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跟师医案9

合集下载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跟师学习医案
案一:××案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民族:职业:婚姻状况:
初诊时间:科别: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其他病史:
体格检查(望、闻、切诊):
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病名(证型)
西医诊断:
辩证分析:
治法治则:
方药:方名
中药要求四个药一行、注明剂量,特殊用法的也许注明。

医嘱:
二诊:时间,服药后病情变化、舌脉情况、辅助检查等情况。

辩证分析,治法治则,处方用药,医嘱等。

三诊:同上
按语(心得体会):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临床跟师医案

临床跟师医案
2剂1剂分6次1日3次水冲服
2018年12月20日
复诊二:症状基本消失,饮食、睡眠佳。给予小儿推拿及穴位贴敷等非药物治疗 方法巩固治疗。
按 语:
幼儿卫外不固,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风热内犯于肺,肺失宣降, 则流涕,肺气上逆则见咳嗽,邪热循经上壅搏结于咽喉,则见咽喉红肿,肺津因 之熏灼凝聚,熬炼成痰,壅阻气道,则喉间鸣响。治疗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兼 利咽开音为基本原则。导师以桑菊饮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方中方中桑叶、菊 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 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连 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陈皮、炒麦芽健脾消食, 且两者性温,缓解他药之寒凉;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 为使药。方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 宣降肺气之常用组合;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 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相辅相成,标本同治。
处方:
桑叶10g菊花10g桔梗6g连翘10g
杏仁10g薄荷6g芦根10g知母6g
石膏20g陈皮6g炒麦芽10g炙甘草3g
3剂1剂分6次1日3次水冲服
医嘱:避风寒,防复感,节饮食,多饮水。
复诊随访(不少于1次):
2018年12月16日
复诊一:患儿发热退,喑哑消失,咽喉红肿减轻,饮食、睡眠好转。
上方去:石膏、芦根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本证由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为主。本病病位在肺经,积极治疗多预后良好。因患儿年幼,抗力较弱, 病情变化较快,若咳嗽加重,有发展为肺炎喘嗽的可能,需密切观察。治疗方中 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一以轻清宣散 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盖肺为清虚 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后期治以益气养阴,消肿止咳。此病案典型,分析 到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病案。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跟师学习医案案一:××案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民族:职业:婚姻状况:
初诊时间:科别: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其他病史:
体格检查(望、闻、切诊):
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病名(证型)
西医诊断:
辩证分析:
治法治则:
方药:方名
中药要求四个药一行、注明剂量,特殊用法的也许注明。

医嘱:
二诊:时间,服药后病情变化、舌脉情况、辅助检查等情况。

辩证分析,治法治则,处方用药,医嘱等。

三诊:同上
按语(心得体会):
签名:
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范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范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范文一、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张大爷。

性别:男。

年龄:65岁。

初诊日期:[具体日期]二、主诉。

咳嗽咳痰1个月余,加重3天。

三、现病史。

张大爷说啊,这一个月来就老是咳嗽,喉咙里就像有个小痒痒虫在爬似的,时不时就得咳两下。

开始的时候,痰还比较少,就感觉嗓子眼儿有点黏糊糊的。

可最近这3天,那咳嗽就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一阵接着一阵,而且痰也变得特别多,又白又稀,就像吐泡泡似的。

晚上也睡不好,一躺下就咳得更厉害,感觉肺都要咳出来了。

自己在家吃了点止咳药,可一点都不管用,这才来咱这儿看看。

四、既往史。

张大爷有高血压病史5年了,一直在吃降压药,控制得还算平稳。

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爱抽个烟,一天能抽半包呢。

五、望诊。

1. 面色。

面色略显苍白,没什么血色,就像被霜打过的茄子,有点发蔫儿。

老师说这是肺气不足的表现。

2. 舌象。

舌头伸出来一看,舌质淡红,舌苔白腻。

老师讲这舌苔白腻啊,就说明体内有痰湿,就像那地上有水湿,舌苔就像地上的苔藓,水湿多了,苔藓就长得厚厚的、腻腻的。

六、闻诊。

1. 声音。

说话的时候声音有点低沉,还时不时地被咳嗽打断,就像那老破车似的,吭哧吭哧的。

而且咳嗽的声音比较重浊,感觉痰在嗓子眼里呼噜呼噜的。

2. 气味。

凑近了闻,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这还好,要是有异味那可能就更麻烦了。

七、问诊。

1. 饮食。

胃口不太好,吃啥都觉得没滋味儿,就想喝点稀粥啥的。

老师说这咳嗽太厉害,脾胃之气也给搅和乱了,脾胃就像个受气包,被连累得没力气干活了。

2. 二便。

大便有点溏稀,一天能拉个两三次。

小便倒是正常,量和颜色都没啥问题。

3. 睡眠。

晚上因为咳嗽睡不好,翻来覆去的,感觉刚要睡着就被一阵咳嗽给弄醒了,就这么折腾一晚上,白天没精神,就像霜打的树叶,耷拉着脑袋。

八、切诊。

1. 脉象。

老师把了脉,说脉象是浮滑的。

浮脉就像那水上的浮萍,轻轻一摸就能感觉到,这说明病邪还在表,还没往里走太深呢。

滑脉呢,就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似的,滑溜溜的,这也是体内有痰湿的表现。

跟师医案——精选推荐

跟师医案——精选推荐

跟师医案呃逆⾼洪彬2013-4-30呃逆连连周不愈,三帖中药呃逆⽌陈某,男,62岁,新安县⼈,2013年4⽉27⽇求诊。

妻代诉:呃逆住院治疗吃中药、打针七天未愈,特请你治。

脑梗偏瘫四年,恢复尚可,能妻代诉:⾃理,⾏⾛困难,看⼴告去河北邢台治疗,输液三天,故疾未效,新病⼜加,呃逆连连,即回河南,住贵院。

刻诊:⾎压110/60hpmm。

脉象沉细,⾆质淡,苔⽩腻,⾆体胖⼤,边有齿痕。

论析:患者脑梗四年,⾆质淡红,⾆苔⽩腻,⾆体胖⼤,边有齿痕,显为脾胃虚寒;湿邪论析:中阻、胃⽓上逆则呃声连连;脉象沉细,正⽓不⾜之象。

病机:病机:脾胃虚寒、⽓逆于上。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治法:⽅药:理中汤合加减:⼲姜10克,⽩术30克,茯苓20克,公丁⾹3克,柿蒂15克,厚朴⽅药:15克,半夏15克,苏梗20克,藿梗20克,吴茱萸10克,⽩芍30克,⽢草10克,⽣姜3⽚,⼤枣3枚。

五付,⽇⼀剂,⽔煎分两次温服,每次200ml。

⽅解:脾胃虚寒,则⽓机凝滞,⽽失和降,故当温中健脾,以理中汤温中健脾为之君。

吴⽅解:茱萸⾟苦热,散中⼟之寒凝⽽降逆;公丁⾹⾟温,快脾胃⽽⽌呃逆,⼆药相伍,温中降逆⼒倍;柿蒂降逆⽌呃要药;三者共助君药理中降逆,为之⾂。

脾失健运则痰湿⽣,厚朴苦温,下⽓燥湿;半夏⾟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藿苏⾟温,理⽓化浊,独⽤其梗者,善理胃肠之⽓滞;⽩芍⽢草汤,缓急解痉,酸⽢化阴,此五者燥湿化痰、缓急解痉,共为之佐。

⽣姜、⼤枣温中和胃,为之使。

全⽅共盐奏温中健脾,降逆⽌呃之功。

⼆诊5⽉3⽉:服第⼀付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呃逆间歇时间l个⼩时,三付药后呃逆停⽌,五付药服完,—直未复。

按药证相符,主症已消,脾虚未复,予六君、理中类以固本防复。

按语:呃逆之发,胃⽓逆也。

其因复杂,寒热虚实、痰湿淤浊,皆致脾胃失和,升降逆按语:乱,⽽胃⽓上逆,不可不辨。

只有辨证清,才能论治效,这是该案例取得良效之关键。

再次证实国医⼤师朱良春所论:“辨证论治⾸要的,绝对的,是中医的‘元神’元神不能丢,辨病仅供参考”是何等⾼屋建瓴。

中医规培年度考核临床医案

中医规培年度考核临床医案

2023年度住培跟师考核(临床医案)2022级规培学员市中医医院主诉:心悸胸闷1年,加重5天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心悸胸闷,可自行缓解,间断性发作,发作间隔时间长,无气促及呼吸困难,未引起重视,未系统治疗。

5天前,心悸胸闷症状逐渐加重,发作次数增多,发作间隔时间缩短,伴气促及活动后加重。

现症见:心悸胸闷,伴气促,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食纳可,二便调,睡眠较差,舌质红苔厚腻,舌下瘀点瘀斑。

辨病:胸痹辨证:气滞血瘀兼阳虚证治则: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养肾补阳处方:芪夏香丹汤加减方药:黄芪30g,法半夏15g,全瓜蒌15g,丹参15g,薤白15g,陈皮15g,茯苓10g,红花10g,川芎30g,葛根30g,桂枝10g,地龙10g,枳壳10g,香附10g,檀香5g,降香5g。

共10剂,水煎服。

案语:该患者以心悸胸闷为主,伴有气促为主要症状,又舌质淡红,苔厚腻,舌下瘀点瘀斑,故辨病为胸痹,辩证为气滞血瘀兼阳虚证,方用芪夏香丹汤加减。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又加陈皮、檀香、降香、香附等芳香开窍通络,薤白、桂枝、地龙均为通脉化瘀之品,半夏、陈皮、茯苓有可祛痰除瘀,枳壳破气消积,川芎气走四肢,又加红花活血化瘀,川芎、葛根为对药,对于气滞血瘀证有良好效果,桂枝兼补阳气,全方共奏活血化瘀之功。

主诉:发热伴咳嗽咳痰3天现病史:患儿于3天前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咳黄色痰,发热最高体温达39℃,期间家属予布洛芬混悬液(美林)后,提问降至正常,现患儿仍发热,伴咳嗽咳痰。

现症见:发热,测体温:38℃,咳嗽咳痰,咳黄色痰,不易咳出,有口干口苦,食欲较差,畏寒制冷,小便可,大便干结,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病:感冒辨证:风热犯肺证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处方:桑菊饮加减方药:桑叶5g,菊花5g,桔梗3g,黄芩3g,苦杏仁3g,薄荷5g,荆芥3g,防风3g,金银花5g,连翘3g,淡竹叶5g,牛蒡子5g,芦根5g,甘草3g,生大黄4g。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跟师学习医案
案一:××案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民族:职业:婚姻状况:
初诊时间:科别: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其他病史:
体格检查(望、闻、切诊):
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病名(证型)
西医诊断:
辩证分析:
治法治则:
方药:方名
中药要求四个药一行、注明剂量,特殊用法的也许注明。

医嘱:
二诊:时间,服药后病情变化、舌脉情况、辅助检查等情况。

辩证分析,治法治则,处方用药,医嘱等。

三诊:同上
按语(心得体会):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跟师病例

跟师病例

2016年7月13日病例一患者男,呃逆不止,伴有矢气。

患者自述早起自觉右胸闷,有痰滞留于口干,早起。

纳可,大便通畅检查:幽门螺杆菌HP阳性药方:海螵蛸 2 黄连 1 广木香 1 佛手 1茯苓 1厚朴 3鸡内金1山药 1 甘草 1 焦三仙各1 蒲公英2 连翘 1砂仁 1 枳壳 2 法半夏2方解:海螵蛸制酸止痛;黄连、蒲公英、连翘清热燥湿散结;佛手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法半夏燥湿和胃;厚朴、砂仁行气化湿,厚朴兼能下气消痰;枳壳破气消积,化痰消痞;鸡内金运脾消食,焦三仙消食化积,山药补脾益气,甘草调和诸药1.幽门螺杆菌病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则发展为胃癌2.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病例二患者女,60岁。

大便不成形,纳可,口有异味,下肢怕冷,夜寐安。

患有胆囊结石,单位血脂略高。

病情分析: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湿阻中焦,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不成形;湿热蕴脾,脾胃功能失常,故口有异味。

脾虚失运,阳气不得布达四肢,故肢冷。

药方:焦白术2 厚朴2 枳壳2 砂仁1 郁金2 牛膝2 茯苓2炒二芽各2 赤白芍各1 甘草1 金钱草2 鸡内金2 薏苡仁2方解:焦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厚朴行气燥湿,砂仁行气化湿,温中健脾,枳壳行气;郁金行气解郁,牛膝利尿通淋,同时引火下行温下肢;茯苓、薏苡仁利湿健脾;炒二芽健脾消食;赤白芍祛瘀止痛,养血和血;金钱草、鸡内金利尿通淋排石;甘草补脾益气病例三患者女,32岁。

咳嗽两周余,黄绿色痰,痰黏量少,纳可,口干,夜寐不安。

药方:杏仁2 桔梗2 紫苑2 忍冬花2 地龙1 浙贝母1五味子1 前胡2 沙参2 百合2 枇杷叶2 茯苓2甘草1 黄芪1 鱼腥草2方解:杏仁合前胡降气平喘,桔梗开提肺气,祛痰利咽,一升一降,宣畅肺气;枇杷叶、浙贝母、紫苑化痰止咳,忍冬花、地龙、鱼腥草清热平喘;百合润肺止咳,沙参、五味子养阴生津;黄芪补气升阳,甘草补脾益气1.忍冬花:金银花,银花,双花,二花病例四患者男,6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 嘱:避风寒,防复感,节饮食,多饮水。
复诊随访(不少于1次):
2018年12月16日
复诊一:患儿发热退,喑哑消失,咽喉红肿减轻,饮食、睡眠好转。
上方去:石膏、芦根
2剂 1剂分6次 1日3次 水冲服
2018年12月20日
复诊二:症状基本消失,饮食、睡眠佳。给予小儿推拿及穴位贴敷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巩固治疗。
按 语:
幼儿卫外不固,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风热内犯于肺,肺失宣降,则流涕,肺气上逆则见咳嗽,邪热循经上壅搏结于咽喉,则见咽喉红肿,肺津因之熏灼凝聚,熬炼成痰,壅阻气道,则喉间鸣响。治疗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兼利咽开音为基本原则。导师以桑菊饮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方中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陈皮、炒麦芽健脾消食,且两者性温,缓解他药之寒凉;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方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气之常用组辅相成,标本同治。
郑州市中医院院士工作站临床跟师医案
科室:
儿科
考核月份:
1月
传承导师:
王晓燕
跟师弟子:
张佳林
患者姓名:张某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18年10月
就诊日期:2018年12月9日
复诊□:2次
发病节气:大雪
主 诉:发热、咳嗽1周,加重伴声音嘶哑1天
病 史:患儿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阵咳有痰,热峰39℃,喉间哮鸣,伴声音嘶哑,稍流涕,微恶风,无喘息。自服橘贝合剂、美林、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效果不佳。发病以来患儿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差,二便可。
签名:
年 月 日
望、闻、切诊:舌质红,苔黄,指纹紫
理化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支原体阴性
中医诊断:急喉喑(风热外袭型)
西医诊断:急性喉-支气管炎
治 法:疏风解热 宣肺止咳 利咽开音
处 方:
桑叶10g菊花10g桔梗6g连翘10g
杏仁10g薄荷6g芦根10g知母6g
石膏20g 陈皮6g 炒麦芽10g 炙甘草3g
3剂 1剂分6次 1日3次 水冲服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本证由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本病病位在肺经,积极治疗多预后良好。因患儿年幼,抗力较弱,病情变化较快,若咳嗽加重,有发展为肺炎喘嗽的可能,需密切观察。治疗方中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后期治以益气养阴,消肿止咳。此病案典型,分析到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病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