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那些真正含义
西游记的真实寓意讲解

西游记的真实寓意讲解
大家好啊!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下西游记的真实寓意,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著名的经典!
首先,我们要知道西游记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而是一部带有深刻寓意的文学作品。
其真实寓意是表达了人类在自我探索和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和超越。
在这个故事中,唐僧是那个寻道者,他代表了每个人的内心追求和向往。
孙悟空则是我们心中的猴子,既调皮又聪明,是唐僧团队的灵魂和核心。
而猪八戒和沙僧则分别代表人类的欲望和灵性,是唐僧修行的阻碍和挑战。
故事的主题是通向真理的艰难之路,唐僧和他的同伴们在这个旅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困难,但他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向前走,最终找到了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真理。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勇气,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除此之外,西游记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例如,孙悟空在旅途中的成长过程,教给我们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尊重传统和权威。
唐僧则是一个慈善、宽容、谦虚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楷模,他的形象是我们在道德上的榜样。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读物,更是一部通向人类精神境界的指引。
希望大家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西游记》里蕴含的大哲理

前言: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
有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
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
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
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
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
《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
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
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
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就是人的气度。
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
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
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
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
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
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
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
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
解读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

解读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孙悟空等人保护唐僧取经为主线,穿插了许多佛教故事和典故。
本文将解读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揭示其深层含义和文化影响。
一、孙悟空出世在西游记开篇,讲述了孙悟空的出生故事。
他是石猴转世,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的神灵。
这一情节暗示了佛教中的轮回转世观念。
根据佛教教义,众生经历生死轮回,在此过程中修行修德,以求解脱生死束缚。
孙悟空的转世背后体现了人生的转轮循环,以及通过修行实现觉悟和解脱的佛教理念。
二、孙悟空修行孙悟空为了自我修行,奔赴西天取经,原因是他得知取经可以超度众生,使其脱离苦海。
这体现了佛教中的“大悲愿力”的思想,即帮助他人解脱苦难,使众生安乐。
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旅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最终证悟佛法,获得了大悟。
三、三藏法师的遭遇在西游记中,法师三藏是取经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代表了人类负有的善心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取经路上,三藏多次遭到妖魔的迷惑和攻击。
这象征着修行道路上的诱惑和艰辛。
通过三藏坚持正道、修身养性,最终能够获得解脱和智慧的启迪。
四、观音救度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常出现在孙悟空等人的故事中。
观音菩萨代表了慈悲与智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守护者。
她常常出现在孙悟空等人遇到困境时,施以援手。
这象征着佛教中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以及菩萨的救度众生的功德。
五、佛教故事的道德启示除了以上几个具体的佛教故事,西游记中贯穿着许多道德启示。
例如,孙悟空的顽劣和成长,教导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并不断提升自己。
三藏法师的坚持和修行,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要保持善念和正道。
六、西游记的文化影响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它不仅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教义,更融入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例如,西游记中强调了慈悲、智慧和修行的重要性,深化了中国人对于这些美德的理解。
西游记的故事也影响了中国文学、戏曲和艺术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起挖掘西游记的深层含义

一起挖掘西游记的深层含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作为一部神话题材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段娓娓道来的冒险故事,更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挖掘西游记的深层含义,探索其引人入胜之处。
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故事主线,描述了他们在途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险和考验。
从表面上看,故事充满了惊险和趣味,但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寓意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首先,西游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孙悟空是一个典型的形象。
他具有明显的天性和强烈的自卑,但同时也展现出无限的智慧和慈悲心。
他曾充满傲慢和自大,却通过取经之旅获得了修炼和成长。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使得角色更加真实可信,引发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反思。
其次,西游记揭示了人性的欲望和诱惑。
师徒四人在旅途中遭遇了许多神魔妖怪和各种迷人的景色,这些都是人性诱惑的象征。
唐僧作为一个有高尚信仰的人物,经常受到外界的诱惑,但他始终信仰坚定,能够抵挡住种种引诱。
这凸显了内心的力量,以及纯净信仰对于战胜欲望的重要性。
西游记还传递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通过师徒四人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友爱、忍耐、勇气等等价值在他们身上的展现。
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用真诚和友爱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这展示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正义和善良的崇尚。
此外,西游记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他们的旅途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类行为的挑战。
通过这种对比,小说暗示着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法则,并反思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责任。
最后,西游记还借用了大量的佛教思想和道家哲学。
小说展现了佛家对于肉欲和骄傲的抵制,以及道家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理念。
这些思想的渗透,使得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神话故事,更成为了一部智慧的百科全书。
总之,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其深层含义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它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恶习和善良之间的斗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西游记》里的暗喻和指代

《西游记》里的暗喻和指代《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但又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小说。
看了原著,再看了对它的一本又一本的评析专著,才知道,吴承恩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写了一部非常吸引人的神话小说,而是能“草蛇纸线”,把那么深奥的佛学哲理与纷杂的神仙佛道世界,巧妙地隐匿在这部小说的字面之下。
诸多的隐喻和指代,都暗合着佛道的经义,巧妙地贯穿始终,向人们讲述了另一个“心经”的故事。
在那样一个充满“正统”观念的年代,在那样佛道至尊的前提下,他的许多逆俗观念,的确应该隐晦一些。
这就给人们真正读懂《西游记》带来了诸多障碍。
尤其是在大多数读者不懂得佛法的情况下,要读懂《西游记》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无论电视连续剧还是电影(包括动画片),乃至戏曲等等艺术形式,大多演绎的都是神话里的《西游记》,大多只注意了其文学性,而并非是吴承恩在字面之下,叙说着佛道哲理、人间幻象的《西游记》。
近期,作为消遣读物,读了刘荫柏的《西游洞天》,李建坡的《人生就是取经路——<西游记>直指人心的智慧》、英熊北游的《天庭内幕——揭秘<西游记>中不为人知的惊天黑幕,且看神仙世界如何博弈潜规则》,以及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
对这些当今作家们对于《西游记》的深刻探究,独到见解,让人不仅颔首称赞,甚至拍案叫绝,当然,也有的感觉是牵强附会、揣摩杜撰。
但是,里面形成共识的,那就是:《西游记》根本就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而是一个含义深刻、纷繁复杂的佛道世界、人间幻象;它也不仅仅是让人消遣愉悦,更是劝人认识佛禅,修炼内心。
这里面几乎每一篇故事都是有所指的。
由于这里面的暗线太细、太繁复,因而不是几篇文字就能说清楚的,但我们仅仅从故事里一些能与佛道经义最相吻合的暗喻和指代来看,就可以“窥斑知豹”,探明这部小说的真正用意了。
1、“取经”:“经”者,“径”也。
“径”者,“路”也。
顾名思义,就是路途、门径、方法,就是通向佛土的修行方式。
在《西游记》的结尾里,佛祖所给的经书先是白纸无字的(“无字真经”之喻),后换的有字经书,也是残缺的(因落水而残缺),唐僧师徒始终也都没有读(可见,那经书是唐王所要的,而非成佛之人需要的);书中借悟空的嘴反复说:见性至诚,即是灵山(佛土。
西游记的内涵

《西游记》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懂西游记的。
个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
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
《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
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
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
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
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
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
西游记的深刻寓意

西游记的深刻寓意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这部神话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寓意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四位主角师徒的奇幻故事,西游记传递着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意义,使我们深思生活的真谛。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西游记的深刻寓意。
首先,西游记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抗邪恶力量的决心。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代表着机智、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孙悟空在面对各种困境和恶势力时,始终保持着正义感和对抗邪恶的决心。
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告诉读者,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最终必能战胜邪恶。
其次,西游记传达了“修行”的重要性和追求自我完善的价值观。
唐僧师徒四人的西行取经之旅,实质上是一种内心的修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他们通过修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过去的行为,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升华。
这种修行的理念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应该不断地修正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此外,西游记也传递了对友谊和团结的重视。
在西方的旅途中,师徒四人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困境和考验,但通过彼此的互助和团结,他们成功地克服了一切困难。
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团结一致地迎接了挑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最后,西游记还融入了对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那些腐败、欺骗和邪恶行为的批判。
譬如,猪八戒代表着贪婪和愚蠢,沉迷于享乐而忘却了自己的使命;白骨精则代表着邪恶和欺骗,她利用美貌迷惑了别人。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西游记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虚伪、邪恶和自私的行为,要秉持诚实、善良和高尚的品德。
总之,西游记以其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无论是孙悟空代表的正义勇敢,还是唐僧师徒四人修行的心路历程,亦或是友谊和团结的力量,它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寓言。
《西游记》中关于“心”和“五行”的隐喻

《西游记》中关于“心”和“五行”的隐喻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毋庸置疑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拥有崇高地位。
然而就四大名著内部而言,怎样排定《西游记》的地位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即便如此,主流观点对《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的定位依然有迹可循——那就是排名比较靠后。
《红楼梦》被称作“清朝的百科全书”,公认的中国古代文学(小说)的最高峰。
另外,四大中的其他三部都属累积型作品,只有《红楼梦》是纯粹的原创型作品,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三国演义》在清初被金圣叹列为十大才子书之首,该书以信史为依托,以王朝更替的大时代为写作对象,这种宏大的视角在古今中外文学史都不常见。
而《水浒传》毕竟是现实主义题材,似乎天然格调就高于神话题材的《西游记》。
因此,主流观点似乎倾向于轻看《西游记》的地位,以至于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应该排在四大之末,更有甚者认为它应该被踢出四大名著之列。
而在我看来,《西游记》无疑是最容易被人们低估的一部名著,《西游记》阅读和解读至少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就是把《西游记》当成一部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看。
那么读《西游记》的效果和看电视剧差不多,特别是最忠于原著的张纪中版《西游记》。
第二层,读出《西游记》的一些曲笔、对当时社会和官场讽刺和抨击,比如天庭的官僚,昏庸和无能,西方净土的不净等等。
第三层,也是隐藏最深、最玄妙的《西游记》中的隐喻和暗线。
今天我们就管窥蠡测,看一看《西游记》中的隐喻。
一、关于“心”的隐喻首先要解釋一下,这里的“心”,指的不是心脏——那个不断跳动的肉团。
这里的“心”指的是心理、心思、心灵、内心、心绪、心思、思想等。
如果勉强拿现代科学的名词去解释,基本等同于“意识”。
其实我国古代佛道两家经典中所说的心基本都是这个含义。
心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甚至没有之一。
佛教经典中,关于心典故的比比皆是。
比如禅宗公案,二祖见初祖时,达摩所说的那句“将心来,与汝安”;《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曰:云何降伏其心;吕祖《百字明》的“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西游记》被认为埋有一条暗线,那就是暗藏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法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里那些真正含义原以为吴承恩尊佛贬道,实际隐晦的相反。
1.主人公孙悟空真正的师傅,菩提祖师。
2.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后醉酒,走错路来到离恨天兜率宫,走入炼丹房,正好房里无一人,才有幸吃了老君5个金丹。
导致后来天庭弄不死他。
3.老君练就了孙悟空的眼疾火眼金睛,在收服悟空时是观音要出手了,老君怕猴子被观音伤了才用金刚琢抢先出手。
也就是说老君其实是可以收服孙悟空的,一直没出手。
吃了他的丹,他也没真想把悟空怎么样,没有用任何法宝对付猴子,而是放他跑了。
就连后来悟空被抓在老君炉子里炼了49天,炉子的八卦位中有巽位,也就是风位,就那个位置没火只有烟,老君又是将猴子松绑后才丢进炉子里,巽位无火,猴子肯定会自然的躲避到巽位,所以火眼金睛是必然会产生,而这些跟老君在玉帝面前说的文武火烧出丹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而是用风带烟熏出了猴子的眼疾火眼金睛,猴子出来后,砸了老君的炉子,老君也没有想致悟空怎么样,总结,老君给了他不死之身,熬过了五行山下500年。
给了他火眼晶晶,让他日后能识妖。
还有一点孙悟空在天宫闹的那么欢,道家真正大仙都没出手,例如三清四御五老之类的人,就连真君级别的也没几个出手。
反而积极的人是佛家,如来刷了一番手段后还颇觉的有成就敢。
把孙悟空压了500年,逼他入佛门,去西天取经。
确实也教诲了他不少善念,但总觉的这有点逼他的感觉。
不像菩提,从不逼他,一样让孙悟空乖乖听话。
俗话说出家人不打诳语,那如来,观音,唐僧是怎么把,禁箍带到孙悟空头上的。
而道家的人一直让孙悟空尽量顺其自然,因为他是天地灵气而生,道家讲究的就是这些,所以只教他本领,在略指引一下他,例如菩提,太白,老君。
都没有逼迫过他。
这就是为什么孙悟空在先前大闹天空无人能挡,到后来西天的路上连老君身边徒弟之类的下凡变妖的都收拾不了的真正原因。
前期道家的人都在放水,孙悟空无意走到离恨天,平时想去都不见得去的了。
猴子去了炼丹房正好有5个金丹吃了有金刚不坏之身,而丹房里正好没有一人看守,都被老君拉去听他与燃灯论道去了,这明显是老君故意安排的。
从老君身边人物妖物的能力来看,他要收服孙悟空,不费吹灰之力。
特别是原著里提到三清,既然孙悟空的本领是菩提教的,难道三清就破解不了了?从头到尾三清太白都没真正出过手。
真正出手段的只有如来。
前期玉帝就是个妄自尊大昏君的形象哪里看出玉帝妄自尊大,猴子出生时两眼带金光射到天宫,玉帝直接小看他,无视他。
把猴子调去守桃子?那不就如同把狼丢到羊群里去,引诱他犯罪。
猴子大闹天空时,玉帝连派谁制服猴子都运用不好,连用二郎神都是观音给的提示。
那玉帝动不动要灭了孙悟空,两次都是太白求情招安,太白金星表面上是骗孙悟空,一次是弼马温,另一次是虚名的齐天大圣,实际是替孙悟空求情,委曲求全。
所以孙悟空由始至终从没记恨太白,知道太白是好心。
幽默的是无论他怎么对太白无礼和不知好歹。
太白也没发过火。
某个程度上来说太白忽悠了孙悟空两次,孙悟空都没对着他闹什么,总是对着玉帝闹。
说明孙悟空天地灵气所生,嫉恶如仇,无论妖人神,孙悟空天生能辨善恶。
孙悟空对玉帝说了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玉帝天天换,明年到我家,意思就是谁有本领谁来坐玉帝位置,凭什么玉帝他老人家一直坐在那。
所以文中第一回最后一句诗,打破顽空须悟空。
孙悟空巧寻到了菩提,说明了自己来历,菩提大喜,基本是孙悟空要学什么菩提就教什么。
在悟空取经之前,而且整个道家的人都没有真正难为过他,道家讲究的就是天地灵气,所以道家的人其实根本就知道孙悟空为何而生。
一个显圣真君二郎神就可以和孙悟空匹敌,那些比真君层次高的大神们根本就没出过手。
如来跑来帮忙,实际目的就是强迫孙悟空入佛。
如来压住孙悟空后就招来土地吩咐说,喂铜汁铁丸,猴子刑满自有人来救出他,救他的不就是唐僧吗,说明如来一开始就把猴子的未来安排好了。
玉帝无道,让孙悟空这大贤去了西天,太白本想挽留,苍白无力,老君无奈只能保孙悟空一条性命。
看到三十多回又发现原著于电视的人物品行差别甚大那唐僧一点也不迂腐,而且心计深,且特虚伪。
有点事就会怪孙悟空,袈裟不见了逼孙悟空去找。
遇小白龙的时候讽刺孙悟空。
孙悟空打死土匪和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说这样一句话:好在这是在荒郊野外,这要是集市要为师如何开脱。
这还是圣僧吗?五庄观人生果那句更离谱,孙悟空几个偷吃人生果和镇元子徒弟吵起来了,唐僧来句,他们犯了什么过错赔就是了,两童子回:这果子怎么赔?唐僧亮了:赔个礼不就可以了?赔个不是就行了。
到了晚上就骂孙悟空,孙悟空说没事,晚上跑就是了,这唐僧就真跟着跑了......其实孙悟空就像一个嫉恶如仇,但又不懂事的孩子,道家的人基本就是把他当个孩子在看。
看镇元子回来后,发现树被毁了,得知是孙悟空搞的,既没有哭也没有大怒,也没有说要把他怎么样,只是犹如看做是孩子犯了错一般骂了句这泼猴。
然后追到他们,孙悟空二话没说上去就打,唐僧也没劝,注意这里,是猴子主动动手,唐僧站在旁边不劝不拉,而镇元子左挡右挡根本没出手,最后用袖里乾坤把四个人连人带马都抓了。
回来后准备修理他们,徒弟问他先打谁,如果按常理来说他因该恨孙悟空,肯定死打孙悟空,结果他说了句打唐僧。
当孙悟空又跑了被抓回来的时候镇元子仍然没发火。
还是坚持要打唐僧,只是每次都被孙悟空拦下来了。
在孙悟空最后一次跑的时候镇元子才发火了,原因是孙悟空把镇元子的锅搞坏了,镇元子说了一句:你跑就跑呗,你毁的我的锅干什么?说明镇元子其实就根本就没打算把孙悟空怎么样,只是这孙悟空不识好歹,有心放你跑,你还要毁锅。
不是孙悟空一直护着唐僧,遭殃的绝对是唐僧。
最后镇元子还和孙悟空结八拜之交,原因是何孙悟空打赌救活他的树,他是地仙他不知道观音的甘露可以救活他的树?他不知道观音是比较迁就他的上司?明显是有心和他结拜,论年龄,身份,资格,能力。
孙悟空基本都不够。
这镇元子却肯放低身份与他结拜。
话说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上都是镇元子的菜。
唐僧见到观音就会拜,亏他还金蚕子转世,就会苛刻孙悟空。
孙悟空却相反,念在唐僧在五行山有救命之恩,不跟他计较,经常在观音那闹。
从观音庙袈裟被偷那看出,只要是有借口去找观音解决的问题,他就不会自己去想办法。
而且又点很重要,观音在原著里是女真人的形象,而不是电视里的形象,再次说明,原著是把佛教当外族来编写的故事。
唐僧见观音百顺,悟空见观音百不顺。
在观音庙黑熊精那里夺回袈裟的时候,悟空对观音说:按我的方法来,不然你回你西天,我去我东天,袈裟就当送人,唐僧丢下算了。
这就是孙悟空和观音说话的态度和口气。
逼的观音变成了一个妖怪,悟空还笑:哈哈菩萨变成妖怪了。
和孙悟空关系最好的也不是唐僧是猪八戒。
看一下资料,西游记大至成书时是明末清初。
观音是女真人的模型,这下懂了。
而且西游记本生原作者没有写完结。
也就是说孙悟空成是后来人加的或者故事还没完为什么说孙悟空和猪八戒是关系最好的呢?在电视里这两个人经常互相暗斗,似乎性格及其不和。
其实在原著里变现出他两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首先评论他们两的战斗力,孙悟空比猪八戒其实就高一点,主要高在老君的金丹上,在高老庄那集得知猪八戒的兵器也是神器,比起金箍棒相差的不是太远,说起金箍棒有一点要提,金箍棒在孙悟空通常使用的情况下是犹如碗一样粗。
在高老庄他们两打了一天没分胜负,在他们吹嘘自己兵器时,孙悟空说猪八戒受不了他一棍,猪八戒说孙悟空也同样也受不了他一耙,结果孙悟空用头接了他三耙,此时胜负已分,因为猪八戒不可能能够把孙悟空打成怎样,但是中了孙悟空一棒子他就完了。
所以说他们两之间决定高低的主要是猴子肚子内的那5个金丹。
在说他两关系,有一回,刚收猪八戒不久,孙悟空守唐僧看猪八戒打一老虎精,孙悟空忍不住上去帮忙,两人打一老虎精打的兴起,有打有乐,结果忘了唐僧,导致唐僧被妖精抓了。
还有他们两和沙僧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被迫入的佛门,都是被玉帝害的,其实猪八戒并不是向电视里那样色咪咪,只是一个男人本能而已,在天庭,只是一次醉酒后对嫦娥说了些秽语,就被贬了,贬了就算了,还投错了胎,这天庭有多坑爹。
沙僧更离谱只是在蟠桃会打碎一酒壶,就被贬了,而且一个是天蓬元帅,一个是卷帘大将,孙子兵法说,兵者,国家安危之主也。
这一个帅一个将说贬就贬了,意味着什么。
虽然唐僧三徒弟基本是同病相连,但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明显投脾气些,怎么说呢?孙悟空经常在观音说,不管唐僧了,经常这样威胁观音。
猪八戒老是说算了,把行李分了散伙。
他们两对成不成正果都不在意,只是没办法而已。
孙悟空生平最恨别人骂他弼马温,无论谁骂他弼马温,他都会发火,只有猪八戒骂的时候他不发火,只是回骂猪八戒呆子,猪八戒不仅骂他弼马温,还说他的金箍棒是哭丧棒。
经常说这弼马温就会拿着他的哭丧棒怎么怎么样。
换做是别人孙悟空早一棒子要了他的命。
只有八戒骂他,孙悟空还笑这呆子傻。
在流沙河收沙僧时更搞笑,在这集电视里楼主一下就懵了,猴子当年下龙宫很好,现在又不会水性?话说有多少人都以为猴子水下打架不行。
在沙僧躲在水里去后,孙悟空说自己水性不好,要猪八戒下水勾引沙僧,猪八戒说万一水下敌众我寡,我岂不是完了,孙悟空说猪八戒你好歹也是天蓬元帅,猪八戒硬是没办法,下水把沙僧引了上来,结果被猴子吓跑了,一连几次,八戒下水下的不耐烦了才说出了真相:你这弼马温就是嫌水脏,老要我老猪下水。
这才恍然大悟,不是猴子完全不能水战,后面得知猴子之是水下作战降低战斗力。
八戒也不是怕水下敌众我寡,是他们俩都觉的流沙河的水太脏,不想下水,都在那推脱。
结果八戒有个天蓬元帅的头衔,推脱不了没办法。
再说三打白骨精,猪八戒挑拨离间,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
到了下一回唐僧被抓猪八戒对沙僧说出了真相,其实我不过是开个玩笑,哪知道那长老(唐僧)真当真把猴子赶走了。
而且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一路上一向如此,没高没低的开玩笑,一起去打妖怪,一起去偷人生果。
好事坏事都是一起做,偶尔也你耍耍我,我坑坑你。
话说那孙悟空忍住头疼一棒子打死白骨精,白骨精的原型的都出来了,猪八戒随便说了句,这是大师兄耍手段变的。
结果唐僧真当真,把猴子赶走了,猴子都那表情了,唐僧还是不信。
这能怪八戒吗?再说到后来猪八戒去花果山找孙悟空,孙悟空没有一点记恨他,反而一样有说有笑,当然时不时耍一下他,说明他们关系和先前一样,也证明孙悟空冷静后知道八戒多半只是开玩笑的。
根本没怨他。
其实仔细想想,孙悟空究竟是什么,似妖非妖,似神非神,孙悟空到底代表着什么?首先看聚集天地灵气,石头生,大地生,天地生,天地养,天地的儿子。
天的儿子不正是天子吗?这个因该就是菩提听到孙悟空身世后先不敢信,多次问话考验,最终确认后大喜的原因。
孙悟空为什么学本领快?而且嫉恶如仇,不服玉帝。
为什么道家高人都把他当孩子看,从没和他认真的计较过。
刚看完平顶山金银二王,老君最后和悟空说了真相,都是海上菩萨安排,童子是被他借去了三次。