅游市场的概念第二节旅游市场细分第三节全球国际旅游市场状况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第九章旅游的影响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第四节可持续旅游发展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人类旅行需要的出现和旅行活动的历史发展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随着产品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之际,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人类最初的主动旅行外出,不是出于消遣性动机,而是出于现实的商贸目的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辟了旅行的通路”。
★考核知识点: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包括:(1)生活环境的变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扩大了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4)运输条件的变化(蒸汽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
1第一章福建旅游概述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以其色艳、形奇,能吸引人们产生 旅游动机,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以广东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由红色碎屑岩 构成的,具有陡峻坡面的各种地面形态。
代表:武夷山、金湖、桃源洞 、冠豸山
图3 武夷九曲
图4 泰宁金湖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亦称喀斯特地貌,它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 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 成的地貌。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 2020.1 0.2019:15:3019 :15:30 October 20,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0 日下午7 时15分 20.10.2 020.10. 20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0月20 日星期 二下午7 时15分 30秒19 :15:302 0.10.20
福建旅游导论
——03级旅游管理
八闽仙境 海峡神韵 福建,灵动的山海画卷 山水神韵 海峡情 海峡明珠 山水福建
海峡情 福建行 山拥东南秀 海纳两岸情
福建襟山带海,气候温和,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素有“无山不奇,无水不秀”的 美誉,其山海联动,闽台同根、宗教多元等 旅游资源优势令游客流连忘返。
但福建旅游的前景并不令人乐观
三、旅游市场
1、境外客源市场 福建省境外客源主要来自港澳台及东南亚。 台湾地区、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 韩 国、欧美地区
2、国内客源市场 以省内和周边市场为基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 重点,逐步向全国拓展。
3、出境市场 出境旅游目的地主要为:台港澳、东南亚、日本、 韩国等。
四、旅游组织
1、福建省旅游局 省级旅游行政组织,是省政府主管旅游业的直属机构。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国旅 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论证旅游的经济属性。 2.从个人的旅游动机来认识旅游的经济属性。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因素对旅游的制约作用将从主导地位降为
从属或次要地位。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2.旅游客体的社会性
旅游资源以及社会对旅游活动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段 发展变化。
3.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传统观念:不务正业;崇洋媚外 现代观念:业务生活;时尚潮流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1. 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2. 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3. 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 活动。 享乐旅行实质上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本质特征的古代旅游活动。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三、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 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条件成熟的 结果。 旅游是超出生存需要而具有享受性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旅游、旅行和游览
国庆七天乐
小明跟妈妈一起到北京的阿姨家过节。 小张利用假期去云南玩。 小李利用假期游玩步行街及附近店铺。
请问:三个人在国庆假期里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请从他们是否离
开常住地?为了什么目的而活动来分析)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区别
《旅游经济学》第一章:旅游经济学概述

5
第二节
旅游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一、学科特征 二、旅游经济学与其
他学科的关系
一、学科特征
旅游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是研究人 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 律的学科总称。而旅游经济学则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 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 律的科学。因此,旅游经济学同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不同 的特点。
(三)旅游经济学与其他旅游学科的关系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从不同侧面在理论 上反映和概括这种现象的学科甚多,除上面提到的有关学科 之外,还有旅游市场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学、旅游会 计学、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交通管理等,这些 学科同旅游经济学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与旅游经济学成平行关系的学科,如旅游心理 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法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等。
清华版•高等院校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规划教材
旅游经济学
主编 副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旅游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旅游经济学的产生 与发展 旅游经济学的学科 特征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 范围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 方法
学习目的与提要
旅游经济学是伴随着旅游经济的 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 科,是对旅游经济活动的理论概 括和总结。本章作为旅游经济学 的概述,主要阐明旅游经济学的 学科产生、学科特征、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总体 上掌握旅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 结构,分析旅游经济学与其他有 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分 四节来学习:
第一节 旅游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旅游经济学的 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旅游经济学的 产生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章节名称:旅游业发展概述授课时数:一周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难点是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一、旅游活动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
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二)旅游的概念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二、旅游活动的种类(一)按地理范围划分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2、国内旅游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二)按旅游目的划分1、休闲、娱乐、度假类2、探亲访友类3、商务、专业访问类4、健康医疗类5、宗教、朝拜类6、其他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二、旅游活动的客体(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1、概念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也有的专家将旅游资源定义为:“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景观、风貌”或“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一般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客体,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一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二是具有可利用性,随着旅游者旅游爱好和习惯的改变,旅游资源的包容范畴不断扩大;三是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土地、水和矿产等资源,它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
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特种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
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2、功能:对游客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二)旅游资源的分类1、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和生物景观类)2、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三)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
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
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
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
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
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2、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
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
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3、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
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
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
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4、奇特性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
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
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敦煌莫高窟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
雄踞凌云山,俯视三江的乐山大佛,坐像高71米,体宽28米,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第二节旅游业一、旅游业及其构成(一)概念: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服务的综合性行业。
(二)构成: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二、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作用(一)对目的地经济的积极作用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5、增加政府税收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二)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2、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三)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1、在经济上,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尤其是地价的上升2、在环境上,有可能造成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和水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3、在社会文化上,有可能引起文化的同化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第一个时期(1949—1977年)1、接待对象受限制2、接待成本不计3、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接待单位合为一体(二)第二个时期(1978年起至今)1、第一阶段(1978—1990年)高投入、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2、第二阶段(1991—至今)中投入、中速度、中质量、中效益第四节旅游市场一、旅游市场概念与构成要素(一)旅游市场概念狭义旅游市场指的是有形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如商场、集贸市场等;而广义的市场既包括有形市场,又包括无形市场。
后者是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而广告、中间商来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
显然,旅游市场应属于无形市场。
旅游市场,从经济学角度说,就是旅游产品供求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合,即在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
旅游市场,从市场学的角度说,则是指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即旅游产品的需求市场或客源市场。
(二)旅游市场构成要素1、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或供应者2、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3、可供交换的旅游产品4、价格二、国际旅游市场及其发展趋势(一)欧洲市场(二)美洲地区(三)东亚和太平洋市场(四)非洲市场(五)中东市场(六)南亚市场三、中国旅游市场及其发展趋势(一)海外来华旅游市场由外国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构成。
(二)国内旅游市场1、规模庞大2、短程旅游比重大3、旅游形式以散客为主4、人均消费水平尚低(三)出境旅游市场仍以近距离为主,即到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和周边国家的边境游为主。
第五节旅游组织主要介绍世界旅游组织、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等世界性的旅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